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予”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66行: 第66行:
 
<br>  7 朱新予.浙江丝绸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br>  7 朱新予.浙江丝绸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br>  8 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br>  8 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
<br>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07.12. 第203-214页.

2021年2月15日 (一) 16:13的版本

朱新予(1902—1987)
  朱新予,蚕丝专家、丝绸教育家。毕生从事丝绸教育,一贯提倡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亲自编写教材,抓科学研究,积极推广科学育蚕、贮茧、机械缫丝等新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丝绸生产;扩大丝绸教育领域,培养多种人才;晚年还倡导丝绸史研究,筹建丝绸博物馆,积极发展我国丝绸工业和丝绸文化事业。

  朱新予,字学锄,1902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一个教育世家。青年时代,朱新予受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的影响,目睹我国丝绸业落后的现状,立下了以科技振兴祖国丝绸业的宏愿。1914年7月,他考进浙江甲种蚕桑学校学习。该校的前身是杭州太守林启在1897年创办的蚕学馆,他是蚕校第18期学生。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充满爱国热情,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活动,并被推选为该校6名演讲队员之一,上街进行宣传。同年9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在任教期间,一面教书,一面到蚕区实地进行调查与指导,探索我国丝绸业发展的道路,曾发表《中国的丝绸业怎样才能发展》等论文。他认为,发展中国的丝绸事业,必须从教育和科学技术着手。为此,他想到当时四大丝国之一的法国去勤工俭学。他在任教之余,发奋攻读法语,后因路费无着,法国留学未能去成。1920年暑假,到南京金陵大学暑期学校进修蚕丝与农业教育,获得第一名优等奖。
  1922年11月,朱新予考取留日公费生,于次年2月赴日本留学。他在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和日本国立蚕丝试验场,对缫丝、育蚕、贮茧等进行专题研究,为今后从事丝绸教育和科研、生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1925年7月,朱新予从日本学成归国。当时,他曾上书北洋政府实业部,建议发展蚕丝事业未果,报国无门,难以施展才干。20年代末长达四年之久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我国丝绸业遭到沉重打击,生丝外销呆滞,丝价惨跌,蚕农生活困苦,农村挖桑树之风盛行。他忧心忡忡,思考着中国蚕丝业如何才能得救?他认为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蚕丝质量,占领国际市场。为此,他全力投入到蚕丝主要产区,从事丝绸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1926―1928年,他先后担任浙江甲种蚕桑学校教员和推广部主任、苏州第二农校制丝教员。1928年3月,朱新予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推广部主任,兼任女子蚕业讲习所所长。次年,该所改名为镇江女子蚕业学校,后又改名为合众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他仍兼任校长。他在办学中坚持“学以致用”,走教育、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1932―1933年,在江苏省金坛县和浙江省萧山县主建两个蚕桑模范区,以传播和推广养蚕、缫丝新技术。
  抗日战争开始,条件更加艰苦。镇江女子蚕业学校颠沛流离,内迁至云南楚雄。在那里,朱新予以楚雄为中心办起训练班,从养蚕到缫丝进行技术指导,并与丝绸界人士一起组织开荒、种桑、养蚕,推进了云南的蚕丝生产。同时,他还先后受聘担任中山大学蚕桑系和云南大学蚕桑系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新予回到浙江,任中国蚕丝公司专门委员,并兼任经济部蚕丝协导会浙江办事处主任,从事蚕丝技术革新和推广工作。
  1949年5月杭州解放,朱新予受浙江省军管会委托,主持当年春茧收购工作,顺利完成了任务。后又应马寅初校长之聘,到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朱新予先后担任杭州市工商局、工业局副局长,浙江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兼丝绸局局长。为恢复和发展浙江的丝绸工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1960年3月,朱新予调任杭州工学院副院长兼纺织系主任。次年9月,纺织系改为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后又改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1964年改为浙江丝绸工学院),朱新予任校长。他不断拓宽丝绸教育的领域,筹办染整、机械专业,增设电子自动化、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
  1980年,朱新予在浙江丝绸工学院创办丝绸史研究室,亲自兼任研究室主任,带硕士研究生,致力于丝绸史研究,主编了《浙江丝绸史》和《中国丝绸史》。
  1984年1月,朱新予退居二线,改任名誉院长。他尽管身体有病,视力很差,但仍一心扑在丝绸事业上,多次向浙江省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中国丝绸总公司提出发展丝绸工业的措施和建议。
  1987年6月病逝,享年85岁。
  朱新予生前曾任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丝绸协会丝绸历史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九三学社副主委、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经济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走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朱新予认为,中国丝绸工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教育和科学技术,他一贯强调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在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日本国立蚕丝试验场等单位,就对半沉煮缫丝法、缫丝机械设计、缫丝工艺、屋外条桑育蚕法、酸性白土干茧贮茧法、人造丝与蚕丝发展的关系等课题作了专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专题报告和学术论文,有的在国内刊物上,有的在日本的刊物上发表。他还翻译了《蚕卵稀盐酸人工孵化法》一书,由新学会社出版。该书当时对发展我国秋蚕饲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1925年7月回国后,他先后担任浙江甲种蚕桑学校教员和苏州第二农校制丝教员。那时,学校实验条件很差,他自己设计制作催青、稚蚕共育、烘茧三用箱,作为试验工具,并且研究了各种煮茧方法,在《中华农学报》上发表论文。同时,还在《国货评论》刊物上发表了《人造丝新技术的发展与生丝的关系》,介绍人造丝新技术和阐述蚕丝事业的发展前途。朱新予重视到农村实地指导蚕丝生产。他在担任浙江甲种蚕桑学校推广部主任时,组织人员在杭嘉湖、萧绍地区重点养蚕县开办蚕业改良场共17处,派毕业生和三年级学生代蚕户消毒,共同催青,饲养小蚕,巡回指导。
  在担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推广部主任、女子蚕业讲习所所长、镇江女子蚕业学校(后又改名为合众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期间,朱新予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原则,把教育、科研与技术推广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和蚕区、丝厂建立联系,及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在江苏省金坛县和浙江省萧山县主建蚕桑模范区时,办起了蚕种场,生产优良蚕种免费供应蚕农,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各蚕区推广养蚕、缫丝新技术,使这两个模范区的蚕丝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他为山东省临朐县规划了具有先进立缫机的缫丝厂;并且,接办濒临倒闭的嘉兴丝厂,在这个厂进行技术改造,增添立缫机,引进新型煮茧机,推进了缫丝技术的改进。

恢复和发展浙江丝绸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发展丝绸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50年8月,朱新予愉快地接受聘请,担任杭州市工商局副局长。一上任,他就一家一家地动员丝绸厂恢复生产,还针对丝绸行业工厂小、设备差的状况,组织生产联营,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丝绸印染作坊,原来大多是“一只缸、两根棒”,土法染色,既费工时,质量又差,只能小批量生产。实行联营后,经济实力增强,增添设备,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和质量。1951年11月,朱新予调任杭州市工业局副局长。他为了改进小机户生产的丝绸质量,建立统一规格,实行检验、议价制度,以适应出口丝绸的要求。
  1955年3月,朱新予被任命为浙江省工业厅副厅长兼丝绸局局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抓丝绸教育和科学研究。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把前一年院系调整中迁并到苏州蚕丝专科学校的丝绸师资重新迁回杭州,并在杭州工业学校中恢复丝绸科,使杭州的丝绸教育得到继续;又在杭州缫丝厂内办起了纺织科学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亲自指导所内研究工作。该所是现在浙江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个丝绸研究所。1956年10月,经他亲自筹划,创办了《浙江丝绸工业通讯》,以后,还经常关心指导,使这个通讯逐渐发展,成为目前全国丝绸界流行最广的、最受欢迎的兼科技和情报于一身的《丝绸》杂志。
  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强调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是朱新予抓丝绸工业的指导思想。在生产管理上,朱新予认真贯彻纺织工业部关于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的要求,组织各厂试织新品种。1956年1―3季度浙江省丝绸行业已试织成新品种82只、新花样598只,其中19只新品种被外商接受采用,提前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朱新予还积极支持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筹建处(当时属中央国营企业)在杭州庆成丝厂进行自动缫丝机缫丝的试验。为了保证1958年丝绸工业生产大跃进的正常发展,朱新予于当年3月及时提出了14条意见,要求加强茧处理工作、选茧精选分档、改进煮茧技术、提高缫丝操作水平、大力注意机械改进、加强机械保养、加强经常性试验研究、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巩固和修订技术检查制和责任制等。他还亲自主持召开专业会议,总结推广缫丝操作和煮茧技术经验。在他的领导下,浙江省丝绸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产量与质量均有很大提高。1959年与1949年相比,总产量白厂丝增长4.75倍,绢丝增长2倍,绸缎增长4.2倍;生丝平均品位提高4.46级,绸缎正品率比1952年提高21%。

发展和扩大丝绸教育的领域
  1960年3月,浙江纺织专科学校与其他几所大专学校合并成立杭州工学院。朱新予调任杭州工学院副院长兼纺织系主任,专门从事丝绸教育的工作。次年9月,因院校调整,杭州工学院除纺织系外都并入浙江大学,纺织系单独复办浙江纺织专科学校,朱新予任该校校长。当时,他提出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第一,为丝绸工业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加强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为此,他一面抓教育质量,使基础课质量不断提高;一面积极筹办染整、机械专业,以适应丝绸工业发展的需要。
  朱新予重视教育、科研,加强基础理论的指导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作为“修正主义”批判。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
  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了浙江丝绸工学院,并由他担任院长。他决心夺回失去的时光,为我国丝绸事业作出更大贡献。1977年1月,他提出了《关于丝绸业务方面的几点想法》,对丝绸工业的发展前景、学校的专业设置、多种形式办学、教材建设与科研工作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他还负责筹建电子与自动化新专业,使这个专业于1978年正式招生。
  朱新予在办学中十分重视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人才。他认为,要使中国丝绸在国际上占优势,必须重视培养丝绸品种设计和服装设计人才。他亲自抓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服装设计两个专业的筹建,于1979年和1982年先后建成。他紧紧把握这两个专业的方向,强调以美术为基础,以品种和服装设计为中心,艺术与工科相结合,办出了自己的特色。目前,该院已发展成为拥有15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校学生达3000人的培养丝绸科学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
  朱新予在办学中很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他认为,“参加科研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仅仅上好课是不够的,还要出科研成果,提高学术水平。”1978年,他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回来后,他不仅积极支持教师搞科研,而且还亲自动手,拟订科研项目,搞科学研究。1983年,他提出了关于改造茧丝纤维性能的设想,发表在《丝绸》杂志上。同时,他与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的一些专家、教授商讨,打算从桑的品种,蚕的饲育,遗传工程,蚕的生理与生化,桑、蚕、丝、绸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利用,以及新工艺、新技术在丝绸工业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联合攻关。他的设想和方案得到了一些农学、医学、生物学专家的热情支持和浙江制丝一厂的配合。1984年,他又向全国政协建议,建立蚕丝综合利用研究小组,将蚕丝的应用拓展到吃、用、医等各个方面。
  朱新予晚年仍非常关心学院的发展,特别是对他亲自筹建起来的纺织品设计、服装、工业企业管理等专业,经常听取有关同志的汇报,对专业方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服装专业在我国起步迟,资料很缺,他就亲自发信,通过多种关系,得到侨居美国、香港的一些爱国人士的帮助,收到他们赠送的教科书、参考资料数百册,充实服装资料室。同时,还得到美国、香港一些高等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学计划。1986年上半年,浙江丝绸工学院在处以上干部中进行办学特色、发展重点的讨论,朱新予已是84岁高龄,而且病重住院,还十分关注这件事,并写了《我也来参加讨论》的文章,阐述学院发展的重点和办学特色,使大家深受启发。

积极为弘扬丝绸文化作贡献
  丝绸生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作为一种文化事业予以弘扬。朱新予正是怀着这个理想,从事丝绸史的研究工作。早在60年代初期,他在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兼丝绸局局长期间,就曾组织班子进行浙江丝绸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编史工作中断,资料也大部分散佚。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朱新予重新主持浙江丝绸工学院工作,又继续进行《浙江丝绸史》的编写工作。他亲自组织编写组,任主编,从宏观全局着眼,对浙江丝绸历史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从细处着手,逐字逐句地斟酌,特别是对于浙江近现代的丝绸业,以他的亲身经历并结合许多活的史料,使这一段历史再现得尤其翔实、生动。该书于1986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获1987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文科学研究成果奖。
  朱新予对中国的蚕桑丝绸教育的历史特别重视,1983年与他人合作写出了《中国蚕丝教育史》的初稿。
  朱新予担任《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两书的编委会委员,负责丝绸内容的编审工作。当时,他就考虑编写《中国丝绸史》一书,并确定一个既能系统体现中国丝绸历史发展概貌,又能深入研究各项专题并汇集全国学术精华的体例,即分通论和专论两编。他亲自组织该书的编写工作,并任主编。《中国丝绸史(通论)》已于1992年出版,其特点是出土文物和史料相结合,既重视出土考古结果的实证作用,又重视浩瀚的古文献的精华,内容充实,观点清楚,评价恰当,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1995年获中国纺织总会全国优秀纺织图书二等奖。
  为了奠定丝绸史学的基础,朱新予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1980年,他在浙江丝绸工学院创办了丝绸史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带硕士研究生。在他主持下,于1983年和1986年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国丝绸史学术讨论会;并且成立了中国丝绸历史研究委员会(归属于中国丝绸协会),他任主任委员。还创办了丝绸史研究的专业学术刊物,最初在1982年,丝绸史研究室开始印发内部资料,供研究参考用,1984年改版以《丝绸史研究》刊名在全国发行,他亲自主编,并为刊物题写了刊名。为了把中国丝绸史介绍到社会上去,他与丝绸界其他知名人士一起建议成立中国丝绸博物馆,以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丝绸发展的过程,让世界了解中国丝绸。他担任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积极向各方呼吁,得到纺织工业部、中国丝绸公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此后,他亲自与有关人员拟订筹建计划,选择馆址,研究陈列项目。在病重住院期间,还经常关心筹建情况。中国丝绸博物馆已于1992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实现了他的遗愿。
  朱新予知识渊博,事业心强,善于团结同志。他在工作中不论遇到多大困难,总是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他常以:“事患不为,尤患不精,善于为而求其精,则事无不成,业无不立”这句话来要求自己和教育学生。他严于律己,不谋私利,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在病危期间,同志们去看望他,他还总是谈论工作。他的乐观情绪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人们无不为之感动。
  (作者:郑修兴)

简历
  1902年6月 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
  1914―1919年 于浙江甲种蚕桑学校学习。
  1919―1922年 在浙江甲种蚕桑学校任教。
  1922―1925年 在日本国立蚕丝试验场研究科、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学习。
  1925―1946年 在浙江、上海、镇江、云南等地,先后任浙江蚕校蚕桑改良推广部主任、镇江女子蚕校校长、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教授。
  1946―1949年 任中国蚕丝公司专门委员,兼任经济部蚕丝协导会浙江办事处主任。
  1949―1950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
  19501955年任 杭州市工商局、工业局副局长。
  1955―1960年 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兼丝绸局局长。
  1960―1966年 任杭州工学院副院长、浙江纺织专科学校校长、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
  1966―1978年 浙江丝绸工学院教授、顾问。
  1979―1984年 任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
  1984―1987年 任浙江丝绸工学院名誉院长。
  1987年6月20日 病逝于浙江杭州。

主要论著
  1 朱新予.发动群众领导生产的三条经验.中国纺织,1958(22):15―17.
  2 朱新予.浙江省1959年丝绸工业技术革命的方向与任务.浙江丝绸,1959(2):10―11.
  3 朱新予.把茧子烘得更好.浙江丝绸,1959(5):5―6.
  4 朱新予.浙江丝绸工业飞跃发展的十年.1959(9):10―13.
  5 朱新予.一定要把丝绸服装设计搞上去.丝绸,1982(5):2―3.
  6 朱新予.改造茧丝性能研究的初步设想.丝绸,1983(3):2.
  7 朱新予.浙江丝绸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8 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07.12. 第203-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