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炘”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内容“   朱家炘先生,湖北江陵人。幼年随堂兄赴日本求学,后留学美国,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系。1920年回国。由于亲...”创建新页面)
 
 
第1行: 第1行:
&nbsp;  朱家炘先生,湖北江陵人。幼年随堂兄赴日本求学,后留学美国,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系。1920年回国。由于亲身经历推翻清廷和建立民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在国外十余年的学习生活,他深感科学强国的重要,回国后致力于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创办陶瓷工业等实业,在探讨中国工业化道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br>  1939年朱家炘应萨本栋校长之邀,离开执教的广西大学,来到抗战时期内迁至长汀的厦门大学任土木系教授,兼筹备机电系,为机电系主任。因为当时厦大工科只有1937年才创办的土木系,萨校长高瞻远瞩拟筹建多科系的工学院,首先从工科的基础设施做起。战时物资匮乏,困难重重,在萨校长的领导下,朱家炘先生亲自主持自建发电厂解决校内动力及照明问题。随后,一个包括制图室、翻砂铸模、钳工和金工车间的初具规模的实习工厂建成了,同时培养出了一支能独立操作并能指导学生的技术队伍,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手脑并用的工科人才创造了条件。<br>  1940年机电工程系正式成立招生,厦大得天独厚的理科师资使机电系的教学质量从一开始就如虎添翼,成绩令人刮目相看;第二年就发展成学生众多的大系。1945年秋,机电系的机组和电组分别发展成机械系和电机系,加上原有的土木系和新增的航空工程学系,已初具工学院的规模。<br>  1945年抗战胜利,厦大着手搬回厦门。1946年秋,全校师生和设备、图书等陆续到达,如期开学。厦大原有校舍遭日军破坏严重,亟待修复和重建,百废待兴中,新的工学馆和机械工厂建成了。及时为工科师生提供了上课、实习的场所。<br>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大工学院各系分别并入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等院校,结束了厦大办工科的17年历程。当时朱家炘先生任机械系主任兼代理工学院院长。<br>  朱家炘先生在厦大从教15年,工作成绩卓著,深受师生爱戴。近十届的毕业生中许多人在国内外多有建树。机电系校友至今仍有强大的凝聚力,力助母校恢复机电工程学院,并设立了朱家炘奖学金。<br>  1953年朱家炘先生随院系调整调入浙江大学,任机械系教授,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只任校委会委员。先生1961年以7 0 高龄申请退休。1979年3月在杭州逝世,享年88岁。
+
朱家炘(1891~1979)
 +
<br>  朱家炘,字季明,湖北江陵草市人。父为清季举人,终生未仕,朱11岁时受族兄辛亥革命烈士朱子龙影响,立志出外求学。12岁随族中兄辈东渡日本,自费入东京成城中学学习。1908年毕业,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科,并补得清政府留学部官费资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辍学回国,任职武昌军政府实业厅工业科。南北议和后,决意去美国留学,辞去公职,入武昌文华书院专习英语两年。1915年自费赴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系,两年后考取清华学校留美资格,取得半官费补助。曾与茅以升等人组织“素友社”,并参加中国科学社、旅美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团体。1918年康奈尔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
<br>  1918年毕业后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三月后调上海分公司(即上海安迪生电料公司)任工程师。1923年脱离外国公司,在上海创办中国制瓷股份有限公司。自任总工程师兼经理,主持试制成功建筑用瓷砖和马赛克铺地瓷砖,填补了中国建筑材料空白。后公司与其他工厂合并,组建上海益中机器瓷电公司,1926年9月因与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方向上意见不合,辞职回湖北。10月,应省建设厅长李书城聘请,任建设厅技术委员,兼武昌电灯局工务科长和武昌发电厂厂长。1928年省政府改组,先后在省教育厅、省立一中、第一女子中学、江汉中学任职。次年任汉口英商安利洋行机械部工程师,曾参与武汉大学工学院、武昌纱厂、沙市纱厂的建设工程。1936年辞离洋行,任农本局棉产技术改进所机械师,先后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农村,考察围垦、掘井、灌溉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及实现机械化的可能性。他注意到苏联在农业上的建设成就,撰写了《利用机械增加农产促进工业议》一文,大力倡导机械作业。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未能实现,决心走技术教育的道路。
 +
<br>  1937年春,应聘任广西大学理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兼系主任。1939年应厦门大学萨本栋校长之邀,离开执教的广西大学,来到抗战时期内迁至长汀的厦门大学任土木系教授,并负责筹建机电工程系。朱家炘先生亲自主持自建发电厂解决校内动力及照明问题。随后,一个包括制图室、翻砂铸模、钳工和金工车间的初具规模的实习工厂建成了,同时培养出了一支能独立操作并能指导学生的技术队伍,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手脑并用的工科人才创造了条件。1940年机电工程系正式成立招生,第二年发展成学生众多的大系。1945年秋,机电系的机组和电组分别发展成机械系和电机系。朱家炘任机电系主任和机械系主任。
 +
<br>  1949年厦门解放,朱家炘任厦门大学理工学院代理院长。先后发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国机械化的理论与实践》等文章。
 +
<br>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大工学院各系分别并入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等院校,朱家炘先生随院系调整调入浙江大学,任机械系教授,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只任校委会委员。1961年以70高龄申请退休。1979年3月在杭州逝世,享年88岁。
 +
<br>  朱家炘先生在厦大从教15年,工作成绩卓著,深受师生爱戴。近十届的毕业生中许多人在国内外多有建树。机电系校友至今仍有强大的凝聚力,力助母校恢复机电工程学院,并设立了朱家炘奖学金。
 +
<br>  朱老师有二男一女。长男有平,任武汉汽车厂领导。次女植梅曾任厦门五中校长,现已退休。女婿方虞田任母校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副总务长,1958年6月2日在母校工学馆因救火而殉职。三男有华任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

2021年2月20日 (六) 02:00的最新版本

朱家炘(1891~1979)
  朱家炘,字季明,湖北江陵草市人。父为清季举人,终生未仕,朱11岁时受族兄辛亥革命烈士朱子龙影响,立志出外求学。12岁随族中兄辈东渡日本,自费入东京成城中学学习。1908年毕业,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科,并补得清政府留学部官费资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辍学回国,任职武昌军政府实业厅工业科。南北议和后,决意去美国留学,辞去公职,入武昌文华书院专习英语两年。1915年自费赴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系,两年后考取清华学校留美资格,取得半官费补助。曾与茅以升等人组织“素友社”,并参加中国科学社、旅美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团体。1918年康奈尔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1918年毕业后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三月后调上海分公司(即上海安迪生电料公司)任工程师。1923年脱离外国公司,在上海创办中国制瓷股份有限公司。自任总工程师兼经理,主持试制成功建筑用瓷砖和马赛克铺地瓷砖,填补了中国建筑材料空白。后公司与其他工厂合并,组建上海益中机器瓷电公司,1926年9月因与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方向上意见不合,辞职回湖北。10月,应省建设厅长李书城聘请,任建设厅技术委员,兼武昌电灯局工务科长和武昌发电厂厂长。1928年省政府改组,先后在省教育厅、省立一中、第一女子中学、江汉中学任职。次年任汉口英商安利洋行机械部工程师,曾参与武汉大学工学院、武昌纱厂、沙市纱厂的建设工程。1936年辞离洋行,任农本局棉产技术改进所机械师,先后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农村,考察围垦、掘井、灌溉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及实现机械化的可能性。他注意到苏联在农业上的建设成就,撰写了《利用机械增加农产促进工业议》一文,大力倡导机械作业。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未能实现,决心走技术教育的道路。
  1937年春,应聘任广西大学理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兼系主任。1939年应厦门大学萨本栋校长之邀,离开执教的广西大学,来到抗战时期内迁至长汀的厦门大学任土木系教授,并负责筹建机电工程系。朱家炘先生亲自主持自建发电厂解决校内动力及照明问题。随后,一个包括制图室、翻砂铸模、钳工和金工车间的初具规模的实习工厂建成了,同时培养出了一支能独立操作并能指导学生的技术队伍,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手脑并用的工科人才创造了条件。1940年机电工程系正式成立招生,第二年发展成学生众多的大系。1945年秋,机电系的机组和电组分别发展成机械系和电机系。朱家炘任机电系主任和机械系主任。
  1949年厦门解放,朱家炘任厦门大学理工学院代理院长。先后发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国机械化的理论与实践》等文章。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大工学院各系分别并入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等院校,朱家炘先生随院系调整调入浙江大学,任机械系教授,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只任校委会委员。1961年以70高龄申请退休。1979年3月在杭州逝世,享年88岁。
  朱家炘先生在厦大从教15年,工作成绩卓著,深受师生爱戴。近十届的毕业生中许多人在国内外多有建树。机电系校友至今仍有强大的凝聚力,力助母校恢复机电工程学院,并设立了朱家炘奖学金。
  朱老师有二男一女。长男有平,任武汉汽车厂领导。次女植梅曾任厦门五中校长,现已退休。女婿方虞田任母校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副总务长,1958年6月2日在母校工学馆因救火而殉职。三男有华任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