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希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辰羲讨论 | 贡献2018年6月18日 (一) 16:14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戴希,男,1971年7月21日生,浙江省杭州市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89年9月进入浙江大学材料系学习,并于1993年7月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6年1月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的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3月至1999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师从苏肇冰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9年5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专业为凝聚态理论。1999年9月至2001年8月,戴希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9月赴美,先后在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和Rutgers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5月回到香港,并在香港大学物理系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05年6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于2006年4月回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至今。
戴希一直从事强关联电子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该课题一直是凝聚态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困难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最近发展起来的将动力学平均场理论与局域密度近似理论相结合的计算方法,是目前最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计算方案。戴希在美国的三年时间里,开发了一套能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相结合的动力学平均场理论程序包,利用这一程序包预言了钚金属的声子谱,并被随后的实验证实。
2006年回国以后,戴希主要在强关联体系和拓扑绝缘体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七年来,他主要完成了两项比较系统和重要的工作,其中一项是提出并发展了LDA+Gutzwiller─一种国际首创的用于强关联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在成功完成了这一方法的程序化以后,戴希利用这一方法研究了几种重要的强关联材料体系,包括NaCoO2、Ce金属、铁基超导材料等等。其中关于铁基超导材料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戴希近年来完成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关于拓扑绝缘体材料的研究。他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拓扑绝缘体材料体系─Bi2Se3家族,并提出了能正确描写该材料体系拓扑电子结构的低能有效模型。此后,戴希与合作者一起,预言了在这类拓扑绝缘体薄膜中掺入磁性元素将有可能实现量子化的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全新的拓扑量子态[Science,329,61(2010)]。由于系列研究发表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的强烈反响,本项工作被科技部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技十大新闻,并排名首位。最近量子化的反常霍尔效应的理论预言刚刚被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所验证,该结果于2013年3月14日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该物理效应从理论研究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
回国以来,戴希在团队和实验室建设方面也是成绩斐然。他从海外引进院级百人计划和所级百人计划人才各一名,并招收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两名,初步建立起了充满活力的针对关联材料电子结构研究的团队。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已经搭建成功曙光5000A超级机群一套,共有640个计算核心,5.5T每秒的计算能力。目前这套机群系统已经能基本满足本课题组的计算需求,为今后几年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由于出色的科研工作,戴希获得了多项国际、国内奖励,主要包括:
2011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拓扑绝缘体研究集体,排名第二)
2011年“求是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奖,无排序)
2012年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

http://www.cas.cn/xw/zyxw/gdxw/201305/t20130517_3841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