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晖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994年,黄朝晖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学习生物技术专业。1998年,考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遗传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他凭借读研期间获得的“中科院奖学金”(浙大研究生最高级别的专项奖学金之一)和“浙江省优秀毕业生”两项荣誉加持,被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院领导慧眼识珠收入麾下,安排基层锻炼,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5年内,黄朝晖一边忙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医学基础理论,全面更新知识体系,并将肿瘤研究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2007年,黄朝晖攻读复旦大学肿瘤学专业博士学位,4年后喜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实现了本硕博优秀毕业生的“大满贯”。复旦大学的导师看中了好学专研的黄朝晖,开出优渥待遇和条件,一心希望他留在上海发展。但心怀初心的黄朝晖毅然回到无锡,开始其已构思10年的攻关方向——消化道肿瘤表观遗传学基础与转化研究。
2010年,当黄朝晖刚刚选定方向,开始筹建医院中心实验室时,因为设施简陋,很多实验无法开展。他经常在自行车后挂满实验用的瓶瓶罐罐,想尽办法去江南大学、江苏省血吸虫病研究所等地做实验。白天忙检验、晚上搞科研,这个年轻的身影不知疲倦地在院校间来来回回......
摒弃急功近利,务实的黄朝晖给团队树立了最好的榜样。2010年以来,黄朝晖团队陆续加入了1个副教授和四个博士,他们潜心钻研,沉下心从基础研究一步步做起。10年内,五个助手拿下7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技术基金,实现了江大附院肿瘤科研的“一支独秀”到群花争艳,让整个肿瘤研究所的科研气氛更加浓郁。
十年来,黄朝晖团队针对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不清楚、早诊率低、耐药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断攻关,取得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通过转录组和生信分析,筛选了一批在大肠癌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为大肠癌的诊疗提供了新的候选靶点;在国内率先开展粪便DNA的甲基化研究工作,为其早期诊断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与此同时,黄朝晖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 Commun》、《Clin Cancer Res》、《Adv Sci》等国际著名杂志,被他引2240次,其中单篇最高他引721次;多篇论文入选期刊封面论文,并被《科技日报》、《健康报》等权威媒体报道;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黄朝晖个人也多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部分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并已经在国内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得到推广应用。
20年的扬鞭奋蹄,让黄朝晖声名鹊起,先后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及产学研学组组长、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科研的道路永远没有终点”,在黄朝晖的内心深处,不敢有丝毫松懈,虽然已经取得一些喜人的成果发现,但对如何利用表观遗传学机制对恶性肿瘤进行调控,他们还在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