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君谔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辜君谔(1927- )
辜君谔,原名节謇,曾名郭崇华。浙江平湖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高级工程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第三、四届政协常委。1984年被评为设计院优秀知识分子。1985年当选为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先进工作者。
1958年辜君谔因为“右派”和“历史问题”,离开北京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牙克石林区。他被分配到林业勘察设计院(当时叫设计公司)勘测队。这是林区最艰苦的岗位,终年野外作业,餐风饮露,爬山越岭。
然而,磨难动摇不了辜君谔报效祖国的决心。大学期间,他学的是桥梁设计,他深知设计桥梁先要进行水文计算。当时大兴安岭林区的水文观测站很少,以往留下的水文资料也少得可怜,人们都根据经验去计划桥梁的高度,长度和桥孔的跨度。设计人员把这种工作方法称作“相面”。强烈的责任感促使辜君谔开始着手研究大兴安岭林区的水文状况。
这是一项相当繁琐的工作。首先需要把各个水文站的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公式。最后为了把点上的资料推广到面上,还要绘制出水文参考等值图。资料里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有时为了核实一个数据,还要多方造访,一切工作都是在晚上、野外作业的途中和休息日里进行的。有一次,他实地勘测回来,背着行李横穿一条河。时间正当早春三月,大兴安岭冰雪初融,河上仍是白茫茫的一片。他走到离对岸不远的地方,脚下的薄冰裂开了,他的身子往下沉,幸亏身上的行李卡在冰面上。他小心翼翼地爬到冰面上,轻轻放下行李,慢慢地滚到岸边。等他到了转运站,人已经成了一个“冰葫芦”。
1965年,他写成了《大兴安岭水文资料初步分析》,这是对东到嫩江平原、南到阿尔山、西和北到国境线,方圆二十万平方公里地区水文状况的第一次系统研究的成果。
十年动乱期间,辜君谔的工作被迫停顿下来。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又继续研究下去。资料的收集范围扩展得更大了:水文站由过去的三十七个站增加到五十六个站,资料数由四百五十站年增加到一千零七十七站年,不够准确的地方得到了修正。1978年,他完成了十余万字的《大兴安岭大中河流水文分析》一书。在内蒙古自治区勘测设计学会第一届年会上,该书被评为一等奖。
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辜君谔的历史问题终于搞清了,被错划为“右派”的问题也得到彻底纠正。他当选为牙克石市政协委员、呼伦贝尔盟政协常委,牙克石林区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1984年,设计院领导让他负责院里的体制改革工作,他二话没说,立刻埋头去学习系统科学的理论,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微型计算机在林业勘察设计上的应用。他说:“我没有什么长处,就是知识学得杂一点儿。只要四化建设需要,我就要尽我所学,作出自己的贡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