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潮”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
王人潮(1931- )
 
<br>王人潮,土壤学专家。长期从事土壤教学和科研工作。较早从事农业遥感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以磷增氮”(栽培豆科绿肥)为主的综合改良措施;推动了浙江省的低产田改良工作;针对农业生产中盲目施肥和偏施氮肥的倾向,提出了“综合诊断施肥技术”和“诊断施肥法”;拟定了浙江省土壤分类系统方案;在浙江农业大学创办了土地管理与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为该校的教育改革作出了贡献。
 
<br>王人潮,土壤学专家。长期从事土壤教学和科研工作。较早从事农业遥感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以磷增氮”(栽培豆科绿肥)为主的综合改良措施;推动了浙江省的低产田改良工作;针对农业生产中盲目施肥和偏施氮肥的倾向,提出了“综合诊断施肥技术”和“诊断施肥法”;拟定了浙江省土壤分类系统方案;在浙江农业大学创办了土地管理与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为该校的教育改革作出了贡献。
 
<br>  
 
<br>  

2021年2月13日 (六) 00:07的最新版本

王人潮(1931- )
王人潮,土壤学专家。长期从事土壤教学和科研工作。较早从事农业遥感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以磷增氮”(栽培豆科绿肥)为主的综合改良措施;推动了浙江省的低产田改良工作;针对农业生产中盲目施肥和偏施氮肥的倾向,提出了“综合诊断施肥技术”和“诊断施肥法”;拟定了浙江省土壤分类系统方案;在浙江农业大学创办了土地管理与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为该校的教育改革作出了贡献。
  
  王人潮,字祖文,1931年5月31日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今东阳市)画溪镇王坎头村的一个刚兴起又因父亲早逝而破落的乡绅家庭。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家妇女。扶养4个小孩,吃尽了封建势力压迫之苦。王人潮自幼比较聪明,6岁上小学,因经济拮据,两次辍学在家务农。1944年小学毕业再次辍学务农,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在沦陷期间,亲眼目睹和深受亡国之苦。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他考入义乌初级中学,三年初中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自幼憎恨封建社会,特恨以强欺弱,养成艰苦劳动、为人正直和爱国主义思想。毕业后,因无力继续升学而从事小学教师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建设急需大量人才。1952年他以高二程度的同等学历考入杭州宗文中学,1953年抱着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朴素感情以第一志愿考入南京农学院。1957年,他被分配到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工作。1958年到浙江省衢县蹲点,开展低产田调查研究与改良试验,通过大田改良试验取得成功,推动了1960年全省低产田改良运动。
  1960年浙江农学院与浙江农科所合并,分别改名为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王人潮担任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主持浙江省低丘红壤改良和深耕改土等研究工作,同时担任普通土壤学和土壤肥料学的讲课任务。1965年校院分开,留在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任教,主持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并参与全国高校教材统编工作,同时开展土壤分类以及航片土壤调查与制图等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深入农村跑遍浙江省重点低产区,最后以富阳县为试验基地,与农民同吃、同劳动。特别是1972年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治疗后仍弯腰困难行走不便,但他坚持蹲点试验,为农技人员和农民讲课数十次,做出高产样板,深受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与爱护。1979年王人潮以敏锐的学术思想认识到卫星遥感在创建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主持农业部首批下达的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主持水稻遥感估产等国家重点和攻关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建立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学科作出了贡献。1983年晋升副教授,担任副系主任和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1984年任校科研处长和《浙江农业大学学报》主编;1986年破格晋升教授,1988-1993年担任系主任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社会兼职20多个,主要有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四、五、六届常务委员(1986-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学部第四、五、六届评审组成员(1992-1997年);中国环境遥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理事;1997年受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推动低产田改良运动和提出浙江省土壤分类系统方案
  王人潮曾主持过金衢盆地河谷畈、杭嘉湖平原的圩荡田和低丘红壤的改良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很好效果。1958年,他在主持浙江省第一次土壤普查衢县试点的基础上,开展由副省长挂名的衢县低产田调查研究与改良试验。他跑遍了衢县的山地丘陵与平原。查清造成低产土壤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水平低、耕层浅薄、滞水成涝、严重缺磷耕作粗放等。他选择衢县产量最低的千塘畈作为改良试验区,采取“以磷增氮”(栽培豆科绿肥)为主的开沟排水、深耕改土、科学施肥、改变耕作制度和选择优良品种等综合改土措施。当年综合试验田的绿肥紫云英产量高达每公顷60000多千克(该畈历年来不能种绿肥紫云英,该县高产稻田的紫云英产量也只有22500千克/公顷左右),水稻一季产量达到7350千克/公顷(当地亩产只有2250~3000千克)。轰动了当地农民和各级领导,特别是向李丰平副省长汇报以后,全省发起“以磷增氮”的低产田改良运动,并指示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以俞震豫教授为首的衢县三口畈低产田改良综合试验区,成果影响全国,对浙江省的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人潮对土壤分类有较深的研究,并有一些新的见解。由他撰写的“关于土壤分类问题——以浙江省土壤分类为例”的系列论文,是浙江省第一个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方案。1978年他参加农业部组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工作,具体编写土壤工作分类暂行方案(1979,农业出版社)。他还担任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顾问,负责农业部委托在浙江省富阳县(试验基地)举办南方13个省(市)技术骨干培训班。他是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前期技术负责人和组织者。1979年他提出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及其检索表》,对每个土属的主要土种均有举例说明,为浙江省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提供技术基础。浙江省土壤普查成果获199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被评为全国土壤普查先进工作者。
  
提出综合诊断施肥技术论和诊断施肥法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人潮趁停课之机,到农村去开展氮、磷、钾、硼和硅等作物缺素障碍诊断与防治研究;作物还原性铁、锰、有机酸、硫化物和泛酸死苗等中毒障碍诊断与防治研究,均获得成功并取得极大的增产效益。他提出包括形态、环境、化学和试验匹个环节的作物营养综合诊断技术论,并以自行设计生产的75型水稻营养诊断箱为工具,提出诊断施肥法。1978年开始在富阳县全面推广,该县1978年和1979年的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增加1545千克和1702.5千克,获1979年度浙江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和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他又针对所谓“肥多、粮多",盲目大量施肥和偏施氮肥的偏颇习惯,设 计出以水稻产量形成原理和保护地力为基础,采取诊断施肥、提 高肥效,科学灌水、通气健根,壮秧足苗、高产栽培为主要内容的“早稻省肥高产栽培试验"。该技术把每公斤硫酸铵增产稻谷从对照的2.28千克提高到5.22千克(当时最高记录是3.5千克) ,增产17.0-26.0%;省肥25.0%以上。试验基地的年产也从1975年的6532.5千克/公顷提高到13954.5千克/公顷,翻了一番多,扭转了盲目大量施肥和偏施氮肥的做法,获1982年度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在总结以上成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因土定产、以产定肥、以肥保粮(后改为诊断施肥)、高产栽培"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施肥法。1982年开始以杭州市为基地,在全省推广。据杭州市1983年统计,推广面积上07万公顷,增产率17.2%。农业部曾在富阳县召开两次全国现场会,并经简化配套,提出“以地定产、以产定肥、因缺补缺、高产栽培”四个环节的“配方施肥,法在全国推广。据农业部1987年在20个省(市)统计,推广面积2666.67万公顷,增幅为 10%-15%,增产粮食79.4亿千克,1990年推广面积为3900万公顷(摘自《配方施肥》)。据浙江省土肥站1988年统计,浙江省推广面积266.67万公顷,增产粮食10亿多千克,节约标氮1.8亿千克(摘自《浙江土壤》)。水稻“因土定产、以产定氮技 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获199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王人潮撰写的《水稻营养综合诊断及其应用》专著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3年他再次主编《诊断施肥新技术丛书》共13个分册。

促进土地管理及其学科建设
  王人潮深刻认识到土壤利用是与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提出土壤利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他曾多次强调发展上地资源利用学科对发展和拓展土壤科学服务领域的重要性。为此,他早在1982年就向中国土壤学会建议设立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1986年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他就在浙江农业大学上壤农化系组建土地利用与规划专业(后改名为土地管理专业) ,主讲《土地管理学导论》。1989年他发起成立浙江省土地学会,担任副理事长。他宣读的“论加强土地科学管理体系的建设"论文,充分论述了以行政为龙头,教学和科研为两翼的建设思路。经王人潮等的努力,1994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把土地管理专业扩建为东南土地管理学院,担任顾问。1988年他开始招收土地资源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展了土地分类、土地定级估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成果,曾获得科技进步奖多项。王人潮正在主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一理论·技术·应用》专著。另外,他还为土地科学的建设,撰写了多篇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是:(1)《试论土地分类一以制定浙江省土地分类体系试行方案为例》,提出由土地自然分类、土地资源分类和土地利用分类三个系统组成土地分类体系的观点,并以浙江省为例,制定出浙江省土地分类体系试行方案,经过应用效果良好;(2)《试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其实施的技术基础》。提出科学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包括耕地数量平銜、耕地质量平衡、时代变化平衡和区域异地平銜等四个平衡的协调观点;(3)《我国耕地锐减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提出了耕地的比较效益低下和耕地改变用途的土地估 价及其经济补偿存在问题是耕地锐减的深层次原因。这些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科学的发展。

在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科学上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1979年,王人潮根据土壤调查制图运用常规技术不能克服的困难,应用多级遥感资料,提出:(1)充分发挥航卫片的信息丰富与可示性形象,以及清晰的光学综合性图型等优点;(2)充分利用已有的环境因素资料和严格技术程序与规范,以最大限度地克服航卫片的弱点;(3)运用土壤地理专业知识剖析航卫片影象的综合特征,从中获取土壤信息等限制人为主观误差的技术路线。经过10余年的特殊设计和研究,取得成套技术与系列成果,全面更新了土壤调查技术,解决了精度差和重复性差的技术难题,提高了土壤图的可信性与实用性。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检查与修正浙江省土壤普查成果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1986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1996年期间,王人潮根据水稻生产的特殊性和南方稻区耕作制度与地形田块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可供的遥感资料及其应用价值等实际情况,提出:(1 )从水稻遥感怙产的农学机理研究着手;(2)采用以遥感估产为主的综合估产法和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3)根据估产精度的要求不同,分乡、县、省三级实施水稻遥感估产技术体系;(4)研究进程分段、重点突破,内 容分解、密切结合,组织多学科综合攻关的研究方法等技术思路。经过连续14年的系统研究,解决了一批难度极大的关键技术问题。该成果己具备建立省、县、乡三级水稻遥感亻古产运行系统的技术条件。经省级鉴定评为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农学机理实验与遥感数据分析的成果,具有独到的贡献,获农业部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已被列人国家“九五”卫星应用技术重点项目一.一主要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系统,并主持五省区水稻估产分系统的研制。
  1985年他指导研究生开展土壤光谱特性及其在土壤分类中的应用研究,建立起南方主要土壤分类的判别模式;1988年他又把它扩展到按土壤属性分类建模研究,提出在建立土壤属性和环境因素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土壤分类综合判别法。1992年他主持欧共体资助的红壤资源信息系统研究,完成了浙江省50万、衢州市1:25万和龙游县1巧万等三种比例尺的红壤资源信息系统。他正在组织撰写《浙江红壤资源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专著。

为人正直治学严谨
  王人潮自幼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少年时期就有爱国爱民,爱农为农;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思想基础。
  王人潮治学严谨,一丝不荀。他发表论文和著作都非常慎重,都要经过各种形式的征求意见和实际考验,才去投稿。《水稻营养综合诊断及其应用》专著,是从1966年开始经过连续12年的亲自参加田间调查、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在各种刊物上发表20余篇论文的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撰写时间,于1982年正式出版。“水稻遥感估产的农学机理研究"系列论文,1981年开始研究,1985年就已成文,经过数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宣读和听取意见后,又经过1986-1992年水稻遥感估产系统研究的实际检验,于1993年才最后定稿正式发表。他主讲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10余门课程,其中5门是新开的。他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给博士研究生授课,虽然在教学方式上是重点讲授学术思路、新发展和技术难点以及指定阅读资料等,但他都写出很详细的讲稿,交给研究生参阅并听取意见。1991年他身患皮肤顽症,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佳。博士研究生的两门学位课的讲稿,就是在病床上写成的,首届博士生还是在医院授课的。1993-1997年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2位。
  王人潮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在实验室和科研室建设方面也作出贡献1964年结合教学创建土壤调查与制图实验室、兼科 研室,并开辟航片土壤调查制图的科研与教学工作;1979年创建土壤遥感调查制图实验室、兼科研室,开辟卫星遥感在土壤中的应用研究与教学,在国内首批开设卫星遥感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课程。1986年建成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室,1992年扩建为 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1993年被省政府批准并投资建立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1994年评为校级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王人潮也经常谈到,他的事业成就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同仁们的支持和研究生们的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他也特别感谢夫人吴曼丽副教授的全力支持。她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而且在业务上、思想上给予帮助,使他有时间而且毫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投人工作。
  (王珂)
  
简历
  1931年5月31日 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画溪镇王坎头村。
  1953-1957年 在南京农学院(现为南京农业大学)学习。
  1957-1960年 在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任土壤组副组长。
  1960-1965年 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室主任。
  1965-1978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助教。
  1978-1983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1983-1986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教授、副系主任、校科研处长等。
  1986-1988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校科研处长。
  1988-1992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农化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2年至今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淅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

主要论著
  1 王人潮等.《早稻省肥高产栽培及其诊断技术研究》(Ⅰ、Ⅱ).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1(2):23~32,32~40
  2 王人潮.《水稻营养综合诊断及其应用》.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 王人潮等.《运用遥感资料对土壤调查制图技术进行更新研究》.见:高校遥感中心论文集.北京:万国科学出版社,1991:135~138
  4 王人潮等.《水稻遥感估产的农学机理研究》(Ⅰ、Ⅱ、Ⅲ).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3(Sup):7~14,15~22,23~29
  5 王人潮等.《水稻单产遥感估测建模研究》.遥感学报.1998(2),等等。
  6 Wang Renchao, al. Feasibity of Field Evaluation of Rice Nitrogen Status From Reflectance Spectra of Canopy, Pedosphere ()n prfss), 1998(2)
  7 土人潮等.水稻单产遥感估测建模研究,遥愍学报,1998〈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土壤卷 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9.10. 第439-4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