闵绍楷(1931— )
闵绍楷,水稻遗传育种学家。选育出二九青等早籼矮秆高产良种,实现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在水稻重要性状遗传分析和有利基因定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主持制订优质米标准推动品质育种工作;组织全国水稻育种攻关与南方稻区良种区域试验卓有成效,为发展水稻生产作出了贡献。
闵绍楷,1931年12月10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从小就喜欢田野风光和绿色植被。1949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为浙江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60年从浙江农业大学调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任稻麦遗传育种研究室负责人,1964年任该所水稻育种研究室主任。1978年4月任该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越级晋升为研究员。1979年3月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水稻研究所所长。1983年1月起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科技和国际合作。1990年被批准为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生导师。1993年6月至今,为中国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闵绍楷曾于1978年底至1979年6月由原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派遣去国际水稻研究所主修遗传评价与利用课程,考察该所的多学科协作育种项目;1984年又受UNDP项目资助,再次去该所4个月研修国际科技合作管理。
从60年代以来,闵绍楷除致力于早籼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外,还主持和参与了有关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光敏核不育光温生态反应等研究。先后出版水稻专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译文20余篇。
早在1972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四川、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发起组织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与水稻育种协作研究,闵绍楷便是主持人之一。1983年国家开展重点科技攻关以来,从“六五”、“七五”至“八五”期间他一直是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主持人,同时兼任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专题主持人,为组织全国多学科协作的水稻育种攻关做出了贡献。
闵绍楷于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此外,还担任过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水稻遗传学协会理事、浙江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闵绍楷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至1993年曾任中共中国水稻研究所委员会副书记。
选育矮秆高产良种实现多熟配套
中国于5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首先开展水稻矮化育种,当时曾从广东引入“矮脚南特”品种到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作早稻种植。该品种虽然可提高产量,但生育期偏迟,当时浙江等省正在大力推广“大小麦(油菜)—连作稻”的新三熟制,复种指数高,生产季节紧,前后作矛盾突出,迫切需要比矮脚南特早熟的早籼矮秆高产良种。刚刚调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事水稻育种的闵绍楷及时抓住生产上这个主要矛盾,调整了原有的早粳育种计划,把选育早、中、迟熟配套而且能抗稻瘟病的早籼矮秆高产良种列为首要目标;同时,为了解决双亲亲缘较近杂交后代变异幅度小的问题,他在亲本选配上,除了开展早、中籼杂交外,还利用广东、福建晚籼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早晚稻杂交与地理远缘杂交,以扩大遗传变异。在育种方法上,改变过去以纯系选育为主为以杂交育种为主,而且在选好亲本的前提下,采取扩大F2群体和“先选系、后选株”的方法,并适当提高中选率,以挖掘优良组合的潜力。在抗病性鉴定上,改变当时只对定型株系进行鉴定的做法,而提早在关键世代进行人工诱发鉴定,大量淘汰感病后代。同时,早在1962年起就将杭州早季选育与海南冬季选育结合起来,其后又结合闽南秋季选育而形成“一年三代”育种程序,并探索其中的选择规律。闵绍楷与他的同事们终于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先后育成了早熟早籼“二九青”、中熟早籼“圭陆矮”、“中秆旱”、迟熟早籼“青秆黄”等系列配套早籼矮秆高产抗病良种,很快在浙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生产应用高峰期间的累计种植面积在1.5亿亩以上。早籼二九青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圭陆矮、中秆早分获1977年、1978年浙江省科技成果奖,青秆黄获1979年浙江省科技大会奖。
此外,他们育成的大粒早籼品种竹莲矮也曾大面积推广,并成为长江流域早籼育种的骨干亲本,衍生出竹菲10号、竹系26、竹科2号、泸红早1号等一系列优良早籼品种。
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闵绍楷的研究重点由水稻育种逐步转向有关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水稻矮秆性方面,他曾较系统地研究了云南矮秆稻种雪禾矮早株高遗传的特异性,随后又与熊振民、林鸿宣、陈勇等人合作,在云南稻种资源中发现有7个表现为真实矮秆的材料,经遗传分析,其中雪禾矮早与旱谷2的矮秆性为非sd1基因控制;雪禾矮早的矮生基因与d-1为复等位关系,虽然两者剂量效应不同,但均位于Ⅵ+Ⅸ连锁群的gh-1和st-2两个标记基因之间,暂定名为sd-s(t);而旱谷2的半矮生性则受多基因控制。此外,还在国内最早提出根据水稻矮秆品种对赤霉酸-3(GA3)的反应,可以作为判别其矮生基因是否与sd1等位的一种快速初鉴方法,即具有sd1基因的矮秆品种(无论是籼型或粳型),其株高与剑叶对GA3均反应敏感,而矮生基因与sd1非等位的矮秆品种反应却不够敏感。应用这一方法,他们首次确定了广东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丛生快长型品种丛桂314所具有的矮生基因是与sd1非等位的。该研究成果“中国云南稻种矮源研究”,获1990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70年代初,闵绍楷研究过早晚籼后代生育期的遗传,证明无论正交或反交F1的生育期均与晚籼类同,F2则呈早籼型和晚籼型两个明显的分布高峰,并从7:9的分离比例推知有2个互补显性基因制约着籼稻的晚季性;在早季栽培下F2分离幅度甚为广阔,而在晚季短日高温下,则明显缩小。70年代后期,他用3个不同类型的早籼组合,估算了单株穗数、主穗总粒数、主穗空秕谷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率,F2在5%选择强度下的性状遗传进度及其相对效率,以及这些经济性状间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到了80年代,他与熊振民、申宗坦、邱鸿步等一起,在对“六五”期间新育成籼稻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在“七五”期间,就高产育种而言,早籼要在保持高收获指数前提下力争显著提高生物学产量,而中籼则要在保持高生物学产量前提下显著提高收获指数这一颇有见解的结论;同时通过29个生理指标的测定,指出早籼抽穗期后的根系活力、早籼和中籼的幼穗分化期到抽穗期以及抽穗期到成熟期的作物生长率、成熟期的有效叶面积指数是高产育种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选择指标。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闵绍楷与同事们一起指导研究生和助手先后开展的专题研究有:①在筛选抗白背飞虱性上,发现云南稻种鬼衣谷、便谷、大齐谷和大花谷是新抗源,它们所具有的显性抗性基因相互等位,但与国际上已知的抗性基因是非等位的。②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中,在国内首次创立了简便高效的单粒稻米冷碱糊化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法,经对7个杂交组合后代的分析,表明在高直链淀粉含量籼稻与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或糯稻的杂交组合中,高含量为完全显性,由单一显性基因控制;在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与糯稻的杂交组合中,低含量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也可能属数量遗传。③在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光敏核不育系的光温反应中,首次确定温敏核不育性的存在,为全面认识和利用此类环境敏感型核雄性不育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此成果获1993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④在水稻数量性状定位、栽培稻—紧穗野生稻双二倍体的产生和异源附加系的建立以及新性状稻米的遗传与育种等方面也获得了新的进展。
1985年,为了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水稻育种(包括杂交稻)在利用种质资源和选用亲本方面的经验,闵绍楷与林世成一起共同主持编写了《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一书。该书1991年出版,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制订优质稻米标准推动品质育种开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米的要求愈来愈迫切。闵绍楷在70年代末,开始向国内介绍世界各国开展水稻品质育种的研究动态,引进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米质鉴定技术,先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小型稻米品质实验室,其后又参与中国水稻研究所谷物化学系的筹建,建成了仪器设备先进而完备的米质分析实验室。
1984年,闵绍楷主持了原农牧渔业部下达的制订“优质食用稻米标准”的研究任务。经三年研究,对国内大面积种植水稻品种(组合)、国内优质米与港澳市售优质米共1000余份米样进行分析,参照国外先进标准与检测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在全国征求650多人次意见,八易其稿,制订出中国第一部食用优质稻米标准。该标准经专家论证后于1986年被颁布为部标准。
这个标准采用理化性状定性、定量分析与人们食味品尝相结合的方法,能更科学地对稻米品质进行全面评定。此标准既可审定水稻品种稻米品质,又可测定商品大米米质,还可作为水稻育种米质筛选依据;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标准与米质分析技术,既适应国内市场需要,又与国际市场接轨。以这个标准作为依据,农业部先后三次评选出140个全国优质米和许多省、市评选省级优质米。
这项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大大推动了水稻品质育种的进展。“七五”、“八五”期间,对全国1231份新育成品种(系)、组合米质理化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普遍改善,大多数样本的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部分样本已达到优质米一级标准。此标准制订与应用获农业部199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水稻育种攻关致力国际稻作交流
1972至1985年间,闵绍楷作为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首席主持人,组织鉴定出一大批水稻优良品种,明确其适应范围,也掌握了一些南方稻区省际间引种应用的规律。有101个品种被推荐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累计种植18.71亿亩。同时,他还多次主持召开了南方稻区水稻新品种选育协作会议,使各地育种家能充分交流育种思路、策略及技术。
1983年以后,闵绍楷一直主持全国水稻育种攻关研究。截至1995年的13年间,全国水稻育种攻关协作组取得显著的成效,共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组合)185个,累计推广13.5亿亩。育成品种、组合非但单产潜力不断提高,而且在抗性与品质上也有显著进展。同时在新矮源、新抗源、新细胞质源和新广亲和源的发掘,以及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开展超高产研究,也都取得相应成绩。作为全国攻关课题主持人与学科带头人的闵绍楷是功不可没的。
闵绍楷曾先后20余次到美国、日本、加拿大、波兰、奥地利、菲律宾、印度、朝鲜、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究项目会议或进行科技考察。他还积极在国内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曾作为中方组织者,在杭州召开了全球气候变化研讨会、水稻生产潜力模拟研讨会、国际水稻矮秆突变体项目研讨会、洛氏基金会国际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项目东亚年会等国际会议。还曾主持了国际花培技术培训班,培训了发展中国家许多科技人员。多次邀请国际水稻研究所育种系主任库希(G.S.Khush)和谷化系主任霍利亚诺来华讲学,分别举办水稻遗传育种、超级稻选育和稻米品质分析的学术讲座,还邀请台湾学者吴信淦来大陆作原位杂交的讲座和实验示范,为全国各地培训了一大批水稻科研骨干。
闵绍楷还为争取水稻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作了不少工作,他开辟了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国际水稻研究所间的水稻穿梭育种合作研究,育成中育一号等水稻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从1984年起至今,他一直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美国洛氏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项目的协调人,先后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走出国门以掌握科技动向和先进技术,并在组织培养、基因定位、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上取得一定进展。他还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水稻诱变育种项目的主持人,及时完成辐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以及水稻诱变育成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任务。他作为国际水稻遗传学协会的理事,曾多次参与组织中国有关水稻遗传育种家参加各种国际性学术活动。1995年,他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委派,去古巴就水稻耐盐育种进行专家咨询,受到热情欢迎。
闵绍楷数十年如一日诚诚恳恳地为党为人民工作。他为人谦和,既能尊重别人,又肯帮助别人,从不与别人争成果、争名次。由于他工作努力并善于团结别人一道工作,研究成绩显著,曾多次被评为本单位先进工作者与优秀共产党员。
作者:曾衍坤
简历
1931年12月10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 (现湖州市) 南浔镇。
1949年9月—1953年8月 在浙江农学院农学系学习,毕业。
1953年8月—1960年3月 在浙江农学院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任助教。
1960年4月—1979年3月 在浙江农业科学院任作物所稻麦育种室、水稻 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水稻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
1979年3月—1983年1月 在浙江农业科学院任副院长兼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83年1月—1993年6月 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研究员,1990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1993年6月至今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水稻育种研究室 (闵绍楷主笔) .试谈早晚稻杂交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遗传学通讯,1974(1):16~20
2 闵绍楷,吴梦岚,吕子同,蔡国海.早籼经济性状遗传与高产育种.中国农业科学,1981,4 (2):31~37
3 闵绍楷,熊振民.水稻遗传与品种改良.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4 熊振民,闵绍楷,申宗坦等.新育成籼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和展望.中国农业科学,1986,12(6):17~237
5 李西明,闵绍楷,熊振民等.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源筛选及其抗性遗传分析.遗传学报,1987,4(6):413~418
6 林鸿宣,闵绍楷,熊振民等.四个云南矮秆稻种株高的遗传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4(1):52~57
7 Sun Zong-Xiu,Min Shao-Kai,Xiong Zhen-Min.A temperature-sensitive male-sterile line found in rice,RGN. 1989,Vol. 6:116~117
8 闵绍楷,熊振民,程式华,曹立勇 .水稻亚种间品种之亲和性鉴定标准的研究.浙江农业学报,1990,2 (1): 1~6
9 申岳正,闵绍楷,熊振民,罗玉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及测定方法改进.中国农业科学,1990,23 (1): 60~68
10 Min Shao-Kai,Xiong Zhen-Min,Zhao Chen-Zhang. Effects of gamma ray radiation treatment on somatic cell cullure in rice,Oryza sative L. CerealResearch Communications,1991,(1): 1~2(19): 299~306
11 Min Shao-Kai,Li Xi-Ming,Xiong Zhen-Min,Hu Gao-Wen. Genetic anal- ysis of resistance to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in rice,Rice Genetics Ⅱ,1991,263~267,IRRI
12 林世成,闵绍楷.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1
13 Min Shao-Kai,Xiong Zhen-Min. Strategies of rice breeding for maximun yield in China,Low-Input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Systems in Asia,KSCS Korea 1993: 219~226
14 闵绍楷,熊振民,黄季焜.中国にぉける生产と消费.食粮振兴,通 卷 (50),1994年纪念号: 36~53
15 闵绍楷.积极发展高产优质水稻合理调整稻米产品结构. 见: 陈俊生 主编.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37~146
16 林鸿宣,闵绍楷,熊振民等.应用RFLP图谱定位分析籼稻粒形数量 性状基因座位.中国农业科学,1995,28 (4): 1~7
17 闵绍楷,申宗坦,熊振民 .水稻育种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18 H-X Lin,H-R Qian,J-Y Zhuang et al. RFLP mapping of QTLs for yield and related characters in rice,TAG,1996 (92) : 920~927
19 颜辉煌,熊振民,闵绍楷等.栽培稻—紧穗野生稻双二倍体的产生及 其细胞遗传学研究.遗传学报,1997,24 (1): 30~35
20 S.K.Min. Rice improvement,involving altered flower structure more suit- able to cross-pollination,using in vitro cul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mutagen-esis. J. Appl. Genet. 1998,39 (2): 151~16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庄巧生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作物卷 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第377-3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