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内容“<br>胡长鸿,药剂学家。现代中药药剂学的主要奠基人。撰写的《国药制剂学》,开拓了中药药剂学新领域,1956年发表《从(本...”创建新页面)
 
 
第1行: 第1行:
 +
胡长鸿(1918 - )
 
<br>胡长鸿,药剂学家。现代中药药剂学的主要奠基人。撰写的《国药制剂学》,开拓了中药药剂学新领域,1956年发表《从(本草纲目)看我国古代药剂学的成就》弘扬祖国传统医药。1962年参与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参加1963年版药典的编纂,在药典中首次实行了中西药并举,为祖国中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60年代初,撰写了《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的论文和长篇综述《药物制剂吸收排泄研究的近代进展》,促进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发展。
 
<br>胡长鸿,药剂学家。现代中药药剂学的主要奠基人。撰写的《国药制剂学》,开拓了中药药剂学新领域,1956年发表《从(本草纲目)看我国古代药剂学的成就》弘扬祖国传统医药。1962年参与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参加1963年版药典的编纂,在药典中首次实行了中西药并举,为祖国中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60年代初,撰写了《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的论文和长篇综述《药物制剂吸收排泄研究的近代进展》,促进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发展。
 
+
<br>
胡长鸿,1918年8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店员家庭。自幼聪颖好学,虽家境清贫,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终于考入大学,1944年于国防医学院药学系本科毕业。曾任广东、浙江省卫生厅技正和浙江省立嘉兴医院药房主任。1951年起,先后在浙江医学院、沈阳药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医学科学院以及浙江中医学院等工作,担任讲师、副研究员及教授等职。胡长鸿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位蜚声海内外的药剂学家,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加入),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由于他在药学尤其在中药药剂学方面的精湛造诣,曾被聘为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五届)、中国药学会理事(十七届)、中国药剂学会副主委兼中药制剂组组长(一、二届)、浙江省科协委员(三、四届)、浙江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六、七届);曾被聘为国家一级刊物《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草药》、《中成药》等期刊的编委和《现代应用药学》编委及第一副主编。
+
<br>  胡长鸿,1918年8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店员家庭。自幼聪颖好学,虽家境清贫,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终于考入大学,1944年于国防医学院药学系本科毕业。曾任广东、浙江省卫生厅技正和浙江省立嘉兴医院药房主任。1951年起,先后在浙江医学院、沈阳药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医学科学院以及浙江中医学院等工作,担任讲师、副研究员及教授等职。胡长鸿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位蜚声海内外的药剂学家,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加入),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由于他在药学尤其在中药药剂学方面的精湛造诣,曾被聘为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五届)、中国药学会理事(十七届)、中国药剂学会副主委兼中药制剂组组长(一、二届)、浙江省科协委员(三、四届)、浙江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六、七届);曾被聘为国家一级刊物《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草药》、《中成药》等期刊的编委和《现代应用药学》编委及第一副主编。
 
+
<br>  主要著作有:《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浙江中草药制剂技术》(合编,主审,浙江人民出版社,1978)、《国际中药讲习班讲稿汇编(中、英文)》(合著,中文版由《中成药研究》杂志编辑部出版,1984)、《中药制剂学》(主审,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处方药物相互作用简明手册》(主编,浙江科技出版社,1987)、《浙江省医院制剂规范》(主审,浙江科技出版社,1988)等。
主要著作有:《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浙江中草药制剂技术》(合编,主审,浙江人民出版社,1978)、《国际中药讲习班讲稿汇编(中、英文)》(合著,中文版由《中成药研究》杂志编辑部出版,1984)、《中药制剂学》(主审,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处方药物相互作用简明手册》(主编,浙江科技出版社,1987)、《浙江省医院制剂规范》(主审,浙江科技出版社,1988)等。
+
<br>  胡长鸿在药学领域辛勤耕耘近60年,不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并在教学与科研上硕果累累,使他在学术上享有盛誉。其主要业绩,撷英简介。
 
+
<br>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胡长鸿应聘于浙江医学院担任药剂学讲师,深感虽已是新社会,但在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却仍单纯地讲授西药制剂,严重脱离我国医药实际。当时药剂专业正式提出拟增设国药制剂学课程,同学们也在课堂上呼吁要增加日常应用的中药制剂内容,于是年轻的胡老师挺身而出承担这门新课。他本科4年所学的只是西药,虽然曾业余自学过一些本草和方剂的内容,但仅是从理论上涉猎,缺少实践,必须“迈步从头越”,全面系统地学习和领会。由于当时我国没有中医药高等院校,他便受命义无反顾地踏进当时有“江南药府”之称的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以最大的热情投入了全面突击实地学习,并主动拜师,忘我地在制药实践中探索传统中药的真谛。通过半年多的认真学习,同时再次涉猎了众多有关中医药传统典籍和近代研究文献,加以印证,结合自己专业,汲取精华,废寝忘食一心扑在编写教材上,以真知灼见,予以科学地整理和阐发,撰写了约30万字的《国药制剂学》教材和实验讲义。他还带领助教做了大量的实验以备选作学生中药新制剂的实验,并制备了许多中药饮片标本供课堂观摩。该教材详细介绍了520 种常用中药,将其中最常用的233种予以摘要表解,简述每味中药的来源、科属、主成分及功用等,一目了然,以期全面认识中药。该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中药饮片及炮制和一般提取方法,又进一步阐述中药的新制剂,以及国药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的改进。如期完成这一新课程的开设,开拓了我国药剂学新的领域和视野,新颖而实用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国内医药学界的瞩目。
<br>胡长鸿在药学领域辛勤耕耘近60年,不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并在教学与科研上硕果累累,使他在学术上享有盛誉。其主要业绩,撷英简介。
+
<br>  由于胡长鸿的这一创举,为传统医药学开辟了新航道,也为全国中医院校组建具有中医药理论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中药药剂学课程奠定了基础,他堪称是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
 
+
<br>  1955年胡长鸿经高校院系调整到达沈阳药学院,随即被派去北京医学院高级师资进修班(前苏联专家讲学)深造;此后又曾派去辽宁中医学院夜大进修中医基础理论,因而得以不断提高他在中西药剂学的造诣;同时为了弘扬传统,他又深入学习本草巨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通过全书所载数以万计(11 096条)浩瀚的中药古方中,仔细摘录大量文献卡片,经分类研究,发现我国在明末以前已有了极为完备的各类用药剂型;同时在制备工艺上(包括对制剂辅料的选用),例如口服丸剂选用炼合剂、外用软膏剂和膏药选用基质都积累了许多卓越的经验;尤以外用膏药和软膏对其基质的选用,竟已萌发了使药物从毛孔入其腠理的精辟论述。这些殆与现代研究口服控释制剂和透皮吸收制剂有如出一辙的惊人成就。
<br>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胡长鸿应聘于浙江医学院担任药剂学讲师,深感虽已是新社会,但在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却仍单纯地讲授西药制剂,严重脱离我国医药实际。当时药剂专业正式提出拟增设国药制剂学课程,同学们也在课堂上呼吁要增加日常应用的中药制剂内容,于是年轻的胡老师挺身而出承担这门新课。他本科4年所学的只是西药,虽然曾业余自学过一些本草和方剂的内容,但仅是从理论上涉猎,缺少实践,必须“迈步从头越”,全面系统地学习和领会。由于当时我国没有中医药高等院校,他便受命义无反顾地踏进当时有“江南药府”之称的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以最大的热情投入了全面突击实地学习,并主动拜师,忘我地在制药实践中探索传统中药的真谛。通过半年多的认真学习,同时再次涉猎了众多有关中医药传统典籍和近代研究文献,加以印证,结合自己专业,汲取精华,废寝忘食一心扑在编写教材上,以真知灼见,予以科学地整理和阐发,撰写了约30万字的《国药制剂学》教材和实验讲义。他还带领助教做了大量的实验以备选作学生中药新制剂的实验,并制备了许多中药饮片标本供课堂观摩。该教材详细介绍了520 种常用中药,将其中最常用的233种予以摘要表解,简述每味中药的来源、科属、主成分及功用等,一目了然,以期全面认识中药。该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中药饮片及炮制和一般提取方法,又进一步阐述中药的新制剂,以及国药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的改进。如期完成这一新课程的开设,开拓了我国药剂学新的领域和视野,新颖而实用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国内医药学界的瞩目。
+
<br>  通过精研细读,他成竹在胸,奋笔疾书,写下了长达3万字的《从&lt;本草纲目&gt;看我国古代在药剂学上的成就》。天道酬勤。这篇震动我国药学界的论文,由于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立即被沈阳药学院推荐在中国科学院1956年(第一届)自然科学史论文讨论会上公开宣读,一鸣惊人。全文随即在国家级中药刊物《中药通报》上连载(1956年第3、4、6期,1957年1、2期);《人民日报》在会上约稿并于1957年1月6日即摘要发表;《新华半月刊》亦即予转载。以后在全国各种形式的学术会上应邀作了多次报告。胡长鸿明确指出,李时珍对祖国医药文化所作的贡献是空前而伟大的。现代医疗用药剂型,除了近世才有的注射剂和在欧洲工业革命后才有机制的片剂外,其他许多剂型早在我国秦汉之际即已创用,并在药剂制备上已有相当惊人的成就。若把这些成就放在时间坐标线上,那末,一向被称为世界药剂学鼻祖的格林(Galen 131~201),则大为逊色。他在文章中不啻振臂高呼,我们应对祖国如此丰富卓越的医药文化遗产而引以自豪。
 
+
<br>  我国的1950年版药典只收西药,曾被世人讥为外国药典的翻译本。1953年出版的药典,内容也基本为西药,这严重脱离人民用药实际,不符合我国国情。但当时国家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全国并无统一准绳,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先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进行调查整理。在国家卫生部曾征集全国25个大中城市的配本加以胡长鸿在胡庆余堂学习时该药厂赠给的配本的基础上,胡长鸿应邀与北京中医研究院冉小峰联合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43万字大型参考工具书(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分门别类整理介绍了我国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并且使用方便易于掌握的中药成方,书中将同一品种放在一起,又附有古方考证,以供比较、参考。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各地均有独特的丰富经验,及时总结整理,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十分重要。该书为临床使用、药厂生产及新药开发提供了参考,特别是为新药典的编纂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紧接着他应邀参加1963年版药典的编纂。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适应国内中药生产发展的需要,该版药典开始分为两部:一部为中药,二部为西药,两部同时出版发行。从此在我国药典中实行中西药并举,在我国医药事业上才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被凌辱的地位,也改变了国家药典严重脱离人民用药实际、不符合我国国情状况。1963 年版药典中有关中药成方制剂的制备工艺和制剂通则均由他参与起草编写。这次史无前例的系统整理祖国传统医药知识,同时加以规范化、标准化,使其进入现代化药典体系,并在国际上进行交流,他为祖国中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r>由于胡长鸿的这一创举,为传统医药学开辟了新航道,也为全国中医院校组建具有中医药理论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中药药剂学课程奠定了基础,他堪称是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
+
<br>  1962年秋,胡长鸿从沈阳调回浙江医科大学。当时生物药剂学正在兴起,胡长鸿撰写了近2万字的论文《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指出以现代药剂理论和技术进行中药传统制剂的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论文以生物药剂学等内容,结合现代药剂中新近提出的药物供输系统理论,探讨中药制剂的现代化问题。论文分:从现代药剂学探讨剂型与疗效关系、剂型因素对中药制剂质量的影响以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贮存稳定性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并以制剂的生物效应为前提,运用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制剂研究实例,分别探讨提高其内在质量的研究方向与途径,促进中药生产的现代化。例如其中涉及到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贮存稳定性的探讨,认为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采用薄层层析及双波长薄层扫描的分析方法来检测,能有效地控制中药成方制剂的成品质量,从而促进中药生产现代化。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多次专题学术报告,引起轰动,后发表于《中草药》1982年6期。该论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推动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发展。
 
+
<br>  当时他带沈文照、朱善瑾参阅国外文献百余篇,进行译述,撰写了3万多字的长篇综述《药物制剂吸收排泄研究的近代进展》,阐明了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及进展。1965 年秋,他在全国药剂研究工作会议上作大会专题学术报告。在国内率先阐明了生物药剂学是现代药剂学的重点之一。他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从其体内效应定量地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同时进一步研究制剂在吸收、排泄等方面用数学方式表达以模拟其体内规律,阐明药物在体内各部位中其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制剂生产的现代化。由于报告内容新颖、深入,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推动了当时我国药剂学的发展。其后他于1966年调入浙江省医科院药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副所长,专职从事药学研究。
<br>1955年胡长鸿经高校院系调整到达沈阳药学院,随即被派去北京医学院高级师资进修班(前苏联专家讲学)深造;此后又曾派去辽宁中医学院夜大进修中医基础理论,因而得以不断提高他在中西药剂学的造诣;同时为了弘扬传统,他又深入学习本草巨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通过全书所载数以万计(11 096条)浩瀚的中药古方中,仔细摘录大量文献卡片,经分类研究,发现我国在明末以前已有了极为完备的各类用药剂型;同时在制备工艺上(包括对制剂辅料的选用),例如口服丸剂选用炼合剂、外用软膏剂和膏药选用基质都积累了许多卓越的经验;尤以外用膏药和软膏对其基质的选用,竟已萌发了使药物从毛孔入其腠理的精辟论述。这些殆与现代研究口服控释制剂和透皮吸收制剂有如出一辙的惊人成就。
+
<br>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威望不断提高,1982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我国举办以英语为统一语言,进行直接交流的“国际中药讲习班”。胡长鸿应中国药学会与国家医药总局的邀请,赴京为来华的各国药学专家作“中药传统剂型与现代化(chinese traditional dosage forms and their modernization)”的专题讲授。由于当时时间紧迫,他焚膏继晷,奋力于短期内完成中、英文讲稿撰写,为来自亚、非、拉及欧洲18个发展中国家的专家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官员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代表讲授。授课后并陪同参观了我国有关的中药厂,受到了各国专家的好评。这不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并为将中药推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讲稿也同时被国内外收载发表。
 
+
<br>  他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众多,择要简述如下:
通过精研细读,他成竹在胸,奋笔疾书,写下了长达3万字的《从&lt;本草纲目&gt;看我国古代在药剂学上的成就》。天道酬勤。这篇震动我国药学界的论文,由于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立即被沈阳药学院推荐在中国科学院1956年(第一届)自然科学史论文讨论会上公开宣读,一鸣惊人。全文随即在国家级中药刊物《中药通报》上连载(1956年第3、4、6期,1957年1、2期);《人民日报》在会上约稿并于1957年1月6日即摘要发表;《新华半月刊》亦即予转载。以后在全国各种形式的学术会上应邀作了多次报告。胡长鸿明确指出,李时珍对祖国医药文化所作的贡献是空前而伟大的。现代医疗用药剂型,除了近世才有的注射剂和在欧洲工业革命后才有机制的片剂外,其他许多剂型早在我国秦汉之际即已创用,并在药剂制备上已有相当惊人的成就。若把这些成就放在时间坐标线上,那末,一向被称为世界药剂学鼻祖的格林(Galen 131~201),则大为逊色。他在文章中不啻振臂高呼,我们应对祖国如此丰富卓越的医药文化遗产而引以自豪。
+
<br>  抗结核药民间验方紫金牛抗痨丸的研究。7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广大科研人员被剥夺工作的权利,时任浙江医科院药物所副所长的他却伙同药物所研究人员打着与工农相结合、接受再教育的旗号,深入我国西部湘桂黔滇边远地区进行调研,对民间中草药验方作系统研究,广西农村有“不出林(紫金牛)抗痨丸”,深受民间欢迎,回所后立即主持对广西民间中药验方“紫金牛抗痨丸”进行了系统剂型改进的研究,阐明了其中主药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通过含量测定及大规模的临床验证,研制成复方及单方两种抗结核新药。经鉴定分别获1978年浙江省科技大会省级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其中复方抗结核片收入浙江省药品标准,由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投产,产品供不应求,曾获得重大经济效益。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力,为科研赢得了时间,以极大的热情较快地完成这项工作,为治疗结核病提供了高疗效、低价格、无毒副作用的中成药,充分展现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
<br>  对中药石蒜的研究。建国初常用的生药吐根因能有效地祛痰止咳及治痢疾而被广泛应用,但需从国外进口,不但耗费宝贵的外汇还常断档,为了寻找代用品胡长鸿对药理作用相似的中药石蒜进行研究,发现石蒜的祛痰止咳止痢等作用与吐根相似,能替代进口的吐根,既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要,又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在与药理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中进而证明石蒜碱具有兴奋子宫作用,这一作用特点与西药麦角新碱相似,而且两者的化学结构也相似。实验结果显示石蒜的催吐、致泻等不良反应远较麦角为低,为石蒜作为麦角类化合物的替代品用于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药理学依据。研究成果随即发表于《药学学报》1957年第1期。
<br>我国的1950年版药典只收西药,曾被世人讥为外国药典的翻译本。1953年出版的药典,内容也基本为西药,这严重脱离人民用药实际,不符合我国国情。但当时国家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全国并无统一准绳,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先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进行调查整理。在国家卫生部曾征集全国25个大中城市的配本加以胡长鸿在胡庆余堂学习时该药厂赠给的配本的基础上,胡长鸿应邀与北京中医研究院冉小峰联合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43万字大型参考工具书(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分门别类整理介绍了我国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并且使用方便易于掌握的中药成方,书中将同一品种放在一起,又附有古方考证,以供比较、参考。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各地均有独特的丰富经验,及时总结整理,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十分重要。该书为临床使用、药厂生产及新药开发提供了参考,特别是为新药典的编纂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紧接着他应邀参加1963年版药典的编纂。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适应国内中药生产发展的需要,该版药典开始分为两部:一部为中药,二部为西药,两部同时出版发行。从此在我国药典中实行中西药并举,在我国医药事业上才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被凌辱的地位,也改变了国家药典严重脱离人民用药实际、不符合我国国情状况。1963 年版药典中有关中药成方制剂的制备工艺和制剂通则均由他参与起草编写。这次史无前例的系统整理祖国传统医药知识,同时加以规范化、标准化,使其进入现代化药典体系,并在国际上进行交流,他为祖国中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br>  女用复方庚炔诺酮长效避孕针的研究,是我省计划生育药物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胡长鸿较早地承担了这长效制剂的工艺设计和研制,他根据国外文献进行反复筛选,终于成功地找到了较好的赋形剂和可靠的灭菌方法,顺利地按要求研制成每月及每2个月1针的注射剂,有效率达100%,为该重点课题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础。该课题曾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该长效制剂的研制成功为计划生育药物在药理学及计划生育临床上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省计划生育研究所经过多年来继续不懈的努力,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近年在香港回归祖国后,该长效制剂被认为是国际上评价最好的两种避孕针之一,因而被隆重授予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的殊荣。
 
+
<br>  中医急症用羚龙清热液微型灌肠剂的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五”重点课题。胡长鸿先后担任组长及课题指导。此种新剂型在直肠较浅部位,即最佳吸收部位(距肛门口2~4cm)注入,可绕过肝脏首过作用进入血循环,达到速效而且用量很小(一般在5ml以下),并能确保发挥理想疗效。具一定的优越性、可行性。新研制品对小儿熄风退热,定惊醒神作用迅速可靠,在急症用药剂型上有所突破。1992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权在杭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及名老中医鉴定,该新剂型为国内首创。成果随即有偿转让,获较好社会、经济效益。
<br>1962年秋,胡长鸿从沈阳调回浙江医科大学。当时生物药剂学正在兴起,胡长鸿撰写了近2万字的论文《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指出以现代药剂理论和技术进行中药传统制剂的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论文以生物药剂学等内容,结合现代药剂中新近提出的药物供输系统理论,探讨中药制剂的现代化问题。论文分:从现代药剂学探讨剂型与疗效关系、剂型因素对中药制剂质量的影响以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贮存稳定性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并以制剂的生物效应为前提,运用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制剂研究实例,分别探讨提高其内在质量的研究方向与途径,促进中药生产的现代化。例如其中涉及到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贮存稳定性的探讨,认为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采用薄层层析及双波长薄层扫描的分析方法来检测,能有效地控制中药成方制剂的成品质量,从而促进中药生产现代化。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多次专题学术报告,引起轰动,后发表于《中草药》1982年6期。该论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推动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发展。
+
<br>  大输液质量的研究,为我国制药工业中的重要课题。胡长鸿对医疗上重要药物制剂大输液质量进行长期深入研究,摸清胶塞对成品质量影响最大。确定了胶塞质量的测试和评定标准,为提高大输液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一研究成果经省级鉴定,发表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年第3期,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
<br>  妇科抗癌中药香葵油阴道栓及滴丸的研究。由于该制剂能有效地抑制子宫癌,从而为治疗妇科子宫癌提供了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剂。该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部级二等奖。
当时他带沈文照、朱善瑾参阅国外文献百余篇,进行译述,撰写了3万多字的长篇综述《药物制剂吸收排泄研究的近代进展》,阐明了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及进展。1965 年秋,他在全国药剂研究工作会议上作大会专题学术报告。在国内率先阐明了生物药剂学是现代药剂学的重点之一。他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从其体内效应定量地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同时进一步研究制剂在吸收、排泄等方面用数学方式表达以模拟其体内规律,阐明药物在体内各部位中其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制剂生产的现代化。由于报告内容新颖、深入,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推动了当时我国药剂学的发展。其后他于1966年调入浙江省医科院药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副所长,专职从事药学研究。
+
<br>  此外,他的重要研究还有:中药鸦胆子民间单方剂型的研究(1959);古代验方麻杏石甘汤制剂的研究(1960);细胞色素C注射液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1964);中药紫金牛抗结核有效成分的研究(1985);消炎痛磁性贴膏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1985);茶碱长效片剂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1985);消炎痛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1986)等。他先后共发表了数百余万字的论著,曾获得全国二等奖及多项部级、省级科研成果奖。早在50年代就曾因为对发展中药药剂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于1956年在沈阳药学院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卫生工作者。
 
+
<br>  1985年底,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刚创建,需要有造诣的资深学者,知名度较高的胡长鸿应聘任教授兼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承担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和培养人才。在高等医药院校从教数十年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经常为毕业班学生作专题讲座。由于儿科服用中药汤药的需要,他还应邀为中医儿科研究生开设中药剂型改进研究课程。除自己带研究生外他还应邀为省内外许多有关单位进行研究生论文答辩、新药研制鉴定。他还连续多年参加浙江省卫生厅高评委的评审工作。连续多年他应邀定期为卫生部中医急症制剂培训中心(设在重庆中医研究所)授课;这些工作直至1988年10月年逾古稀退休后又延续到1993年,仍应邀担任力所能及的工作继续发挥余热。真可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今虽年过八旬,身心依然健朗,在学术上目光犀利,奋进不已,作为一个知名的专家,他虚怀若谷,积极扶植青年一代,以自己踏实、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治学作风,体现了一个优秀高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堪为后学楷模。
<br>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威望不断提高,1982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我国举办以英语为统一语言,进行直接交流的“国际中药讲习班”。胡长鸿应中国药学会与国家医药总局的邀请,赴京为来华的各国药学专家作“中药传统剂型与现代化(chinese traditional dosage forms and their modernization)”的专题讲授。由于当时时间紧迫,他焚膏继晷,奋力于短期内完成中、英文讲稿撰写,为来自亚、非、拉及欧洲18个发展中国家的专家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官员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代表讲授。授课后并陪同参观了我国有关的中药厂,受到了各国专家的好评。这不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并为将中药推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讲稿也同时被国内外收载发表。
+
<br>  (顾启欧 胡绍渝)
 
+
<br>
<br>他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众多,择要简述如下:
 
 
 
抗结核药民间验方紫金牛抗痨丸的研究。7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广大科研人员被剥夺工作的权利,时任浙江医科院药物所副所长的他却伙同药物所研究人员打着与工农相结合、接受再教育的旗号,深入我国西部湘桂黔滇边远地区进行调研,对民间中草药验方作系统研究,广西农村有“不出林(紫金牛)抗痨丸”,深受民间欢迎,回所后立即主持对广西民间中药验方“紫金牛抗痨丸”进行了系统剂型改进的研究,阐明了其中主药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通过含量测定及大规模的临床验证,研制成复方及单方两种抗结核新药。经鉴定分别获1978年浙江省科技大会省级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其中复方抗结核片收入浙江省药品标准,由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投产,产品供不应求,曾获得重大经济效益。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力,为科研赢得了时间,以极大的热情较快地完成这项工作,为治疗结核病提供了高疗效、低价格、无毒副作用的中成药,充分展现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对中药石蒜的研究。建国初常用的生药吐根因能有效地祛痰止咳及治痢疾而被广泛应用,但需从国外进口,不但耗费宝贵的外汇还常断档,为了寻找代用品胡长鸿对药理作用相似的中药石蒜进行研究,发现石蒜的祛痰止咳止痢等作用与吐根相似,能替代进口的吐根,既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要,又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在与药理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中进而证明石蒜碱具有兴奋子宫作用,这一作用特点与西药麦角新碱相似,而且两者的化学结构也相似。实验结果显示石蒜的催吐、致泻等不良反应远较麦角为低,为石蒜作为麦角类化合物的替代品用于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药理学依据。研究成果随即发表于《药学学报》1957年第1期。
 
 
 
<br>女用复方庚炔诺酮长效避孕针的研究,是我省计划生育药物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胡长鸿较早地承担了这长效制剂的工艺设计和研制,他根据国外文献进行反复筛选,终于成功地找到了较好的赋形剂和可靠的灭菌方法,顺利地按要求研制成每月及每2个月1针的注射剂,有效率达100%,为该重点课题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础。该课题曾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该长效制剂的研制成功为计划生育药物在药理学及计划生育临床上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省计划生育研究所经过多年来继续不懈的努力,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近年在香港回归祖国后,该长效制剂被认为是国际上评价最好的两种避孕针之一,因而被隆重授予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的殊荣。
 
 
 
中医急症用羚龙清热液微型灌肠剂的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五”重点课题。胡长鸿先后担任组长及课题指导。此种新剂型在直肠较浅部位,即最佳吸收部位(距肛门口2~4cm)注入,可绕过肝脏首过作用进入血循环,达到速效而且用量很小(一般在5ml以下),并能确保发挥理想疗效。具一定的优越性、可行性。新研制品对小儿熄风退热,定惊醒神作用迅速可靠,在急症用药剂型上有所突破。1992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权在杭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及名老中医鉴定,该新剂型为国内首创。成果随即有偿转让,获较好社会、经济效益。
 
 
 
<br>大输液质量的研究,为我国制药工业中的重要课题。胡长鸿对医疗上重要药物制剂大输液质量进行长期深入研究,摸清胶塞对成品质量影响最大。确定了胶塞质量的测试和评定标准,为提高大输液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一研究成果经省级鉴定,发表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年第3期,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妇科抗癌中药香葵油阴道栓及滴丸的研究。由于该制剂能有效地抑制子宫癌,从而为治疗妇科子宫癌提供了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剂。该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部级二等奖。
 
 
 
此外,他的重要研究还有:中药鸦胆子民间单方剂型的研究(1959);古代验方麻杏石甘汤制剂的研究(1960);细胞色素C注射液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1964);中药紫金牛抗结核有效成分的研究(1985);消炎痛磁性贴膏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1985);茶碱长效片剂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1985);消炎痛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1986)等。他先后共发表了数百余万字的论著,曾获得全国二等奖及多项部级、省级科研成果奖。早在50年代就曾因为对发展中药药剂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于1956年在沈阳药学院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卫生工作者。
 
 
 
<br>1985年底,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刚创建,需要有造诣的资深学者,知名度较高的胡长鸿应聘任教授兼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承担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和培养人才。在高等医药院校从教数十年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经常为毕业班学生作专题讲座。由于儿科服用中药汤药的需要,他还应邀为中医儿科研究生开设中药剂型改进研究课程。除自己带研究生外他还应邀为省内外许多有关单位进行研究生论文答辩、新药研制鉴定。他还连续多年参加浙江省卫生厅高评委的评审工作。连续多年他应邀定期为卫生部中医急症制剂培训中心(设在重庆中医研究所)授课;这些工作直至1988年10月年逾古稀退休后又延续到1993年,仍应邀担任力所能及的工作继续发挥余热。真可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今虽年过八旬,身心依然健朗,在学术上目光犀利,奋进不已,作为一个知名的专家,他虚怀若谷,积极扶植青年一代,以自己踏实、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治学作风,体现了一个优秀高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堪为后学楷模。
 
 
 
(顾启欧 胡绍渝)
 
 
 
 
<br>简历
 
<br>简历
 
+
<br>  1918年8月31日 出生于浙江绍兴越城区。
1918年8月31日 出生于浙江绍兴越城区。
+
<br>  1940-1944年 国防医学院药学系本科。
 
+
<br>  1950-1951年 浙江省卫生厅技正。
1940-1944年 国防医学院药学系本科。
+
<br>  1951-1955年 浙江医学院药学系讲师。
 
+
<br>  1955-1962年 沈阳药学院讲师,药剂教研室副主任。
1950-1951年 浙江省卫生厅技正。
+
<br>  1962-1964年 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讲师,药剂教研室主任。
 
+
<br>  1964-1986年 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1951-1955年 浙江医学院药学系讲师。
+
<br>  1986-1988年 浙江中医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
<br>
1955-1962年 沈阳药学院讲师,药剂教研室副主任。
 
 
 
1962-1964年 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讲师,药剂教研室主任。
 
 
 
1964-1986年 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1986-1988年 浙江中医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br>主要论著
 
<br>主要论著
 
+
<br>  1 胡长鸿.关于整理和发扬中药问题.(中华医学会杭州分会、中国药学会杭州分会等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讲稿)新中医药,1955,6(2):1-3.
1 胡长鸿.关于整理和发扬中药问题.(中华医学会杭州分会、中国药学会杭州分会等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讲稿)新中医药,1955,6(2):1-3.
+
<br>  2 胡长鸿.中药制剂在医院药房中的制备.药学通报,1956,(2):53-59.
 
+
<br>  3 胡长鸿.从&lt;本草纲目&gt;看我国古代在药剂学上的成就.中药通报,1956,2(3):90-92.2(4):141-143.2(6):222-227.1957,3(1):13-16.3(2):62-64.(摘要发表于人民日报,1957.1.6;新华半月刊,1957,3(2):116.)
2 胡长鸿.中药制剂在医院药房中的制备.药学通报,1956,(2):53-59.
+
<br>  4 胡长鸿.积极开展中药剂型的研究改进工作.中药通报,1957,3(2):51.
 
+
<br>  5 陈牧群,胡长鸿,桂绿荷.中药石蒜的药理作用.药学学报,1957,5(1):1-8.
3 胡长鸿.从&lt;本草纲目&gt;看我国古代在药剂学上的成就.中药通报,1956,2(3):90-92.2(4):141-143.2(6):222-227.1957,3(1):13-16.3(2):62-64.(摘要发表于人民日报,1957.1.6;新华半月刊,1957,3(2):116.)
+
<br>  6 胡长鸿.新格林制剂.药学通报,1957,(10):458-464.
 
+
<br>  7 胡长鸿.中药民间单方剂型研究报告鸡眼用鸦胆子油的剂型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59,(2):74-75.
4 胡长鸿.积极开展中药剂型的研究改进工作.中药通报,1957,3(2):51.
+
<br>  8 董乃泽,胡长鸿.麻杏石甘汤制剂的研究.辽宁医学杂志,1960,(8):61-64.
 
+
<br>  9 冉小峰,胡长鸿联合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5 陈牧群,胡长鸿,桂绿荷.中药石蒜的药理作用.药学学报,1957,5(1):1-8.
+
<br>  10 胡长鸿.中成药速效、高效、长效制剂.中成药研究,1981,(6):1-4.
 
+
<br>  11 胡长鸿.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中草药,1982,13(6):36-48.
6 胡长鸿.新格林制剂.药学通报,1957,(10):458-464.
+
<br>  12 胡长鸿.中药传统剂型与现代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我国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中药讲习班讲稿汇编),讲稿共有中英文各七篇,英文版由UNIDO在奥地利总部审定发行,中文版由《中成药研究》编辑部发行,1984.2.
 
+
<br>  13 胡长鸿,陈启荣.医学,中草药.自然科学年鉴,1985,3:339.
7 胡长鸿.中药民间单方剂型研究报告鸡眼用鸦胆子油的剂型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59,(2):74-75.
+
<br>  14 胡长鸿,施顺清,沈坚.关于中药剂型现代化问题.中成药研究,1986,(1):35-38.
 
+
<br>  15 陈启荣,胡长鸿.1980年以来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中药通报,1986,11(3):3-7.
<br>8 董乃泽,胡长鸿.麻杏石甘汤制剂的研究.辽宁医学杂志,1960,(8):61-64.
+
<br>
 
 
9 冉小峰,胡长鸿联合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10 胡长鸿.中成药速效、高效、长效制剂.中成药研究,1981,(6):1-4.
 
 
 
11 胡长鸿.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中草药,1982,13(6):36-48.
 
 
 
12 胡长鸿.中药传统剂型与现代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我国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中药讲习班讲稿汇编),讲稿共有中英文各七篇,英文版由UNIDO在奥地利总部审定发行,中文版由《中成药研究》编辑部发行,1984.2.
 
 
 
13 胡长鸿,陈启荣.医学,中草药.自然科学年鉴,1985,3:339.
 
 
 
14 胡长鸿,施顺清,沈坚.关于中药剂型现代化问题.中成药研究,1986,(1):35-38.
 
 
 
15 陈启荣,胡长鸿.1980年以来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中药通报,1986,11(3):3-7.
 
 
 
 
<br>参考文献
 
<br>参考文献
 
+
<br>  〔1〕施顺清,吴克让.“药学人物”专栏:中药药剂学家胡长鸿教授.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49-50.
〔1〕施顺清,吴克让.“药学人物”专栏:中药药剂学家胡长鸿教授.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49-50.
+
<br>  〔2〕陈锡林.“中华儿女”专栏:中药王国的探索者胡长鸿.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出版情系中华月刊,1993,(8):18.
 
+
<br>  〔3〕裘士雄,杨旭,等.绍兴的中国之最.医药卫生专栏:率先开设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人.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7∶528.
〔2〕陈锡林.“中华儿女”专栏:中药王国的探索者胡长鸿.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出版情系中华月刊,1993,(8):18.
+
<br>  〔4〕顾启欧.“名人传记”专栏:药坛耆宿——记中药现代化先行者胡长鸿教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1):53-55.
 
+
<br>
〔3〕裘士雄,杨旭,等.绍兴的中国之最.医药卫生专栏:率先开设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人.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7∶528.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 药学卷 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04. 第78-90页.
 
 
〔4〕顾启欧.“名人传记”专栏:药坛耆宿——记中药现代化先行者胡长鸿教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1):53-55.
 

2021年2月12日 (五) 17:37的最新版本

胡长鸿(1918 - )
胡长鸿,药剂学家。现代中药药剂学的主要奠基人。撰写的《国药制剂学》,开拓了中药药剂学新领域,1956年发表《从(本草纲目)看我国古代药剂学的成就》弘扬祖国传统医药。1962年参与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参加1963年版药典的编纂,在药典中首次实行了中西药并举,为祖国中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60年代初,撰写了《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的论文和长篇综述《药物制剂吸收排泄研究的近代进展》,促进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发展。

  胡长鸿,1918年8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店员家庭。自幼聪颖好学,虽家境清贫,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终于考入大学,1944年于国防医学院药学系本科毕业。曾任广东、浙江省卫生厅技正和浙江省立嘉兴医院药房主任。1951年起,先后在浙江医学院、沈阳药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医学科学院以及浙江中医学院等工作,担任讲师、副研究员及教授等职。胡长鸿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位蜚声海内外的药剂学家,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加入),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由于他在药学尤其在中药药剂学方面的精湛造诣,曾被聘为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五届)、中国药学会理事(十七届)、中国药剂学会副主委兼中药制剂组组长(一、二届)、浙江省科协委员(三、四届)、浙江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六、七届);曾被聘为国家一级刊物《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草药》、《中成药》等期刊的编委和《现代应用药学》编委及第一副主编。
  主要著作有:《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浙江中草药制剂技术》(合编,主审,浙江人民出版社,1978)、《国际中药讲习班讲稿汇编(中、英文)》(合著,中文版由《中成药研究》杂志编辑部出版,1984)、《中药制剂学》(主审,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处方药物相互作用简明手册》(主编,浙江科技出版社,1987)、《浙江省医院制剂规范》(主审,浙江科技出版社,1988)等。
  胡长鸿在药学领域辛勤耕耘近60年,不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并在教学与科研上硕果累累,使他在学术上享有盛誉。其主要业绩,撷英简介。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胡长鸿应聘于浙江医学院担任药剂学讲师,深感虽已是新社会,但在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却仍单纯地讲授西药制剂,严重脱离我国医药实际。当时药剂专业正式提出拟增设国药制剂学课程,同学们也在课堂上呼吁要增加日常应用的中药制剂内容,于是年轻的胡老师挺身而出承担这门新课。他本科4年所学的只是西药,虽然曾业余自学过一些本草和方剂的内容,但仅是从理论上涉猎,缺少实践,必须“迈步从头越”,全面系统地学习和领会。由于当时我国没有中医药高等院校,他便受命义无反顾地踏进当时有“江南药府”之称的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以最大的热情投入了全面突击实地学习,并主动拜师,忘我地在制药实践中探索传统中药的真谛。通过半年多的认真学习,同时再次涉猎了众多有关中医药传统典籍和近代研究文献,加以印证,结合自己专业,汲取精华,废寝忘食一心扑在编写教材上,以真知灼见,予以科学地整理和阐发,撰写了约30万字的《国药制剂学》教材和实验讲义。他还带领助教做了大量的实验以备选作学生中药新制剂的实验,并制备了许多中药饮片标本供课堂观摩。该教材详细介绍了520 种常用中药,将其中最常用的233种予以摘要表解,简述每味中药的来源、科属、主成分及功用等,一目了然,以期全面认识中药。该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中药饮片及炮制和一般提取方法,又进一步阐述中药的新制剂,以及国药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的改进。如期完成这一新课程的开设,开拓了我国药剂学新的领域和视野,新颖而实用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国内医药学界的瞩目。
  由于胡长鸿的这一创举,为传统医药学开辟了新航道,也为全国中医院校组建具有中医药理论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中药药剂学课程奠定了基础,他堪称是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
  1955年胡长鸿经高校院系调整到达沈阳药学院,随即被派去北京医学院高级师资进修班(前苏联专家讲学)深造;此后又曾派去辽宁中医学院夜大进修中医基础理论,因而得以不断提高他在中西药剂学的造诣;同时为了弘扬传统,他又深入学习本草巨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通过全书所载数以万计(11 096条)浩瀚的中药古方中,仔细摘录大量文献卡片,经分类研究,发现我国在明末以前已有了极为完备的各类用药剂型;同时在制备工艺上(包括对制剂辅料的选用),例如口服丸剂选用炼合剂、外用软膏剂和膏药选用基质都积累了许多卓越的经验;尤以外用膏药和软膏对其基质的选用,竟已萌发了使药物从毛孔入其腠理的精辟论述。这些殆与现代研究口服控释制剂和透皮吸收制剂有如出一辙的惊人成就。
  通过精研细读,他成竹在胸,奋笔疾书,写下了长达3万字的《从<本草纲目>看我国古代在药剂学上的成就》。天道酬勤。这篇震动我国药学界的论文,由于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立即被沈阳药学院推荐在中国科学院1956年(第一届)自然科学史论文讨论会上公开宣读,一鸣惊人。全文随即在国家级中药刊物《中药通报》上连载(1956年第3、4、6期,1957年1、2期);《人民日报》在会上约稿并于1957年1月6日即摘要发表;《新华半月刊》亦即予转载。以后在全国各种形式的学术会上应邀作了多次报告。胡长鸿明确指出,李时珍对祖国医药文化所作的贡献是空前而伟大的。现代医疗用药剂型,除了近世才有的注射剂和在欧洲工业革命后才有机制的片剂外,其他许多剂型早在我国秦汉之际即已创用,并在药剂制备上已有相当惊人的成就。若把这些成就放在时间坐标线上,那末,一向被称为世界药剂学鼻祖的格林(Galen 131~201),则大为逊色。他在文章中不啻振臂高呼,我们应对祖国如此丰富卓越的医药文化遗产而引以自豪。
  我国的1950年版药典只收西药,曾被世人讥为外国药典的翻译本。1953年出版的药典,内容也基本为西药,这严重脱离人民用药实际,不符合我国国情。但当时国家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全国并无统一准绳,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先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进行调查整理。在国家卫生部曾征集全国25个大中城市的配本加以胡长鸿在胡庆余堂学习时该药厂赠给的配本的基础上,胡长鸿应邀与北京中医研究院冉小峰联合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43万字大型参考工具书(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分门别类整理介绍了我国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并且使用方便易于掌握的中药成方,书中将同一品种放在一起,又附有古方考证,以供比较、参考。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各地均有独特的丰富经验,及时总结整理,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十分重要。该书为临床使用、药厂生产及新药开发提供了参考,特别是为新药典的编纂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紧接着他应邀参加1963年版药典的编纂。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适应国内中药生产发展的需要,该版药典开始分为两部:一部为中药,二部为西药,两部同时出版发行。从此在我国药典中实行中西药并举,在我国医药事业上才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被凌辱的地位,也改变了国家药典严重脱离人民用药实际、不符合我国国情状况。1963 年版药典中有关中药成方制剂的制备工艺和制剂通则均由他参与起草编写。这次史无前例的系统整理祖国传统医药知识,同时加以规范化、标准化,使其进入现代化药典体系,并在国际上进行交流,他为祖国中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2年秋,胡长鸿从沈阳调回浙江医科大学。当时生物药剂学正在兴起,胡长鸿撰写了近2万字的论文《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指出以现代药剂理论和技术进行中药传统制剂的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论文以生物药剂学等内容,结合现代药剂中新近提出的药物供输系统理论,探讨中药制剂的现代化问题。论文分:从现代药剂学探讨剂型与疗效关系、剂型因素对中药制剂质量的影响以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贮存稳定性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并以制剂的生物效应为前提,运用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制剂研究实例,分别探讨提高其内在质量的研究方向与途径,促进中药生产的现代化。例如其中涉及到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贮存稳定性的探讨,认为对传统中药成方制剂采用薄层层析及双波长薄层扫描的分析方法来检测,能有效地控制中药成方制剂的成品质量,从而促进中药生产现代化。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多次专题学术报告,引起轰动,后发表于《中草药》1982年6期。该论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推动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发展。
  当时他带沈文照、朱善瑾参阅国外文献百余篇,进行译述,撰写了3万多字的长篇综述《药物制剂吸收排泄研究的近代进展》,阐明了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及进展。1965 年秋,他在全国药剂研究工作会议上作大会专题学术报告。在国内率先阐明了生物药剂学是现代药剂学的重点之一。他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从其体内效应定量地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同时进一步研究制剂在吸收、排泄等方面用数学方式表达以模拟其体内规律,阐明药物在体内各部位中其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制剂生产的现代化。由于报告内容新颖、深入,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推动了当时我国药剂学的发展。其后他于1966年调入浙江省医科院药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副所长,专职从事药学研究。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威望不断提高,1982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我国举办以英语为统一语言,进行直接交流的“国际中药讲习班”。胡长鸿应中国药学会与国家医药总局的邀请,赴京为来华的各国药学专家作“中药传统剂型与现代化(chinese traditional dosage forms and their modernization)”的专题讲授。由于当时时间紧迫,他焚膏继晷,奋力于短期内完成中、英文讲稿撰写,为来自亚、非、拉及欧洲18个发展中国家的专家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官员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代表讲授。授课后并陪同参观了我国有关的中药厂,受到了各国专家的好评。这不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并为将中药推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讲稿也同时被国内外收载发表。
  他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众多,择要简述如下:
  抗结核药民间验方紫金牛抗痨丸的研究。7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广大科研人员被剥夺工作的权利,时任浙江医科院药物所副所长的他却伙同药物所研究人员打着与工农相结合、接受再教育的旗号,深入我国西部湘桂黔滇边远地区进行调研,对民间中草药验方作系统研究,广西农村有“不出林(紫金牛)抗痨丸”,深受民间欢迎,回所后立即主持对广西民间中药验方“紫金牛抗痨丸”进行了系统剂型改进的研究,阐明了其中主药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通过含量测定及大规模的临床验证,研制成复方及单方两种抗结核新药。经鉴定分别获1978年浙江省科技大会省级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其中复方抗结核片收入浙江省药品标准,由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投产,产品供不应求,曾获得重大经济效益。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力,为科研赢得了时间,以极大的热情较快地完成这项工作,为治疗结核病提供了高疗效、低价格、无毒副作用的中成药,充分展现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对中药石蒜的研究。建国初常用的生药吐根因能有效地祛痰止咳及治痢疾而被广泛应用,但需从国外进口,不但耗费宝贵的外汇还常断档,为了寻找代用品胡长鸿对药理作用相似的中药石蒜进行研究,发现石蒜的祛痰止咳止痢等作用与吐根相似,能替代进口的吐根,既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要,又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在与药理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中进而证明石蒜碱具有兴奋子宫作用,这一作用特点与西药麦角新碱相似,而且两者的化学结构也相似。实验结果显示石蒜的催吐、致泻等不良反应远较麦角为低,为石蒜作为麦角类化合物的替代品用于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药理学依据。研究成果随即发表于《药学学报》1957年第1期。
  女用复方庚炔诺酮长效避孕针的研究,是我省计划生育药物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胡长鸿较早地承担了这长效制剂的工艺设计和研制,他根据国外文献进行反复筛选,终于成功地找到了较好的赋形剂和可靠的灭菌方法,顺利地按要求研制成每月及每2个月1针的注射剂,有效率达100%,为该重点课题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础。该课题曾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该长效制剂的研制成功为计划生育药物在药理学及计划生育临床上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省计划生育研究所经过多年来继续不懈的努力,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近年在香港回归祖国后,该长效制剂被认为是国际上评价最好的两种避孕针之一,因而被隆重授予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的殊荣。
  中医急症用羚龙清热液微型灌肠剂的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五”重点课题。胡长鸿先后担任组长及课题指导。此种新剂型在直肠较浅部位,即最佳吸收部位(距肛门口2~4cm)注入,可绕过肝脏首过作用进入血循环,达到速效而且用量很小(一般在5ml以下),并能确保发挥理想疗效。具一定的优越性、可行性。新研制品对小儿熄风退热,定惊醒神作用迅速可靠,在急症用药剂型上有所突破。1992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权在杭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及名老中医鉴定,该新剂型为国内首创。成果随即有偿转让,获较好社会、经济效益。
  大输液质量的研究,为我国制药工业中的重要课题。胡长鸿对医疗上重要药物制剂大输液质量进行长期深入研究,摸清胶塞对成品质量影响最大。确定了胶塞质量的测试和评定标准,为提高大输液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一研究成果经省级鉴定,发表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年第3期,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妇科抗癌中药香葵油阴道栓及滴丸的研究。由于该制剂能有效地抑制子宫癌,从而为治疗妇科子宫癌提供了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剂。该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部级二等奖。
  此外,他的重要研究还有:中药鸦胆子民间单方剂型的研究(1959);古代验方麻杏石甘汤制剂的研究(1960);细胞色素C注射液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1964);中药紫金牛抗结核有效成分的研究(1985);消炎痛磁性贴膏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1985);茶碱长效片剂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1985);消炎痛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1986)等。他先后共发表了数百余万字的论著,曾获得全国二等奖及多项部级、省级科研成果奖。早在50年代就曾因为对发展中药药剂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于1956年在沈阳药学院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卫生工作者。
  1985年底,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刚创建,需要有造诣的资深学者,知名度较高的胡长鸿应聘任教授兼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承担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和培养人才。在高等医药院校从教数十年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经常为毕业班学生作专题讲座。由于儿科服用中药汤药的需要,他还应邀为中医儿科研究生开设中药剂型改进研究课程。除自己带研究生外他还应邀为省内外许多有关单位进行研究生论文答辩、新药研制鉴定。他还连续多年参加浙江省卫生厅高评委的评审工作。连续多年他应邀定期为卫生部中医急症制剂培训中心(设在重庆中医研究所)授课;这些工作直至1988年10月年逾古稀退休后又延续到1993年,仍应邀担任力所能及的工作继续发挥余热。真可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今虽年过八旬,身心依然健朗,在学术上目光犀利,奋进不已,作为一个知名的专家,他虚怀若谷,积极扶植青年一代,以自己踏实、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治学作风,体现了一个优秀高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堪为后学楷模。
  (顾启欧 胡绍渝)

简历
  1918年8月31日 出生于浙江绍兴越城区。
  1940-1944年 国防医学院药学系本科。
  1950-1951年 浙江省卫生厅技正。
  1951-1955年 浙江医学院药学系讲师。
  1955-1962年 沈阳药学院讲师,药剂教研室副主任。
  1962-1964年 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讲师,药剂教研室主任。
  1964-1986年 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1986-1988年 浙江中医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论著
  1 胡长鸿.关于整理和发扬中药问题.(中华医学会杭州分会、中国药学会杭州分会等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讲稿)新中医药,1955,6(2):1-3.
  2 胡长鸿.中药制剂在医院药房中的制备.药学通报,1956,(2):53-59.
  3 胡长鸿.从<本草纲目>看我国古代在药剂学上的成就.中药通报,1956,2(3):90-92.2(4):141-143.2(6):222-227.1957,3(1):13-16.3(2):62-64.(摘要发表于人民日报,1957.1.6;新华半月刊,1957,3(2):116.)
  4 胡长鸿.积极开展中药剂型的研究改进工作.中药通报,1957,3(2):51.
  5 陈牧群,胡长鸿,桂绿荷.中药石蒜的药理作用.药学学报,1957,5(1):1-8.
  6 胡长鸿.新格林制剂.药学通报,1957,(10):458-464.
  7 胡长鸿.中药民间单方剂型研究报告鸡眼用鸦胆子油的剂型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59,(2):74-75.
  8 董乃泽,胡长鸿.麻杏石甘汤制剂的研究.辽宁医学杂志,1960,(8):61-64.
  9 冉小峰,胡长鸿联合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10 胡长鸿.中成药速效、高效、长效制剂.中成药研究,1981,(6):1-4.
  11 胡长鸿.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中草药,1982,13(6):36-48.
  12 胡长鸿.中药传统剂型与现代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我国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中药讲习班讲稿汇编),讲稿共有中英文各七篇,英文版由UNIDO在奥地利总部审定发行,中文版由《中成药研究》编辑部发行,1984.2.
  13 胡长鸿,陈启荣.医学,中草药.自然科学年鉴,1985,3:339.
  14 胡长鸿,施顺清,沈坚.关于中药剂型现代化问题.中成药研究,1986,(1):35-38.
  15 陈启荣,胡长鸿.1980年以来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中药通报,1986,11(3):3-7.

参考文献
  〔1〕施顺清,吴克让.“药学人物”专栏:中药药剂学家胡长鸿教授.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49-50.
  〔2〕陈锡林.“中华儿女”专栏:中药王国的探索者胡长鸿.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出版情系中华月刊,1993,(8):18.
  〔3〕裘士雄,杨旭,等.绍兴的中国之最.医药卫生专栏:率先开设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人.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7∶528.
  〔4〕顾启欧.“名人传记”专栏:药坛耆宿——记中药现代化先行者胡长鸿教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1):53-55.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 药学卷 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04. 第78-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