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汉礼”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毛汉礼(1919~1988)
 
毛汉礼(1919~1988)
<br>   中国物理海洋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诸暨市枫桥镇赵家毛家园村(今赵家镇)人, 二十年代毕业于大东公学, 四十年代毕业于浙江大学, 后赴美留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海洋学博士学位。 1954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为中科院院士。毛汉礼首次提出浅海跃层的研究方法,系统阐明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文特征概况,还对长江江口和杭州湾的海水混合扩散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论著有《海洋科学》、 《中国近海温、盐密度的跃层现象》等,译著有《动力海洋学》等,共计500余万字,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奠基人。<br>  生于浙江诸暨,1988 年 11 月22日卒于山东青岛 。先后在枫桥大东乡学堂、绍兴省立第五中学、金华中学高中部求学。1943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由校长竺可桢介绍去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员。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进修 ,1951 年获博士学位 。曾任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成员 ,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联合会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 (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副主编等职。参加和主持了1957年金星号的渤海湾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参加并参与领导了1958~1961年的中国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以后又参加并领导了“中国海温 、盐 、密度跃层”、“东海北部气旋型 (冷)涡”、“黄、东海环流和黄海动力学”等专题研究。他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于1957年提出的上升流理论模式迄今仍被广泛采用;他与同事在中国首次提出了黄海跃层的研究方法;对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咸淡水混合扩散问题,及海洋环境与资源开发等问题均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海洋科学》专著。
+
<br>毛汉礼,物理海洋学家。早年在美国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曾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国他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于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发展海洋科学的规划,改装出我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金星号”,领导参加“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等取得了一批开创性的成果。他为我国发展海洋科学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主编的《中国近海温、盐、密度的跃层现象》、《杭州湾潮混合的初步研究I、II》及译作《动力海洋学》、《海洋科学》等是推动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br>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院士)。
 
 
<br>
 
<br>
<br>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寒,全家积极耕耘方得温饱,无力供养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毛汉礼自幼随家人下地劳动,深感劳动人民创造财富之不易,立志刻苦读书,为将来走“科学救国”道路创造条件。在他的努力争取下,1938年终于全靠奖学金以优异成绩完成正规的高中学业,并于当年考取了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但由于家庭无力支付学费,不得不申请暂时保留学籍一年。这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浙江省大部分国土沦为敌占区,浙江大学只得内迁广西宜山。毛汉礼求学心切,1939年不顾旅途艰险,背着行李,餐风露宿,徒步长途跋涉3000余里,终于去广西宜山找到了学校就读。以后又随学校迁至贵州青岩,再迁贵州遵义。经过4年的艰苦奔波和半饥半饱的学生生涯,1943年全靠公费(林森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以成绩优良留校就读研究生兼助教,继续深造。<br>  毛汉礼在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业读书期间重点学习了气象学。他因此经常 毛汉礼接触老一辈气象学家竺可桢校长和涂长望教授等。他的刻苦钻研、努力向上精神博得了竺校长的赏识,1943 年秋天介绍他到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员。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该所迁回南京。1946年夏天,毛汉礼考取了教育部招收的公费留学生。经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介绍,于1947年8月赴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经过4年的刻苦攻读,至1951年8月,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他备受鼓舞,在取得学位之后马上申请回国,为社会主义祖国效力。但当时美国政府却以他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正处于交战状态”为借口,不予放行。为了生活,他只得暂时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谋得一个研究副教授职务,用节省下来的薪金,聘请律师,运用法律手段与美国移民局进行斗争。这场官司从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历时3年之久。在此期间,他还通过中国的家属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汇报情况请求援助。1954年夏,周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揭露了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和科技人员的丑恶行径,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才不得不解除了毛汉礼回国的禁令,批准他离境。但在他离美前夕,美国政府还不死心,无耻地引诱他去台湾,又遭到毛汉礼大义凛然的拒绝,1954年8月他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实现了多年的夙愿。<br>  毛汉礼回国之后,立即来到新中国惟一的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即海洋研究所前身)。经副主任曾呈奎和山东大学海洋系系主任赫崇本介绍,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副研究员,领导该室海洋环境组工作。1959 年1月该室扩大为海洋研究所时,他改任为物理海洋研究室主任,1963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1978年又晋升为副所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br>  毛汉礼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职期间,还先后兼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下属的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学报》与《海洋与湖沼》学报副主编,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及其下属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中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五届常委、六届委员。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和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等。毛汉礼在担任上述众多专职与兼职期间,施展专长、竭尽心力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外共发表了40余篇(册)论著、译作、调查报告与科普读物,为中国建设“两个文明”和振兴海洋科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同行誉为中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列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知名科学家(设有专条)。
+
<br>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寒,全家积极耕耘方得温饱,无力供养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毛汉礼自幼随家人下地劳动,深感劳动人民创造财富之不易,立志刻苦读书,为将来走“科学救国”道路创造条件。在他的努力争取下,1938年终于全靠奖学金以优异成绩完成正规的高中学业,并于当年考取了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但由于家庭无力支付学费,不得不申请暂时保留学籍一年。这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浙江省大部分国土沦为敌占区,浙江大学只得内迁广西宜山。毛汉礼求学心切,1939年不顾旅途艰险,背着行李,餐风露宿,徒步长途跋涉3000余里,终于去广西宜山找到了学校就读。以后又随学校迁至贵州青岩,再迁贵州遵义。经过4年的艰苦奔波和半饥半饱的学生生涯,1943年全靠公费(林森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以成绩优良留校就读研究生兼助教,继续深造。
 +
<br>  毛汉礼在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业读书期间重点学习了气象学。他因此经常 毛汉礼接触老一辈气象学家竺可桢校长和涂长望教授等。他的刻苦钻研、努力向上精神博得了竺校长的赏识,1943年秋天介绍他到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该所迁回南京。
 +
<br>  1946年夏天,毛汉礼考取了教育部招收的公费留学生。经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介绍,于1947年8月赴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经过4年的刻苦攻读,至1951年8月,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他备受鼓舞,在取得学位之后马上申请回国,为社会主义祖国效力。但当时美国政府却以他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正处于交战状态”为借口,不予放行。为了生活,他只得暂时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谋得一个研究副教授职务,用节省下来的薪金,聘请律师,运用法律手段与美国移民局进行斗争。这场官司从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历时3年之久。在此期间,他还通过中国的家属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汇报情况请求援助。1954年夏,周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揭露了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和科技人员的丑恶行径,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才不得不解除了毛汉礼回国的禁令,批准他离境。但在他离美前夕,美国政府还不死心,无耻地引诱他去台湾,又遭到毛汉礼大义凛然的拒绝,1954年8月他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
<br>  毛汉礼回国之后,立即来到新中国惟一的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即海洋研究所前身)。经副主任曾呈奎和山东大学海洋系系主任赫崇本介绍,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副研究员,领导该室海洋环境组工作。1959 年1月该室扩大为海洋研究所时,他改任为物理海洋研究室主任,1963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1978年又晋升为副所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br>  毛汉礼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职期间,还先后兼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下属的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学报》与《海洋与湖沼》学报副主编,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及其下属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中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五届常委、六届委员。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和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等。毛汉礼在担任上述众多专职与兼职期间,施展专长、竭尽心力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外共发表了40余篇(册)论著、译作、调查报告与科普读物,为中国建设“两个文明”和振兴海洋科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同行誉为中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列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知名科学家(设有专条)。
 
<br>
 
<br>
<br>  毛汉礼从事海洋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雄厚的理论基础。他在留美期 相关书籍间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就曾取得过引人注目的成果。在他参加领导的全国海洋普查胜利结束之后,毛汉礼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海洋研究所时调整了科研组织,将原来由他领导的海洋环境研究室的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和情报资料3个组划出去独立建室(后来又将仪器组也划出去独立建室),将其余部分建成物理海洋学研究室,下设水团、海流和混合三个实验室,率领管秉贤、任允武等开展“黄东海环流(海流与水团)”中心课题的调查研究。为了做好这一中心课题,他们一方面安排目标明确的深入调查,另一方面尽量搜集外国同期调查资料以弥补中国资料调查范围的不足。经过三四年的调查研究,获得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有:他与管秉贤合作的关于黄、东海海流系统的论文,发表了第一次由中国人描绘的整个黄东海的冬夏两季海流系统模式图;他和任允武等发表的论文,首次应用大面积同期资料详细阐述了冬夏两季黄东海的水文特征与水团分布,并第一次应用T-S多边形混合百分比法定量地分析了黄东海的水团,说明各水团之间的混合关系。与此同时,他还率领甘子钧等对长江口与杭州湾进行了海洋综合调查,他们发表的论文阐述了长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与季节变化,指出该冲淡水冬季沿海岸南下,夏季其舌轴转向东北弯曲,并提出了杭州湾潮混合的上界和混合椭圆等。这是中国在河口海洋学方面最早的论述,为中国外学者进一步研究河口区咸淡水混合问题指明了方向。上述这些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他主持了院管重点课题“黄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研究”和“黄东海环流结构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他领导的这两项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论文报告30余篇,其中“东海环流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分量(长江冲淡水及东北部气旋型涡旋)”和“黄东海水文物理学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
<br>参加国家海洋科学规划制定为发展我国海洋科学事业计献策
 +
<br>  1954年,毛汉礼通过与美国政府斗争取得胜利回到祖国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器重下,如鱼得水,立志要为祖国大干一番事业。他紧密依靠组织,尽力做好岗位工作,对我国海洋科学发展规划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他非常重视掌握国际上海洋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在1956年国家制定“ 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期,他为了给领导和同行提供信息,及时地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题为《海洋学的任务、发展和现状》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阐明了海洋学研究对使海洋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之后指出:“要想很好地开发海洋,就必须加强海洋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他告诫人们:“应当在充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哩的生产方案,既要增加产量,又要保护资源,还要发展养殖,否则必定要犯'竭泽而渔,、破坏资源的错误。”对于开发海底油一气资源,他认为:“准确地勘探油气田至为重要,但是这一工作必须由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海洋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密切合作才能完成"。这篇文章将为海洋学研究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之一作了舆论准备。1956年秋,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聘请他担任学科组成员参加海洋科学规划的制定。他十分珍惜党和政府赋予他的“用武之地”。会议期间,他积极献计献策,经过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将“中国海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人了《1956一1967 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及基础科学规划》(简称“ 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第7项任务,在我国第一次将海洋科学研究纳人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br>  自此以后,毛汉礼作为国家科委海洋学科组成员,参加了历次海洋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由于他知识渊博,不断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充分掌握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与动向,因此在历次规划时他都能及时发表动态报告供大家参考,并能竭尽心力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对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br>
 
<br>
<br>  毛汉礼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曾大声疾呼:“要出高水平的成果,必须有高水平的人才。”他经常鼓励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超过他们的老师,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于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他特别强调培养海洋科技人才,重点应放在建立一个专业配套的科学集体上,其中尤其应注意对“学术带头人”即“将才”与“帅才”的培养。他时常对大家讲:“没有一个能打硬仗的科学集体,是不能进行科学攻关的,更不能达到科学的最高峰。”<br>  在毛汉礼回国的30多年中,对待培养人才他总是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在日常工作中,他提倡“以老带新,互教互学,能者为师”。当时大、中学生都学俄文,能直接读英文书的人极少。他为了让大家借鉴西方经验,不惜日夜操劳,在其夫人[[范宜君]]的帮助下,短期内就翻译出了200万字的经典著作,其中1956-1963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有:①《动力海洋学》(英国Prodman,J.著);②《海洋》(美国Sverdrup,H.U.等著);③《湾流》(美国Stommel,H.著)。这些译作对培养中国海洋科学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让更广大的青年了解海洋科学,他还抽暇撰写了一本通俗读物——《海洋科学》<br>  。1956年为了执行《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的重点任务“中国海的综合调查”,他申请并批准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学海洋物理、化学、地质、地貌、外语等专业的大学生15 名、中学生30名及选拔在职人员组织教师组,办了一届“海洋调查技术培训班”。这批人绝大多数在1958年开展的全国海洋普查中成了骨干力量,现在多数已担任高级职务,有一部分已成长为中国知名科学家(诸如秦蕴珊、甘子钧、范时清、金翔龙、顾宏堪等),并担任海洋机构的领导职务。1960-1963年,为了造就更多的海洋科技人才,他在海洋研究所党政领导的支持与安排下,在全国理工大学三年级学生中招收学员40名,选派在职人员任教师,办了一届物理海洋专业大学本科培训班(学制3年)。这批学生毕业38人,分配于全国各海洋机构,现多数已担任高级职务,有的已登上领导岗位,如张立政、何延成、姜富等。<br>  招收研究生更是毛汉礼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为了建立专业配套的研究集体,他招收研究生时,不只是招收在学校学海洋学专业的人才,同时也招收一些(他本人较为欠缺的)学数学、力学和新技术专业的人才。1961-1964年他共培养了4名研究生,其中袁业立就是学流体力学出身的,他赴美进修获博士学位,回国担任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职务。80年代以来,他组织导师组大量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先后共培养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各7名,其中11人由他推荐出国进修。他还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了19人先后推荐出国进修和工作。在他领导的物理海洋学方面经他培养出的人才计有:研究员级14人,副研究员级46人,其中,方国洪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1991年2月和胡敦欣一起被山东省命名表彰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胡敦欣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袁业立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海洋局先进工作者。毛汉礼为发展中国海洋科学培养人才所作出的贡献则被同行誉为“精心育人、桃李满园的科学家”。
+
<br>开展我国海洋科学的基础工作————海洋综合调查
 +
<br>  毛汉礼一向认为,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首先必须从调查人手。他回国后,便立即参加了由童第周、朱树屏、张孝威等教授领导的我国首次渔场综合调查一.一烟台、威海外海鲐渔场调查。他非常重视海上现场调查工作,经常教导同事必须尽力保证调查资料的正确性。他常常告诫大家:“没有正确的调查资料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调查结论”。为了指导检查海上调查工作、培养海洋环境调查干部,他多次随船出海。在1956年《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之初,由于我国许多海洋机构尚未建立》执行这一规划的条件尚不具备,他便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努力创造条件,勇敢承担任务。为此,当年他就安排力量,迅速改装出我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一一一“金星号”。1957一1958年他率“人马”在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气象海洋组组织的4次“多船同步观测”的同时,利用“金星号”开展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的重点课题:“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气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海洋综合调查。为了保证调查质量,第一个航次毛汉礼亲自领队出海。在海上,他精心指导确保观测采样准确、记录清晰完整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队员必须按照当时规定的“队员工作守则”进行工作,为以后各个航次的正规调查树立了榜样。海上调查共进行一年。调查结束后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海洋综合调查报告《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报告(水文气象部分)》,为全面开展中国海的综合调查取得了经验,培养了干部同时也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综合性海洋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
<br>  1958一1961年,我国进行了世界空前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简称全国海洋普查)。这次调查是国家科委海洋组领导的,共向全国调集60多个单位共600余人和50多艘船只参加。毛汉礼作为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参加了全国海洋普查的领导小组,并根据工作需要,长期离家住天津国家科委海洋组综合调查办公室,担任技术指导组组长,全面领导这次调查的技术工作。他和赫崇本、刘好治一起率领技术指导组的全体同志,严密地制定了调查计划实施方案、海洋调查暂行规范以及调查仪器校验与调查资料审核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不断地帮助各海区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全国海洋普查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资料。最后,将这些资料编辑出版了《全国海洋综合凋查资料汇编》共10分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海洋图集和潮流图集》共14分册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共11分册。这些成果的取得无不凝聚着毛汉礼的全部心血。这项工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br>  在《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这部历史性巨著中,毛汉礼与邱道立共同编写了第三分册————《中国近海温、盐、密度的跃层现象》。此书首次应用跃层深度、强度和厚度三个参数定量地划分了中国近海的跃层,阐明了各种跃层区的分布与季节变化。这对指导潜艇活动、水下探测与通讯,以及渔业捕捞等具有重要作用。
 
<br>
 
<br>
<br>人物履历
+
<br>在海洋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批开创性成果
 +
<br>  毛汉礼从事海洋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雄厚的理论基础。他在留美期间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就曾取得过引人注目的成果。在他参加领导的全国海洋普查胜利结束之后,毛汉礼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海洋研究所时调整了科研组织,将原来由他领导的海洋环境研究室的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和情报资料3个组划出去独立建室〈后来又将仪器组也划出去独立建室),将其余部分建成物理海洋学研究室,下设水团、海流和混合三个实验室,率领管秉贤、任允武等开展“黄东海环流(海流与水团)"中心课题的调查研究。为了做好这一中心课题,他们一方面安排目标明确的深人调查,另一方面尽量搜集外国同期调查资料以弥补国内资料调查范围的不足。经过三四年的调查研究,获得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有:他与管秉贤合作的关于黄、东海海流系统的论文,发表了第一次由中国人描绘的整个黄东海的冬夏两季海流系统模式图;他和任允武等发表的论文,首次应用大面积同期资料详细阐述了冬夏两季黄东海的水文特征与水团分布,并第一次应用T一S多边形混合百分比法定量地分析了黄东海的水团,说明各水团之间的混合关系。与此同时,他还率领甘子钧等对长江口与杭州湾进行了海洋综合调查,他们发表的论文阐述了长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与季节变化,指出该冲淡水冬季沿海岸南下,夏季其舌轴转向东北弯曲,并提出了杭州湾潮混合的上界和混合椭圆等。这是我国在河口海洋学方面最早的论述,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河口区咸淡水混合问题指明了方向。上述这些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他主持了院管重点课题“黄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研究”和“黄东海环流结构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他领导的这两项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论文报告30余篇,其中“东海环流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分量(长江冲淡水及东北部气旋型涡旋)”和“黄东海水文物理学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
<br>
 +
<br>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
<br>  毛汉礼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曾大声疾呼:“要出高水平的成果,必须有高水平的人才。”他经常鼓励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超过他们的老师,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于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他特别强调培养海洋科技人才,重点应放在建立一个专业配套的科学集体上,其中尤其应注意对“学术带头人”即“将才”与“帅才”的培养。他时常对大家讲: “没有一个能打硬仗的科学集体,是不能进行科学攻关的,更不能达到科学的最高峰。”
 +
<br>  在毛汉礼回国的30多年中,对待培养人才他总是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在日常工作中,他提倡“以老带新,互教互学,能者为师”。当时大、中学生都学俄文,能直接读英文书的人极少。他为了让大家借鉴西方经验,不惜日夜操劳,在其夫人范宜君的帮助下,短期内就翻译出了200万字的经典著作,其中1956一1963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有:(1)《动力海洋学》(英国Prodman,J.著);(2)《海洋》(美国 Sverdrup,H. U.等著);(3)《湾流》(美国Stommel,H.著)G 这些译作对培养我国海洋科学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让更广大的青年了解海洋科学,他还抽暇撰写了一本通俗读物一一一一《海洋科学》。1956年为了执行《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的重点任务“中国海的综合调查”,他申请并批准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学海洋物理、化学、地质、地貌、外语等专业的大学生15 名、中学生30名及选拔在职人员组织教师组,办了一届“海洋调查技术培训班”。这批人绝大多数在1958年开展的全国海洋普查中成了骨干力量,现在多数已担任高级职务,有一部分已成长为我国知名科学家(诸如秦蕴珊、甘子钧、范时清、金翔龙、顾宏堪等),并担任海洋机构的领导职务。1960一1963年,为了造就更多的海洋科技人才,他在海洋研究所党政领导的支持与安排下,在全国理工大学三年级学生中招收学员40名,选派在职人员任教师,办了一届物理海洋专业大学本科培训班(学制3年) O 这批学生毕业38人,分配于全国各海洋机构,现多数已担任高级职务》有的已登上领导岗位,如张立政、何延成、姜富等。
 +
<br>  招收研究生更是毛汉礼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为了建立专业配套的研究集体,他招收研究生时,不只是招收在学校学海洋学专业的人才,同时也招收一些(他本人较为欠缺的)学数学、力学和新技术专业的人才。1961一1964年他共培养了4名。
 +
<br>  研究生,其中袁业立就是学流体力学出身的,他赴美进修获博士学位,回国担任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职务。80年代以来,他组织导师组大量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先后共培养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各7名,其中11人由他推荐出国进修。他还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了19人先后推荐出国进修和工作。在他领导的物理海洋学方面经他培养出的人才计有:研究员级14人,副研究员级46人,其中,方国洪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1991年2月和胡敦欣一起被山东省命名表彰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胡敦欣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袁业立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海洋局先进工作者。毛汉礼为发展我国海洋科学培养人才所作出的贡献则被同行誉为“精心育人、桃李满园的科学家”。
 +
<br>
 +
<br>晚年承担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指引方向
 +
<br>  1977年毛汉礼突患心肌梗塞症,从此身体欠佳,医生多次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不要紧,而且热衷于发展我国海洋科学的热情有增无减。1986年他积极参加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76项任务“中国海及大洋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研究” 的课题论证会议,并勇敢地担任了该项目中的主要课题76一01 “数值预报方法的研究”的两负责人之一。他还亲自负责了其中的一个专题76一01一08(中国海温跃层的基本特征及数值预报这一攻关项目已经胜利完成,毛汉礼负责的专题亦由其学生张法高等予以完成并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的验收。与此同时,他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南黄海海流的热盐输送及其动力学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们开展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
<br>  毛汉礼不仅热心参加国内的学术活动,同时还热衷于参加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他曾多次出国开会、考察与讲学。其中主要有:1979年11月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会议,接着去澳大利亚堪培拉参加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第17届大会; 19 81年以中国科学院观察员身份出席了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海浪动力与海面雷达观测技术学会;1982年赴加拿大参加国际联合海洋学大会(JOA)第5届会议;1983年去德国汉堡参加IUGG第18届大会;1984年随“科学一号”调查船赴日本考察;1985年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学3个月;1986年去美国波士顿伍兹霍尔(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访问讲学2 个月1987年去加拿大温哥华出席IUGG第19次大会等。通过参加这些国际学术活动,使他对海洋科学的国际研究动向了如指掌。在他逝世的前两天(1988年11月20日) ,在亲自送走了“极地号”考察船赴南极考察之后,还去参加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全体大会,给大家作题为《当前世界海洋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的学术报告。他在会上大声疾呼:“当前海洋科学的研究重点:近海应抓与资源开发有关的研究;大洋应抓与全球气候变动有关的科学考察。”他以最精辟的结论为当前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谁也没有料到在他作报告的两天之后,竟与世长辞。
 +
<br>  毛汉礼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社会留下了不少的精神财富。他热爱祖国不畏艰险,坚持斗争,直至胜利,为知识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刻苦认真,建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984年,65岁高龄的毛汉礼终于光荣加人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对待工作一贯勤奋刻苦,坚持不懈,高膽远瞩,有胆有识,勇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为振兴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不遗余力。他对待培养人才总是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尽力为国家培养为数众多的、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他豁达开朗,待人热情,办事认真,直言不讳,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是一位博得人们尊敬爱戴的科学家。
 +
<br>  (任允武)
 +
<br>
 +
<br>简历
 
<br>  1919年1月25日 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毛家园村。
 
<br>  1919年1月25日 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毛家园村。
<br>  1943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业,获学士学位。<br>  1943-1947年 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员。<br>  1947-1951年 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br>  1951-1954年 任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教授。<br>  1954-1988年 在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以后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职,历任该室(所)副研究员(1954-1963)、研究员(1963-1988)、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57-1984)、副所长(1978-1984)等职务。<br>  1955年 参加“九三学社”,1957-1988年当选为该社青岛市委委员、常委,1984年 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br>  1956年 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成员,参加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其后改任国家科委海洋学科组成员。<br>  1958-1961年 参加全国海洋普查领导小组,兼任普查办公室技 毛汉礼术指导组组长。<br>  1973-1988年 任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常委,第六届委员。<br>  1978-1987年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海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区域海洋学分支学科主编。<br>  1979-1988年 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所属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与湖沼》副主编。<br>  1979-1988年 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学报》副主编。<br>  1979-1988年 任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及其下属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br>  1979-1988年 任中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br>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br>  1982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br>  1984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br>  1986年 任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br>  1986-1988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br>  1988年11月22日 逝世于青岛。
+
<br>  1943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
<br>  1943-1947年 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员。
 +
<br>  1947-1951年 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
<br>  1951-1954年 任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
<br>  1954-1988年 在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以后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职,历任该室(所)副研究员(1954-1963)、研究员(1963-1988)、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57-1984)、副所长(1978-1984)等职务。
 +
<br>  1955年 参加“九三学社”,1957-1988年当选为该社青岛市委委员、常委,1984年 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
<br>  1956年 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成员,参加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其后改任国家科委海洋学科组成员。
 +
<br>  1958-1961年 参加全国海洋普查领导小组,兼任普查办公室技 毛汉礼术指导组组长。
 +
<br>  1973-1988年 任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常委,第六届委员。
 +
<br>  1978-1987年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海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区域海洋学分支学科主编。
 +
<br>  1979-1988年 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所属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与湖沼》副主编。
 +
<br>  1979-1988年 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学报》副主编。
 +
<br>  1979-1988年 任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及其下属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
 +
<br>  1979-1988年 任中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
<br>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br>  1982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
<br>  1984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
<br>  1986年 任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
 +
<br>  1986-1988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
 +
<br>  1988年11月22日 逝世于青岛。
 +
<br>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刘东生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地学卷 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第408-421页.

2021年2月14日 (日) 06:11的版本

毛汉礼(1919~1988)
毛汉礼,物理海洋学家。早年在美国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曾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国他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于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发展海洋科学的规划,改装出我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金星号”,领导参加“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等取得了一批开创性的成果。他为我国发展海洋科学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主编的《中国近海温、盐、密度的跃层现象》、《杭州湾潮混合的初步研究I、II》及译作《动力海洋学》、《海洋科学》等是推动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寒,全家积极耕耘方得温饱,无力供养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毛汉礼自幼随家人下地劳动,深感劳动人民创造财富之不易,立志刻苦读书,为将来走“科学救国”道路创造条件。在他的努力争取下,1938年终于全靠奖学金以优异成绩完成正规的高中学业,并于当年考取了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但由于家庭无力支付学费,不得不申请暂时保留学籍一年。这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浙江省大部分国土沦为敌占区,浙江大学只得内迁广西宜山。毛汉礼求学心切,1939年不顾旅途艰险,背着行李,餐风露宿,徒步长途跋涉3000余里,终于去广西宜山找到了学校就读。以后又随学校迁至贵州青岩,再迁贵州遵义。经过4年的艰苦奔波和半饥半饱的学生生涯,1943年全靠公费(林森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以成绩优良留校就读研究生兼助教,继续深造。
  毛汉礼在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业读书期间重点学习了气象学。他因此经常 毛汉礼接触老一辈气象学家竺可桢校长和涂长望教授等。他的刻苦钻研、努力向上精神博得了竺校长的赏识,1943年秋天介绍他到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该所迁回南京。
  1946年夏天,毛汉礼考取了教育部招收的公费留学生。经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介绍,于1947年8月赴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经过4年的刻苦攻读,至1951年8月,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他备受鼓舞,在取得学位之后马上申请回国,为社会主义祖国效力。但当时美国政府却以他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正处于交战状态”为借口,不予放行。为了生活,他只得暂时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谋得一个研究副教授职务,用节省下来的薪金,聘请律师,运用法律手段与美国移民局进行斗争。这场官司从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历时3年之久。在此期间,他还通过中国的家属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汇报情况请求援助。1954年夏,周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揭露了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和科技人员的丑恶行径,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才不得不解除了毛汉礼回国的禁令,批准他离境。但在他离美前夕,美国政府还不死心,无耻地引诱他去台湾,又遭到毛汉礼大义凛然的拒绝,1954年8月他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毛汉礼回国之后,立即来到新中国惟一的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即海洋研究所前身)。经副主任曾呈奎和山东大学海洋系系主任赫崇本介绍,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副研究员,领导该室海洋环境组工作。1959 年1月该室扩大为海洋研究所时,他改任为物理海洋研究室主任,1963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1978年又晋升为副所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毛汉礼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职期间,还先后兼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下属的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学报》与《海洋与湖沼》学报副主编,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及其下属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中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五届常委、六届委员。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和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等。毛汉礼在担任上述众多专职与兼职期间,施展专长、竭尽心力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外共发表了40余篇(册)论著、译作、调查报告与科普读物,为中国建设“两个文明”和振兴海洋科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同行誉为中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列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知名科学家(设有专条)。

参加国家海洋科学规划制定为发展我国海洋科学事业计献策
  1954年,毛汉礼通过与美国政府斗争取得胜利回到祖国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器重下,如鱼得水,立志要为祖国大干一番事业。他紧密依靠组织,尽力做好岗位工作,对我国海洋科学发展规划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他非常重视掌握国际上海洋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在1956年国家制定“ 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期,他为了给领导和同行提供信息,及时地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题为《海洋学的任务、发展和现状》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阐明了海洋学研究对使海洋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之后指出:“要想很好地开发海洋,就必须加强海洋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他告诫人们:“应当在充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哩的生产方案,既要增加产量,又要保护资源,还要发展养殖,否则必定要犯'竭泽而渔,、破坏资源的错误。”对于开发海底油一气资源,他认为:“准确地勘探油气田至为重要,但是这一工作必须由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海洋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密切合作才能完成"。这篇文章将为海洋学研究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之一作了舆论准备。1956年秋,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聘请他担任学科组成员参加海洋科学规划的制定。他十分珍惜党和政府赋予他的“用武之地”。会议期间,他积极献计献策,经过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将“中国海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人了《1956一1967 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及基础科学规划》(简称“ 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第7项任务,在我国第一次将海洋科学研究纳人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自此以后,毛汉礼作为国家科委海洋学科组成员,参加了历次海洋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由于他知识渊博,不断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充分掌握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与动向,因此在历次规划时他都能及时发表动态报告供大家参考,并能竭尽心力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对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开展我国海洋科学的基础工作————海洋综合调查
  毛汉礼一向认为,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首先必须从调查人手。他回国后,便立即参加了由童第周、朱树屏、张孝威等教授领导的我国首次渔场综合调查一.一烟台、威海外海鲐渔场调查。他非常重视海上现场调查工作,经常教导同事必须尽力保证调查资料的正确性。他常常告诫大家:“没有正确的调查资料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调查结论”。为了指导检查海上调查工作、培养海洋环境调查干部,他多次随船出海。在1956年《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之初,由于我国许多海洋机构尚未建立》执行这一规划的条件尚不具备,他便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努力创造条件,勇敢承担任务。为此,当年他就安排力量,迅速改装出我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一一一“金星号”。1957一1958年他率“人马”在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气象海洋组组织的4次“多船同步观测”的同时,利用“金星号”开展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的重点课题:“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气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海洋综合调查。为了保证调查质量,第一个航次毛汉礼亲自领队出海。在海上,他精心指导确保观测采样准确、记录清晰完整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队员必须按照当时规定的“队员工作守则”进行工作,为以后各个航次的正规调查树立了榜样。海上调查共进行一年。调查结束后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海洋综合调查报告《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报告(水文气象部分)》,为全面开展中国海的综合调查取得了经验,培养了干部同时也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综合性海洋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1958一1961年,我国进行了世界空前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简称全国海洋普查)。这次调查是国家科委海洋组领导的,共向全国调集60多个单位共600余人和50多艘船只参加。毛汉礼作为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参加了全国海洋普查的领导小组,并根据工作需要,长期离家住天津国家科委海洋组综合调查办公室,担任技术指导组组长,全面领导这次调查的技术工作。他和赫崇本、刘好治一起率领技术指导组的全体同志,严密地制定了调查计划实施方案、海洋调查暂行规范以及调查仪器校验与调查资料审核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不断地帮助各海区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全国海洋普查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资料。最后,将这些资料编辑出版了《全国海洋综合凋查资料汇编》共10分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海洋图集和潮流图集》共14分册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共11分册。这些成果的取得无不凝聚着毛汉礼的全部心血。这项工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这部历史性巨著中,毛汉礼与邱道立共同编写了第三分册————《中国近海温、盐、密度的跃层现象》。此书首次应用跃层深度、强度和厚度三个参数定量地划分了中国近海的跃层,阐明了各种跃层区的分布与季节变化。这对指导潜艇活动、水下探测与通讯,以及渔业捕捞等具有重要作用。

在海洋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批开创性成果
  毛汉礼从事海洋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雄厚的理论基础。他在留美期间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就曾取得过引人注目的成果。在他参加领导的全国海洋普查胜利结束之后,毛汉礼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海洋研究所时调整了科研组织,将原来由他领导的海洋环境研究室的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和情报资料3个组划出去独立建室〈后来又将仪器组也划出去独立建室),将其余部分建成物理海洋学研究室,下设水团、海流和混合三个实验室,率领管秉贤、任允武等开展“黄东海环流(海流与水团)"中心课题的调查研究。为了做好这一中心课题,他们一方面安排目标明确的深人调查,另一方面尽量搜集外国同期调查资料以弥补国内资料调查范围的不足。经过三四年的调查研究,获得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有:他与管秉贤合作的关于黄、东海海流系统的论文,发表了第一次由中国人描绘的整个黄东海的冬夏两季海流系统模式图;他和任允武等发表的论文,首次应用大面积同期资料详细阐述了冬夏两季黄东海的水文特征与水团分布,并第一次应用T一S多边形混合百分比法定量地分析了黄东海的水团,说明各水团之间的混合关系。与此同时,他还率领甘子钧等对长江口与杭州湾进行了海洋综合调查,他们发表的论文阐述了长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与季节变化,指出该冲淡水冬季沿海岸南下,夏季其舌轴转向东北弯曲,并提出了杭州湾潮混合的上界和混合椭圆等。这是我国在河口海洋学方面最早的论述,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河口区咸淡水混合问题指明了方向。上述这些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他主持了院管重点课题“黄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研究”和“黄东海环流结构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他领导的这两项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论文报告30余篇,其中“东海环流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分量(长江冲淡水及东北部气旋型涡旋)”和“黄东海水文物理学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毛汉礼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曾大声疾呼:“要出高水平的成果,必须有高水平的人才。”他经常鼓励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超过他们的老师,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于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他特别强调培养海洋科技人才,重点应放在建立一个专业配套的科学集体上,其中尤其应注意对“学术带头人”即“将才”与“帅才”的培养。他时常对大家讲: “没有一个能打硬仗的科学集体,是不能进行科学攻关的,更不能达到科学的最高峰。”
  在毛汉礼回国的30多年中,对待培养人才他总是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在日常工作中,他提倡“以老带新,互教互学,能者为师”。当时大、中学生都学俄文,能直接读英文书的人极少。他为了让大家借鉴西方经验,不惜日夜操劳,在其夫人范宜君的帮助下,短期内就翻译出了200万字的经典著作,其中1956一1963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有:(1)《动力海洋学》(英国Prodman,J.著);(2)《海洋》(美国 Sverdrup,H. U.等著);(3)《湾流》(美国Stommel,H.著)G 这些译作对培养我国海洋科学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让更广大的青年了解海洋科学,他还抽暇撰写了一本通俗读物一一一一《海洋科学》。1956年为了执行《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的重点任务“中国海的综合调查”,他申请并批准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学海洋物理、化学、地质、地貌、外语等专业的大学生15 名、中学生30名及选拔在职人员组织教师组,办了一届“海洋调查技术培训班”。这批人绝大多数在1958年开展的全国海洋普查中成了骨干力量,现在多数已担任高级职务,有一部分已成长为我国知名科学家(诸如秦蕴珊、甘子钧、范时清、金翔龙、顾宏堪等),并担任海洋机构的领导职务。1960一1963年,为了造就更多的海洋科技人才,他在海洋研究所党政领导的支持与安排下,在全国理工大学三年级学生中招收学员40名,选派在职人员任教师,办了一届物理海洋专业大学本科培训班(学制3年) O 这批学生毕业38人,分配于全国各海洋机构,现多数已担任高级职务》有的已登上领导岗位,如张立政、何延成、姜富等。
  招收研究生更是毛汉礼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为了建立专业配套的研究集体,他招收研究生时,不只是招收在学校学海洋学专业的人才,同时也招收一些(他本人较为欠缺的)学数学、力学和新技术专业的人才。1961一1964年他共培养了4名。
  研究生,其中袁业立就是学流体力学出身的,他赴美进修获博士学位,回国担任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职务。80年代以来,他组织导师组大量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先后共培养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各7名,其中11人由他推荐出国进修。他还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了19人先后推荐出国进修和工作。在他领导的物理海洋学方面经他培养出的人才计有:研究员级14人,副研究员级46人,其中,方国洪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1991年2月和胡敦欣一起被山东省命名表彰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胡敦欣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袁业立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海洋局先进工作者。毛汉礼为发展我国海洋科学培养人才所作出的贡献则被同行誉为“精心育人、桃李满园的科学家”。

晚年承担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指引方向
  1977年毛汉礼突患心肌梗塞症,从此身体欠佳,医生多次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不要紧,而且热衷于发展我国海洋科学的热情有增无减。1986年他积极参加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76项任务“中国海及大洋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研究” 的课题论证会议,并勇敢地担任了该项目中的主要课题76一01 “数值预报方法的研究”的两负责人之一。他还亲自负责了其中的一个专题76一01一08(中国海温跃层的基本特征及数值预报这一攻关项目已经胜利完成,毛汉礼负责的专题亦由其学生张法高等予以完成并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的验收。与此同时,他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南黄海海流的热盐输送及其动力学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们开展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毛汉礼不仅热心参加国内的学术活动,同时还热衷于参加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他曾多次出国开会、考察与讲学。其中主要有:1979年11月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会议,接着去澳大利亚堪培拉参加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第17届大会; 19 81年以中国科学院观察员身份出席了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海浪动力与海面雷达观测技术学会;1982年赴加拿大参加国际联合海洋学大会(JOA)第5届会议;1983年去德国汉堡参加IUGG第18届大会;1984年随“科学一号”调查船赴日本考察;1985年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学3个月;1986年去美国波士顿伍兹霍尔(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访问讲学2 个月1987年去加拿大温哥华出席IUGG第19次大会等。通过参加这些国际学术活动,使他对海洋科学的国际研究动向了如指掌。在他逝世的前两天(1988年11月20日) ,在亲自送走了“极地号”考察船赴南极考察之后,还去参加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全体大会,给大家作题为《当前世界海洋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的学术报告。他在会上大声疾呼:“当前海洋科学的研究重点:近海应抓与资源开发有关的研究;大洋应抓与全球气候变动有关的科学考察。”他以最精辟的结论为当前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谁也没有料到在他作报告的两天之后,竟与世长辞。
  毛汉礼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社会留下了不少的精神财富。他热爱祖国不畏艰险,坚持斗争,直至胜利,为知识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刻苦认真,建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984年,65岁高龄的毛汉礼终于光荣加人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对待工作一贯勤奋刻苦,坚持不懈,高膽远瞩,有胆有识,勇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为振兴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不遗余力。他对待培养人才总是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尽力为国家培养为数众多的、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他豁达开朗,待人热情,办事认真,直言不讳,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是一位博得人们尊敬爱戴的科学家。
  (任允武)

简历
  1919年1月25日 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毛家园村。
  1943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1943-1947年 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员。
  1947-1951年 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1-1954年 任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1954-1988年 在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以后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职,历任该室(所)副研究员(1954-1963)、研究员(1963-1988)、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57-1984)、副所长(1978-1984)等职务。
  1955年 参加“九三学社”,1957-1988年当选为该社青岛市委委员、常委,1984年 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1956年 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成员,参加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其后改任国家科委海洋学科组成员。
  1958-1961年 参加全国海洋普查领导小组,兼任普查办公室技 毛汉礼术指导组组长。
  1973-1988年 任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常委,第六届委员。
  1978-1987年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海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区域海洋学分支学科主编。
  1979-1988年 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及其所属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与湖沼》副主编。
  1979-1988年 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与该会期刊《海洋学报》副主编。
  1979-1988年 任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及其下属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
  1979-1988年 任中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1984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 任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
  1986-1988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
  1988年11月22日 逝世于青岛。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刘东生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地学卷 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第408-4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