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书楠”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57行: 第57行:
 
<br>20 蒋书楠,陈力.中国长颊花天牛属及新种记述.昆虫分类学报.1993.15 (1):53~58
 
<br>20 蒋书楠,陈力.中国长颊花天牛属及新种记述.昆虫分类学报.1993.15 (1):53~58
 
<br>21 蒋书楠,陈力.中国艳天牛属一新种.中国分类学报.1994,16(2):107~110
 
<br>21 蒋书楠,陈力.中国艳天牛属一新种.中国分类学报.1994,16(2):107~110
 +
<br>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植物保护卷 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09. 第101-107页.

2021年2月13日 (六) 04:20的最新版本

蒋书楠(1914-)
  蒋书楠,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早期从事棉、麦、稻害虫的研究。毕生致力中国天牛科分类,发展了天牛科综合分类方法和高级阶元分类系统的演化理论。倡建中国城市昆虫学新学科。
  
  蒋书楠,1914年10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做手工活计度日。蒋书楠从小勤奋好学,以全优成绩免费读完初中。高中时,以兼家庭教师维持学业。1932 年苏州中学高中部毕业时,在生物老师吴元涤的鼓励和指引下,报考了浙江大学农学院,从此决定了他从事科学的一生。
  大学时,蒋书楠在名师的薰陶教育下,奠定了病虫害学科的基础和方向。1936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杀虫药剂室任助理员,研究植物性农药。抗日战争期间,他从南京辗转到广西,1938年5月在广西省农业管理处农务组任技士,1939年6月到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昆虫学助教,1941年升任讲师,1944年升副教授。当时学校迁溶江,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1945年3月,他应聘到贵州大学农学院任教。当时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困难,蒋书楠仍一心爱好科学和教育事业,勤于实践和博览群书,重视科学发展的前沿,广泛吸收国际的新成果。他开讲多门课程,领先在农学院讲昆虫生理学、经济昆虫学、杀虫药剂学等。他讲课内容丰富,解说透彻,分析深刻,有说服力。他开设的课,学生们必选,并获益非浅。1948年6月,蒋书楠赴美国衣阿华州立农业大学研究院动物昆虫学系,专攻天牛科分类学以及昆虫生理学、毒理学、寄生虫学。194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当时,已得奖学金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蒋书楠,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毅然放弃优厚条件,回国迎接解放。1949年8月,返贵州大学农学院任教授。1951年,筹建病虫害系,任系主任,并当选为校务委员会常委、工会主席。同年,还参加了西南农业教育调查团。1952年院系调整,蒋书楠调任西南农学院教务长。无论繁忙的行政工作或社会活动,蒋书楠没有放松教学和科研工作。1957年后,他没有因身处逆境而消沉,只要有可能,仍然坚持不懈。1980年6月,任西南农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任博士生导师、昆虫分类及生理学研究室主任。

(一)
  蒋书楠执教近60年,担任过的课程几乎涉及昆虫学的各个领域,编写的教材有《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分类鉴定》、《昆虫研究方法》、《昆虫解剖及生理学》。他还曾开过真菌学课程,翻译了琼斯原著《昆虫循环系统》(J.G.Jones,The Circulatory System Of Insects,1977)。新中国成立初期,教学科研条件十分困难,他因陋就简,没有昆虫针,他用电话线中钢丝磨尖代替,没有微针,用仙人掌刺代替;没有软木板,用高粱秸代替。制成的标本,现在还保存在贵州大学农学院的昆虫标本室里。研究棉叶蝉时,就是在廊檐下,用土钵灯罩,完成了叶蝉生活史的饲养观察。
  蒋书楠平易近人,生活朴素,工作十分严谨。他经常教导学生,读书很重要,可吸收和丰富知识,但要不断通过实践研究,方能创新。他经常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界中的昆虫,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启发学生。在指导研究生工作中,从论文选题、撰写都要反复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他认真踏实的学风,言传身教,培养出来的历届研究生,遵从严谨、勤奋、求实的工作风格,撰写的论文大多获得较高评价。在蒋书楠的领导下,植保系建立了以天牛研究为中心的昆虫分类生理研究室和初具规模的昆虫标本室。1989年,蒋书楠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授予人民教师奖章,并获四川省农业劳动模范和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二)
  蒋书楠在30~40年代的科研工作,主要是棉作害虫,其中对棉叶蝉从生物学及品种抗性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40年代发表了“波尔多液防治棉叶蝉”的报告3篇,首次证明了波尔多液具有良好持久的内吸胃毒杀虫作用,其机理是阻止叶蝉若虫蜕皮,并对棉花、马铃薯、花生有增产效果。从70个棉品种观察,证明品种对叶蝉的抗性与叶部刚毛的密度和长度有关;叶部刚毛长度超过叶蝉产卵器长度的,刚毛越多,抗虫性越强。
  50~70年代的科研工作以麦作害虫为主。蒋书楠查明了麦水蝇的生物学特性和小麦品种的抗虫性;油菜开花期正是喷药防治麦水蝇的适当时期,可作为防治上的物候预测。又查明了重庆地区小麦蚜虫的3个主要种群红腹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发生消长规律,提出了不同生育期的治蚜措施,苗期重点挑治,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应在小麦抽穗以后将蚜口指数控制在25以下,以减少损失。
  80年代参加了国家“六五”、“七五”攻关项目“水稻害虫综合防治”课题中的二化螟测报和防治指标的理论研究。在对螟害与水稻不同生育期补偿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证明杂交稻汕优2号在11~12叶左右的补偿力最强,螟害影响不显著,提出除以虫量和发生程度作为测报外,应加强作物本身与虫害相互关系的研究,由此可放宽测报防治的指标。

(三)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蒋书楠专攻天牛科分类。1942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广西天牛种类”(英文)报告,1951年又发表了《广西贵州两省天牛科分类》(英文)专著,成为中国系统研究天牛科分类的开端。50多年来,他先后出版了天牛科专著4部:《中国经济昆虫老天牛科(三)》(主编)、《中国天牛幼虫》、《云南森林昆虫》天牛科部分、《贵州农林昆虫》天牛科部分。发表了天牛科分类和系统演化论文34篇,发现天牛新种43种。先后获得农业部、国家教委、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三等奖三次。
  1978年以后,蒋书楠和他的研究生对天牛科进行了一系列新的研究。从外部形态为主的传统分类逐步向综合分类进展,从天牛科的分类逐步向天牛总科的分类系统和演化理论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天牛外生殖器、内生殖和消化道的比较解剖、幼虫分类、区系分布和起源理论的研究以及血淋巴蛋白质氨基酸和同工酶的分析,把天牛科研究进展到了内部系统和细胞水平。《中国天牛科研究新进展专集》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3期上刊载,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注意。在此基础上,天牛科研究又进到计算机、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和生物地理学的定量研究,引出了有实用价值的线索。例如,从观察天牛发音板的超微结构和发声的信号特征,设计创制了扦杆式微弱声波探器和昆虫微弱声波微机辅助检测仪。前者已获专利,后者已通过鉴定,深受植物检疫部门的重视。又如,研究天牛消化纤维素的机制,测定了消化道内纤维素酶并分析提纯,发现在工业上有应用价值,且可以用重金属离子抑制酶活性,为防治天牛的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线索。蒋书楠与他的学生王乔博士合作,以天牛亚科级分类系统提出的新见解,已被日本新著《日本天牛科检查图说》引用。1990年和1994 年,先后在广西和西藏发现了国内外天牛专家寻找了近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天牛总科最关键的类群——狭胸天牛的幼虫。蒋书楠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对这重要类群进行了详细的综合研究。根据支序分析和数值分类,他们提出了狭胸天牛的分类地区和天牛总科高级阶元的新分类系统,完成了天牛科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蒋书楠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在进行着《中国动物志》天牛科第一卷花天牛亚科的撰写工作。
  1987年春,中国昆虫学会在武汉举行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讨论会。蒋书楠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应重视城市害虫的控制。新理事会作出了中国昆虫学会增设城市昆虫专业委员会的决定。他接受第一届城市昆虫专业委员会的委托,组织编写了《城市昆虫学》(1992)。此后,城市昆虫学术讨论、城市害虫治理与昆虫利用在不少城市展开。
  蒋书楠1953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4、5、6届中央委员,民盟重庆市委6、7、8届副主任委员。他还曾任重庆市政协7、8、9届副主席,中国植保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四川省植保学会2、3届理事长。现在,他任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民盟重庆市委名誉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政协第10届副主席,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城市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植保学会常务理事,重庆昆虫学会理事长。
(田筱君 郭振中)

简历
1914年10月4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32年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中毕业。
1936年 浙江大学农学院动物系毕业。
1936-1937年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杀虫药剂室助理员。
1938年 广西省政府农业管理处农务组技士。
1939-1945年 广西大学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5-1948年 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1949年 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研究院动物昆虫系毕业,获理学硕士。
1949-1952年 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
1952-1957年 西南农学院教授、教务长。
1957-1984年 西南农学院教授,其中1980-1984年任副院长。
1985年至今 西南农业大学教授,昆虫分类、生理研究室主任。

主要论著
1 Chiang S.N..The Longicorn beetles of Kwangsi.Sci J1.1942,20 (2~4):253~259
2 蒋书楠,徐玉芬.波尔多液防治棉浮尘子之研究(一)(二).广西农业.1942,3~4(1,3)38~56,31~145.(三)中国昆虫学报.1951,1(2):117~127
3 蒋书楠.Longicorn beetles of Kwangsi Provinces of China.Peking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1951(21):1~100
4 蒋书楠,徐玉芬.棉叶跳蝉的发生及化学防治与棉品种的关系.西南农学院学报.1957(1):1~16
5 蒋书楠.云南生物考察报告——鞘翅目·天牛科.昆虫学报.1963,12 (1):61~76
6 蒋书楠.重庆地区小麦蚜虫种群消长和防治对策的商榷.中国农业科学.1964(2)
7 蒋书楠等.水稻二化螟为害和产量的关系.西南农学院学报.1983(1):55~67
8 蒋书楠等.鞘翅目·天牛科(三).见: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6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9 蒋书楠等.二化螟种群数量及为害量与稻谷损失量关系的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4):1~12
10 蒋书楠,吴蔚文.中国瘦天牛科8新种.昆虫分类学报.1987.11(1):17~28
11 蒋书楠,李丽莎.云南森林昆虫·天牛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638~704
12 蒋书楠.贵州农林昆虫志·天牛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89~152
13 蒋书楠.中国天牛幼虫.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4 蒋书楠.城市昆虫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5 蒋书楠.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和技术(第四章).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6 Wang Q,Chiang S.N..The evolution in the higer taxa of the Cerambycidae(Coleoptera).Entomolaxonomia.1991,18(2):93~114
17 陈斌,吴蔚文,蒋书楠.二化螟为害水稻产量损失模型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93(1):1~6
18 陈斌,吴蔚文,蒋书楠.水稻二化螟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学报.1993 (2):177~184
19 陈斌,吴蔚文,蒋书楠.模拟螟害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92,19(4):309~315
20 蒋书楠,陈力.中国长颊花天牛属及新种记述.昆虫分类学报.1993.15 (1):53~58
21 蒋书楠,陈力.中国艳天牛属一新种.中国分类学报.1994,16(2):107~110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植物保护卷 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09. 第101-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