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龄”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68行: 第68行:
 
<br>27 Zhao Songling,Shi Jianwu. On the Rigorous Solution of Nonlinear Specific Acoustic Resistance of Perforated Panel. 14th ISNA,Nanjing,China,1996,171—176
 
<br>27 Zhao Songling,Shi Jianwu. On the Rigorous Solution of Nonlinear Specific Acoustic Resistance of Perforated Panel. 14th ISNA,Nanjing,China,1996,171—176
 
<br>28 赵松龄,盛胜我,等. 自来水管网声学检漏技术的研究. 同济大学学 报,1997 (2): 171—175
 
<br>28 赵松龄,盛胜我,等. 自来水管网声学检漏技术的研究. 同济大学学 报,1997 (2): 171—175
 +
<br>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唐有祺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物理学卷 3.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第132-141页.

2021年2月14日 (日) 04:14的版本

赵松龄(1927— )
  赵松龄,物理教育家,声学专家。长期在高校从事 声学教学工作,为筹建同济大学物理专业作出了贡献。 在噪声控制领域内,对吸声理论、隔声结构及管道中的 声传播理论等方面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著有《噪声 的降低与隔离》一书。

  赵松龄,曾用名赵鹏初,浙江东阳人,1927年2月出生于一个封建的书香门第之家。
  他的学生时代,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大动荡环境中度过的。1938—1941年他在东阳初级中学学习,当时日本侵略军气焰嚣张,东阳靠近抗战前哨,战争阴影紧压在人们的心头。1938年春,东阳遭受日机的狂轰滥炸,东阳中学迁移至离城十余里的乡村,借用当地的祠堂作为校舍,主要部分在华店村,小部分在上卢村。祠堂面积狭小,摆满神主牌位前的祭祀厅作为教室,两侧厢房为教师卧室,空空荡荡的阁楼是学生的大统铺。同学们的物质需求很低,初进校时对特殊的环境生活感到很新奇。白天上课,晚上集体自修,每逢星期天就三五成群地回城度假,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完全体会不到忧愁的滋味。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带来的恶果日益显现,物价飞涨,物资严重匮乏。首先反映出来的是伙食问题。当时按惯例学生伙食承包给校外包工头负责,开始时伙食尚好,每天中餐有肉,不久就变为隔天才有蔬菜夹肉片的荤菜,后来干脆就把荤菜精简掉了;饭的质量也越来越差,逐渐改用夹杂砂粒且带有气味的陈米,这曾引发了同学们大闹饭厅的风潮,后来采用按米价折实的办法才有所缓解。晚自修变化的情况使他感受更为深刻。开始时在饭堂集体自修,同学们8人一组围坐在饭桌四周,桌子中央放一盏用煤油的美孚灯照明,亮度倒也勉强可意。不久煤油断档,改点白蜡烛照明,并且严格地定点定量配给,每桌每晚只供应一根,烛光暗淡且摇曳不定,同学们往往分心去照顾蜡烛,细心地堵上蜡烛的缺口并把流淌下的烛油捡起放回到烛焰旁,学习效率大受影响。可是蜡烛照明的日子也维持了没有多久,蜡烛断档后只好采用古老的油灯,在锅形的碟子内倒上桐油,点燃浸在油内的几根灯草照明,由于灯光更暗淡且不便于几人共用,后来干脆各人自备一盏油灯,在教室内自己的座位上自修,这种方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
  1941年春,战火逼近东阳,形势很严峻,在最紧张的日子里,室外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日军飞机也不时吼叫着掠过上空。东中师生处惊不乱,仍坚持正常教学,为躲避空袭,晴天经常到野外干河沟里去上课,并随时作好疏散的准备。在这期间,曾有一小股日军流窜东阳,并在上卢村盘踞了好几天,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幸亏东中师生已经事先疏散,避过了一场灾难。不久,日军撤退,东中及时复课,他才能完整地完成初中阶段学业。同学们劫后重聚,倍感亲切,他与部分同学曾到上卢查勘战争遗迹,倾听了乡亲们的痛诉,对日军的暴行感到无比愤慨,表示要永远铭记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2年春,日军大举进犯浙赣,金华经东阳至嵊县一线沦为敌占区。他因伤病辍学,随父母避居在大盘山区内的一个小村庄内。1943年秋他考入了宁波中学高中部,当时宁中内迁至盘安县的大皿村,借助当地祠堂作为校舍,学生缴纳一定数量的大米与黄豆保证伙食供应,晚自修时清一色地用自备桐油灯照明。校长赵仲苏办学严谨,一丝不苟。教师优秀,认真负责。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校纪严明,学习紧张,但课余生活却很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及出版壁报等活动经常不断。在战乱的年代,学校有这种虽然艰苦但却相对安定的优良学习环境,这与赵仲苏校长的贡献分不开的。特别是赵校长那种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全心全意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在他思想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47年9月至1951年8月,他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这个阶段是我国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时期。当时他积极参加各项群众运动,逐步由不自觉到自觉,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与提高。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最大的思想包袱就是担心封建家族的命运影响自己的个人前途,认清了家庭出身不能由自己决定,但个人的前途却是可由自己选择的,坚信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1951年8月,他被统一分配到同济大学工作,此后就一直在同济大学主要从事物理学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任务。
  在20世纪50年代,同济大学与其他高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政治思想教育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1951年秋开始的三反及思想改造运动,深深触及了知识分子的弱点与缺点。1952年院系调整并进行教学改革,1957年进行了整风“反右”运动,稍后开展了关于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等方面的讨论,他积极参加运动,在实践中经受考验与锻炼。1959年9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基层工作的双肩挑干部,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组织安排的各项任务。
  1965年他参加“四清”工作队,在崇明县开展工作,对农村的现实情况有了深刻的感受与了解。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因家庭出身及个人政治历史问题受到审查与冲击,1972年曾下放至干校劳动锻炼。在这期间他对自己认真作了反思,并本着相信群众相信党的精神泰然处之,同时依然努力搞好日常的业务工作并抓紧个人的学习与提高。
  1978年他晋升为副教授,1979年由德国DAAD资助,曾以研究访问学者身份到德国斯图加特城建筑物理研究所进行短期进修。回国后在1982年晋升为教授。曾先后任同济大学科研处处长、物理系主任与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87年8月被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
  
勇挑重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1951—1954年,他主要担任辅导并负责普通物理实验室技 术管理工作。当时,实验经费紧张,实验设备数量不足。为此, 对一些常用仪器,如惠斯登电桥、开尔文电桥、伏特计与安培计 等,尽可能只采购主要零部件,会同实验辅导教师在实验室自己 装配,既节省开支又提高了实验备课质量。1952年院系调整后 同济大学变为以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并开始大幅度扩大招生, 师资力量紧张,基础课首当其冲。当时物理课教学采取大班上 课、小班辅导的方式。为了使实验内容与讲课进度大致相配合, 实验室放开进行实验的次数,连续安排实验,几乎没有空档。为 了保证学生能及时完成实验,实验室制订并执行严格的操作规 程,要求学生事先预习,了解实验的目标及操作要点。实验室精 心编制了实验卡,扼要介绍实验要点及应注意事项,特别是根据 备课实践结果,掌握了实验重要原始数据的精度及大致变化范 围,并用图表列出供教师参考,使教师在巡回检查时能及时发现 问题,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1955年4月,他升为讲师,开始独立担任讲课任务。不久, 同济大学开办函授教育,他独立担任了函授物理教学任务,编写 函授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资料。函授属成人教育,学员以自学为 主,面授为辅,与在校学生有很大不同。他在编写函授物理教材 时,根据函授的特点参照日校教材作了较大的修改,删繁就简, 突出重点,使学员自学时便于阅读与掌握。选用了适量的习题, 以便于及时检查学员学习的进度与深度。此外,还单独编写了一 些较系统的教学指导书,有利于学员对学习内容有概括的总体了 解。函授物理教材试用了几届后,教学效果良好。后来,上海科 技出版社以 《物理学》 的名义分3册,分别在1959年与1962 年出版。
  1958年,在 “大跃进” 形势的推动下,同济大学决定复建 物理等理科专业,当年即开始招生。他的主要任务转变为负责筹 建物理专业。当时单科性工业大学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缺点已广泛 地为人们所认识,他与其他物理教师都很赞成并全力支持在同济 办好物理专业。他们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 首先是选派部分教师 有针对性地去外校旁听进修,为开物理专业课做好准备; 同时选 派部分优秀学生保送到外校相关专业去借读,学成后回校参加专 业建设; 其次是充分利用已有实验室条件及初具规模的科研小组 力量筹建并发展中级物理实验; 最后,为了解决近期师资力量不 足的矛盾,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半工半读,一方面进行物理专 业课的学习,另一方面同时参加物理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实践结 果初见成效,虽然难免出现一些意料中的困难与问题,但是大致 尚能及时解决。在这过程中,他曾先后为物理专业开设理论力 学、热力学、量子力量与近代物理等课程,为半工半读学生及物 理专修科开设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等课程,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1962年,我国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工科院校新办的理科专业纷纷下马,同济大学物理专业在1963年停止招生,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再度恢复。对此,他虽深感遗憾,但也无悔无怨, 并尽可能地做好善后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大学恢复招生,为此,上海市领导决定抽 调工科院校部分物理教师至同济大学集体编写物理教材。编写组 成员老中青相结合,他任主编。该统编教材任务紧迫,要求很 高。既要突出政治,联系实际,又要适应当时工农兵学员的水平 与要求。经调查研究分析后,编写组成员一致认为在遵守领导指 示精神的前提下,应保持物理教材固有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不久 即突击完成了该统编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基础物理》 的名义分3册,分别在1973年及1975年出版推广使用。该教材有自 己的特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曾起过良好的作用。后来,因教 材主导思想随形势有所变化,该教材才由重新统编的教材所代替。
  20世纪80年代后,他主要致力于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曾 为物理专业声学专门化开设连续介质力学课程,为声学研究生专 业开设波动声学、噪声控制、近代声学等课程。先后指导与培养 了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生及博士后4人。在该期间编写了作 为研究生教材的专门著作 《噪声的降低与隔离》,分上、下册, 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分别在1985年及1989年出版。该著作贯彻了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阐明了基本的声学理论规律,同时也包含 了密切结合声学工程设计的实际经验。该书吸收了同济大学声学 研究所及国内其他声学单位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20 世纪80年代我国在噪声控制分支学科内的学术水平。
  
加强协作,联系实际开展科研工作
  他长期在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从事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 开展科学研究受到客观条件的一定限制。但另一方面考虑到物理 学科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与渗透性,他深信对于各种工程技术科 学,只要联系实际深入钻研一下,一般都可以挖掘出值得探索的 物理问题,可供选择研究。
  1956年高校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求基础课教师也进 行科学研究。当时他首先选择弹性理论,因为它实际上可以说是 理论物理的一个分支学科,联系工程力学的实际,发觉理论物理 中一些普遍的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科学 论文就是利用屈曲本征函数展开的方法,解弹性地基梁的弯曲与 振动问题,文中采用了一个分析技巧,求出了有轴向力作用时的 精确解。第二篇类似的论文改用自振本征函数来解决弹性地基梁 的弯曲问题。接着对圆薄膜的大挠度振动求出了基本固有频率的 精确解,对椭圆薄板大挠度弯曲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摄动与变分 特点的新解法。
  1958年后,他主要致力于物理专业的建设,弹性理论的研 究中断。1960年开始超声学与建筑声学的学习与研究。在实践 中发现了声在变截面管道 (喇叭) 传播时存在着一个巧妙的共轭 关系; 对于各种喇叭都存在着相对应的共轭喇叭,它们的截面半 径互为倒数,而反映喇叭特性的基本参数则相互共轭。这对于探 索与设计新型喇叭富有创新意义。在超声学中,对于由杆件组成 的聚能器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共轭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噪声控制工程方面通过与企业单位 的联系、协作,他多次得到了参加工程设计及测试等具体实践的 机会,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也发 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声学技术问题。1978年后,他的科研方向 相对稳定在以噪声控制为主的声学学科领域内,研究方法上主要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运用成熟的声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中存在的声学技术问题,然后进一步在实践中加 以检验。
  他在吸声理论方面有较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代表作 《声波在 纤维性吸声材料中的传播》 于1979年在 《声学学报》 上发表。 根据该文阐明的严格理论,由吸声材料的容重及纤维直径可以精 确地求出反映材料声学性能的各种重要参数,优于国际上同时期 同类研究成果。该文吸声理论获得成功的关键是采用了一个基于 统计分析的运算技巧,它假设各纤维单元散射的声波在统计平均 的条件下是相等的,由此导出在任一特定纤维单元表面由其他纤 维散射产生的声场,从而可由边界条件严格求解,可避免作多次 散射的复杂分析。这种运算技巧在分析浓密悬浮液及细网等声传 播问题中可以推广应用。对穿孔板及多层或劈形吸声材料等元部 件组成的多种吸声结构,由严格理论分析的方法求出重要的声学 参量,经实践检验表明所得理论结果是正确可靠的,可作为实用 设计的依据。
  在隔声结构理论方面,他也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主要弄清了对有限尺寸的薄壁结构并不遵循传统的质量作用定 律,它的透声性能与结构本征振动在频域上的模态密度紧密相 关。这对于设计新型轻薄隔声结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对于声在管道中的传播理论方面,他联系工程实际问题作了 较广泛、较系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管道消声器设计理论中, 导出了存在气流时管道中的声传播规律,证实了气流对消声器消声性能产生严重影响的主要来源在于气流产生的再生噪声。部分 研究成果在1987年 《同济大学学报》 发表的综述论文 《同济大 学对阻性消声管道研究的进展》 中作了介绍,该文扼要阐明了气 流及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对阻性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该文曾在 198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2年10月曾获国务院颁发证书以表彰他在我国高等教育 事业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简历
1927年2月26日 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
1947年9月—1951年8月 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1年9月—1982年7月 先后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0年4月—1982年4月 任同济大学科研处长。
1982年4月—1986年7月 任同济大学物理系主任。
1986年7月—1989年12月 任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
1990年—2002年 被选为中国声学学会第二届至第四届常务理事。

主要论著
1 赵松龄. 有轴向作用力时等截面弹性地基梁的弯曲与振动问题. 同济大学学报,1957,(3): 111—115
2 赵松龄. 利用自振本征函数解弹性地基梁的弯曲问题. 同济大学学报, 1957 (4): 75—81
3 赵松龄. 圆薄膜大挠度振动的基本固有频率. 同济大学学报,1958, (4): 23—27
4 赵松龄. 椭圆薄板大挠度弯曲的变分——摄动解法. 同济大学学报, 1958,(10): 28—36
5 赵松龄. 物理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962
6 赵松龄. 单参数喇叭中的一个共轭关系. 声学学报,1965 (2): 216
7 教材编写组. 基础物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975
8 赵松龄,卢元伟. 关于穿孔板的非线性声阻. 物理学报,1978,(5): 600—603
9 赵松龄. 劈形吸声结构的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1979 (1): 96—104
10 赵松龄. 共振吸声结构的设计. 同济大学学报,1979 (1): 105—114
11 赵松龄,卢元伟. 声波在纤维性吸声材料中的传播. 声学学报,1979 (1): 1—11
12 Zhao Songling. Influence of Shear Layer on Sound Attenuation in Lined Rectangular Ducts. Inter-noise 80,Miami,USA,1980,633—636
13 赵松龄. 细网声阻率的计算及其应用. 声学学报,1981 (2): 86—91
14 赵松龄,吴枚芹. 矩形消声管道中存在气流时的声衰减. 声学学报, 1982 (6): 380—386
15 Zhao Songling,Sheng Shengwo. Acoustic Behavior of Sound Absorptive Panel Suspended in a Diffuse Field. Inter-noise 84,Honolulu,USA,1984,397—400
16 赵松龄. 噪声的降低与隔离 (上册).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
17 赵松龄. 声波在浓密悬浮液中传播的改进理论. 声学学报,1986 (4): 223—229
18 赵松龄. 同济大学对阻性消声管道研究的进展. 同济大学学报,1987 (1): 57—63
19 Zhao Songling. Propagation of Sound in Pipes with Gas Flow of High Temperature. WESTPAC 111,Shanghai,China,1988,105—108
20 赵松龄. 噪声的降低与隔离 (下册).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21 赵松龄. 声在参数随距离变化的管道中的传播. 声学学报,1990, (2): 81—90
22 赵松龄. 圆柱面上小孔的声阻抗率. 声学学报,1992 (1): 1—9
23 赵松龄,苏建新. 高强度声场中微穿孔板的非线性声阻抗率. 同济大 学学报,1992 (3): 249—255
24 Zhao Songling. Prediction of the Sound Transmission Lose of Aircraft Panel. 14th ICA,Beijing,China,1992,F9-2
25 赵松龄,赵松庭. “同管双笛” 本征频率的理论分析. 声学学报,1994 (5): 331—338
26 赵松龄,盛胜我. 膺随机扩散体吸声性能的理论分析. 声学学报, 1996,(4增刊): 555—564
27 Zhao Songling,Shi Jianwu. On the Rigorous Solution of Nonlinear Specific Acoustic Resistance of Perforated Panel. 14th ISNA,Nanjing,China,1996,171—176
28 赵松龄,盛胜我,等. 自来水管网声学检漏技术的研究. 同济大学学 报,1997 (2): 171—175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唐有祺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物理学卷 3.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第132-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