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熙穆”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莫熙穆(1915 -
+
莫熙穆(1915 - 2011)
<br>男,1915年10月出生,广东高州人。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广东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
+
<br>男,1915年10月出生,广东高州人。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广东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3月7日在广州华侨医院病逝,享年九十六岁。
<br>1938年毕业于广东勷勤大学生物系。先后在广东文理学院、浙江大学和中正大学生物系担任植物学数门分支课程,并创建这三间大学植物标本室,解放后曾任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任,生物固氮研究中心主任。充实图书仪器,创建生物园,作为鱼类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固氮等生物学科的实习、科研基地。
+
<br>1931年考入广东第五师范学校,1934年毕业后考入广东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生物系,1938年毕业。毕业后在广东文理学院附中任教,1940年6月到贵州遵义浙江大学任生物系张肇骞教授助教,负责植物分类学基础实验。1941年6月随张肇骞教授到江西泰和中正大学生物系任教,负责收集植物标本,建立标本室。1943年春回到家乡高州,到分界中学任教,兼任高州女子师范学校教师。1945年到广东文理学院任教,1946年曾代理仓头小学校长。1951年华南师范学院成立,任生物系首届系主任。在华师充实图书仪器,创建生物园,作为鱼类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固氮等生物学科的实习、科研基地。
 
<br>1958年被派赴苏联莫斯科农学院植物生化专业和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学习。1961年回国。后参加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分子生物学科研规划,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
 
<br>1958年被派赴苏联莫斯科农学院植物生化专业和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学习。1961年回国。后参加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分子生物学科研规划,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
 
<br>科研成果显着,是中国生物固氮的氢代谢科研工作创议者之一,曾作“蓝藻光合、固氮和放氢”的综合报告,关于固氮和氢代谢的科研论文曾数次参加国际固氮会议和国际生化会议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
 
<br>科研成果显着,是中国生物固氮的氢代谢科研工作创议者之一,曾作“蓝藻光合、固氮和放氢”的综合报告,关于固氮和氢代谢的科研论文曾数次参加国际固氮会议和国际生化会议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
 
<br>在筛选固氮和水土保护植物的研究上,提出酸性红壤裸露地必须先种草和灌木才易恢复植被;在韩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区种植固氮耐旱的豆科灌木绢毛相思和耐旱的匍伏的禾本科糖密草,经4年迅速将裸露地复盖起来,其作用大大超过种了20年的马尾松。从澳大利亚引进固氮活性高能耐荫的多年生豆科牧草——旋扭绿豆及其根瘤菌,有抑制杂草涵蓄水分作用,又可作为家畜饲料。此项研究达国际水平,近10年来组织“广东省生物科普协会”工作。
 
<br>在筛选固氮和水土保护植物的研究上,提出酸性红壤裸露地必须先种草和灌木才易恢复植被;在韩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区种植固氮耐旱的豆科灌木绢毛相思和耐旱的匍伏的禾本科糖密草,经4年迅速将裸露地复盖起来,其作用大大超过种了20年的马尾松。从澳大利亚引进固氮活性高能耐荫的多年生豆科牧草——旋扭绿豆及其根瘤菌,有抑制杂草涵蓄水分作用,又可作为家畜饲料。此项研究达国际水平,近10年来组织“广东省生物科普协会”工作。
 
<br>主要着述:《核糖核酸对植叶汁蛋白质合成的关系》(前苏联《生物化学学报》,俄文),《鱼腥藻的固氮和放氢作用》(《植物生理学报》),《种草和养畜是韩江上游水土流失区整治和致富的一个途径》(《广东水电科技》、《广东饲料植物》),“Lange Plasmids of Rhizobia Isolated from Leucaena Leucocefhala”(Chinese Journal of Botang,Vol 4 No,1 1992)。
 
<br>主要着述:《核糖核酸对植叶汁蛋白质合成的关系》(前苏联《生物化学学报》,俄文),《鱼腥藻的固氮和放氢作用》(《植物生理学报》),《种草和养畜是韩江上游水土流失区整治和致富的一个途径》(《广东水电科技》、《广东饲料植物》),“Lange Plasmids of Rhizobia Isolated from Leucaena Leucocefhala”(Chinese Journal of Botang,Vol 4 No,1 1992)。
<br>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先进工作者”。
+
<br>198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2年获“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先进工作者”。

2021年2月17日 (三) 23:02的版本

莫熙穆(1915 - 2011)
男,1915年10月出生,广东高州人。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广东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3月7日在广州华侨医院病逝,享年九十六岁。
1931年考入广东第五师范学校,1934年毕业后考入广东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生物系,1938年毕业。毕业后在广东文理学院附中任教,1940年6月到贵州遵义浙江大学任生物系张肇骞教授助教,负责植物分类学基础实验。1941年6月随张肇骞教授到江西泰和中正大学生物系任教,负责收集植物标本,建立标本室。1943年春回到家乡高州,到分界中学任教,兼任高州女子师范学校教师。1945年到广东文理学院任教,1946年曾代理仓头小学校长。1951年华南师范学院成立,任生物系首届系主任。在华师充实图书仪器,创建生物园,作为鱼类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固氮等生物学科的实习、科研基地。
1958年被派赴苏联莫斯科农学院植物生化专业和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学习。1961年回国。后参加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分子生物学科研规划,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
科研成果显着,是中国生物固氮的氢代谢科研工作创议者之一,曾作“蓝藻光合、固氮和放氢”的综合报告,关于固氮和氢代谢的科研论文曾数次参加国际固氮会议和国际生化会议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
在筛选固氮和水土保护植物的研究上,提出酸性红壤裸露地必须先种草和灌木才易恢复植被;在韩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区种植固氮耐旱的豆科灌木绢毛相思和耐旱的匍伏的禾本科糖密草,经4年迅速将裸露地复盖起来,其作用大大超过种了20年的马尾松。从澳大利亚引进固氮活性高能耐荫的多年生豆科牧草——旋扭绿豆及其根瘤菌,有抑制杂草涵蓄水分作用,又可作为家畜饲料。此项研究达国际水平,近10年来组织“广东省生物科普协会”工作。
主要着述:《核糖核酸对植叶汁蛋白质合成的关系》(前苏联《生物化学学报》,俄文),《鱼腥藻的固氮和放氢作用》(《植物生理学报》),《种草和养畜是韩江上游水土流失区整治和致富的一个途径》(《广东水电科技》、《广东饲料植物》),“Lange Plasmids of Rhizobia Isolated from Leucaena Leucocefhala”(Chinese Journal of Botang,Vol 4 No,1 1992)。
198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2年获“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