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嗣瀛”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内容“张嗣瀛,自动控制专家。早年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的研究。曾参加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在微...”创建新页面)
 
第1行: 第1行:
张嗣瀛,自动控制专家。早年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的研究。曾参加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在微分对策的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给出了极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两类问题都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形成新体系。在主从对策的研究中,提出惩罚量等新概念及定量计算。近年来提出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研究的新方向,得到系统的规律。<br><br><br>张嗣瀛,1925年4月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在浙江金华英士大学机械系任助教一年,1949年去沈阳工学院抚顺分院先后任助教、讲师。1950年到沈阳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任教至今。1957年至1959年,曾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契塔叶夫(N.G.Chetaev)指导,从事稳定性理论及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
+
张嗣瀛(1925—)
 
+
<br>张嗣瀛,自动控制专家。早年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的研究。曾参加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在微分对策的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给出了极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两类问题都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形成新体系。在主从对策的研究中,提出惩罚量等新概念及定量计算。近年来提出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研究的新方向,得到系统的规律。
1978年起为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80年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983年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及系统工程卷》编委及控制理论分支主编。自1981年以后又分别担任《控制与决策》、《信息与控制》、《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军事系统工程》等期刊编委或主编。还担任过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1986“建模、决策与对策国际学术会议(MDG)”(北京)国家组织委员会主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1991“DES’91离散事件系统国际学术会议”(沈阳)程序委员会主席。
+
<br>
 
+
<br>  张嗣瀛,1925年4月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在浙江金华英士大学机械系任助教一年,1949年去沈阳工学院抚顺分院先后任助教、讲师。1950年到沈阳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任教至今。1957年至1959年,曾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契塔叶夫(N.G.Chetaev)指导,从事稳定性理论及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
<br>数十年来,他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解决过武器研制中的重大问题。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一册,主编书一部,培养了一批本科生及研究生。
+
<br>  1978年起为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80年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983年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及系统工程卷》编委及控制理论分支主编。自1981年以后又分别担任《控制与决策》、《信息与控制》、《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军事系统工程》等期刊编委或主编。还担任过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1986“建模、决策与对策国际学术会议(MDG)”(北京)国家组织委员会主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1991“DES’91离散事件系统国际学术会议”(沈阳)程序委员会主席。
 
+
<br>  数十年来,他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解决过武器研制中的重大问题。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一册,主编书一部,培养了一批本科生及研究生。
<br>微分对策是双方对抗或合作性的最优控制问题,有定量微分对策与定性微分对策两大类型。在研究中,他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提出了定性极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两类问题都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并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新体系。同时,将这一新体系与八机部、四机部、航天部等实际协作项目《飞行最优制导律》、《基地布防拦截规律》、《地空导弹拦截律》等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导弹拦截、空战格斗、点捕获(即脱靶量为零)、有限时间局部捕捉区、碰撞避免等多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br>
 
+
<br>建立微分对策新体系,并开展一系列应用
他1987年出版的专著《微分对策》是国内至今唯一一本关于微分对策的专著。
+
<br>  微分对策是双方对抗或合作性的最优控制问题,有定量微分对策与定性微分对策两大类型。在研究中,他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提出了定性极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两类问题都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并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新体系。同时,将这一新体系与八机部、四机部、航天部等实际协作项目《飞行最优制导律》、《基地布防拦截规律》、《地空导弹拦截律》等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导弹拦截、空战格斗、点捕获(即脱靶量为零)、有限时间局部捕捉区、碰撞避免等多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br>  他1987年出版的专著《微分对策》是国内至今唯一一本关于微分对策的专著。
上述研究,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为题,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br>  上述研究,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为题,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br>
主从对策又称鼓励(或激励)对策,是微分对策的扩展研究。他首次给出“惩罚量”等新概念,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非线性策略及算法。将以往定性鼓励策略发展为定量鼓励策略,并在生产规划、能源配置、库存管理等方面获得应用。
+
<br>发展了主从对策理论
 
+
<br>  主从对策又称鼓励(或激励)对策,是微分对策的扩展研究。他首次给出“惩罚量”等新概念,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非线性策略及算法。将以往定性鼓励策略发展为定量鼓励策略,并在生产规划、能源配置、库存管理等方面获得应用。
题为《非合作对策理论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获1992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br>  题为《非合作对策理论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获1992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br>
根据工作需要,张嗣瀛奉命参加了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历时三年。当时“俯仰”与“偏航”两种指令有交叉耦合现象,导弹不听控,多次实弹打靶未命中。他给出一种从实际控制指令波形计算加于弹体的控制矢量的方法,据此可定量分析交叉耦合的程度。然后他又提出独创的解耦方法,并据此调整了弹体上陀螺仪的安装角度。调整后第一次打三千米远布幔上红十字靶即三发两中,进一步在国家靶场三千米远活动坦克正式打靶中又十发九中。这种导弹已正式投产装备部队,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为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及1993年冶金部“在冶金军工创业和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奖。
+
<br>参加反坦克导弹研制,取得突出实效
 
+
<br>  根据工作需要,张嗣瀛奉命参加了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历时三年。当时“俯仰”与“偏航”两种指令有交叉耦合现象,导弹不听控,多次实弹打靶未命中。他给出一种从实际控制指令波形计算加于弹体的控制矢量的方法,据此可定量分析交叉耦合的程度。然后他又提出独创的解耦方法,并据此调整了弹体上陀螺仪的安装角度。调整后第一次打三千米远布幔上红十字靶即三发两中,进一步在国家靶场三千米远活动坦克正式打靶中又十发九中。这种导弹已正式投产装备部队,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为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及1993年冶金部“在冶金军工创业和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奖。
他在苏联期间,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N.G.Chetaev指导,研究了新型的“有限时间区间稳定性”及最优控制,一批成果陆续发表在苏联科学院PMM(应用数学及力学)、A.&amp;T.(自动学及远动学)及国内力学学报、自动化学报等上。华罗庚在“十年来中国数学研究概况”(科学通报,1959,18期)中述有其中成果。一些论文国内被钱学森、宋健的《工程控制论》,关肇直《极值控制与极大值原理》等书索引。在国外被国际著名控制理论专家M.Athans,P.Falb(美),A.A.Felidbaum,F.L.Gantmacher,M.A.Aizerman(苏)等人的书索引。在A.K.Badelibaeb(苏)的书中,还将他给出的“稳定区包络”的研究结果作为书中的独立一节。
+
<br>
 
+
<br>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引起重视
此方向着眼于自然发展形成的复杂控制系统,如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自寻最优地逐渐演化形成其结构,对称性及相似性是其结构的明显特征。例如一个国家,省、市等的组织结构与中央相似,即局部与总体相似。管理系统也是如此。在生物控制系统中,这种相似性结构是隐含的。但在我国的针灸医疗系统中,早被发现并应用。例如人耳形如胎儿,其上针灸穴位分布与人体器官分布相似,也是局部与总体相似,足部及其他相应部位的穴位分布也是如此。这一方向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在各类工程中实际存在大量具有这类结构的系统,主要研究工程系统这类结构与控制规律的内在联系。这一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期刊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得出了系统性的规律。对于非线性系统、组合大系统,这类结构可使系统得到多种形式的降维、化简,并对一系列控制问题得出简化的控制规律。
+
<br>  他在苏联期间,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N.G.Chetaev指导,研究了新型的“有限时间区间稳定性”及最优控制,一批成果陆续发表在苏联科学院PMM(应用数学及力学)、A.&amp;T.(自动学及远动学)及国内力学学报、自动化学报等上。华罗庚在“十年来中国数学研究概况”(科学通报,1959,18期)中述有其中成果。一些论文国内被钱学森、宋健的《工程控制论》,关肇直《极值控制与极大值原理》等书索引。在国外被国际著名控制理论专家M.Athans,P.Falb(美),A.A.Felidbaum,F.L.Gantmacher,M.A.Aizerman(苏)等人的书索引。在A.K.Badelibaeb(苏)的书中,还将他给出的“稳定区包络”的研究结果作为书中的独立一节。
 
+
<br>
此项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其中1994年前的部分研究结果,曾以“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研究”为题,获1995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1993、1996两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上,共接受了此方向的研究论文11篇。在黄文虎院士主编的《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一书中(科学出版社,1994),还收入了他写的介绍此方向的论文。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14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上,五篇大会报告之一的题为“自动控制在中国的某些最近进展”的报告中,有一节“具有相似及对称结构的系统”介绍了此项研究。
+
<br>提出复杂控制系统的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全新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
<br>  此方向着眼于自然发展形成的复杂控制系统,如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自寻最优地逐渐演化形成其结构,对称性及相似性是其结构的明显特征。例如一个国家,省、市等的组织结构与中央相似,即局部与总体相似。管理系统也是如此。在生物控制系统中,这种相似性结构是隐含的。但在我国的针灸医疗系统中,早被发现并应用。例如人耳形如胎儿,其上针灸穴位分布与人体器官分布相似,也是局部与总体相似,足部及其他相应部位的穴位分布也是如此。这一方向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在各类工程中实际存在大量具有这类结构的系统,主要研究工程系统这类结构与控制规律的内在联系。这一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期刊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得出了系统性的规律。对于非线性系统、组合大系统,这类结构可使系统得到多种形式的降维、化简,并对一系列控制问题得出简化的控制规律。
张嗣瀛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等组织中的重要职务,及多种学报编委,1986年又创办了《控制与决策》学报,任主编。此刊于1995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控制领域的核心期刊。同年国际《EI》(工程索引)来文以此刊为“选择检索期刊”。在1998《科学通报》(Vol,43,No.23)刊登的“中国科技期刊1997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排行表中,《控制与决策》被列入数学类全国前十种期刊中,被引频次排名第七,影响因子排名第一。1989年又创办“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并任会议文集主编。现在此会议已成为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性自动控制方面的重要会议之一。为促进我国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br>  此项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其中1994年前的部分研究结果,曾以“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研究”为题,获1995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1993、1996两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上,共接受了此方向的研究论文11篇。在黄文虎院士主编的《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一书中(科学出版社,1994),还收入了他写的介绍此方向的论文。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14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上,五篇大会报告之一的题为“自动控制在中国的某些最近进展”的报告中,有一节“具有相似及对称结构的系统”介绍了此项研究。
 
+
<br>
他1948年毕业后,就一直在高等学校工作。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早期主要讲授理论力学等基础课。并任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室教师共同承担全校所有各系理论力学的教学。由于各专业要求不同,教材也随之有不同类型。
+
<br>创办学报及学术年会,促进学科发展
 
+
<br>  张嗣瀛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等组织中的重要职务,及多种学报编委,1986年又创办了《控制与决策》学报,任主编。此刊于1995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控制领域的核心期刊。同年国际《EI》(工程索引)来文以此刊为“选择检索期刊”。在1998《科学通报》(Vol,43,No.23)刊登的“中国科技期刊1997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排行表中,《控制与决策》被列入数学类全国前十种期刊中,被引频次排名第七,影响因子排名第一。1989年又创办“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并任会议文集主编。现在此会议已成为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性自动控制方面的重要会议之一。为促进我国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9年自苏联回国后,又致力于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他讲授了“运动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常微分方程”等多门课程,编写了有关教材。
+
<br>
 
+
<br>教育战线辛勤培养大批人才
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以后,他又全力投入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工作,招收了一批研究生,经他已培养毕业的博士后有3人,博士有20余人,硕士有30余人,其中4人已成中博士生导师,7人已成为教授,这些人已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成长为新的高级人才。
+
<br>  他1948年毕业后,就一直在高等学校工作。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早期主要讲授理论力学等基础课。并任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室教师共同承担全校所有各系理论力学的教学。由于各专业要求不同,教材也随之有不同类型。
 
+
<br>  1959年自苏联回国后,又致力于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他讲授了“运动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常微分方程”等多门课程,编写了有关教材。
他制定了科学研究方向,并根据科学的发展,及时修订补充,长期坚持。
+
<br>  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以后,他又全力投入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工作,招收了一批研究生,经他已培养毕业的博士后有3人,博士有20余人,硕士有30余人,其中4人已成中博士生导师,7人已成为教授,这些人已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成长为新的高级人才。
 
+
<br>  他制定了科学研究方向,并根据科学的发展,及时修订补充,长期坚持。
他领导研究生所进行的科研,属基础性研究,为了集中精力,他不接受横向课题任务,经费来源只是与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这些基金项目强度较小,研究生数量又较多,因而经费比较紧张。在这样艰苦条件下,他团结课题组的师生,坚持研究,坚持正确方向,并长期坚持每周一次的讨论班活动。
+
<br>  他领导研究生所进行的科研,属基础性研究,为了集中精力,他不接受横向课题任务,经费来源只是与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这些基金项目强度较小,研究生数量又较多,因而经费比较紧张。在这样艰苦条件下,他团结课题组的师生,坚持研究,坚持正确方向,并长期坚持每周一次的讨论班活动。
 
+
<br>  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他“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奖。此外他还被授予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br>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他“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奖。此外他还被授予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br>  (张晨)
 
+
<br>
(张晨)
 
 
 
 
<br>简历
 
<br>简历
 
+
<br>  1944年9月-1948年7月 武汉大学机械系学习并毕业。
1944年9月-1948年7月 武汉大学机械系学习并毕业。
+
<br>  1948年9月-1949年8月 任浙江金华英士大学机械系助教。
 
+
<br>  1957年9月-1959年7月 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
1948年9月-1949年8月 任浙江金华英士大学机械系助教。
+
<br>  1949年10月-1980年 任东北工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起为教授,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
 
+
<br>  1980年起 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为博士生导师。
1957年9月-1959年7月 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
+
<br>  1985年起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br>  1988年起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1949年10月-1980年 任东北工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起为教授,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
+
<br>  1985年起 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
 
+
<br>  1983年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自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主编,《信息与控制》副主编,《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军事系统工程》等期刊编委。
1980年起 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为博士生导师。
+
<br>  1986年 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建模、决策与对策(MDG)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国家组织委员会主席。
 
+
<br>  1991年 任IFAC“DES’91(离散事件系统)国际学术会议”(沈阳)程序委员会主席。
1985年起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br>
 
 
1988年起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1985年起 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
 
 
 
1983年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自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主编,《信息与控制》副主编,《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军事系统工程》等期刊编委。
 
 
 
<br>1986年 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建模、决策与对策(MDG)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国家组织委员会主席。
 
 
 
1991年 任IFAC“DES’91(离散事件系统)国际学术会议”(沈阳)程序委员会主席。
 
 
 
 
<br>主要论著
 
<br>主要论著
 
+
<br>  1 张嗣瀛著.微分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 张嗣瀛著.微分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
<br>  2 张嗣瀛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
<br>  3 Zhang Ciying.The stability of motion on finite interval.(in Russian) Applied Math. and Mech. (PMM), 1959.23, (2).
2 张嗣瀛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
<br>  4 Zhang Ciying.One criterion of stability of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 (in Russian)Automation and Remote Control.1959, 15(5).
 
+
<br>  5 Zhang Ciying.相空间坐标受限的最优控制问题.自动化学报,1966,(2).
3 Zhang Ciying.The stability of motion on finite interval.(in Russian) Applied Math. and Mech. (PMM), 1959.23, (2).
+
<br>  6 张嗣瀛.关于定量与定性微分对策.自动化学报,1980 (2).
 
+
<br>  7 Zhang Ciying.Anew approach of solving qualitative differential games and determining the boundary of controllable region. On 8th IFAC Word Congress. Preprints, 1981,Ⅸ: 128-133.
4 Zhang Ciying.One criterion of stability of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 (in Russian)Automation and Remote Control.1959, 15(5).
+
<br>  <br>8 Zhang Ciying.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qualitative maximum principle. On 1983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ACC), Session FA2: 934 939.
 
+
<br>  9 Zhang Ciying, Wu Hangsheng, Wang Jingci.An Approch to Solve the Role Ambigulty Problem in Aerial Combat.Paper, on 9th IFAC Word Congress. Preprints, 1984,(Ⅴ): 160~165.
5 Zhang Ciying.相空间坐标受限的最优控制问题.自动化学报,1966,(2).
+
<br>  10 张嗣瀛.一种确定快速最优及能控性问题伴随方程边界条件的方法、集合覆盖法.自动化学报,1985(3).
 
+
<br>  11 Zhang Ciying.A kind of nonlinear incentive Stackerberg syrategy and the “quantity of threat” Pro. of the IFAC Workshop on Mobelling, Decision and Game with Application to Social Phhenomena, 1986, 1.
6 张嗣瀛.关于定量与定性微分对策.自动化学报,1980 (2).
+
<br>  12 Zhang Ciying.A nonlinear incentive atrategy for multistate Stackelberg games with partialinformation, Pro. of the 25th IEEE CDC Vol. 1986, 2.
 
+
<br>  13 Zhang Ciying, A nonliner incentive Stackelberg strategy for multi-stage bynamic games, Pro. of the 26th SICE Annual Conference, 1987, 1.
7 Zhang Ciying.Anew approach of solving qualitative differential games and determining the boundary of controllable region. On 8th IFAC Word Congress. Preprints, 1981,Ⅸ: 128-133.
+
<br>  14 张嗣瀛,吴汉生.微分对策中的有限时间局部捕捉区.自动化学报,1987,13(4).
 
+
<br>  15 张嗣瀛.复杂控制系统的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黄文虎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2~59,或《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11,(2):231~237.
<br>8 Zhang Ciying.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qualitative maximum principle. On 1983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ACC), Session FA2: 934 939.
+
<br>  16 张嗣瀛,杨光红.一类复杂系统的全息控制.控制与决策,1996.11(4).
 
 
9 Zhang Ciying, Wu Hangsheng, Wang Jingci.An Approch to Solve the Role Ambigulty Problem in Aerial Combat.Paper, on 9th IFAC Word Congress. Preprints, 1984,(Ⅴ): 160~165.
 
 
 
10 张嗣瀛.一种确定快速最优及能控性问题伴随方程边界条件的方法、集合覆盖法.自动化学报,1985(3).
 
 
 
11 Zhang Ciying.A kind of nonlinear incentive Stackerberg syrategy and the “quantity of threat” Pro. of the IFAC Workshop on Mobelling, Decision and Game with Application to Social Phhenomena, 1986, 1.
 
 
 
12 Zhang Ciying.A nonlinear incentive atrategy for multistate Stackelberg games with partialinformation, Pro. of the 25th IEEE CDC Vol. 1986, 2.
 
 
 
13 Zhang Ciying, A nonliner incentive Stackelberg strategy for multi-stage bynamic games, Pro. of the 26th SICE Annual Conference, 1987, 1.
 
 
 
14 张嗣瀛,吴汉生.微分对策中的有限时间局部捕捉区.自动化学报,1987,13(4).
 
 
 
15 张嗣瀛.复杂控制系统的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黄文虎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2~59,或《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11,(2):231~237.
 
 
 
16 张嗣瀛,杨光红.一类复杂系统的全息控制.控制与决策,1996.11(4).
 
 
 
 
<br>
 
<br>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杨嘉墀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自动化仪器仪表卷 2.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02.第89-97页.

2021年2月15日 (一) 03:20的版本

张嗣瀛(1925—)
张嗣瀛,自动控制专家。早年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的研究。曾参加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在微分对策的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给出了极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两类问题都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形成新体系。在主从对策的研究中,提出惩罚量等新概念及定量计算。近年来提出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研究的新方向,得到系统的规律。

  张嗣瀛,1925年4月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在浙江金华英士大学机械系任助教一年,1949年去沈阳工学院抚顺分院先后任助教、讲师。1950年到沈阳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任教至今。1957年至1959年,曾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契塔叶夫(N.G.Chetaev)指导,从事稳定性理论及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
  1978年起为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80年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983年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及系统工程卷》编委及控制理论分支主编。自1981年以后又分别担任《控制与决策》、《信息与控制》、《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军事系统工程》等期刊编委或主编。还担任过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1986“建模、决策与对策国际学术会议(MDG)”(北京)国家组织委员会主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1991“DES’91离散事件系统国际学术会议”(沈阳)程序委员会主席。
  数十年来,他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解决过武器研制中的重大问题。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一册,主编书一部,培养了一批本科生及研究生。

建立微分对策新体系,并开展一系列应用
  微分对策是双方对抗或合作性的最优控制问题,有定量微分对策与定性微分对策两大类型。在研究中,他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提出了定性极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两类问题都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并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新体系。同时,将这一新体系与八机部、四机部、航天部等实际协作项目《飞行最优制导律》、《基地布防拦截规律》、《地空导弹拦截律》等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导弹拦截、空战格斗、点捕获(即脱靶量为零)、有限时间局部捕捉区、碰撞避免等多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他1987年出版的专著《微分对策》是国内至今唯一一本关于微分对策的专著。
  上述研究,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为题,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展了主从对策理论
  主从对策又称鼓励(或激励)对策,是微分对策的扩展研究。他首次给出“惩罚量”等新概念,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非线性策略及算法。将以往定性鼓励策略发展为定量鼓励策略,并在生产规划、能源配置、库存管理等方面获得应用。
  题为《非合作对策理论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获1992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加反坦克导弹研制,取得突出实效
  根据工作需要,张嗣瀛奉命参加了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历时三年。当时“俯仰”与“偏航”两种指令有交叉耦合现象,导弹不听控,多次实弹打靶未命中。他给出一种从实际控制指令波形计算加于弹体的控制矢量的方法,据此可定量分析交叉耦合的程度。然后他又提出独创的解耦方法,并据此调整了弹体上陀螺仪的安装角度。调整后第一次打三千米远布幔上红十字靶即三发两中,进一步在国家靶场三千米远活动坦克正式打靶中又十发九中。这种导弹已正式投产装备部队,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为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及1993年冶金部“在冶金军工创业和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奖。

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引起重视
  他在苏联期间,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N.G.Chetaev指导,研究了新型的“有限时间区间稳定性”及最优控制,一批成果陆续发表在苏联科学院PMM(应用数学及力学)、A.&T.(自动学及远动学)及国内力学学报、自动化学报等上。华罗庚在“十年来中国数学研究概况”(科学通报,1959,18期)中述有其中成果。一些论文国内被钱学森、宋健的《工程控制论》,关肇直《极值控制与极大值原理》等书索引。在国外被国际著名控制理论专家M.Athans,P.Falb(美),A.A.Felidbaum,F.L.Gantmacher,M.A.Aizerman(苏)等人的书索引。在A.K.Badelibaeb(苏)的书中,还将他给出的“稳定区包络”的研究结果作为书中的独立一节。

提出复杂控制系统的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全新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此方向着眼于自然发展形成的复杂控制系统,如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自寻最优地逐渐演化形成其结构,对称性及相似性是其结构的明显特征。例如一个国家,省、市等的组织结构与中央相似,即局部与总体相似。管理系统也是如此。在生物控制系统中,这种相似性结构是隐含的。但在我国的针灸医疗系统中,早被发现并应用。例如人耳形如胎儿,其上针灸穴位分布与人体器官分布相似,也是局部与总体相似,足部及其他相应部位的穴位分布也是如此。这一方向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在各类工程中实际存在大量具有这类结构的系统,主要研究工程系统这类结构与控制规律的内在联系。这一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期刊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得出了系统性的规律。对于非线性系统、组合大系统,这类结构可使系统得到多种形式的降维、化简,并对一系列控制问题得出简化的控制规律。
  此项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其中1994年前的部分研究结果,曾以“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研究”为题,获1995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1993、1996两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上,共接受了此方向的研究论文11篇。在黄文虎院士主编的《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一书中(科学出版社,1994),还收入了他写的介绍此方向的论文。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14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上,五篇大会报告之一的题为“自动控制在中国的某些最近进展”的报告中,有一节“具有相似及对称结构的系统”介绍了此项研究。

创办学报及学术年会,促进学科发展
  张嗣瀛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等组织中的重要职务,及多种学报编委,1986年又创办了《控制与决策》学报,任主编。此刊于1995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控制领域的核心期刊。同年国际《EI》(工程索引)来文以此刊为“选择检索期刊”。在1998《科学通报》(Vol,43,No.23)刊登的“中国科技期刊1997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排行表中,《控制与决策》被列入数学类全国前十种期刊中,被引频次排名第七,影响因子排名第一。1989年又创办“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并任会议文集主编。现在此会议已成为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性自动控制方面的重要会议之一。为促进我国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育战线辛勤培养大批人才
  他1948年毕业后,就一直在高等学校工作。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早期主要讲授理论力学等基础课。并任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室教师共同承担全校所有各系理论力学的教学。由于各专业要求不同,教材也随之有不同类型。
  1959年自苏联回国后,又致力于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他讲授了“运动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常微分方程”等多门课程,编写了有关教材。
  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以后,他又全力投入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工作,招收了一批研究生,经他已培养毕业的博士后有3人,博士有20余人,硕士有30余人,其中4人已成中博士生导师,7人已成为教授,这些人已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成长为新的高级人才。
  他制定了科学研究方向,并根据科学的发展,及时修订补充,长期坚持。
  他领导研究生所进行的科研,属基础性研究,为了集中精力,他不接受横向课题任务,经费来源只是与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这些基金项目强度较小,研究生数量又较多,因而经费比较紧张。在这样艰苦条件下,他团结课题组的师生,坚持研究,坚持正确方向,并长期坚持每周一次的讨论班活动。
  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他“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奖。此外他还被授予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晨)

简历
  1944年9月-1948年7月 武汉大学机械系学习并毕业。
  1948年9月-1949年8月 任浙江金华英士大学机械系助教。
  1957年9月-1959年7月 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
  1949年10月-1980年 任东北工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起为教授,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
  1980年起 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为博士生导师。
  1985年起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8年起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1985年起 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
  1983年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自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主编,《信息与控制》副主编,《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军事系统工程》等期刊编委。
  1986年 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建模、决策与对策(MDG)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国家组织委员会主席。
  1991年 任IFAC“DES’91(离散事件系统)国际学术会议”(沈阳)程序委员会主席。

主要论著
  1 张嗣瀛著.微分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 张嗣瀛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3 Zhang Ciying.The stability of motion on finite interval.(in Russian) Applied Math. and Mech. (PMM), 1959.23, (2).
  4 Zhang Ciying.One criterion of stability of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 (in Russian)Automation and Remote Control.1959, 15(5).
  5 Zhang Ciying.相空间坐标受限的最优控制问题.自动化学报,1966,(2).
  6 张嗣瀛.关于定量与定性微分对策.自动化学报,1980 (2).
  7 Zhang Ciying.Anew approach of solving qualitative differential games and determining the boundary of controllable region. On 8th IFAC Word Congress. Preprints, 1981,Ⅸ: 128-133.
  
8 Zhang Ciying.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qualitative maximum principle. On 1983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ACC), Session FA2: 934 939.
  9 Zhang Ciying, Wu Hangsheng, Wang Jingci.An Approch to Solve the Role Ambigulty Problem in Aerial Combat.Paper, on 9th IFAC Word Congress. Preprints, 1984,(Ⅴ): 160~165.
  10 张嗣瀛.一种确定快速最优及能控性问题伴随方程边界条件的方法、集合覆盖法.自动化学报,1985(3).
  11 Zhang Ciying.A kind of nonlinear incentive Stackerberg syrategy and the “quantity of threat” Pro. of the IFAC Workshop on Mobelling, Decision and Game with Application to Social Phhenomena, 1986, 1.
  12 Zhang Ciying.A nonlinear incentive atrategy for multistate Stackelberg games with partialinformation, Pro. of the 25th IEEE CDC Vol. 1986, 2.
  13 Zhang Ciying, A nonliner incentive Stackelberg strategy for multi-stage bynamic games, Pro. of the 26th SICE Annual Conference, 1987, 1.
  14 张嗣瀛,吴汉生.微分对策中的有限时间局部捕捉区.自动化学报,1987,13(4).
  15 张嗣瀛.复杂控制系统的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黄文虎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2~59,或《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11,(2):231~237.
  16 张嗣瀛,杨光红.一类复杂系统的全息控制.控制与决策,1996.11(4).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杨嘉墀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自动化仪器仪表卷 2.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02.第89-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