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月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辰羲讨论 | 贡献2023年3月23日 (四) 23:29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陈雪月(1928- ) <br>陈雪月,女,1928年10月生,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 <br> <br>1951年,正逢抗美援朝,祖国...”)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雪月(1928- )
陈雪月,女,1928年10月生,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

1951年,正逢抗美援朝,祖国意欲派志愿军支援朝鲜。前线部队需要医生补充队伍,对伤员进行治疗,并在杭州布告宣传,希望能成立抗美援朝医疗队去支援前线,救治伤员。刚刚大学毕业的陈雪月毅然决然要去前线,进行为期6个月的支援。听到女儿这个消息后,父母急忙赶到杭州阻止,但陈雪月的极力坚持与国家对支援者的欢送场面触动了二老的心,最终同意陈雪月到前线支援。
6个月之后,支援结束的陈雪月回到杭州。可那时,部队仍然面临医生急缺的问题,杭州领导便决定将他们派回前线,并分配到第三野战医院和第二野战医院的外科工作。第二年,陈雪月想,既然部队需要她,将她分配到部队,便有了参军,成为一名军医的大志。战事的影响导致当时的外科病人极多,陈雪月便主攻外科,并对其他科也做了一定的涉猎。
1956年后,陈雪月被调入南京,进入南京第六军医学校(即铁道医学院的前身)的附属医院——八四医院外科工作。几个月后,陈雪月担任了外科的急诊医生,并不辞辛苦地值夜班。突然发生的意外却改变了她,值完夜班后的她于第二天早上骑车回家,不幸在路上发生车祸,致使左手粉碎性骨折。便于1957年转入内科工作。
1958年,学校进行集体转院、成立南京铁道医学院。1959年、南京铁道医学院下发成立中医研究社,研究经络的任务。学校决定让陈雪月负责并为她指派了3个护士辅助研究。即使陈雪月此前从未接触过中医学,她也毫不犹豫地服从了领导的安排。她一边医治,一边学习,一有空闲时间就泡在图书馆看有关中医的书籍,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一分耕耘、终会有一分收获。在她的努力下,文章《一千例正常人中八十九位重症病人皮肤上的电位变化》于2年后问世。文章一出,立马引起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并就此报告,开展了全南京的学术活动,报告地点定在我校恢弘的大礼堂,参会人员为全南京医生,足见影响之大。之后陈雪月觉得自己已经在中医学的研究中做到了最好、且自已没有下一步研究计划,便撤销了中医研究社,回归到了内科的深入研究。
1974年,陈雪月在坦桑尼亚达西医院,除了为铁路职工看病,还给当地的高级官员看病。也曾给总统秘书、阿尔巴尼亚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大使、朝鲜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大使、我国第一位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和他的夫人张稀先诊治过。刚开始时,陈雪月感到害怕紧张,但因为这些高级官员谦的态度,几次之后,紧张感便消除了。1975年,她在赞比亚卢萨卡医院,在大使唐诵参赞陪同下,给其总统卡翁达看病,之后到大使馆为高级官员及其家人看病。当时大使馆的官员为表达感谢,便在吃饭时为她加菜,陪她游玩,以表谢意。1980年4月11日,卡翁达访问中国,在南京东郊宾馆设置国宴并邀请陈雪月参加,同时在会议的致辞中,表达了对中国医生的尊重,说“中国医生对中非友谊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称陈雪月为“赞比亚人民的医生”,并与之合影留念。
艰难拼搏的13年,陈雪月不断奔波在乡村、工地、非洲、世界。不辞辛苦的她却也不负众望,在世界,留下了中国医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