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季明”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内容“荣季明,化纤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参加和主持过我国的粘胶纤维、涤纶、聚酯纤维、腈纶、锦纶等各类化纤工程...”创建新页面)
 
第1行: 第1行:
荣季明,化纤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参加和主持过我国的粘胶纤维、涤纶、聚酯纤维、腈纶、锦纶等各类化纤工程设计,多次担任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的规划、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设计金奖和科技进步奖,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荣季明(1933—)
 
+
<br>荣季明,化纤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参加和主持过我国的粘胶纤维、涤纶、聚酯纤维、腈纶、锦纶等各类化纤工程设计,多次担任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的规划、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设计金奖和科技进步奖,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荣季明,1933年10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一个工商业者家庭。五岁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举家迁居上海。幼年目睹社会混乱,日本侵略军肆掠,痛感我国落后而饱受凌辱之苦,增强了读书救国、奋发图强的决心。初中就读于上海育英中学,后转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1950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但就读仅一个半月时,已迁居苏州的父亲突患重症,家中无人照料,不得不临时转学到苏州东吴大学化工系继续学业。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转入华东化工学院就读,1953年大学毕业。
+
<br>
 
+
<br>  荣季明,1933年10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一个工商业者家庭。五岁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举家迁居上海。幼年目睹社会混乱,日本侵略军肆掠,痛感我国落后而饱受凌辱之苦,增强了读书救国、奋发图强的决心。初中就读于上海育英中学,后转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1950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但就读仅一个半月时,已迁居苏州的父亲突患重症,家中无人照料,不得不临时转学到苏州东吴大学化工系继续学业。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转入华东化工学院就读,1953年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统一分配到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1953-1957 年,在华东钢铁公司任组长、技术员,从事钢铁生产技术工作。1955年,经组织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带职进修金属材料等课程,这为他以后在工程材料知识方面的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br>  大学毕业后,统一分配到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1953-1957 年,在华东钢铁公司任组长、技术员,从事钢铁生产技术工作。1955年,经组织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带职进修金属材料等课程,这为他以后在工程材料知识方面的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br>  1957年初调往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参加老厂的复厂重建工作,从此走上了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岗位。
1957年初调往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参加老厂的复厂重建工作,从此走上了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岗位。
+
<br>  1960年,调上海纺织局设计室任粘胶化纤组组长、技术员,从事粘胶纤维制造工艺的工程设计工作,并完成了多个粘胶纤维厂项目的工程设计任务。
 
+
<br>  1964-1982年,在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任设计室副主任、工程师;1983年底-1986年,任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6-1995年任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1998年任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9 年3月任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1960年,调上海纺织局设计室任粘胶化纤组组长、技术员,从事粘胶纤维制造工艺的工程设计工作,并完成了多个粘胶纤维厂项目的工程设计任务。
+
<br>  荣季明同志于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br>  荣季明从事化纤工程设计工作已长达45年以上。他严谨踏实,待人诚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专业业务知识面较广,涉及粘胶纤维、涤纶、锦纶、腈纶、聚酯纤维等多品种工程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多次担任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工程的规划、工程设计项目总负责人等工作,包括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涤纶厂、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涤纶二厂、山东齐鲁化纤总公司等一批大型、特大型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他立足国内现有技术,审视国际先进水平,敢于探索和创新,成果显著,在工程设计项目中曾六次获得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四次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及优质工程金质奖,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6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建设部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荣誉称号。1988年9月至今,历任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科技委委员;1993年5月起连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九、第二十届理事会纺织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br>  1958年10月,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复厂投产。不久,由于生产人造丝的原料木浆粕供应困难,准备以当时国内资源较丰富的棉短绒来替代,上级拟改建一个棉浆生产车间。为了改善棉浆粕的反应性能,荣季明参与了反复探索和潜心研究,并于1959年夏在安乐厂大生产上全面试用,取得成效。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采用棉浆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的粘胶纤维厂,这项成果为国内粘胶纤维生产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1964-1982年,在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任设计室副主任、工程师;1983年底-1986年,任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6-1995年任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1998年任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9 年3月任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
<br>  1960年前后,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纺织纤维原料匮乏。上海纺织局决定建设一个年产3400吨粘胶短纤维的安达化纤厂,并抽调三名工艺技术人员负责全厂工艺设计任务。荣季明作为其中之一,担任了工艺主设计工作。他们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依托,敢于创新,对仿苏式的生产流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原料输送流程中,把碱纤维素二次气送改为一次提升重力输送,减少了碱纤维素反复上下的输送过程;在后处理流程中,把苏式长丝束连续处理改为丝束切断后散状处理;重新设计了黄化、后溶解机等主机设备及酸浴蒸发器等全套回收设备。该厂于1961年顺利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家全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起来的粘胶短纤维工厂,受到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的表扬。
 
+
<br>  1962年,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期,纺织纤维原料依然十分紧缺。上海一些纺织企业参照苏联“五合机”法生产粘胶纤维的原理,以简陋的设备土法上马生产小化纤,虽然质量并不很好,但是可以利用硬杂木等下脚料为原料生产化纤。中央希望上海能集中力量搞一个利用硬杂木下脚料为原料生产粘胶短纤维的样板厂,以利于取得经验,统一推广。1962年,上海市的样板厂正式启动,定名为上海第二人造纤维厂。荣季明被任命为工艺设计负责人。他从总结经验、组织调查、测定数据和确定工艺流程着手,组织协作,进行全部主机设备的设计,并确定了工程设计方案。1963年3月,由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和纺织、一机、林业、冶金、轻工部等“三委”、“五部”进行联合审查获得通过。经过一年拼搏,一个日产5吨木浆粕和粘胶纤维的小型联合企业顺利投产。随后,整套工程设计和设备又供四川省成都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两地建厂所用。由于该工程投资较省,以后又陆续推广到浙江、江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对缓解当时全国纤维原料紧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荣季明同志于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br>  1964年,上海市科委下达在上纤四厂扩建“二超”级粘胶超强力帘子线试验车间任务,他担任该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并直接参与了超强帘子线纺丝机的设备设计工作;1965年又为上纤三厂改造生产高湿模量纤维,组织设计了连续脱泡设备、纺丝机等关键设备以及工程设计,获得成功。
 
+
<br>  1969年下半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现岳阳石化总厂)涤纶、锦纶两个分厂的工程设计技术负责人,主持年产5000吨规模的锦纶长丝和涤纶短纤维的工程设计。这是当时国内锦纶行业中一个特大型工程。在该项设计中,他对工艺生产中的关键设备逐台研究攻关,如锦纶聚合釜生产能力的扩大,纺丝单体回收工艺的调研决策,萃取塔能力的扩大改进,纺丝机组合形式和单机生产力的确定,以及涤纶切片采用沸腾干燥设备的扩大和短纤维纺丝采用大棉条桶卷绕方式等等,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革新。并且在设备制造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工程设计和建设。经过一年半的奋战,该项目于1971年5月顺利投产,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赞扬。这个工程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合成纤维工业开始向大型化起步,而且工艺技术均由国内自主解决。该工程的工程技术和新设计制造的设备,一年后就推广应用到山西榆次和江苏清江两个锦纶厂的建设中。后来,这些主机设备经纺织部机械局组织改进定型,成为我国锦纶6纤维(长丝、短纤维)生产的第一批国产定型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延续了十余年。
荣季明从事化纤工程设计工作已长达45年以上。他严谨踏实,待人诚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专业业务知识面较广,涉及粘胶纤维、涤纶、锦纶、腈纶、聚酯纤维等多品种工程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多次担任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工程的规划、工程设计项目总负责人等工作,包括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涤纶厂、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涤纶二厂、山东齐鲁化纤总公司等一批大型、特大型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他立足国内现有技术,审视国际先进水平,敢于探索和创新,成果显著,在工程设计项目中曾六次获得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四次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及优质工程金质奖,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6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建设部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荣誉称号。1988年9月至今,历任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科技委委员;1993年5月起连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九、第二十届理事会纺织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br>  1972年,国家决定建设四大化纤生产基地,荣季明承担上海石化总厂涤纶厂工程的设计总负责人。该工程(一期)共建设二甲酯、聚酯、涤纶长丝、涤纶短纤维四套主要装置。在引进技术谈判中,经他多次积极建议,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新的涤纶短纤维直接纺新技术,并在短纤维装置中配套了还在试制的国产大型后处理设备,第一次同外国公司开展合作设计。1975年工程顺利投产,经过消化吸收和改进,作为国产定型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推广。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首次工程设计项目评选中,被上海市评为20世纪70年代的优秀设计。
 
+
<br>  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后,二期工程又新建一个涤纶二厂,建设规模为对苯二甲酸22.5万吨/年,聚酯20万吨/年,直接纺涤纶短纤维10万吨/年,这在当时国际上已属顶级规模的特大型工程。荣季明再次被任命为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兼任工程建设副指挥。1979年,前两套生产装置(对苯二甲酸、聚酯)的引进合同正式签订并着手建设。1980年底,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暂时冻结了外汇,短纤维项目只好暂停引进,出现了前两套生产装置已开始建设而后续熔体直接纺短纤维生产装置却还没有着落的被动局面。上海石化总厂提出了短纤维生产装置由国内自行解决的方案,纺织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短纤维成套设备国产化攻关。此举很快得到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的支持,并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荣季明受命担任办公室工艺组副组长,组织确定了整条生产线的工艺条件及主机设备的设计要求,为机械厂的设备设计、制造攻关奠定了基础。经全国大协作,攻关取得突破,项目经过试运转和改进,于1983年最终获得成功,其中熔体直接纺设计技术的国产化创造了全国纺织系统工程技术国产化成功的首例。涤纶二厂大型短纤维成套设备的攻关成功,得到了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上海市政府、纺织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联合表彰。整个涤纶二厂工程获1986年上海市和纺织部优秀设计一等奖、1987年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1990年全国优质工程金质奖。
 
+
<br>  1987至1988年,国家“七五”计划准备在山东建设一个由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长丝和短纤维等四套装置组成的化纤基地,就是现在的齐鲁化纤总公司。荣季明时任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再次肩负该工程设计总负责的重任,从厂址选择、对外谈判,到确定后两套装置(涤纶长丝和短纤维)采用国产设备、短纤维装置采用国产直接纺技术等原则,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直接纺短纤维装置投产后,原料单耗长期稳定在全国平均值以下。该工程占地面积省、总体安排紧凑、流程舒畅合理,把一个化工性质的工厂基本上设计成了花园式工厂。该工程荣获1995年中国纺织总会(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1997年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荣季明在上述奖项中都是第一获奖者。
1958年10月,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复厂投产。不久,由于生产人造丝的原料木浆粕供应困难,准备以当时国内资源较丰富的棉短绒来替代,上级拟改建一个棉浆生产车间。为了改善棉浆粕的反应性能,荣季明参与了反复探索和潜心研究,并于1959年夏在安乐厂大生产上全面试用,取得成效。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采用棉浆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的粘胶纤维厂,这项成果为国内粘胶纤维生产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
<br>  1991年,上海市建设联吉合纤公司大型聚酯装置。该工程的主机设备及工艺由德国提供,单系列生产能力为240吨/天,是当时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大和技术最新的装置之一。根据当时国内惯例,其主体工程设计由国外承担。荣季明经过深入研究,果断提出全部详细设计可由国内承担,得到了上级批准。按照惯例,外方的基础设计资料要在合同生效后六个月才能提交,也即国内的详细设计必须等待半年才能开始。但在荣季明的组织下,该项目仅在外方提出前期工程软件包(FEEP)后,就全面展开国内设计,实施交叉作业,使工程建设进度比常规周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建设单位因而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同类新建企业的最佳还贷单位。通过这个项目的成功合作,德方对我方的态度从怀疑转变为信任。至2000年,已先后与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在7个同类工程项目上进行合作,加快了国内工程设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
<br>  1992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在安庆石化建设年产5万吨的腈纶工程,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国际招标。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在获得美国某公司专利使用权的前提下,一举中标,这在当时国内纺织系统并无先例。荣季明身为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是投标决策的核心成员。该工程是集设计、设备和材料供应、人员培训、试车考核于一体的总承包项目,为当时国内纺织设计行业中的先行者。中标后,他重点抓国内部分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以专利厂提供的专利技术为基础,组织项目组对生产工艺和设备瓶颈部分作了部分放大和改进。投产后,美国专利商给予的评价是:在整体上已超过了美国专利工厂的原有水平。该项目于1998年获国家纺织工业局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0年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
1960年前后,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纺织纤维原料匮乏。上海纺织局决定建设一个年产3400吨粘胶短纤维的安达化纤厂,并抽调三名工艺技术人员负责全厂工艺设计任务。荣季明作为其中之一,担任了工艺主设计工作。他们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依托,敢于创新,对仿苏式的生产流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原料输送流程中,把碱纤维素二次气送改为一次提升重力输送,减少了碱纤维素反复上下的输送过程;在后处理流程中,把苏式长丝束连续处理改为丝束切断后散状处理;重新设计了黄化、后溶解机等主机设备及酸浴蒸发器等全套回收设备。该厂于1961年顺利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家全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起来的粘胶短纤维工厂,受到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的表扬。
+
<br>  1995年,吉林化纤公司筹建年产6万吨的腈纶工程。项目批准立项时,决定采用国内成熟的硫氰酸钠二步法工艺,由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全部工程设计。荣季明时任该院总工程师,负责全面技术工作。通过对外技术交流,他感到如果采用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的二步法湿纺工艺,不仅可较硫氰酸钠二步法工艺缩短生产流程,还可以降低对设备管道材质的要求,可以不需要使用大量价格昂贵的含钼不锈钢,还可减少公用工程的能耗,成本可降低10%左右。1997年,他同筹建处领导出国考察后,更加深了积极采用DMAC工艺的决心。他不顾年高,自始至终直接参加技术管理和领导工作,直至试车投产。1998 年底投产后,由于成本低、质量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工程验收后,短短几年已进行了二次扩建。2000年获中国纺织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
 
+
<br>  直接纺工艺在国外涤纶纤维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2年,荣季明代表上海石化项目在北京参加引进技术谈判,获悉日本两家公司的短纤维生产已实现连续缩聚直接纺丝新工艺,该流程较之原有切片纺工艺不仅省略了注带、冷却、切粒、切片干燥等多道工序,而且还能节约大量能源,据测算成本可下降15%以上。他的建议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同意。1975年该项目建成投产,生产稳定,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
 
+
<br>  要实现直接纺新工艺,关键是要掌握从聚酯到纺丝两大装置间的高温高粘度聚合物的输送技术。该技术涉及在高温高压输送条件下,聚合物因长时间滞留而带来的温度变化、聚合物降解以及在300℃高温下管系的应力变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通过向日本两家公司询价后得知,几百米管道要价就达275万美元。为了节约外汇,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对“高温高粘度聚合物输送”设计技术实施攻关。成立了以荣季明任组长的专题攻关小组,通过历时两年多的积极努力,先后攻克了计算、设计、制造、检查等一系列技术难关。1983年,应用该项技术的直接纺新工艺试车获得成功。该项技术获198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在建设山东济南涤纶项目中的大型短纤维直接纺工程中,应用该项国内技术再获成功。
1962年,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期,纺织纤维原料依然十分紧缺。上海一些纺织企业参照苏联“五合机”法生产粘胶纤维的原理,以简陋的设备土法上马生产小化纤,虽然质量并不很好,但是可以利用硬杂木等下脚料为原料生产化纤。中央希望上海能集中力量搞一个利用硬杂木下脚料为原料生产粘胶短纤维的样板厂,以利于取得经验,统一推广。1962年,上海市的样板厂正式启动,定名为上海第二人造纤维厂。荣季明被任命为工艺设计负责人。他从总结经验、组织调查、测定数据和确定工艺流程着手,组织协作,进行全部主机设备的设计,并确定了工程设计方案。1963年3月,由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和纺织、一机、林业、冶金、轻工部等“三委”、“五部”进行联合审查获得通过。经过一年拼搏,一个日产5吨木浆粕和粘胶纤维的小型联合企业顺利投产。随后,整套工程设计和设备又供四川省成都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两地建厂所用。由于该工程投资较省,以后又陆续推广到浙江、江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对缓解当时全国纤维原料紧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br>  国产化直接纺新工艺虽然在涤纶短纤维生产中获得了成功,但在涤纶长丝生产中采用直接纺工艺,由于系统复杂,国内还没有自行设计直接纺技术的经验。1997年,绍兴浙江化纤联合公司在扩建万吨直接纺长丝工程时,首次提出了工艺技术国产化的要求。筹建处要求全部由设计院总承包。在荣季明指导下,设计组对各种变化因素和关键点都作了周密计算、反复论证和实践,实现了工程投产一次成功,产品一等品率比原引进装置提高8%左右,而投资却比原计划节约22.4%。该工程2000年获中国纺织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铜质奖。涤纶采用直接纺纺丝工艺,近年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行业鼓励发展项目,得到了普遍推广,荣季明功不可没。
 
+
<br>  荣季明谦虚好学,积极进取。虽已年逾花甲,仍然保持着旺盛的事业心和极强的责任心。2000年,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涤纶事业部准备将20世纪80年代自力更生建设的年产1.5万吨的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改造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3万吨的现代化生产线。荣季明不顾年迈,担任该科研课题的协作单位工作组组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协作攻关的工作中去。通过小试,在2002年成功地改造了一条大生产线。该课题荣获中国石化科技成果二等奖;大生产线改造工程获中国纺织协会2002年度优秀设计一等奖。
1964年,上海市科委下达在上纤四厂扩建“二超”级粘胶超强力帘子线试验车间任务,他担任该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并直接参与了超强帘子线纺丝机的设备设计工作;1965年又为上纤三厂改造生产高湿模量纤维,组织设计了连续脱泡设备、纺丝机等关键设备以及工程设计,获得成功。
+
<br>  在工程设计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技术业务精益求精的同时,荣季明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热心培养青年后备人才的好品德。在单位里,凡青年技术人员在业务上遇到困难求教于他时,他总是尽其所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1981年,华东纺织工学院为82届毕业班开设了《化纤工厂设计》课程,邀请荣季明前往授课。那正是设计工作非常繁忙的时期,但他把培养人才视为己任,硬是挤出时间自编教材,不辞辛劳,每周赶赴学校,为学生系统讲授工程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自己的经验。
 
+
<br>  现在,荣季明已年逾七旬,但他依然活跃在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的岗位上,继续为我国化纤工程设计事业辛勤耕耘着。
 
+
<br>  (黄连仁)
1969年下半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现岳阳石化总厂)涤纶、锦纶两个分厂的工程设计技术负责人,主持年产5000吨规模的锦纶长丝和涤纶短纤维的工程设计。这是当时国内锦纶行业中一个特大型工程。在该项设计中,他对工艺生产中的关键设备逐台研究攻关,如锦纶聚合釜生产能力的扩大,纺丝单体回收工艺的调研决策,萃取塔能力的扩大改进,纺丝机组合形式和单机生产力的确定,以及涤纶切片采用沸腾干燥设备的扩大和短纤维纺丝采用大棉条桶卷绕方式等等,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革新。并且在设备制造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工程设计和建设。经过一年半的奋战,该项目于1971年5月顺利投产,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赞扬。这个工程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合成纤维工业开始向大型化起步,而且工艺技术均由国内自主解决。该工程的工程技术和新设计制造的设备,一年后就推广应用到山西榆次和江苏清江两个锦纶厂的建设中。后来,这些主机设备经纺织部机械局组织改进定型,成为我国锦纶6纤维(长丝、短纤维)生产的第一批国产定型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延续了十余年。
+
<br>
 
+
<br>简历
 
+
<br>  1933年 出生于江苏无锡
1972年,国家决定建设四大化纤生产基地,荣季明承担上海石化总厂涤纶厂工程的设计总负责人。该工程(一期)共建设二甲酯、聚酯、涤纶长丝、涤纶短纤维四套主要装置。在引进技术谈判中,经他多次积极建议,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新的涤纶短纤维直接纺新技术,并在短纤维装置中配套了还在试制的国产大型后处理设备,第一次同外国公司开展合作设计。1975年工程顺利投产,经过消化吸收和改进,作为国产定型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推广。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首次工程设计项目评选中,被上海市评为20世纪70年代的优秀设计。
+
<br>  1953年 华东化工学院毕业
 
+
<br>  1953-1957年 华东钢铁公司组长、技术员
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后,二期工程又新建一个涤纶二厂,建设规模为对苯二甲酸22.5万吨/年,聚酯20万吨/年,直接纺涤纶短纤维10万吨/年,这在当时国际上已属顶级规模的特大型工程。荣季明再次被任命为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兼任工程建设副指挥。1979年,前两套生产装置(对苯二甲酸、聚酯)的引进合同正式签订并着手建设。1980年底,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暂时冻结了外汇,短纤维项目只好暂停引进,出现了前两套生产装置已开始建设而后续熔体直接纺短纤维生产装置却还没有着落的被动局面。上海石化总厂提出了短纤维生产装置由国内自行解决的方案,纺织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短纤维成套设备国产化攻关。此举很快得到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的支持,并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荣季明受命担任办公室工艺组副组长,组织确定了整条生产线的工艺条件及主机设备的设计要求,为机械厂的设备设计、制造攻关奠定了基础。经全国大协作,攻关取得突破,项目经过试运转和改进,于1983年最终获得成功,其中熔体直接纺设计技术的国产化创造了全国纺织系统工程技术国产化成功的首例。涤纶二厂大型短纤维成套设备的攻关成功,得到了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上海市政府、纺织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联合表彰。整个涤纶二厂工程获1986年上海市和纺织部优秀设计一等奖、1987年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1990年全国优质工程金质奖。
+
<br>  1957-1960年 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技术员
 
+
<br>  1960-1964年 上海纺织局设计室粘胶组组长、技术员
 
+
<br>  1964-1983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主任、工程师
1987至1988年,国家“七五”计划准备在山东建设一个由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长丝和短纤维等四套装置组成的化纤基地,就是现在的齐鲁化纤总公司。荣季明时任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再次肩负该工程设计总负责的重任,从厂址选择、对外谈判,到确定后两套装置(涤纶长丝和短纤维)采用国产设备、短纤维装置采用国产直接纺技术等原则,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直接纺短纤维装置投产后,原料单耗长期稳定在全国平均值以下。该工程占地面积省、总体安排紧凑、流程舒畅合理,把一个化工性质的工厂基本上设计成了花园式工厂。该工程荣获1995年中国纺织总会(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1997年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荣季明在上述奖项中都是第一获奖者。
+
<br>  1983-1986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
<br>  1986-1990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1年,上海市建设联吉合纤公司大型聚酯装置。该工程的主机设备及工艺由德国提供,单系列生产能力为240吨/天,是当时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大和技术最新的装置之一。根据当时国内惯例,其主体工程设计由国外承担。荣季明经过深入研究,果断提出全部详细设计可由国内承担,得到了上级批准。按照惯例,外方的基础设计资料要在合同生效后六个月才能提交,也即国内的详细设计必须等待半年才能开始。但在荣季明的组织下,该项目仅在外方提出前期工程软件包(FEEP)后,就全面展开国内设计,实施交叉作业,使工程建设进度比常规周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建设单位因而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同类新建企业的最佳还贷单位。通过这个项目的成功合作,德方对我方的态度从怀疑转变为信任。至2000年,已先后与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在7个同类工程项目上进行合作,加快了国内工程设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
<br>  1990-1995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br>  1995-1998年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br>  1998-2002年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1992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在安庆石化建设年产5万吨的腈纶工程,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国际招标。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在获得美国某公司专利使用权的前提下,一举中标,这在当时国内纺织系统并无先例。荣季明身为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是投标决策的核心成员。该工程是集设计、设备和材料供应、人员培训、试车考核于一体的总承包项目,为当时国内纺织设计行业中的先行者。中标后,他重点抓国内部分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以专利厂提供的专利技术为基础,组织项目组对生产工艺和设备瓶颈部分作了部分放大和改进。投产后,美国专利商给予的评价是:在整体上已超过了美国专利工厂的原有水平。该项目于1998年获国家纺织工业局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0年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
+
<br>  2002年10月 退休,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
 
+
<br>
1995年,吉林化纤公司筹建年产6万吨的腈纶工程。项目批准立项时,决定采用国内成熟的硫氰酸钠二步法工艺,由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全部工程设计。荣季明时任该院总工程师,负责全面技术工作。通过对外技术交流,他感到如果采用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的二步法湿纺工艺,不仅可较硫氰酸钠二步法工艺缩短生产流程,还可以降低对设备管道材质的要求,可以不需要使用大量价格昂贵的含钼不锈钢,还可减少公用工程的能耗,成本可降低10%左右。1997年,他同筹建处领导出国考察后,更加深了积极采用DMAC工艺的决心。他不顾年高,自始至终直接参加技术管理和领导工作,直至试车投产。1998 年底投产后,由于成本低、质量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工程验收后,短短几年已进行了二次扩建。2000年获中国纺织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
+
<br>主要论著
 
+
<br>  1.荣季明.国产一万五千吨涤纶短纤维工艺路线探讨和分析.金山油化纤专辑,1986(12)
直接纺工艺在国外涤纶纤维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2年,荣季明代表上海石化项目在北京参加引进技术谈判,获悉日本两家公司的短纤维生产已实现连续缩聚直接纺丝新工艺,该流程较之原有切片纺工艺不仅省略了注带、冷却、切粒、切片干燥等多道工序,而且还能节约大量能源,据测算成本可下降15%以上。他的建议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同意。1975年该项目建成投产,生产稳定,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
+
<br>  2.荣季明,胡轩民,钱金筛等.日产50吨涤纶短纤维设备安装质量检验标准FJJ216-86.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
<br>  3.荣季明.HV401熔体输送配管试生产报告.中国科学技术文库(文库论文编号:TG1319),1987
要实现直接纺新工艺,关键是要掌握从聚酯到纺丝两大装置间的高温高粘度聚合物的输送技术。该技术涉及在高温高压输送条件下,聚合物因长时间滞留而带来的温度变化、聚合物降解以及在300℃高温下管系的应力变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通过向日本两家公司询价后得知,几百米管道要价就达275万美元。为了节约外汇,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对“高温高粘度聚合物输送”设计技术实施攻关。成立了以荣季明任组长的专题攻关小组,通过历时两年多的积极努力,先后攻克了计算、设计、制造、检查等一系列技术难关。1983年,应用该项技术的直接纺新工艺试车获得成功。该项技术获198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在建设山东济南涤纶项目中的大型短纤维直接纺工程中,应用该项国内技术再获成功。
+
<br>  4.荣季明,来可华,相凤祁等.论上海地区化纤工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合成纤维,1996(1)
 
+
<br>  5.荣季明.21世纪初上海地区化纤工业发展前景.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6 (4)
 
+
<br>  6.荣季明,洪世昌,王海群等.纺织工业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第一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国产化直接纺新工艺虽然在涤纶短纤维生产中获得了成功,但在涤纶长丝生产中采用直接纺工艺,由于系统复杂,国内还没有自行设计直接纺技术的经验。1997年,绍兴浙江化纤联合公司在扩建万吨直接纺长丝工程时,首次提出了工艺技术国产化的要求。筹建处要求全部由设计院总承包。在荣季明指导下,设计组对各种变化因素和关键点都作了周密计算、反复论证和实践,实现了工程投产一次成功,产品一等品率比原引进装置提高8%左右,而投资却比原计划节约22.4%。该工程2000年获中国纺织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铜质奖。涤纶采用直接纺纺丝工艺,近年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行业鼓励发展项目,得到了普遍推广,荣季明功不可没。
+
<br>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07.12. 第316-326页.
 
 
荣季明谦虚好学,积极进取。虽已年逾花甲,仍然保持着旺盛的事业心和极强的责任心。2000年,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涤纶事业部准备将20世纪80年代自力更生建设的年产1.5万吨的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改造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3万吨的现代化生产线。荣季明不顾年迈,担任该科研课题的协作单位工作组组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协作攻关的工作中去。通过小试,在2002年成功地改造了一条大生产线。该课题荣获中国石化科技成果二等奖;大生产线改造工程获中国纺织协会2002年度优秀设计一等奖。
 
 
 
在工程设计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技术业务精益求精的同时,荣季明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热心培养青年后备人才的好品德。在单位里,凡青年技术人员在业务上遇到困难求教于他时,他总是尽其所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1981年,华东纺织工学院为82届毕业班开设了《化纤工厂设计》课程,邀请荣季明前往授课。那正是设计工作非常繁忙的时期,但他把培养人才视为己任,硬是挤出时间自编教材,不辞辛劳,每周赶赴学校,为学生系统讲授工程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自己的经验。
 
 
 
现在,荣季明已年逾七旬,但他依然活跃在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的岗位上,继续为我国化纤工程设计事业辛勤耕耘着。
 
 
 
(黄连仁)
 
 
 
简历
 
 
 
1933年 出生于江苏无锡
 
 
 
1953年 华东化工学院毕业
 
 
 
1953-1957年 华东钢铁公司组长、技术员
 
 
 
1957-1960年 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技术员
 
 
 
1960-1964年 上海纺织局设计室粘胶组组长、技术员
 
 
 
1964-1983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主任、工程师
 
 
 
1983-1986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6-1990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0-1995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5-1998年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8-2002年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2002年10月 退休,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
 
 
 
主要论著
 
 
 
1.荣季明.国产一万五千吨涤纶短纤维工艺路线探讨和分析.金山油化纤专辑,1986(12)
 
 
 
2.荣季明,胡轩民,钱金筛等.日产50吨涤纶短纤维设备安装质量检验标准FJJ216-86.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3.荣季明.HV401熔体输送配管试生产报告.中国科学技术文库(文库论文编号:TG1319),1987
 
 
 
4.荣季明,来可华,相凤祁等.论上海地区化纤工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合成纤维,1996(1)
 
 
 
5.荣季明.21世纪初上海地区化纤工业发展前景.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6 (4)
 
 
 
6.荣季明,洪世昌,王海群等.纺织工业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第一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2021年2月14日 (日) 13:11的版本

荣季明(1933—)
荣季明,化纤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参加和主持过我国的粘胶纤维、涤纶、聚酯纤维、腈纶、锦纶等各类化纤工程设计,多次担任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的规划、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设计金奖和科技进步奖,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荣季明,1933年10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一个工商业者家庭。五岁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举家迁居上海。幼年目睹社会混乱,日本侵略军肆掠,痛感我国落后而饱受凌辱之苦,增强了读书救国、奋发图强的决心。初中就读于上海育英中学,后转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1950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但就读仅一个半月时,已迁居苏州的父亲突患重症,家中无人照料,不得不临时转学到苏州东吴大学化工系继续学业。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转入华东化工学院就读,1953年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统一分配到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1953-1957 年,在华东钢铁公司任组长、技术员,从事钢铁生产技术工作。1955年,经组织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带职进修金属材料等课程,这为他以后在工程材料知识方面的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初调往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参加老厂的复厂重建工作,从此走上了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岗位。
  1960年,调上海纺织局设计室任粘胶化纤组组长、技术员,从事粘胶纤维制造工艺的工程设计工作,并完成了多个粘胶纤维厂项目的工程设计任务。
  1964-1982年,在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任设计室副主任、工程师;1983年底-1986年,任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6-1995年任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1998年任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9 年3月任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荣季明同志于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荣季明从事化纤工程设计工作已长达45年以上。他严谨踏实,待人诚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专业业务知识面较广,涉及粘胶纤维、涤纶、锦纶、腈纶、聚酯纤维等多品种工程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多次担任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工程的规划、工程设计项目总负责人等工作,包括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涤纶厂、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涤纶二厂、山东齐鲁化纤总公司等一批大型、特大型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他立足国内现有技术,审视国际先进水平,敢于探索和创新,成果显著,在工程设计项目中曾六次获得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四次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及优质工程金质奖,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6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建设部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荣誉称号。1988年9月至今,历任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科技委委员;1993年5月起连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九、第二十届理事会纺织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58年10月,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复厂投产。不久,由于生产人造丝的原料木浆粕供应困难,准备以当时国内资源较丰富的棉短绒来替代,上级拟改建一个棉浆生产车间。为了改善棉浆粕的反应性能,荣季明参与了反复探索和潜心研究,并于1959年夏在安乐厂大生产上全面试用,取得成效。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采用棉浆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的粘胶纤维厂,这项成果为国内粘胶纤维生产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1960年前后,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纺织纤维原料匮乏。上海纺织局决定建设一个年产3400吨粘胶短纤维的安达化纤厂,并抽调三名工艺技术人员负责全厂工艺设计任务。荣季明作为其中之一,担任了工艺主设计工作。他们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依托,敢于创新,对仿苏式的生产流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原料输送流程中,把碱纤维素二次气送改为一次提升重力输送,减少了碱纤维素反复上下的输送过程;在后处理流程中,把苏式长丝束连续处理改为丝束切断后散状处理;重新设计了黄化、后溶解机等主机设备及酸浴蒸发器等全套回收设备。该厂于1961年顺利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家全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起来的粘胶短纤维工厂,受到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的表扬。
  1962年,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期,纺织纤维原料依然十分紧缺。上海一些纺织企业参照苏联“五合机”法生产粘胶纤维的原理,以简陋的设备土法上马生产小化纤,虽然质量并不很好,但是可以利用硬杂木等下脚料为原料生产化纤。中央希望上海能集中力量搞一个利用硬杂木下脚料为原料生产粘胶短纤维的样板厂,以利于取得经验,统一推广。1962年,上海市的样板厂正式启动,定名为上海第二人造纤维厂。荣季明被任命为工艺设计负责人。他从总结经验、组织调查、测定数据和确定工艺流程着手,组织协作,进行全部主机设备的设计,并确定了工程设计方案。1963年3月,由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和纺织、一机、林业、冶金、轻工部等“三委”、“五部”进行联合审查获得通过。经过一年拼搏,一个日产5吨木浆粕和粘胶纤维的小型联合企业顺利投产。随后,整套工程设计和设备又供四川省成都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两地建厂所用。由于该工程投资较省,以后又陆续推广到浙江、江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对缓解当时全国纤维原料紧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64年,上海市科委下达在上纤四厂扩建“二超”级粘胶超强力帘子线试验车间任务,他担任该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并直接参与了超强帘子线纺丝机的设备设计工作;1965年又为上纤三厂改造生产高湿模量纤维,组织设计了连续脱泡设备、纺丝机等关键设备以及工程设计,获得成功。
  1969年下半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现岳阳石化总厂)涤纶、锦纶两个分厂的工程设计技术负责人,主持年产5000吨规模的锦纶长丝和涤纶短纤维的工程设计。这是当时国内锦纶行业中一个特大型工程。在该项设计中,他对工艺生产中的关键设备逐台研究攻关,如锦纶聚合釜生产能力的扩大,纺丝单体回收工艺的调研决策,萃取塔能力的扩大改进,纺丝机组合形式和单机生产力的确定,以及涤纶切片采用沸腾干燥设备的扩大和短纤维纺丝采用大棉条桶卷绕方式等等,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革新。并且在设备制造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工程设计和建设。经过一年半的奋战,该项目于1971年5月顺利投产,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赞扬。这个工程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合成纤维工业开始向大型化起步,而且工艺技术均由国内自主解决。该工程的工程技术和新设计制造的设备,一年后就推广应用到山西榆次和江苏清江两个锦纶厂的建设中。后来,这些主机设备经纺织部机械局组织改进定型,成为我国锦纶6纤维(长丝、短纤维)生产的第一批国产定型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延续了十余年。
  1972年,国家决定建设四大化纤生产基地,荣季明承担上海石化总厂涤纶厂工程的设计总负责人。该工程(一期)共建设二甲酯、聚酯、涤纶长丝、涤纶短纤维四套主要装置。在引进技术谈判中,经他多次积极建议,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新的涤纶短纤维直接纺新技术,并在短纤维装置中配套了还在试制的国产大型后处理设备,第一次同外国公司开展合作设计。1975年工程顺利投产,经过消化吸收和改进,作为国产定型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推广。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首次工程设计项目评选中,被上海市评为20世纪70年代的优秀设计。
  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后,二期工程又新建一个涤纶二厂,建设规模为对苯二甲酸22.5万吨/年,聚酯20万吨/年,直接纺涤纶短纤维10万吨/年,这在当时国际上已属顶级规模的特大型工程。荣季明再次被任命为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兼任工程建设副指挥。1979年,前两套生产装置(对苯二甲酸、聚酯)的引进合同正式签订并着手建设。1980年底,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暂时冻结了外汇,短纤维项目只好暂停引进,出现了前两套生产装置已开始建设而后续熔体直接纺短纤维生产装置却还没有着落的被动局面。上海石化总厂提出了短纤维生产装置由国内自行解决的方案,纺织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短纤维成套设备国产化攻关。此举很快得到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的支持,并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荣季明受命担任办公室工艺组副组长,组织确定了整条生产线的工艺条件及主机设备的设计要求,为机械厂的设备设计、制造攻关奠定了基础。经全国大协作,攻关取得突破,项目经过试运转和改进,于1983年最终获得成功,其中熔体直接纺设计技术的国产化创造了全国纺织系统工程技术国产化成功的首例。涤纶二厂大型短纤维成套设备的攻关成功,得到了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上海市政府、纺织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联合表彰。整个涤纶二厂工程获1986年上海市和纺织部优秀设计一等奖、1987年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1990年全国优质工程金质奖。
  1987至1988年,国家“七五”计划准备在山东建设一个由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长丝和短纤维等四套装置组成的化纤基地,就是现在的齐鲁化纤总公司。荣季明时任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再次肩负该工程设计总负责的重任,从厂址选择、对外谈判,到确定后两套装置(涤纶长丝和短纤维)采用国产设备、短纤维装置采用国产直接纺技术等原则,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直接纺短纤维装置投产后,原料单耗长期稳定在全国平均值以下。该工程占地面积省、总体安排紧凑、流程舒畅合理,把一个化工性质的工厂基本上设计成了花园式工厂。该工程荣获1995年中国纺织总会(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1997年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荣季明在上述奖项中都是第一获奖者。
  1991年,上海市建设联吉合纤公司大型聚酯装置。该工程的主机设备及工艺由德国提供,单系列生产能力为240吨/天,是当时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大和技术最新的装置之一。根据当时国内惯例,其主体工程设计由国外承担。荣季明经过深入研究,果断提出全部详细设计可由国内承担,得到了上级批准。按照惯例,外方的基础设计资料要在合同生效后六个月才能提交,也即国内的详细设计必须等待半年才能开始。但在荣季明的组织下,该项目仅在外方提出前期工程软件包(FEEP)后,就全面展开国内设计,实施交叉作业,使工程建设进度比常规周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建设单位因而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同类新建企业的最佳还贷单位。通过这个项目的成功合作,德方对我方的态度从怀疑转变为信任。至2000年,已先后与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在7个同类工程项目上进行合作,加快了国内工程设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1992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在安庆石化建设年产5万吨的腈纶工程,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国际招标。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在获得美国某公司专利使用权的前提下,一举中标,这在当时国内纺织系统并无先例。荣季明身为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是投标决策的核心成员。该工程是集设计、设备和材料供应、人员培训、试车考核于一体的总承包项目,为当时国内纺织设计行业中的先行者。中标后,他重点抓国内部分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以专利厂提供的专利技术为基础,组织项目组对生产工艺和设备瓶颈部分作了部分放大和改进。投产后,美国专利商给予的评价是:在整体上已超过了美国专利工厂的原有水平。该项目于1998年获国家纺织工业局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0年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
  1995年,吉林化纤公司筹建年产6万吨的腈纶工程。项目批准立项时,决定采用国内成熟的硫氰酸钠二步法工艺,由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全部工程设计。荣季明时任该院总工程师,负责全面技术工作。通过对外技术交流,他感到如果采用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的二步法湿纺工艺,不仅可较硫氰酸钠二步法工艺缩短生产流程,还可以降低对设备管道材质的要求,可以不需要使用大量价格昂贵的含钼不锈钢,还可减少公用工程的能耗,成本可降低10%左右。1997年,他同筹建处领导出国考察后,更加深了积极采用DMAC工艺的决心。他不顾年高,自始至终直接参加技术管理和领导工作,直至试车投产。1998 年底投产后,由于成本低、质量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工程验收后,短短几年已进行了二次扩建。2000年获中国纺织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
  直接纺工艺在国外涤纶纤维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2年,荣季明代表上海石化项目在北京参加引进技术谈判,获悉日本两家公司的短纤维生产已实现连续缩聚直接纺丝新工艺,该流程较之原有切片纺工艺不仅省略了注带、冷却、切粒、切片干燥等多道工序,而且还能节约大量能源,据测算成本可下降15%以上。他的建议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同意。1975年该项目建成投产,生产稳定,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
  要实现直接纺新工艺,关键是要掌握从聚酯到纺丝两大装置间的高温高粘度聚合物的输送技术。该技术涉及在高温高压输送条件下,聚合物因长时间滞留而带来的温度变化、聚合物降解以及在300℃高温下管系的应力变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通过向日本两家公司询价后得知,几百米管道要价就达275万美元。为了节约外汇,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对“高温高粘度聚合物输送”设计技术实施攻关。成立了以荣季明任组长的专题攻关小组,通过历时两年多的积极努力,先后攻克了计算、设计、制造、检查等一系列技术难关。1983年,应用该项技术的直接纺新工艺试车获得成功。该项技术获198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在建设山东济南涤纶项目中的大型短纤维直接纺工程中,应用该项国内技术再获成功。
  国产化直接纺新工艺虽然在涤纶短纤维生产中获得了成功,但在涤纶长丝生产中采用直接纺工艺,由于系统复杂,国内还没有自行设计直接纺技术的经验。1997年,绍兴浙江化纤联合公司在扩建万吨直接纺长丝工程时,首次提出了工艺技术国产化的要求。筹建处要求全部由设计院总承包。在荣季明指导下,设计组对各种变化因素和关键点都作了周密计算、反复论证和实践,实现了工程投产一次成功,产品一等品率比原引进装置提高8%左右,而投资却比原计划节约22.4%。该工程2000年获中国纺织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铜质奖。涤纶采用直接纺纺丝工艺,近年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行业鼓励发展项目,得到了普遍推广,荣季明功不可没。
  荣季明谦虚好学,积极进取。虽已年逾花甲,仍然保持着旺盛的事业心和极强的责任心。2000年,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涤纶事业部准备将20世纪80年代自力更生建设的年产1.5万吨的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改造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3万吨的现代化生产线。荣季明不顾年迈,担任该科研课题的协作单位工作组组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协作攻关的工作中去。通过小试,在2002年成功地改造了一条大生产线。该课题荣获中国石化科技成果二等奖;大生产线改造工程获中国纺织协会2002年度优秀设计一等奖。
  在工程设计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技术业务精益求精的同时,荣季明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热心培养青年后备人才的好品德。在单位里,凡青年技术人员在业务上遇到困难求教于他时,他总是尽其所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1981年,华东纺织工学院为82届毕业班开设了《化纤工厂设计》课程,邀请荣季明前往授课。那正是设计工作非常繁忙的时期,但他把培养人才视为己任,硬是挤出时间自编教材,不辞辛劳,每周赶赴学校,为学生系统讲授工程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自己的经验。
  现在,荣季明已年逾七旬,但他依然活跃在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的岗位上,继续为我国化纤工程设计事业辛勤耕耘着。
  (黄连仁)

简历
  1933年 出生于江苏无锡
  1953年 华东化工学院毕业
  1953-1957年 华东钢铁公司组长、技术员
  1957-1960年 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技术员
  1960-1964年 上海纺织局设计室粘胶组组长、技术员
  1964-1983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主任、工程师
  1983-1986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6-1990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0-1995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5-1998年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8-2002年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2002年10月 退休,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

主要论著
  1.荣季明.国产一万五千吨涤纶短纤维工艺路线探讨和分析.金山油化纤专辑,1986(12)
  2.荣季明,胡轩民,钱金筛等.日产50吨涤纶短纤维设备安装质量检验标准FJJ216-86.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3.荣季明.HV401熔体输送配管试生产报告.中国科学技术文库(文库论文编号:TG1319),1987
  4.荣季明,来可华,相凤祁等.论上海地区化纤工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合成纤维,1996(1)
  5.荣季明.21世纪初上海地区化纤工业发展前景.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6 (4)
  6.荣季明,洪世昌,王海群等.纺织工业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第一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07.12. 第316-3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