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乾根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辰羲讨论 | 贡献2020年10月18日 (日) 22:2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乾根,男,1934年5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姜堰,1951年考入浙江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大学,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象专业并参加工作。198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央气象台预报员,领班预报员,南京气象学院教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11月-1987年11月任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1987年12月-1992年3月任南京气象学院院长,1992年3月-1995年6月任南京气象学院党委书记,南京气象学院博士生导师。
曾获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78)、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全国优秀教师(1989)、南京市劳动模范(1989)、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1)。
朱乾根教授具有系统、渊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天气动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院的领导工作。六十年代初参加了南京气象学院的创建工作,三十多年来,特别是担任学院主要领导职务期间,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为学院的发展,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朱乾根教授长期担任天气动力学专业及其他的主干专业课程"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教学,指导多名硕士研究生,1994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为培养高层次气象科技人才作出卓越贡献.他长期从事低空急流与暴雨,东亚季风与旱涝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1972年他首先揭示了中国低空急流的存在及其结构特征提出了低空急流与暴雨相互促进的正反馈机制,又从动力学角度提出了低空急流超地转形成及其振荡的机理,推动了低空急流研究的广泛开展.其研究成果在气象台预报业务中被广泛应用,提高了暴雨预报的准确率.1985年他首次提出了东亚季风系统是由南海--西太平洋深热带夏季风和东亚大陆--日本副热带夏季风所组成的观点,论证了它们不同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及其相互作用.进而提出了东亚--北澳季风系统及其年循环特征.开辟了东亚季风研究的新领域.最近他完成的长江中下游旱涝前期低纬大气环流异常的长期发展过程的研究,揭示了冬夏季风转换南北半球低纬环流维持异常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季风降水研究和长期预报提出了新的思路.他所提出的关于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热力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观点,推动了青藏高原对亚洲冬季风影响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推动了学科专业的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为我国气象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朱乾根教授1983年担任副院长、院长、院党委书记至1995年6月退出领导岗位,他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凝聚力,推动了学院的发展与建设。在担任党政领导的十几年中,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仍主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在教学第一线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