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潘家铮(1927.11~2012.07.13),男,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0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土木工程学家,中国水电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
潘家铮(1927.11~2012.07.13)
 
+
<br>  男,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0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土木工程学家,中国水电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国家电力公司技术顾问、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一直从事水力发电建 潘家铮设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七里泷、乌溪江、锦屏、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加乌江渡、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二滩、小湾、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研究进一步加快开发我国水电资源的措施。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创造性地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对许多复杂的结构如地下结构、地基梁与框架、土石坝的心墙斜墙、调压井衬砌、岔管和法兰等,应用结构理论、弹性理论或板壳理论以及运用特殊函数,提出了新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设计中注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推动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推导出不稳定场压力和封闭式排水设计理论等。
+
<br>  国家电力公司技术顾问、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一直从事水力发电建 潘家铮设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七里泷、乌溪江、锦屏、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加乌江渡、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二滩、小湾、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研究进一步加快开发我国水电资源的措施。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创造性地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对许多复杂的结构如地下结构、地基梁与框架、土石坝的心墙斜墙、调压井衬砌、岔管和法兰等,应用结构理论、弹性理论或板壳理论以及运用特殊函数,提出了新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设计中注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推动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推导出不稳定场压力和封闭式排水设计理论等。
 
+
<br>  
<br>主要荣誉
+
<br>  潘家铮1946年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50年7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毕业后历任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力发电工程处、华东水力发电工程局实习生、技术员。1953年12月在北京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设计处任技术员。1955年1月起,任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副总工程师。1965年5月起,任水利电力部锦屏水力发电工程指挥部设计总工程师、勘测设计室副主任。1970年以后历任水电部十二局设计院设计总工程师,水电部对外司工程师,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电力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还担任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计算机应用委员会主任委员、水工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工及水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水利科学组成员,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水利电力出版社特约编审,水利学报、水力发电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等刊物编委。
 
+
<br>  潘家铮曾作为我国技术专家赴阿尔巴尼亚及喀麦隆等国指导援外工程,并先后考察访问过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巴西等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和进行学术交流。
  潘家铮院士学术渊博和贡献卓著,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多种荣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 潘家铮84年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1989年被授予国家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并推选为副院长。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和工程学会理事长,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国际岩土工程学会特殊杰出贡献奖等。现任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br>编辑本段<br>项目贡献
+
<br>  潘家铮的主要科技成就有:
 
+
<br>  在水工结构的理论发展方面,他主要致力于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水工结构问题的研究,力求沟通理论科学与设计实际两个领域;对许多复杂结构提出了合理简捷的分析方法。先后应用形载常数概念解算地下结构、地基梁与地基框架、应用特种函数解算法兰应力和调压井衬砌,应用特种函数计算土石坝刚性心墙和斜墙问题,均获得一定成功,被普遍采用,有的被列入设计规范和编进大学教材中。
  设计的流溪河是中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薄拱坝,新安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 潘家铮的大型水电站,并在设计中采用世界最大的溢流厂房、宽缝重力坝、大底孔导流等新技术并首创抽排理论,为大量节省工程量,提前发电作出贡献。龙羊峡是中国已建的最高大坝(178米),二滩是在建世界第三高双曲拱坝(240米),三峡枢纽更为跨世纪的巨型工程。擅长结构力学,多年来结合实际对混凝土坝和土石坝的分析,地下结构、边坡稳定及滑坡产生的涌浪计算等等课题作出了系统研究,提出的新理论和计算方法在水电设计中得到广泛采用。<br>编辑本段<br>科普工作
+
<br>  在水电站设计工作中,他注意研究采用新结构、新理论,以推动水利科学的进展。他负责设计的流溪河拱坝(1956年),是我国第一座薄的高拱坝,并在坝顶挑流。他在浙江新安江水电站设计中,首先采用溢流式厂房和宽缝重力坝,以后为许多工程所仿用。他在1958年研究不稳定水头下的扬压力问题,提出封闭式排水设计。还研究拱坝坝头稳定问题,滑坡稳定问题,滑坡涌浪问题,混凝土中裂缝扩展问题,相邻水工隧洞的应力分析问题,水轮机小波稳定问题,钢筋混凝土的温度配筋问题,都得到一定成果,被应用于实际工程。
 
+
<br>  潘家铮先后出版的著作有16种,约300万字,论文70余篇,主要的有: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水电工程专家,毕生从事中国的水电建设和科研工作,曾参与设计和指导过新安江、三峡等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从事文学和科幻创作,是中国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出版过《春梦秋云录》、《千秋功罪话水坝》、《潘家铮院士文选》、《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和《偷脑的贼》、《老生常谈集》等。他的科幻作品构思巧妙、想象大胆,令人惊心动魄、遐想联翩,在传播科学精神和知识的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读者喜爱。<br>  潘家铮先生既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于科幻创作的作家。他的科幻小说构思巧妙、大胆,科学性严密、人情味浓,文笔生动凝练,语言幽默调侃,选材和描写不落俗套,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遐想联翩。<br>  潘家铮先生热心于青少年教育和科学普及,走的是一条“本土化的科幻路子”。在传播科学知识、理念的同时,他的作品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称之为“社会科幻小说”,读者阅读之后,除了增加了科学知识、愉悦身心以外,还增强了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br>  《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分为四册,共约70万字。收集了潘家铮先生的短篇、中篇科幻作品共30篇。四册书名分别是:《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记》、《UFO的辩护律师》。<br>编辑本段<br>相关作品
+
<br>  《水工结构计算》(电力出版社出版,1957年)、《重力坝的弹性理论分析》(水电出版社出版,1958年)、《水工结构应力分析丛书》(共10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58~1960年)、《重力坝的设计与计算》(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1965年)、《水工建筑物的抗滑稳定和滑坡分析》(水利出版社出版,1980年)、《水工结构分析文集》(电力出版社出版,1980年)、《压力钢管》(电力出版社出版,1982年)、《拱应力及拱常数的简捷分析法》(土木工程学报,1954年12月)、《角变位移方程的研究》(物理学报,1955年7月)、《关于桁架刚构正确分析之两项原理的讨论》(土木工程学报,1955年12月)、《法兰应力分析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1955年12月)、《多自由度刚构受折线加速度被迫振动的计算》(土木工程学报,1956年2月)、《弹性地基上的阶形梁》(土木工程学报,1956年11月)、《用逐波叠加法分析水锤现象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1956年12月)、《论架空结构的震动》(地球物理学报,1956年12月)、《论502工程拱坝设计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科学,1958年第8期)、《新安江工程重力坝设计中若干问题》(《全国水利科学技术讨论会论文》,1959年)、《楔形重力坝在地震时动水压力作用下的应力设计》(水利学报,1963年12月)、《论不稳定水头下的坝体扬压力问题》(水利学报,1958年第3期)、《大孔口重力坝的应力计算—刚架法》(水力发电,1955年第10期)、《桁架变位的几何数解法》(工程建设,第14期)、《拉普拉斯方程式的近似解法》(新科学,1955年第1期)、《土坝心墙分析的研究》(工程建设,第79期)、《相邻水工隧洞的应力分析》(地下工程,1979年第1期)、《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度配筋》(水利水电技术,1978年第2期)、《关于水工隧洞衬砌裂缝开度计算》(地下工程,1978年第1期)、《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扬压力和封闭式排水》(水力发电,1980年第2期)等。
 
+
<br>  近年来,潘家铮除指导和审查全国大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外,结合我国水电事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正从事并组织进行特高拱坝、特大地下工程和特高土石坝的研究。
宇宙的光荣<br>  作()者:潘家铮凌晨主编<br>  出版单位:海洋出版社<br>  出版时间:2003-12<br>  内容介绍:本书具有特殊的意义,编者从科幻小说和科幻美术作品中得到启发,从 宇宙的光荣现实的角度回顾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对未来做出愿望,有理论、有实际、有分析、有见解,是一本非泛泛之谈的作品,书中还特别提及了电脑新技术对航天的影响,探讨了地外文明以及外星人问题,颇有新意。本书熔科学知识与人文文化于一炉,是中国的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和科学有首次携手合作的崭新成果。
 

2017年8月8日 (二) 22:33的最新版本

潘家铮(1927.11~2012.07.13)
  男,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0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土木工程学家,中国水电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国家电力公司技术顾问、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一直从事水力发电建 潘家铮设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七里泷、乌溪江、锦屏、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加乌江渡、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二滩、小湾、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研究进一步加快开发我国水电资源的措施。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创造性地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对许多复杂的结构如地下结构、地基梁与框架、土石坝的心墙斜墙、调压井衬砌、岔管和法兰等,应用结构理论、弹性理论或板壳理论以及运用特殊函数,提出了新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设计中注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推动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推导出不稳定场压力和封闭式排水设计理论等。
  
  潘家铮1946年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50年7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毕业后历任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力发电工程处、华东水力发电工程局实习生、技术员。1953年12月在北京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设计处任技术员。1955年1月起,任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副总工程师。1965年5月起,任水利电力部锦屏水力发电工程指挥部设计总工程师、勘测设计室副主任。1970年以后历任水电部十二局设计院设计总工程师,水电部对外司工程师,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电力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还担任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计算机应用委员会主任委员、水工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工及水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水利科学组成员,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水利电力出版社特约编审,水利学报、水力发电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等刊物编委。
  潘家铮曾作为我国技术专家赴阿尔巴尼亚及喀麦隆等国指导援外工程,并先后考察访问过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巴西等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和进行学术交流。
  潘家铮的主要科技成就有:
  在水工结构的理论发展方面,他主要致力于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水工结构问题的研究,力求沟通理论科学与设计实际两个领域;对许多复杂结构提出了合理简捷的分析方法。先后应用形载常数概念解算地下结构、地基梁与地基框架、应用特种函数解算法兰应力和调压井衬砌,应用特种函数计算土石坝刚性心墙和斜墙问题,均获得一定成功,被普遍采用,有的被列入设计规范和编进大学教材中。
  在水电站设计工作中,他注意研究采用新结构、新理论,以推动水利科学的进展。他负责设计的流溪河拱坝(1956年),是我国第一座薄的高拱坝,并在坝顶挑流。他在浙江新安江水电站设计中,首先采用溢流式厂房和宽缝重力坝,以后为许多工程所仿用。他在1958年研究不稳定水头下的扬压力问题,提出封闭式排水设计。还研究拱坝坝头稳定问题,滑坡稳定问题,滑坡涌浪问题,混凝土中裂缝扩展问题,相邻水工隧洞的应力分析问题,水轮机小波稳定问题,钢筋混凝土的温度配筋问题,都得到一定成果,被应用于实际工程。
  潘家铮先后出版的著作有16种,约300万字,论文70余篇,主要的有:
  《水工结构计算》(电力出版社出版,1957年)、《重力坝的弹性理论分析》(水电出版社出版,1958年)、《水工结构应力分析丛书》(共10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58~1960年)、《重力坝的设计与计算》(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1965年)、《水工建筑物的抗滑稳定和滑坡分析》(水利出版社出版,1980年)、《水工结构分析文集》(电力出版社出版,1980年)、《压力钢管》(电力出版社出版,1982年)、《拱应力及拱常数的简捷分析法》(土木工程学报,1954年12月)、《角变位移方程的研究》(物理学报,1955年7月)、《关于桁架刚构正确分析之两项原理的讨论》(土木工程学报,1955年12月)、《法兰应力分析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1955年12月)、《多自由度刚构受折线加速度被迫振动的计算》(土木工程学报,1956年2月)、《弹性地基上的阶形梁》(土木工程学报,1956年11月)、《用逐波叠加法分析水锤现象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1956年12月)、《论架空结构的震动》(地球物理学报,1956年12月)、《论502工程拱坝设计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科学,1958年第8期)、《新安江工程重力坝设计中若干问题》(《全国水利科学技术讨论会论文》,1959年)、《楔形重力坝在地震时动水压力作用下的应力设计》(水利学报,1963年12月)、《论不稳定水头下的坝体扬压力问题》(水利学报,1958年第3期)、《大孔口重力坝的应力计算—刚架法》(水力发电,1955年第10期)、《桁架变位的几何数解法》(工程建设,第14期)、《拉普拉斯方程式的近似解法》(新科学,1955年第1期)、《土坝心墙分析的研究》(工程建设,第79期)、《相邻水工隧洞的应力分析》(地下工程,1979年第1期)、《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度配筋》(水利水电技术,1978年第2期)、《关于水工隧洞衬砌裂缝开度计算》(地下工程,1978年第1期)、《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扬压力和封闭式排水》(水力发电,1980年第2期)等。
  近年来,潘家铮除指导和审查全国大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外,结合我国水电事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正从事并组织进行特高拱坝、特大地下工程和特高土石坝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