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孙”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内容“杜燕孙,染整工程技术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全面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倡导练漂连续化,并积极推进染整工艺技术进...”创建新页面)
 
 
第1行: 第1行:
杜燕孙,染整工程技术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全面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倡导练漂连续化,并积极推进染整工艺技术进步,是我国现代染整工艺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在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并长期从事学术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著有《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棉练漂学》等书,主编《染化月刊》、《纤维工业月刊》、《纺织科普》等刊物,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在我国纺织界有较高声誉。
+
杜燕孙(1912-)
 
+
<br>杜燕孙,染整工程技术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全面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倡导练漂连续化,并积极推进染整工艺技术进步,是我国现代染整工艺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在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并长期从事学术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著有《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棉练漂学》等书,主编《染化月刊》、《纤维工业月刊》、《纺织科普》等刊物,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在我国纺织界有较高声誉。
人物概述
+
<br>
 
+
<br>  杜燕孙,字亦佳,号仲谋。1912年5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的一个仕宦家庭。幼年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依靠叔父们的资助求学。童年在私塾启蒙后,赴上海读完小学。1927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工学院附设高级工科中学染织科(包括预科)攻读,至1932年夏毕业。杜燕孙受兼课老师浙江大学化工系陈承弼教授的教导,逐浙懂得染整加工对纺织品所起的关键作用,适逢江苏南通学院纺织科创立染化工程系,遂报考入学,攻读四年,于1936年7月毕业,获染化工程学士学位。
  杜燕孙,印染专家。浙江绍兴人。1936年毕业于南通学院染化系。曾任上海第一印染厂工程师兼工务主任。建国后,历任华东纺织管理局加工科科长兼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教授,纺织工业部副处长、处长,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五至十七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第十八届副理事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棉练漂学》。<br>生平简介
+
<br>  毕业后,杜燕孙在当年8月进入上海达丰染织厂染部任助理技术员。次年“八·一三”沪战爆发,达丰厂地处上海近郊,被迫停工。在我军固守市郊期间,该公司组织员工,抢拆过半数设备,运入上海公共租界另建新厂,定名信昌染织厂。开工不久,又与另一拆迁重建的纺织厂联合,成立中纺纱厂,将信昌厂改为染部。杜燕孙参加了拆机建厂工作,先后任信昌厂技术员、中纺纱厂染部技师。杜燕孙在该厂生产第一线工作多年,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
<br>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纺纱厂因在香港注册,属挂牌英商,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杜燕孙遂转到上海大宇化工厂任经理。
  杜燕孙,字亦佳,号仲谋。1912年5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的一个仕宦家庭。幼年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依靠叔父们的资助求学。童年在私塾启蒙后,赴上海读完小学。1927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工学院附设高级工科中学染织科(包括预科)攻读,至1932年夏毕业。杜燕孙受兼课老师浙江大学化工系陈承弼教授的教导,逐浙懂得染整加工对纺织品所起的关键作用,适逢江苏南通学院纺织科创立染化工程系,遂报考入学,攻读四年,于1936年7月毕业,获染化工程学士学位。<br>  毕业后,杜燕孙在当年8月进入上海达丰染织厂染部任助理技术员。次年“八·一三”沪战爆发,达丰厂地处上海近郊,被迫停工。在我军固守市郊期间,该公司组织员工,抢拆过半数设备,运入上海公共租界另建新厂,定名信昌染织厂。开工不久,又与另一拆迁重建的纺织厂联合,成立中纺纱厂,将信昌厂改为染部。杜燕孙参加了拆机建厂工作,先后任信昌厂技术员、中纺纱厂染部技师。杜燕孙在该厂生产第一线工作多年,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br>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纺纱厂因在香港注册,属挂牌英商,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杜燕孙遂转到上海大宇化工厂任经理。<br>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杜燕孙受上海华丰染织公司聘为厂长,负责筹建新厂。9月下旬,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临时向厂方征借,调杜燕孙参加接收日资上海内外棉公司第一和第二加工厂,他被委任为经济部接管内外棉加工厂的工程师兼工务科科长。11月初任代理厂长,主持复工。1946年2月内外棉加工厂由经济部交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管辖,命名为上海第一印染厂,陈维稷任厂长,杜燕孙即被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留任为该厂的工程师兼工务课主任,主管全厂生产、技术和质量监督工作。杜燕孙借在达丰厂的实践经验,饶有信心地承担起复工任务。当时,内外棉厂原日籍印染技术人员已被全部遣返,厂方延请国内专家,依靠厂内工人,复工不到一年,就使全厂的产量、质量、品种、花色等方面全面恢复到日人经营全盛时的水平。<br>  1948年11月,杜燕孙被调任中纺总公司印染室工程师。1949年上海解放,公司军管,杜燕孙留在原岗位继续工作。<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杜燕孙先后担任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印染课副课长、华东纺织管理局技术处加工科科长,管理上海各国营印染厂(工场)的生产技术,同时在上海各纺织院校兼任教授。<br>  杜燕孙于1953年2月奉调北京,在纺织工业部历任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副科长(科恢复处后,任副处长),技术司棉纺织印染处、染化处副处长,鉴定推广处副处长、处长等。连续达16年,先后负责组织或主持有关全国印染行业的增产节约、改进工艺、开发品种、提高质量、制订管理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技术改造、定型成套染整设备、编制科研规划及具体课题、组织攻关、鉴定和推广科技成果以及参加国内新建和援外印染厂设计方案的研讨、审议等多方面的工作。<br>  1969年7月至1971年底,杜燕孙下放到湖北安陆“五·七”棉纺织厂农场劳动。1972年被调云南任昆明市轻工局纺织工程师。1974年5月回北京,先后在轻工业部合成工业局、纺织工业部化学纤维局任工程师,参加我国第一批引进安装在上海金山、辽宁辽阳、四川长寿等地的几套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装置的生产准备工作。<br>  1980年5月,杜燕孙调任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参加领导该院的恢复重建工作,并主管科研。1982年年逾古稀,改任顾问。1985年以高级工程师名义留院,同时担任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至1993年退休。在长达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为中国染整工业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全力以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br>  杜燕孙于1954年由纺织工业部定为国家三级工程师,1963年晋升为二级工程师。1959-1966年受聘为国家科委纺织专业组成员。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br>  杜燕孙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br><br>技术成就
+
<br>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杜燕孙受上海华丰染织公司聘为厂长,负责筹建新厂。9月下旬,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临时向厂方征借,调杜燕孙参加接收日资上海内外棉公司第一和第二加工厂,他被委任为经济部接管内外棉加工厂的工程师兼工务科科长。11月初任代理厂长,主持复工。1946年2月内外棉加工厂由经济部交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管辖,命名为上海第一印染厂,陈维稷任厂长,杜燕孙即被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留任为该厂的工程师兼工务课主任,主管全厂生产、技术和质量监督工作。杜燕孙借在达丰厂的实践经验,饶有信心地承担起复工任务。当时,内外棉厂原日籍印染技术人员已被全部遣返,厂方延请国内专家,依靠厂内工人,复工不到一年,就使全厂的产量、质量、品种、花色等方面全面恢复到日人经营全盛时的水平。
 
+
<br>  1948年11月,杜燕孙被调任中纺总公司印染室工程师。1949年上海解放,公司军管,杜燕孙留在原岗位继续工作。
现代染整工艺技术的奠基人之一<br>  杜燕孙在华东纺织管理局和纺织工业部任职期间,积极组织染整工艺技术交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整顿和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倡导棉布练漂工艺的连续化,制订染整科技发展规划,推进染整技术进步,并亲自实践,总结经验,取得较大的成绩,使染整生产技术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轨道。<br>  1.整顿和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克服产品“缩(水)、褪(色)、(发)脆”等质量问题<br>  杜燕孙在华东纺织管理局工作时,曾多次召开上海地区印染技术人员座谈会,围绕提高质量交流经验,并将座谈内容在《染化月刊》上登载;组织国营印染厂(场)相互检查,促进提高;还将上海第一印染厂的经营标准,改订为华东局属印染厂的经营标准。这为以后凭借行政方法抓企业管理摸索出一些办法。<br>  杜燕孙于1953年调任纺织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处)后,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印染布质量上的“缩(水)、褪(色)、(发)脆”问题,和吴士锴工程师率领印染科人员分赴上海、青岛两地印染厂,深入现场,实际测量,分析比较,针对缩水问题,在印染工艺上总结出一系列操作要点。即:“分机、分段”降低织物在加工中所受的过大张力;在丝光机上织物扩幅要充足,去碱要净,出机后的纬向要保证有较大门幅等等,由部明令全国印染厂贯彻执行。随即制订缩水率限度指标,对各厂严格考核,使印染布的缩水率得到严格控制。针对深色地印花布的褪色问题,杜燕孙认为,其关键在于深色花布多数使用盐基性染料印花或染地色所致。盐基性染料虽然色泽鲜艳,但牢度很差,一经洗晒,褪色严重。他提出禁止使用盐基性染料的意见,得到纺织工业部领导的支持,随即选择优质染料,布置重点试验,并取得上海各厂印染技术人员的共识。到1956年底一套替代盐基性染料的包括多种坚牢度较好、色谱齐全的防拔染印花工艺已经配套成熟,顺利通过鉴定,向全国推广。纺织工业部也明令禁止盐基性染料在印染布上使用,从而使印花布历史性的褪色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又针对精元布在穿用期间,尤其是在被煤烟熏时,产生的泛绿问题,杜燕孙委托上海第二印染厂吴嘉生和上海第二棉纺织印染工场杨令威等查明原因,发现系精元染液中苯胺含量不足,染后用重铬酸钠液氧化时间太短,以及丝光碱中含杂较多,使色质不耐还原,局部生成苯胺绿所致,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从根本上克服这一弊端。又如针对凡拉明蓝布在含潮之下,经过日晒容易发生泛红问题,杜燕孙委托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列题研究,通过色素耦合以后,再经带碱汽蒸,使之改变其色粒的物理状态,也获得改善。至于发脆问题,主要发生在大路货硫化元布上,经过查明是由于库贮期久,加以在湿热的条件下,染料中所含游离硫日久分解为酸所致。于是规定染色成品必须保持偏微碱性,就此解决;而针对精元布的发脆,则规定注意控制染液的盐酸含量和浸染后的悬化温度,慎防产生水解纤维素的技术措施,而得到解决;至于经常发生的印花布按花型和花色产生局部脆化,甚至产生缕成空洞问题,查系按传统习惯所用的某种还原染料在日光直接照射下,促使纤维素破坏所致,也经更换染料而宣告解决。<br>  杜燕孙在提高印染产品质量的工作中,十分重视染料的汰劣换新,强调染整工作者必须在正确选用优、新染料上下功夫。他与王菊生工程师,在上海纺织局试验室的协助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测试、筛选,制订出还原、可溶性还原、不溶性偶氮和快色素等四大类染料的定型方案,提供化工部参考及安排生产,以丰富染料品种,在60-70年代次第投产后,基本上解决了国内高级染料的自给问题。<br>  同时,他还主持制订印染成品质量标准草案,先在全国试行,以后经过法定程序讨论修订,最终成为国家标准。<br>  2.倡导并推行棉布练漂工艺的连续化<br>  杜燕孙较长时期从事棉布练漂生产管理,对练漂工艺技术具有较深的造诣。长期以来,棉布练漂都是在煮布锅里精练和用漂白粉液淋洒,以间歇方式分段进行的,不仅费时、费工、费水、费汽,而且时常产生去杂不匀不净,斑渍丛生和降低强力的疵病,不同程度地影响最后的产成品质量。杜燕孙久有改革练漂工艺的愿望。根据国外已出现用双氧水连续练漂绳状棉布工艺和设备的信息,他于50年代中期向上级提出改革传统练漂工艺的建议,得到支持,以新建的石家庄印染厂为试点,并由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派人与之合作,共同利用上海永安印染厂自行设计的大型J型汽蒸箱和探索的工艺参数,边试验、边研究、边设计,于1958年初步研制成功双氧水绳状连续练漂工艺。<br>  连续练漂工艺,关键在于使用双氧水为漂白剂,以达到高速高效。但在50-60年代,我国自制的双氧水数量尚少,进口也有困难,因此这项工艺技术的深化和普及就受到阻碍。1958 年12月杜燕孙在上海市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看到大新振漂染厂以白金作电极电解硫酸铵液制造双氧水的雏型装置,随即组织各地印染行业机、电、化工技术人员阮仪和许智仁等十余人,组成设计小组,在上海设计年产30吨规模的电解法制造双氧水的方案,并向杭州市纺织局借几只白金坩埚,在大新振漂染厂内兴建工场,安装设备制造双氧水,使该厂研制的平幅连续练漂设备得以开动。<br>  自制双氧水获得成功后,得到纺织工业部技术司李正光副司长的支持,他向薄一波副总理汇报,专门进口20公斤白金,以便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工厂建点生产双氧水,推广连续练漂工艺技术。不久,两家年产200吨双氧水制造工场在上海建成,年产30吨的工场也在一些地方次第上马,双氧水供应得到落实。首先定点在石家庄的试验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1959 年,双头绳状棉布连续练漂联合机试车投产成功。全机长约50米,20小时可连续练漂棉布10800匹(每匹长40米),相当于8只容布量4吨的煮布锅日夜运转的精练能力,并相应压缩了多台洗布设备,同时显著提高了棉布半制品的白度和纯净度,相应节省了水、电、汽和人工。以后,又经过深入研究,拟订联合机的结构和组成方案,以及连续练漂的工艺条件,利用常州大成二厂(今东风印染厂)老厂改造的机会,制成样机投产进行考验。1968年5月通过现场鉴定后,由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公司安排设计制造,安装在新建的湖北沙市印染厂使用。一场历时十余年经过艰难曲折的重大技术进步项目终告成功,为以后推广大批量连续化高效练漂奠定基础。<br>  在中薄型织物之外,厚密的棉布也存在着要连续化练漂的问题。而且在当时对于刚开发的涤棉混纺织物的前处理尤为需要。杜燕孙在60年代中期根据国外进展和国内技术革命和革新的情况,进行调研比较,然后于1973年8月他受托在上海主持对比鉴定,确定以上海研制的平板履带式双氧水平幅练漂机为最佳型式。现该平幅练漂方式已发展为多种型式,广泛应用于棉化纤混纺织物和厚重织物的练漂。<br>  3.制订科技发展规划,推进染整技术进步<br>  杜燕孙于1956年参加制订国家12年科技发展规划,负责起草我国纺织品染整加工方面的方向和具体科研课题,并逐年安排落实。<br>  杜燕孙运用他在纺织工业部担任职能处长的权限,以及他对地方情况的熟悉程度,充分发挥组织能力,推进染整行业的技术革新。发现苗头,就积极加以扶植;有了意向,就创造条件,播种培养。在注意系统配套、一切经过试验、通过鉴定的原则下,取得比较全面的革新成果,为现代染整工艺技术奠定基础。<br>  除了改革棉布练漂工艺和设备,变间歇加工为全程连续高效生产外,杜燕孙对染色、印花和整理方面的技术进步也做了很多工作。<br>  染色技术方面,为了适应染色布不断提高档次、等级的发展趋势,靠原来的卷染机生产,不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此,他总结提高各地技术革命与革新运动中创造的成果,1956年完成还原染料隐色体的轧染法;1957年又完成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法;以及可溶性还原染料(即溶靛素与溶蒽素)的轧染法,解决了“士林布必须卷染”的问题。此外,硫化染料、海昌蓝的连续染色法也配套产生,包括进一步完善不溶性偶氮染料的连续轧染的设备,使各种染色布都可以连续轧染加工,提高了产品质量。<br>  在印花技术方面,1956年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亲自抓提高印花图案设计水平的工作。当时杜燕孙提出建议,在提高印花图案设计水平的同时,必须注意花筒雕刻、色浆调配、上机印制和前后处理等其他技术的全面提高,并安排相应的技术措施。如对当时属于新兴的涂料、酞菁染料、活性染料以及新浆料的试用和推广,照相雕刻设备的引进和建点培训人才等方面,都采取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特别是重点抓机印雕刻技术的提高、调浆设备的推广、印花后处理洗涤技术的改善以及印花机的自动对花等等,使印花布图案设计水平的提高,能在印制效果上充分体现。<br>  整理技术方面,60年代初杜燕孙先后在上海组织人造棉布和纯棉布树脂整理的技术攻关,都达到投产的目的。经过树脂整理的织物,平整挺括,防缩防皱,成为市场的畅销产品。从此揭开全行业重视与研制各种化学整理,纷纷推出新产品的序幕。<br>  杜燕孙在推进染整技术进步的成就,突出表现在1954年和1965年两次染整设备定型工作上。特别是后一次的定型,是以改进和改革后的染整工艺技术为基础的。1965年在副部长钱之光亲自过问下,由杜燕孙和杨炳勋在1954年定型工作中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再次合作,分工主持65型成套染整设备的选型、定型工作,组织各方面技术人员参加,前后累计有数百人。他长期驻在上海,深入第一线,主持其事。1966年又在上海集体审查机械设计方案和草样机的工艺效果。经过吸收引进设备之长以及国内经过鉴定、推广的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仿创结合,终于设计制造成新型的成套染整设备。这套新型染整设备,1969年在新建的沙市印染厂应用,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经济效益都有显著的提高。<br>  此外,杜燕孙还组织棉针织物漂染整理设备、纱线漂染、丝光整理设备、灯芯绒割绒和染整设备等成套设备的定型工作。这些设备制成以后,分别在全国推广,全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br>学术活动与科普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br>  杜燕孙早在1933年南通学院求学时,就参加纺织科学生会会刊《杼声》的编辑工作,从中学到编辑学术性刊物的经验,并培养了兴趣。毕业后,又在接触实际和社会联系中,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纺织染整工艺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认为除了发展就业前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以外,普遍提高在业人员的科技水平,不拘一格出人才,实为振兴事业的当务之急。他认为专业期刊是传播专门知识,有助于自学、提高的重要工具,对广大在校学生也有参考价值,应该积极提倡。因此从1933年开始,一直到1991年终的60年中,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在有关学术团体中与志同道合的技术工作者密切合作,无偿地从事纺织染化期刊的出版工作。他担任主编的计有《染化月刊》、《纤维工业月刊》和《纺织科普》三种重要刊物,累计有二十多年之久。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出版的《纺织技术》、《纺织通报》、《染整通报》等刊物的编委,以及《纺织学报》的编委和编委会副主任。<br>  《染化月刊》是南通学院染化研究会创办和公开发行的会刊。该会是由杜燕孙等发起组织、由南通学院染化系在校和毕业学生参加的学术团体。染化研究会早于1935年开始,在系主任、教授诸楚卿主编的上海《染织纺周刊》上特辟染化研究会编辑的《染化》专栏,按期供稿,发行几年,深受同行欢迎。后在诸楚卿的支持下,发展成为独立创办的《染化月刊》,于1938年1月公开发行,稿件来自全国染化各界,成为我国第一本染整专业期刊。<br>  杜燕孙在1937年又发起筹建中国染化工程学会,以加强染料制造者和应用者的联系。该会于1939年在上海成立,杜燕孙历任理事和常务理事。1946年《染化月刊》移交染化工程学会主办,杜仍以学会负责人的身份,继续予以支持。<br>  杜燕孙一贯热心于学会工作,1934年就参加中国纺织学会为学生会员。1949年曾当选为该会候补执行委员。1954年中国纺织学会与中国染化工程学会等合并,成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杜历任第15-17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第18-19 届副理事长,第20届名誉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br>  在学会工作中,杜积极参加和推动各种学术交流,组织各种学术专题讨论会,并将会上宣读的论文和交流的资料编印成册或在刊物上发表,以便广泛传播。同时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他在苏联、日本、美国参观、考察回来后,都将见闻到的科技情况,应地方学会邀约到当地介绍,并将讲稿印发参考。<br>  杜燕孙于1979年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一届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五年中建立了图书出版、学术讲座与学习班、电化教育和期刊编辑等小组,并轮流在地方开会,通过示范与交流,培养了许多积极分子,推动各地学会的科普工作。1982 年创办《纺织科普》报,以传播国内外纺织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进步信息,普及科技知识,由他具体负责编务工作,长达11 年之久。<br>  1939年,杜燕孙由上海交通大学闵淑芬介绍,参加了上海工余联谊社。抗日战争胜利后,该社改称为中国技术协会。该会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的一个团结科技人员的公开学术团体。他积极参加该会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1950年当选为第二届执行委员。该会于1951年初,全国科联、科普成立前夕宣告结束。<br>  数十年来,杜燕孙凭借学术活动和主编刊物,致力于纺织染化科技的理论探讨和知识普及,卓有成效,成为我国纺织染化科技界学术活动和科普工作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深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所信赖。<br>著书立说,培育人才<br>  杜燕孙在主编刊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编写染整科技书籍,作为自己积累知识和培育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1934年冬他在南通学院求学时期,正是日本侵略我国日益加剧之际,他鉴于我国当时所用染料全部依赖国外,一旦发生战争,港口被敌封锁,染料供应势将成为极大的问题,因此试图改良国产植物染料的传统染法,以便在非常时期加以采用。他在广泛收集含有可染色素的植物茎、皮、叶、根、花、果壳,择其主要者,结合参考国内《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植物学大辞典》等书籍以及国外著作,利用课余及休假日,在南通学院纺织科实验室内,系统地研试一些重要品种的性能、所含色素的提取及应用的方法,历时年余,将研试结果,写成毕业论文《国产植物染料之研究》,约10万多字。该文全稿于1936年冬为上海商务印书馆接受,以《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为名,在1938年10月出版。当时正在抗战时期,对大后方缓解染料供应困难,起到积极的作用。该书曾几次再版发行,并为现在“天然色”的染色研究者提供了参考资料。<br>  1946-1948年间,杜燕孙根据多年收集的国外文献,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练漂技术的实际经验,编写成《棉练漂学》一书,按内容分三册出版,合计50万字。问世后曾广泛被从业人员用作重要参考书籍。并被当时纺织院校及培训班采用,作为教本。<br>  杜燕孙还在1948年于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作时,接受中纺总公司委托,主编了《印染工厂工作法——机械篇》、《棉布印花浆通例》、《染化工程应用字汇》(与王世椿合编)三本书,其中《印染工厂工作法——机械篇》曾为华东纺织管理局再版发行。《棉布印花浆通例》一书,是他有感于当时国内有些厂竞上印花,但在技术上互相保密,故弄玄虚,为了打破这种保守思想,他在上海第一印染厂与王菊生组织厂内印花车间的唐志翔、王良堃、潘其迪等,参考国外资料,经过小试筛选、中试再筛选,最后在陶乃杰、浦传棻等人参加下,印制成大样,从而确定棉布印花浆参考配方及其前后处理的工艺条件,《通例》一书就是把这一过程记录整理而成的,是一本实用手册专著,并附有实样。出版以后,不仅对印花技术起了普及推广的作用,而且也为打破技术封锁,以科学方法解决技术问题,树立了良好的范例。<br>  他调任行政技术工作岗位以后,公务繁忙,依然十分关心科技书刊和学术活动,积极鼓励青年技术人员编书和写稿。当他于80年代初工作上退居二线以后,更加热心地参加一些书籍的编辑和审稿工作。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陈维稷主持编写《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两本重要著作时,他担任前书的编委和后书的编委会副主任,两本书已先后正式出版。现在,他还担任《中国近代纺织史》一书的编委。<br>  数十年来,杜燕孙除从事著述以外,也十分热心教育事业,致力于染整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早在1945-1948年,他先后在上海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任兼职讲师、副教授。1949-1950年兼职在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任教。上海解放后,他受组织指派,又先后在上海纺织工学院染化系、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染化组以及院系调整后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任兼职教授。主要讲授练漂学、染色学、印染机械以及印染工厂的管理与设计等课程。<br>  杜燕孙在上海第一印染厂任职期间,曾利用该厂的技术优势,从事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培训工作。1947-1948 年,他连续两届担任中纺公司在上海第一印染厂现场举办的印染技术人员进修班的常务副教务主任。进修班是由中纺公司几次向全国招收各大学化工、化学系毕业生,集中补习印染课程和现场实习而设立的一种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班。另外,他又在中纺公司举办的为期二年的大专程度技术人员训练班,担任过两届印染科实习总导师,在上海第一印染厂现场安排指导,并兼授第二届技训班课程。在1945年他接收日资内外棉加工厂主持该厂复工工作时,他还参考抗战前浙江大学工学院的办法,在厂内开办艺徒班,自任班主任,采取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由工厂在职工程师、技师授课,讲授印染专业、数理化、语文、外语等课程,为工厂就地培养出一批基层骨干。<br>  以上各校各班造就的人才,在60-70年代,多数成为染整工业的技术专家和骨干力量。<br>  杜燕孙对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一贯关怀备至;除著书、执教外,对学员热情鼓励,谆谆诱导,和蔼可亲,深受他们的尊重。<br>  杜燕孙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始终不渝。当他处于行政工作岗位时,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尊重实践,事必躬亲,善于聆听群众意见,总结经验,依然保持一个工程技术专家的风度。因此,他提出的主张和建议,有充分的论据,令人信服。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谆谆善教,胜于良师益友,堪为学者楷模。<br><br>主要论著
+
<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杜燕孙先后担任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印染课副课长、华东纺织管理局技术处加工科科长,管理上海各国营印染厂(工场)的生产技术,同时在上海各纺织院校兼任教授。
 
+
<br>  杜燕孙于1953年2月奉调北京,在纺织工业部历任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副科长(科恢复处后,任副处长),技术司棉纺织印染处、染化处副处长,鉴定推广处副处长、处长等。连续达16年,先后负责组织或主持有关全国印染行业的增产节约、改进工艺、开发品种、提高质量、制订管理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技术改造、定型成套染整设备、编制科研规划及具体课题、组织攻关、鉴定和推广科技成果以及参加国内新建和援外印染厂设计方案的研讨、审议等多方面的工作。
  1 杜燕孙.国产棉布染色法概述.染化月刊,1938,1(1、2、3……8):26-32、21-25、22-26……14-19.<br>  2 杜燕孙.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br>  3 杜燕孙.解决中国染料问题之商榷.中国染化工程学会成立纪念册,1939:28-33.<br>  4 杜燕孙.黄边泰西缎染整工程之研讨.染化月刊,1941,3(7):3-6.<br>  5 杜燕孙.棉练漂学(上、中、下册).上海:纤维工业出版社,1947、1947、1948.<br>  6 杜燕孙.台湾机杼声(调研报告).纤维工业月刊,1948,4(4):21-26.<br>  7 杜燕孙.印染工厂工作法——机械篇.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9.<br>  8 杜燕孙,王菊生.棉布印花浆通例.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9.<br>  9 杜燕孙.从精简节约的观点检讨棉布练漂工程.染化月刊,1950,6(1、2):13-14、10-12.<br>  10 杜燕孙,王世椿.染化工程应用字汇.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1950.<br>  11 杜燕孙.提高印染成品的质量.中国纺织,1953(11):1-3.<br>  12 杜燕孙.掌握技术提高印染成品的质量.中国纺织,1953(15):26 -29.<br>  13 杜燕孙(未迟).对作好新产品试制工作的意见.中国纺织,1957 (1):8-14.<br>  14 杜燕孙.几年来印染工业的成绩.中国纺织,1957(17):3-5.<br>  15 杜燕孙(未迟).纱线漂染质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中国纺织,1958(5、13):21-24、21-22.<br>  16 杜燕孙.印染工业技术革命的情况和展望.中国纺织,1958(15):1-4.<br>  17 杜燕孙.在印染工业中推广高效漂白和高效退浆.中国纺织,1959(5):4-6.<br>  18 杜燕孙.新中国印染技术的辉煌成就和灿烂前程.中国纺织,1959(28):26-30.<br>  19 杜燕孙.参观日本染整工业专业报告.江苏省纺织研究所情报组,1964.<br>  20 杜燕孙.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染整水平.中国纺织,1986(9):2-5.
+
<br>  1969年7月至1971年底,杜燕孙下放到湖北安陆“五·七”棉纺织厂农场劳动。1972年被调云南任昆明市轻工局纺织工程师。1974年5月回北京,先后在轻工业部合成工业局、纺织工业部化学纤维局任工程师,参加我国第一批引进安装在上海金山、辽宁辽阳、四川长寿等地的几套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装置的生产准备工作。
 +
<br>  1980年5月,杜燕孙调任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参加领导该院的恢复重建工作,并主管科研。1982年年逾古稀,改任顾问。1985年以高级工程师名义留院,同时担任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至1993年退休。在长达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为中国染整工业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全力以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br>  杜燕孙于1954年由纺织工业部定为国家三级工程师,1963年晋升为二级工程师。1959-1966年受聘为国家科委纺织专业组成员。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br>  杜燕孙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
<br>
 +
<br>现代染整工艺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
<br>  杜燕孙在华东纺织管理局和纺织工业部任职期间,积极组织染整工艺技术交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整顿和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倡导棉布练漂工艺的连续化,制订染整科技发展规划,推进染整技术进步,并亲自实践,总结经验,取得较大的成绩,使染整生产技术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轨道。
 +
<br>  1.整顿和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克服产品“缩(水)、褪(色)、(发)脆”等质量问题
 +
<br>  杜燕孙在华东纺织管理局工作时,曾多次召开上海地区印染技术人员座谈会,围绕提高质量交流经验,并将座谈内容在《染化月刊》上登载;组织国营印染厂(场)相互检查,促进提高;还将上海第一印染厂的经营标准,改订为华东局属印染厂的经营标准。这为以后凭借行政方法抓企业管理摸索出一些办法。
 +
<br>  杜燕孙于1953年调任纺织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处)后,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印染布质量上的“缩(水)、褪(色)、(发)脆”问题,和吴士锴工程师率领印染科人员分赴上海、青岛两地印染厂,深入现场,实际测量,分析比较,针对缩水问题,在印染工艺上总结出一系列操作要点。即:“分机、分段”降低织物在加工中所受的过大张力;在丝光机上织物扩幅要充足,去碱要净,出机后的纬向要保证有较大门幅等等,由部明令全国印染厂贯彻执行。随即制订缩水率限度指标,对各厂严格考核,使印染布的缩水率得到严格控制。针对深色地印花布的褪色问题,杜燕孙认为,其关键在于深色花布多数使用盐基性染料印花或染地色所致。盐基性染料虽然色泽鲜艳,但牢度很差,一经洗晒,褪色严重。他提出禁止使用盐基性染料的意见,得到纺织工业部领导的支持,随即选择优质染料,布置重点试验,并取得上海各厂印染技术人员的共识。到1956年底一套替代盐基性染料的包括多种坚牢度较好、色谱齐全的防拔染印花工艺已经配套成熟,顺利通过鉴定,向全国推广。纺织工业部也明令禁止盐基性染料在印染布上使用,从而使印花布历史性的褪色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又针对精元布在穿用期间,尤其是在被煤烟熏时,产生的泛绿问题,杜燕孙委托上海第二印染厂吴嘉生和上海第二棉纺织印染工场杨令威等查明原因,发现系精元染液中苯胺含量不足,染后用重铬酸钠液氧化时间太短,以及丝光碱中含杂较多,使色质不耐还原,局部生成苯胺绿所致,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从根本上克服这一弊端。又如针对凡拉明蓝布在含潮之下,经过日晒容易发生泛红问题,杜燕孙委托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列题研究,通过色素耦合以后,再经带碱汽蒸,使之改变其色粒的物理状态,也获得改善。至于发脆问题,主要发生在大路货硫化元布上,经过查明是由于库贮期久,加以在湿热的条件下,染料中所含游离硫日久分解为酸所致。于是规定染色成品必须保持偏微碱性,就此解决;而针对精元布的发脆,则规定注意控制染液的盐酸含量和浸染后的悬化温度,慎防产生水解纤维素的技术措施,而得到解决;至于经常发生的印花布按花型和花色产生局部脆化,甚至产生缕成空洞问题,查系按传统习惯所用的某种还原染料在日光直接照射下,促使纤维素破坏所致,也经更换染料而宣告解决。
 +
<br>  杜燕孙在提高印染产品质量的工作中,十分重视染料的汰劣换新,强调染整工作者必须在正确选用优、新染料上下功夫。他与王菊生工程师,在上海纺织局试验室的协助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测试、筛选,制订出还原、可溶性还原、不溶性偶氮和快色素等四大类染料的定型方案,提供化工部参考及安排生产,以丰富染料品种,在60-70年代次第投产后,基本上解决了国内高级染料的自给问题。
 +
<br>  同时,他还主持制订印染成品质量标准草案,先在全国试行,以后经过法定程序讨论修订,最终成为国家标准。
 +
<br>  2.倡导并推行棉布练漂工艺的连续化
 +
<br>  杜燕孙较长时期从事棉布练漂生产管理,对练漂工艺技术具有较深的造诣。长期以来,棉布练漂都是在煮布锅里精练和用漂白粉液淋洒,以间歇方式分段进行的,不仅费时、费工、费水、费汽,而且时常产生去杂不匀不净,斑渍丛生和降低强力的疵病,不同程度地影响最后的产成品质量。杜燕孙久有改革练漂工艺的愿望。根据国外已出现用双氧水连续练漂绳状棉布工艺和设备的信息,他于50年代中期向上级提出改革传统练漂工艺的建议,得到支持,以新建的石家庄印染厂为试点,并由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派人与之合作,共同利用上海永安印染厂自行设计的大型J型汽蒸箱和探索的工艺参数,边试验、边研究、边设计,于1958年初步研制成功双氧水绳状连续练漂工艺。
 +
<br>  连续练漂工艺,关键在于使用双氧水为漂白剂,以达到高速高效。但在50-60年代,我国自制的双氧水数量尚少,进口也有困难,因此这项工艺技术的深化和普及就受到阻碍。1958 年12月杜燕孙在上海市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看到大新振漂染厂以白金作电极电解硫酸铵液制造双氧水的雏型装置,随即组织各地印染行业机、电、化工技术人员阮仪和许智仁等十余人,组成设计小组,在上海设计年产30吨规模的电解法制造双氧水的方案,并向杭州市纺织局借几只白金坩埚,在大新振漂染厂内兴建工场,安装设备制造双氧水,使该厂研制的平幅连续练漂设备得以开动。
 +
<br>  自制双氧水获得成功后,得到纺织工业部技术司李正光副司长的支持,他向薄一波副总理汇报,专门进口20公斤白金,以便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工厂建点生产双氧水,推广连续练漂工艺技术。不久,两家年产200吨双氧水制造工场在上海建成,年产30吨的工场也在一些地方次第上马,双氧水供应得到落实。首先定点在石家庄的试验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1959 年,双头绳状棉布连续练漂联合机试车投产成功。全机长约50米,20小时可连续练漂棉布10800匹(每匹长40米),相当于8只容布量4吨的煮布锅日夜运转的精练能力,并相应压缩了多台洗布设备,同时显著提高了棉布半制品的白度和纯净度,相应节省了水、电、汽和人工。以后,又经过深入研究,拟订联合机的结构和组成方案,以及连续练漂的工艺条件,利用常州大成二厂(今东风印染厂)老厂改造的机会,制成样机投产进行考验。1968年5月通过现场鉴定后,由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公司安排设计制造,安装在新建的湖北沙市印染厂使用。一场历时十余年经过艰难曲折的重大技术进步项目终告成功,为以后推广大批量连续化高效练漂奠定基础。
 +
<br>  在中薄型织物之外,厚密的棉布也存在着要连续化练漂的问题。而且在当时对于刚开发的涤棉混纺织物的前处理尤为需要。杜燕孙在60年代中期根据国外进展和国内技术革命和革新的情况,进行调研比较,然后于1973年8月他受托在上海主持对比鉴定,确定以上海研制的平板履带式双氧水平幅练漂机为最佳型式。现该平幅练漂方式已发展为多种型式,广泛应用于棉化纤混纺织物和厚重织物的练漂。
 +
<br>  3.制订科技发展规划,推进染整技术进步
 +
<br>  杜燕孙于1956年参加制订国家12年科技发展规划,负责起草我国纺织品染整加工方面的方向和具体科研课题,并逐年安排落实。
 +
<br>  杜燕孙运用他在纺织工业部担任职能处长的权限,以及他对地方情况的熟悉程度,充分发挥组织能力,推进染整行业的技术革新。发现苗头,就积极加以扶植;有了意向,就创造条件,播种培养。在注意系统配套、一切经过试验、通过鉴定的原则下,取得比较全面的革新成果,为现代染整工艺技术奠定基础。
 +
<br>  除了改革棉布练漂工艺和设备,变间歇加工为全程连续高效生产外,杜燕孙对染色、印花和整理方面的技术进步也做了很多工作。
 +
<br>  染色技术方面,为了适应染色布不断提高档次、等级的发展趋势,靠原来的卷染机生产,不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此,他总结提高各地技术革命与革新运动中创造的成果,1956年完成还原染料隐色体的轧染法;1957年又完成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法;以及可溶性还原染料(即溶靛素与溶蒽素)的轧染法,解决了“士林布必须卷染”的问题。此外,硫化染料、海昌蓝的连续染色法也配套产生,包括进一步完善不溶性偶氮染料的连续轧染的设备,使各种染色布都可以连续轧染加工,提高了产品质量。
 +
<br>  在印花技术方面,1956年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亲自抓提高印花图案设计水平的工作。当时杜燕孙提出建议,在提高印花图案设计水平的同时,必须注意花筒雕刻、色浆调配、上机印制和前后处理等其他技术的全面提高,并安排相应的技术措施。如对当时属于新兴的涂料、酞菁染料、活性染料以及新浆料的试用和推广,照相雕刻设备的引进和建点培训人才等方面,都采取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特别是重点抓机印雕刻技术的提高、调浆设备的推广、印花后处理洗涤技术的改善以及印花机的自动对花等等,使印花布图案设计水平的提高,能在印制效果上充分体现。
 +
<br>  整理技术方面,60年代初杜燕孙先后在上海组织人造棉布和纯棉布树脂整理的技术攻关,都达到投产的目的。经过树脂整理的织物,平整挺括,防缩防皱,成为市场的畅销产品。从此揭开全行业重视与研制各种化学整理,纷纷推出新产品的序幕。
 +
<br>  杜燕孙在推进染整技术进步的成就,突出表现在1954年和1965年两次染整设备定型工作上。特别是后一次的定型,是以改进和改革后的染整工艺技术为基础的。1965年在副部长钱之光亲自过问下,由杜燕孙和杨炳勋在1954年定型工作中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再次合作,分工主持65型成套染整设备的选型、定型工作,组织各方面技术人员参加,前后累计有数百人。他长期驻在上海,深入第一线,主持其事。1966年又在上海集体审查机械设计方案和草样机的工艺效果。经过吸收引进设备之长以及国内经过鉴定、推广的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仿创结合,终于设计制造成新型的成套染整设备。这套新型染整设备,1969年在新建的沙市印染厂应用,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经济效益都有显著的提高。
 +
<br>  此外,杜燕孙还组织棉针织物漂染整理设备、纱线漂染、丝光整理设备、灯芯绒割绒和染整设备等成套设备的定型工作。这些设备制成以后,分别在全国推广,全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
<br>
 +
<br>学术活动与科普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
<br>  杜燕孙早在1933年南通学院求学时,就参加纺织科学生会会刊《杼声》的编辑工作,从中学到编辑学术性刊物的经验,并培养了兴趣。毕业后,又在接触实际和社会联系中,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纺织染整工艺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认为除了发展就业前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以外,普遍提高在业人员的科技水平,不拘一格出人才,实为振兴事业的当务之急。他认为专业期刊是传播专门知识,有助于自学、提高的重要工具,对广大在校学生也有参考价值,应该积极提倡。因此从1933年开始,一直到1991年终的60年中,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在有关学术团体中与志同道合的技术工作者密切合作,无偿地从事纺织染化期刊的出版工作。他担任主编的计有《染化月刊》、《纤维工业月刊》和《纺织科普》三种重要刊物,累计有二十多年之久。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出版的《纺织技术》、《纺织通报》、《染整通报》等刊物的编委,以及《纺织学报》的编委和编委会副主任。
 +
<br>  《染化月刊》是南通学院染化研究会创办和公开发行的会刊。该会是由杜燕孙等发起组织、由南通学院染化系在校和毕业学生参加的学术团体。染化研究会早于1935年开始,在系主任、教授诸楚卿主编的上海《染织纺周刊》上特辟染化研究会编辑的《染化》专栏,按期供稿,发行几年,深受同行欢迎。后在诸楚卿的支持下,发展成为独立创办的《染化月刊》,于1938年1月公开发行,稿件来自全国染化各界,成为我国第一本染整专业期刊。
 +
<br>  杜燕孙在1937年又发起筹建中国染化工程学会,以加强染料制造者和应用者的联系。该会于1939年在上海成立,杜燕孙历任理事和常务理事。1946年《染化月刊》移交染化工程学会主办,杜仍以学会负责人的身份,继续予以支持。
 +
<br>  杜燕孙一贯热心于学会工作,1934年就参加中国纺织学会为学生会员。1949年曾当选为该会候补执行委员。1954年中国纺织学会与中国染化工程学会等合并,成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杜历任第15-17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第18-19 届副理事长,第20届名誉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br>  在学会工作中,杜积极参加和推动各种学术交流,组织各种学术专题讨论会,并将会上宣读的论文和交流的资料编印成册或在刊物上发表,以便广泛传播。同时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他在苏联、日本、美国参观、考察回来后,都将见闻到的科技情况,应地方学会邀约到当地介绍,并将讲稿印发参考。
 +
<br>  杜燕孙于1979年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一届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五年中建立了图书出版、学术讲座与学习班、电化教育和期刊编辑等小组,并轮流在地方开会,通过示范与交流,培养了许多积极分子,推动各地学会的科普工作。1982 年创办《纺织科普》报,以传播国内外纺织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进步信息,普及科技知识,由他具体负责编务工作,长达11 年之久。
 +
<br>  1939年,杜燕孙由上海交通大学闵淑芬介绍,参加了上海工余联谊社。抗日战争胜利后,该社改称为中国技术协会。该会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的一个团结科技人员的公开学术团体。他积极参加该会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1950年当选为第二届执行委员。该会于1951年初,全国科联、科普成立前夕宣告结束。
 +
<br>  数十年来,杜燕孙凭借学术活动和主编刊物,致力于纺织染化科技的理论探讨和知识普及,卓有成效,成为我国纺织染化科技界学术活动和科普工作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深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所信赖。
 +
<br>
 +
<br>著书立说,培育人才
 +
<br>  杜燕孙在主编刊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编写染整科技书籍,作为自己积累知识和培育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1934年冬他在南通学院求学时期,正是日本侵略我国日益加剧之际,他鉴于我国当时所用染料全部依赖国外,一旦发生战争,港口被敌封锁,染料供应势将成为极大的问题,因此试图改良国产植物染料的传统染法,以便在非常时期加以采用。他在广泛收集含有可染色素的植物茎、皮、叶、根、花、果壳,择其主要者,结合参考国内《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植物学大辞典》等书籍以及国外著作,利用课余及休假日,在南通学院纺织科实验室内,系统地研试一些重要品种的性能、所含色素的提取及应用的方法,历时年余,将研试结果,写成毕业论文《国产植物染料之研究》,约10万多字。该文全稿于1936年冬为上海商务印书馆接受,以《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为名,在1938年10月出版。当时正在抗战时期,对大后方缓解染料供应困难,起到积极的作用。该书曾几次再版发行,并为现在“天然色”的染色研究者提供了参考资料。
 +
<br>  1946-1948年间,杜燕孙根据多年收集的国外文献,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练漂技术的实际经验,编写成《棉练漂学》一书,按内容分三册出版,合计50万字。问世后曾广泛被从业人员用作重要参考书籍。并被当时纺织院校及培训班采用,作为教本。
 +
<br>  杜燕孙还在1948年于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作时,接受中纺总公司委托,主编了《印染工厂工作法——机械篇》、《棉布印花浆通例》、《染化工程应用字汇》(与王世椿合编)三本书,其中《印染工厂工作法——机械篇》曾为华东纺织管理局再版发行。《棉布印花浆通例》一书,是他有感于当时国内有些厂竞上印花,但在技术上互相保密,故弄玄虚,为了打破这种保守思想,他在上海第一印染厂与王菊生组织厂内印花车间的唐志翔、王良堃、潘其迪等,参考国外资料,经过小试筛选、中试再筛选,最后在陶乃杰、浦传棻等人参加下,印制成大样,从而确定棉布印花浆参考配方及其前后处理的工艺条件,《通例》一书就是把这一过程记录整理而成的,是一本实用手册专著,并附有实样。出版以后,不仅对印花技术起了普及推广的作用,而且也为打破技术封锁,以科学方法解决技术问题,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
<br>  他调任行政技术工作岗位以后,公务繁忙,依然十分关心科技书刊和学术活动,积极鼓励青年技术人员编书和写稿。当他于80年代初工作上退居二线以后,更加热心地参加一些书籍的编辑和审稿工作。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陈维稷主持编写《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两本重要著作时,他担任前书的编委和后书的编委会副主任,两本书已先后正式出版。现在,他还担任《中国近代纺织史》一书的编委。
 +
<br>  数十年来,杜燕孙除从事著述以外,也十分热心教育事业,致力于染整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早在1945-1948年,他先后在上海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任兼职讲师、副教授。1949-1950年兼职在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任教。上海解放后,他受组织指派,又先后在上海纺织工学院染化系、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染化组以及院系调整后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任兼职教授。主要讲授练漂学、染色学、印染机械以及印染工厂的管理与设计等课程。
 +
<br>  杜燕孙在上海第一印染厂任职期间,曾利用该厂的技术优势,从事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培训工作。1947-1948 年,他连续两届担任中纺公司在上海第一印染厂现场举办的印染技术人员进修班的常务副教务主任。进修班是由中纺公司几次向全国招收各大学化工、化学系毕业生,集中补习印染课程和现场实习而设立的一种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班。另外,他又在中纺公司举办的为期二年的大专程度技术人员训练班,担任过两届印染科实习总导师,在上海第一印染厂现场安排指导,并兼授第二届技训班课程。在1945年他接收日资内外棉加工厂主持该厂复工工作时,他还参考抗战前浙江大学工学院的办法,在厂内开办艺徒班,自任班主任,采取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由工厂在职工程师、技师授课,讲授印染专业、数理化、语文、外语等课程,为工厂就地培养出一批基层骨干。
 +
<br>  以上各校各班造就的人才,在60-70年代,多数成为染整工业的技术专家和骨干力量。
 +
<br>  杜燕孙对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一贯关怀备至;除著书、执教外,对学员热情鼓励,谆谆诱导,和蔼可亲,深受他们的尊重。
 +
<br>  杜燕孙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始终不渝。当他处于行政工作岗位时,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尊重实践,事必躬亲,善于聆听群众意见,总结经验,依然保持一个工程技术专家的风度。因此,他提出的主张和建议,有充分的论据,令人信服。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谆谆善教,胜于良师益友,堪为学者楷模。
 +
<br>
 +
<br>简历
 +
<br>1912年5月5日  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
 +
<br>1936年  毕业干江苏省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获工学士学位。
 +
<br>1936—1943年  任上海达丰染织公司所属达丰染织厂助理技术员,信昌染织厂及中纺纱厂染部技术员、技师。
 +
<br>1942—1945年  任上海大宇化工厂经理(1943年前为兼职,以后为专职)。
 +
<br>1945—1946年  任上海华丰染织公司筹建厂长,1945年10月起至次年2月,被借任为经济部接管日资上海内外棉加工厂工程师兼工务科长,11月起代理厂长。
 +
<br>1945—1946年  兼任上海南通学院纺织科讲师。
 +
<br>1946—1948年  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印染厂工程师兼工务主任。
 +
<br>1946—1949年  兼任上海华丰染织公司技术顾问。
 +
<br>1947—1948年  兼任上海南通学院纺织科副教授。
 +
<br>1948—1949年  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总公司工务处印染室工程师。
 +
<br>1950年  任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务处工程师兼印染课副课长。同年改任华东纺织管理局计划处生产计划科副科长。
 +
<br>1950—1953年  任华东纺织管理局制造处(后改称技术处)加工科科长。
 +
<br>1949—1953年  兼任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华东纺织工学院等校教授。
 +
<br>1953—1959年  任纺织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副科长,印染处副处长(三级工程师)。
 +
<br>1959—1969年  任纺织工业部技术司棉纺织染处、染化处副处长,鉴定推广处副处长、处长(二级工程师)。1969—1971年  下放湖北安陆县五七棉纺织厂农场劳动。
 +
<br>1971—1974年  任云南省昆明市轻工业局工程师。
 +
<br>1974—1978年  任轻工业部合成工业局工程师。
 +
<br>1979—1980年  任纺织工业部化纤工业局工程师。
 +
<br>1980—1993年  任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
<br>1993年5月1日  退休。
 +
<br>
 +
<br>主要论著
 +
<br>  1 杜燕孙.国产棉布染色法概述.染化月刊,1938,1(1、2、3……8):26-32、21-25、22-26……14-19.
 +
<br>  2 杜燕孙.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
<br>  3 杜燕孙.解决中国染料问题之商榷.中国染化工程学会成立纪念册,1939:28-33.
 +
<br>  4 杜燕孙.黄边泰西缎染整工程之研讨.染化月刊,1941,3(7):3-6.
 +
<br>  5 杜燕孙.棉练漂学(上、中、下册).上海:纤维工业出版社,1947、1947、1948.
 +
<br>  6 杜燕孙.台湾机杼声(调研报告).纤维工业月刊,1948,4(4):21-26.
 +
<br>  7 杜燕孙.印染工厂工作法——机械篇.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9.
 +
<br>  8 杜燕孙,王菊生.棉布印花浆通例.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9.
 +
<br>  9 杜燕孙.从精简节约的观点检讨棉布练漂工程.染化月刊,1950,6(1、2):13-14、10-12.
 +
<br>  10 杜燕孙,王世椿.染化工程应用字汇.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1950.
 +
<br>  11 杜燕孙.提高印染成品的质量.中国纺织,1953(11):1-3.
 +
<br>  12 杜燕孙.掌握技术提高印染成品的质量.中国纺织,1953(15):26 -29.
 +
<br>  13 杜燕孙(未迟).对作好新产品试制工作的意见.中国纺织,1957 (1):8-14.
 +
<br>  14 杜燕孙.几年来印染工业的成绩.中国纺织,1957(17):3-5.
 +
<br>  15 杜燕孙(未迟).纱线漂染质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中国纺织,1958(5、13):21-24、21-22.
 +
<br>  16 杜燕孙.印染工业技术革命的情况和展望.中国纺织,1958(15):1-4.
 +
<br>  17 杜燕孙.在印染工业中推广高效漂白和高效退浆.中国纺织,1959(5):4-6.
 +
<br>  18 杜燕孙.新中国印染技术的辉煌成就和灿烂前程.中国纺织,1959(28):26-30.
 +
<br>  19 杜燕孙.参观日本染整工业专业报告.江苏省纺织研究所情报组,1964.
 +
<br>  20 杜燕孙.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染整水平.中国纺织,1986(9):2-5.
 +
<br>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 1.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1996.03. 第350-367页.

2021年2月12日 (五) 13:14的最新版本

杜燕孙(1912-)
杜燕孙,染整工程技术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全面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倡导练漂连续化,并积极推进染整工艺技术进步,是我国现代染整工艺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在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并长期从事学术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著有《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棉练漂学》等书,主编《染化月刊》、《纤维工业月刊》、《纺织科普》等刊物,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在我国纺织界有较高声誉。

  杜燕孙,字亦佳,号仲谋。1912年5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的一个仕宦家庭。幼年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依靠叔父们的资助求学。童年在私塾启蒙后,赴上海读完小学。1927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工学院附设高级工科中学染织科(包括预科)攻读,至1932年夏毕业。杜燕孙受兼课老师浙江大学化工系陈承弼教授的教导,逐浙懂得染整加工对纺织品所起的关键作用,适逢江苏南通学院纺织科创立染化工程系,遂报考入学,攻读四年,于1936年7月毕业,获染化工程学士学位。
  毕业后,杜燕孙在当年8月进入上海达丰染织厂染部任助理技术员。次年“八·一三”沪战爆发,达丰厂地处上海近郊,被迫停工。在我军固守市郊期间,该公司组织员工,抢拆过半数设备,运入上海公共租界另建新厂,定名信昌染织厂。开工不久,又与另一拆迁重建的纺织厂联合,成立中纺纱厂,将信昌厂改为染部。杜燕孙参加了拆机建厂工作,先后任信昌厂技术员、中纺纱厂染部技师。杜燕孙在该厂生产第一线工作多年,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纺纱厂因在香港注册,属挂牌英商,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杜燕孙遂转到上海大宇化工厂任经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杜燕孙受上海华丰染织公司聘为厂长,负责筹建新厂。9月下旬,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临时向厂方征借,调杜燕孙参加接收日资上海内外棉公司第一和第二加工厂,他被委任为经济部接管内外棉加工厂的工程师兼工务科科长。11月初任代理厂长,主持复工。1946年2月内外棉加工厂由经济部交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管辖,命名为上海第一印染厂,陈维稷任厂长,杜燕孙即被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留任为该厂的工程师兼工务课主任,主管全厂生产、技术和质量监督工作。杜燕孙借在达丰厂的实践经验,饶有信心地承担起复工任务。当时,内外棉厂原日籍印染技术人员已被全部遣返,厂方延请国内专家,依靠厂内工人,复工不到一年,就使全厂的产量、质量、品种、花色等方面全面恢复到日人经营全盛时的水平。
  1948年11月,杜燕孙被调任中纺总公司印染室工程师。1949年上海解放,公司军管,杜燕孙留在原岗位继续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杜燕孙先后担任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印染课副课长、华东纺织管理局技术处加工科科长,管理上海各国营印染厂(工场)的生产技术,同时在上海各纺织院校兼任教授。
  杜燕孙于1953年2月奉调北京,在纺织工业部历任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副科长(科恢复处后,任副处长),技术司棉纺织印染处、染化处副处长,鉴定推广处副处长、处长等。连续达16年,先后负责组织或主持有关全国印染行业的增产节约、改进工艺、开发品种、提高质量、制订管理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技术改造、定型成套染整设备、编制科研规划及具体课题、组织攻关、鉴定和推广科技成果以及参加国内新建和援外印染厂设计方案的研讨、审议等多方面的工作。
  1969年7月至1971年底,杜燕孙下放到湖北安陆“五·七”棉纺织厂农场劳动。1972年被调云南任昆明市轻工局纺织工程师。1974年5月回北京,先后在轻工业部合成工业局、纺织工业部化学纤维局任工程师,参加我国第一批引进安装在上海金山、辽宁辽阳、四川长寿等地的几套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装置的生产准备工作。
  1980年5月,杜燕孙调任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参加领导该院的恢复重建工作,并主管科研。1982年年逾古稀,改任顾问。1985年以高级工程师名义留院,同时担任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至1993年退休。在长达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为中国染整工业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全力以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杜燕孙于1954年由纺织工业部定为国家三级工程师,1963年晋升为二级工程师。1959-1966年受聘为国家科委纺织专业组成员。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杜燕孙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代染整工艺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杜燕孙在华东纺织管理局和纺织工业部任职期间,积极组织染整工艺技术交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整顿和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倡导棉布练漂工艺的连续化,制订染整科技发展规划,推进染整技术进步,并亲自实践,总结经验,取得较大的成绩,使染整生产技术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轨道。
  1.整顿和改进染整工艺技术,克服产品“缩(水)、褪(色)、(发)脆”等质量问题
  杜燕孙在华东纺织管理局工作时,曾多次召开上海地区印染技术人员座谈会,围绕提高质量交流经验,并将座谈内容在《染化月刊》上登载;组织国营印染厂(场)相互检查,促进提高;还将上海第一印染厂的经营标准,改订为华东局属印染厂的经营标准。这为以后凭借行政方法抓企业管理摸索出一些办法。
  杜燕孙于1953年调任纺织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处)后,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印染布质量上的“缩(水)、褪(色)、(发)脆”问题,和吴士锴工程师率领印染科人员分赴上海、青岛两地印染厂,深入现场,实际测量,分析比较,针对缩水问题,在印染工艺上总结出一系列操作要点。即:“分机、分段”降低织物在加工中所受的过大张力;在丝光机上织物扩幅要充足,去碱要净,出机后的纬向要保证有较大门幅等等,由部明令全国印染厂贯彻执行。随即制订缩水率限度指标,对各厂严格考核,使印染布的缩水率得到严格控制。针对深色地印花布的褪色问题,杜燕孙认为,其关键在于深色花布多数使用盐基性染料印花或染地色所致。盐基性染料虽然色泽鲜艳,但牢度很差,一经洗晒,褪色严重。他提出禁止使用盐基性染料的意见,得到纺织工业部领导的支持,随即选择优质染料,布置重点试验,并取得上海各厂印染技术人员的共识。到1956年底一套替代盐基性染料的包括多种坚牢度较好、色谱齐全的防拔染印花工艺已经配套成熟,顺利通过鉴定,向全国推广。纺织工业部也明令禁止盐基性染料在印染布上使用,从而使印花布历史性的褪色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又针对精元布在穿用期间,尤其是在被煤烟熏时,产生的泛绿问题,杜燕孙委托上海第二印染厂吴嘉生和上海第二棉纺织印染工场杨令威等查明原因,发现系精元染液中苯胺含量不足,染后用重铬酸钠液氧化时间太短,以及丝光碱中含杂较多,使色质不耐还原,局部生成苯胺绿所致,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从根本上克服这一弊端。又如针对凡拉明蓝布在含潮之下,经过日晒容易发生泛红问题,杜燕孙委托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列题研究,通过色素耦合以后,再经带碱汽蒸,使之改变其色粒的物理状态,也获得改善。至于发脆问题,主要发生在大路货硫化元布上,经过查明是由于库贮期久,加以在湿热的条件下,染料中所含游离硫日久分解为酸所致。于是规定染色成品必须保持偏微碱性,就此解决;而针对精元布的发脆,则规定注意控制染液的盐酸含量和浸染后的悬化温度,慎防产生水解纤维素的技术措施,而得到解决;至于经常发生的印花布按花型和花色产生局部脆化,甚至产生缕成空洞问题,查系按传统习惯所用的某种还原染料在日光直接照射下,促使纤维素破坏所致,也经更换染料而宣告解决。
  杜燕孙在提高印染产品质量的工作中,十分重视染料的汰劣换新,强调染整工作者必须在正确选用优、新染料上下功夫。他与王菊生工程师,在上海纺织局试验室的协助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测试、筛选,制订出还原、可溶性还原、不溶性偶氮和快色素等四大类染料的定型方案,提供化工部参考及安排生产,以丰富染料品种,在60-70年代次第投产后,基本上解决了国内高级染料的自给问题。
  同时,他还主持制订印染成品质量标准草案,先在全国试行,以后经过法定程序讨论修订,最终成为国家标准。
  2.倡导并推行棉布练漂工艺的连续化
  杜燕孙较长时期从事棉布练漂生产管理,对练漂工艺技术具有较深的造诣。长期以来,棉布练漂都是在煮布锅里精练和用漂白粉液淋洒,以间歇方式分段进行的,不仅费时、费工、费水、费汽,而且时常产生去杂不匀不净,斑渍丛生和降低强力的疵病,不同程度地影响最后的产成品质量。杜燕孙久有改革练漂工艺的愿望。根据国外已出现用双氧水连续练漂绳状棉布工艺和设备的信息,他于50年代中期向上级提出改革传统练漂工艺的建议,得到支持,以新建的石家庄印染厂为试点,并由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派人与之合作,共同利用上海永安印染厂自行设计的大型J型汽蒸箱和探索的工艺参数,边试验、边研究、边设计,于1958年初步研制成功双氧水绳状连续练漂工艺。
  连续练漂工艺,关键在于使用双氧水为漂白剂,以达到高速高效。但在50-60年代,我国自制的双氧水数量尚少,进口也有困难,因此这项工艺技术的深化和普及就受到阻碍。1958 年12月杜燕孙在上海市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看到大新振漂染厂以白金作电极电解硫酸铵液制造双氧水的雏型装置,随即组织各地印染行业机、电、化工技术人员阮仪和许智仁等十余人,组成设计小组,在上海设计年产30吨规模的电解法制造双氧水的方案,并向杭州市纺织局借几只白金坩埚,在大新振漂染厂内兴建工场,安装设备制造双氧水,使该厂研制的平幅连续练漂设备得以开动。
  自制双氧水获得成功后,得到纺织工业部技术司李正光副司长的支持,他向薄一波副总理汇报,专门进口20公斤白金,以便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工厂建点生产双氧水,推广连续练漂工艺技术。不久,两家年产200吨双氧水制造工场在上海建成,年产30吨的工场也在一些地方次第上马,双氧水供应得到落实。首先定点在石家庄的试验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1959 年,双头绳状棉布连续练漂联合机试车投产成功。全机长约50米,20小时可连续练漂棉布10800匹(每匹长40米),相当于8只容布量4吨的煮布锅日夜运转的精练能力,并相应压缩了多台洗布设备,同时显著提高了棉布半制品的白度和纯净度,相应节省了水、电、汽和人工。以后,又经过深入研究,拟订联合机的结构和组成方案,以及连续练漂的工艺条件,利用常州大成二厂(今东风印染厂)老厂改造的机会,制成样机投产进行考验。1968年5月通过现场鉴定后,由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公司安排设计制造,安装在新建的湖北沙市印染厂使用。一场历时十余年经过艰难曲折的重大技术进步项目终告成功,为以后推广大批量连续化高效练漂奠定基础。
  在中薄型织物之外,厚密的棉布也存在着要连续化练漂的问题。而且在当时对于刚开发的涤棉混纺织物的前处理尤为需要。杜燕孙在60年代中期根据国外进展和国内技术革命和革新的情况,进行调研比较,然后于1973年8月他受托在上海主持对比鉴定,确定以上海研制的平板履带式双氧水平幅练漂机为最佳型式。现该平幅练漂方式已发展为多种型式,广泛应用于棉化纤混纺织物和厚重织物的练漂。
  3.制订科技发展规划,推进染整技术进步
  杜燕孙于1956年参加制订国家12年科技发展规划,负责起草我国纺织品染整加工方面的方向和具体科研课题,并逐年安排落实。
  杜燕孙运用他在纺织工业部担任职能处长的权限,以及他对地方情况的熟悉程度,充分发挥组织能力,推进染整行业的技术革新。发现苗头,就积极加以扶植;有了意向,就创造条件,播种培养。在注意系统配套、一切经过试验、通过鉴定的原则下,取得比较全面的革新成果,为现代染整工艺技术奠定基础。
  除了改革棉布练漂工艺和设备,变间歇加工为全程连续高效生产外,杜燕孙对染色、印花和整理方面的技术进步也做了很多工作。
  染色技术方面,为了适应染色布不断提高档次、等级的发展趋势,靠原来的卷染机生产,不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此,他总结提高各地技术革命与革新运动中创造的成果,1956年完成还原染料隐色体的轧染法;1957年又完成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法;以及可溶性还原染料(即溶靛素与溶蒽素)的轧染法,解决了“士林布必须卷染”的问题。此外,硫化染料、海昌蓝的连续染色法也配套产生,包括进一步完善不溶性偶氮染料的连续轧染的设备,使各种染色布都可以连续轧染加工,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印花技术方面,1956年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亲自抓提高印花图案设计水平的工作。当时杜燕孙提出建议,在提高印花图案设计水平的同时,必须注意花筒雕刻、色浆调配、上机印制和前后处理等其他技术的全面提高,并安排相应的技术措施。如对当时属于新兴的涂料、酞菁染料、活性染料以及新浆料的试用和推广,照相雕刻设备的引进和建点培训人才等方面,都采取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特别是重点抓机印雕刻技术的提高、调浆设备的推广、印花后处理洗涤技术的改善以及印花机的自动对花等等,使印花布图案设计水平的提高,能在印制效果上充分体现。
  整理技术方面,60年代初杜燕孙先后在上海组织人造棉布和纯棉布树脂整理的技术攻关,都达到投产的目的。经过树脂整理的织物,平整挺括,防缩防皱,成为市场的畅销产品。从此揭开全行业重视与研制各种化学整理,纷纷推出新产品的序幕。
  杜燕孙在推进染整技术进步的成就,突出表现在1954年和1965年两次染整设备定型工作上。特别是后一次的定型,是以改进和改革后的染整工艺技术为基础的。1965年在副部长钱之光亲自过问下,由杜燕孙和杨炳勋在1954年定型工作中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再次合作,分工主持65型成套染整设备的选型、定型工作,组织各方面技术人员参加,前后累计有数百人。他长期驻在上海,深入第一线,主持其事。1966年又在上海集体审查机械设计方案和草样机的工艺效果。经过吸收引进设备之长以及国内经过鉴定、推广的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仿创结合,终于设计制造成新型的成套染整设备。这套新型染整设备,1969年在新建的沙市印染厂应用,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经济效益都有显著的提高。
  此外,杜燕孙还组织棉针织物漂染整理设备、纱线漂染、丝光整理设备、灯芯绒割绒和染整设备等成套设备的定型工作。这些设备制成以后,分别在全国推广,全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学术活动与科普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杜燕孙早在1933年南通学院求学时,就参加纺织科学生会会刊《杼声》的编辑工作,从中学到编辑学术性刊物的经验,并培养了兴趣。毕业后,又在接触实际和社会联系中,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纺织染整工艺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认为除了发展就业前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以外,普遍提高在业人员的科技水平,不拘一格出人才,实为振兴事业的当务之急。他认为专业期刊是传播专门知识,有助于自学、提高的重要工具,对广大在校学生也有参考价值,应该积极提倡。因此从1933年开始,一直到1991年终的60年中,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在有关学术团体中与志同道合的技术工作者密切合作,无偿地从事纺织染化期刊的出版工作。他担任主编的计有《染化月刊》、《纤维工业月刊》和《纺织科普》三种重要刊物,累计有二十多年之久。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出版的《纺织技术》、《纺织通报》、《染整通报》等刊物的编委,以及《纺织学报》的编委和编委会副主任。
  《染化月刊》是南通学院染化研究会创办和公开发行的会刊。该会是由杜燕孙等发起组织、由南通学院染化系在校和毕业学生参加的学术团体。染化研究会早于1935年开始,在系主任、教授诸楚卿主编的上海《染织纺周刊》上特辟染化研究会编辑的《染化》专栏,按期供稿,发行几年,深受同行欢迎。后在诸楚卿的支持下,发展成为独立创办的《染化月刊》,于1938年1月公开发行,稿件来自全国染化各界,成为我国第一本染整专业期刊。
  杜燕孙在1937年又发起筹建中国染化工程学会,以加强染料制造者和应用者的联系。该会于1939年在上海成立,杜燕孙历任理事和常务理事。1946年《染化月刊》移交染化工程学会主办,杜仍以学会负责人的身份,继续予以支持。
  杜燕孙一贯热心于学会工作,1934年就参加中国纺织学会为学生会员。1949年曾当选为该会候补执行委员。1954年中国纺织学会与中国染化工程学会等合并,成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杜历任第15-17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第18-19 届副理事长,第20届名誉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学会工作中,杜积极参加和推动各种学术交流,组织各种学术专题讨论会,并将会上宣读的论文和交流的资料编印成册或在刊物上发表,以便广泛传播。同时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他在苏联、日本、美国参观、考察回来后,都将见闻到的科技情况,应地方学会邀约到当地介绍,并将讲稿印发参考。
  杜燕孙于1979年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一届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五年中建立了图书出版、学术讲座与学习班、电化教育和期刊编辑等小组,并轮流在地方开会,通过示范与交流,培养了许多积极分子,推动各地学会的科普工作。1982 年创办《纺织科普》报,以传播国内外纺织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进步信息,普及科技知识,由他具体负责编务工作,长达11 年之久。
  1939年,杜燕孙由上海交通大学闵淑芬介绍,参加了上海工余联谊社。抗日战争胜利后,该社改称为中国技术协会。该会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的一个团结科技人员的公开学术团体。他积极参加该会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1950年当选为第二届执行委员。该会于1951年初,全国科联、科普成立前夕宣告结束。
  数十年来,杜燕孙凭借学术活动和主编刊物,致力于纺织染化科技的理论探讨和知识普及,卓有成效,成为我国纺织染化科技界学术活动和科普工作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深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所信赖。

著书立说,培育人才
  杜燕孙在主编刊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编写染整科技书籍,作为自己积累知识和培育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1934年冬他在南通学院求学时期,正是日本侵略我国日益加剧之际,他鉴于我国当时所用染料全部依赖国外,一旦发生战争,港口被敌封锁,染料供应势将成为极大的问题,因此试图改良国产植物染料的传统染法,以便在非常时期加以采用。他在广泛收集含有可染色素的植物茎、皮、叶、根、花、果壳,择其主要者,结合参考国内《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植物学大辞典》等书籍以及国外著作,利用课余及休假日,在南通学院纺织科实验室内,系统地研试一些重要品种的性能、所含色素的提取及应用的方法,历时年余,将研试结果,写成毕业论文《国产植物染料之研究》,约10万多字。该文全稿于1936年冬为上海商务印书馆接受,以《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为名,在1938年10月出版。当时正在抗战时期,对大后方缓解染料供应困难,起到积极的作用。该书曾几次再版发行,并为现在“天然色”的染色研究者提供了参考资料。
  1946-1948年间,杜燕孙根据多年收集的国外文献,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练漂技术的实际经验,编写成《棉练漂学》一书,按内容分三册出版,合计50万字。问世后曾广泛被从业人员用作重要参考书籍。并被当时纺织院校及培训班采用,作为教本。
  杜燕孙还在1948年于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作时,接受中纺总公司委托,主编了《印染工厂工作法——机械篇》、《棉布印花浆通例》、《染化工程应用字汇》(与王世椿合编)三本书,其中《印染工厂工作法——机械篇》曾为华东纺织管理局再版发行。《棉布印花浆通例》一书,是他有感于当时国内有些厂竞上印花,但在技术上互相保密,故弄玄虚,为了打破这种保守思想,他在上海第一印染厂与王菊生组织厂内印花车间的唐志翔、王良堃、潘其迪等,参考国外资料,经过小试筛选、中试再筛选,最后在陶乃杰、浦传棻等人参加下,印制成大样,从而确定棉布印花浆参考配方及其前后处理的工艺条件,《通例》一书就是把这一过程记录整理而成的,是一本实用手册专著,并附有实样。出版以后,不仅对印花技术起了普及推广的作用,而且也为打破技术封锁,以科学方法解决技术问题,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他调任行政技术工作岗位以后,公务繁忙,依然十分关心科技书刊和学术活动,积极鼓励青年技术人员编书和写稿。当他于80年代初工作上退居二线以后,更加热心地参加一些书籍的编辑和审稿工作。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陈维稷主持编写《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两本重要著作时,他担任前书的编委和后书的编委会副主任,两本书已先后正式出版。现在,他还担任《中国近代纺织史》一书的编委。
  数十年来,杜燕孙除从事著述以外,也十分热心教育事业,致力于染整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早在1945-1948年,他先后在上海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任兼职讲师、副教授。1949-1950年兼职在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任教。上海解放后,他受组织指派,又先后在上海纺织工学院染化系、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染化组以及院系调整后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任兼职教授。主要讲授练漂学、染色学、印染机械以及印染工厂的管理与设计等课程。
  杜燕孙在上海第一印染厂任职期间,曾利用该厂的技术优势,从事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培训工作。1947-1948 年,他连续两届担任中纺公司在上海第一印染厂现场举办的印染技术人员进修班的常务副教务主任。进修班是由中纺公司几次向全国招收各大学化工、化学系毕业生,集中补习印染课程和现场实习而设立的一种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班。另外,他又在中纺公司举办的为期二年的大专程度技术人员训练班,担任过两届印染科实习总导师,在上海第一印染厂现场安排指导,并兼授第二届技训班课程。在1945年他接收日资内外棉加工厂主持该厂复工工作时,他还参考抗战前浙江大学工学院的办法,在厂内开办艺徒班,自任班主任,采取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由工厂在职工程师、技师授课,讲授印染专业、数理化、语文、外语等课程,为工厂就地培养出一批基层骨干。
  以上各校各班造就的人才,在60-70年代,多数成为染整工业的技术专家和骨干力量。
  杜燕孙对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一贯关怀备至;除著书、执教外,对学员热情鼓励,谆谆诱导,和蔼可亲,深受他们的尊重。
  杜燕孙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始终不渝。当他处于行政工作岗位时,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尊重实践,事必躬亲,善于聆听群众意见,总结经验,依然保持一个工程技术专家的风度。因此,他提出的主张和建议,有充分的论据,令人信服。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谆谆善教,胜于良师益友,堪为学者楷模。

简历
1912年5月5日 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
1936年 毕业干江苏省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获工学士学位。
1936—1943年 任上海达丰染织公司所属达丰染织厂助理技术员,信昌染织厂及中纺纱厂染部技术员、技师。
1942—1945年 任上海大宇化工厂经理(1943年前为兼职,以后为专职)。
1945—1946年 任上海华丰染织公司筹建厂长,1945年10月起至次年2月,被借任为经济部接管日资上海内外棉加工厂工程师兼工务科长,11月起代理厂长。
1945—1946年 兼任上海南通学院纺织科讲师。
1946—1948年 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印染厂工程师兼工务主任。
1946—1949年 兼任上海华丰染织公司技术顾问。
1947—1948年 兼任上海南通学院纺织科副教授。
1948—1949年 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总公司工务处印染室工程师。
1950年 任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务处工程师兼印染课副课长。同年改任华东纺织管理局计划处生产计划科副科长。
1950—1953年 任华东纺织管理局制造处(后改称技术处)加工科科长。
1949—1953年 兼任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华东纺织工学院等校教授。
1953—1959年 任纺织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副科长,印染处副处长(三级工程师)。
1959—1969年 任纺织工业部技术司棉纺织染处、染化处副处长,鉴定推广处副处长、处长(二级工程师)。1969—1971年 下放湖北安陆县五七棉纺织厂农场劳动。
1971—1974年 任云南省昆明市轻工业局工程师。
1974—1978年 任轻工业部合成工业局工程师。
1979—1980年 任纺织工业部化纤工业局工程师。
1980—1993年 任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1993年5月1日 退休。

主要论著
  1 杜燕孙.国产棉布染色法概述.染化月刊,1938,1(1、2、3……8):26-32、21-25、22-26……14-19.
  2 杜燕孙.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3 杜燕孙.解决中国染料问题之商榷.中国染化工程学会成立纪念册,1939:28-33.
  4 杜燕孙.黄边泰西缎染整工程之研讨.染化月刊,1941,3(7):3-6.
  5 杜燕孙.棉练漂学(上、中、下册).上海:纤维工业出版社,1947、1947、1948.
  6 杜燕孙.台湾机杼声(调研报告).纤维工业月刊,1948,4(4):21-26.
  7 杜燕孙.印染工厂工作法——机械篇.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9.
  8 杜燕孙,王菊生.棉布印花浆通例.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9.
  9 杜燕孙.从精简节约的观点检讨棉布练漂工程.染化月刊,1950,6(1、2):13-14、10-12.
  10 杜燕孙,王世椿.染化工程应用字汇.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1950.
  11 杜燕孙.提高印染成品的质量.中国纺织,1953(11):1-3.
  12 杜燕孙.掌握技术提高印染成品的质量.中国纺织,1953(15):26 -29.
  13 杜燕孙(未迟).对作好新产品试制工作的意见.中国纺织,1957 (1):8-14.
  14 杜燕孙.几年来印染工业的成绩.中国纺织,1957(17):3-5.
  15 杜燕孙(未迟).纱线漂染质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中国纺织,1958(5、13):21-24、21-22.
  16 杜燕孙.印染工业技术革命的情况和展望.中国纺织,1958(15):1-4.
  17 杜燕孙.在印染工业中推广高效漂白和高效退浆.中国纺织,1959(5):4-6.
  18 杜燕孙.新中国印染技术的辉煌成就和灿烂前程.中国纺织,1959(28):26-30.
  19 杜燕孙.参观日本染整工业专业报告.江苏省纺织研究所情报组,1964.
  20 杜燕孙.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染整水平.中国纺织,1986(9):2-5.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 1.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1996.03. 第350-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