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权”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内容“夏正权 : 男,汉族。1934年10月23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中共党员。侨眷(祖父系马来西亚归侨,父亲系美国归侨)。现任宁波大学教授...”创建新页面)
 
 
第1行: 第1行:
夏正权 : 男,汉族。1934年10月23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中共党员。侨眷(祖父系马来西亚归侨,父亲系美国归侨)。现任宁波大学教授兼科研处长。1950年9月至1955年8月先后在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华东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读书并毕业。1955年8月开始工作,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后转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车间技术组长、车间技术副主任、开发试验室副主任等职。1982年4月晋升高级工程师。专长加工工艺及设备设计,主管设计的“摇臂轴座加工自动线”获1978年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首创对高强度合金钢42CrM0连杆大直径精密螺孔M22×2-1的挤压攻丝,获辽宁省1981年科技成果三等奖。主管设计的CO2激光加工机系统获辽宁省、铁道部三等科技成果奖。1978年至1983年连续荣获辽宁省大连市劳动模范。1982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1983年底调华侨大学任学科带头人、指导硕士研究生兼科研处长。1985年12月至1987年1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访问,被委以Honorary Fellow,共同搞科研并协助指导研究生。先后有6篇科研论文在1986年瑞士Flims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汽车技术和自动化会议、1987年美国cincinnati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生产研究会议,1988年意大利Florance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汽车技术和自动化会议和1989年8月在英国Nottingham召开的第十届国际生民研究会议上宣读交流,文章被刊载在论文集上。1988年6月晋升为教授。1964年撰写的处女作《夹具公差的选择》一书由一机部新技术推广组出版。《柴油机连扦的机械加工》一书1980年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在著名的《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组合机床》、《国外学术动态》、《华侨大学学报》、《中国建设》(英文版) 等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8篇 (其中在国外发表的6篇)。
+
夏正权(1934- )
 +
<br>夏正权,1934年10月23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中共党员。侨眷(祖父系马来西亚归侨,父亲系美国归侨)。现任宁波大学教授兼科研处长。1950年9月至1955年8月先后在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华东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读书并毕业。1955年8月开始工作,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后转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车间技术组长、车间技术副主任、开发试验室副主任等职。1982年4月晋升高级工程师。
 +
<br>专长加工工艺及设备设计,主管设计的“摇臂轴座加工自动线”获1978年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首创对高强度合金钢42CrM0连杆大直径精密螺孔M22×2-1的挤压攻丝,获辽宁省1981年科技成果三等奖。主管设计的CO2激光加工机系统获辽宁省、铁道部三等科技成果奖。1978年至1983年连续荣获辽宁省大连市劳动模范。1982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1983年底调华侨大学任学科带头人、指导硕士研究生兼科研处长。1985年12月至1987年1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访问,被委以Honorary Fellow,共同搞科研并协助指导研究生。先后有6篇科研论文在1986年瑞士Flims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汽车技术和自动化会议、1987年美国cincinnati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生产研究会议,1988年意大利Florance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汽车技术和自动化会议和1989年8月在英国Nottingham召开的第十届国际生民研究会议上宣读交流,文章被刊载在论文集上。1988年6月晋升为教授。1964年撰写的处女作《夹具公差的选择》一书由一机部新技术推广组出版。《柴油机连扦的机械加工》一书1980年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在著名的《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组合机床》、《国外学术动态》、《华侨大学学报》、《中国建设》(英文版) 等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8篇 (其中在国外发表的6篇)。

2023年3月24日 (五) 16:50的最新版本

夏正权(1934- )
夏正权,1934年10月23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中共党员。侨眷(祖父系马来西亚归侨,父亲系美国归侨)。现任宁波大学教授兼科研处长。1950年9月至1955年8月先后在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华东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读书并毕业。1955年8月开始工作,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后转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车间技术组长、车间技术副主任、开发试验室副主任等职。1982年4月晋升高级工程师。
专长加工工艺及设备设计,主管设计的“摇臂轴座加工自动线”获1978年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首创对高强度合金钢42CrM0连杆大直径精密螺孔M22×2-1的挤压攻丝,获辽宁省1981年科技成果三等奖。主管设计的CO2激光加工机系统获辽宁省、铁道部三等科技成果奖。1978年至1983年连续荣获辽宁省大连市劳动模范。1982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1983年底调华侨大学任学科带头人、指导硕士研究生兼科研处长。1985年12月至1987年1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访问,被委以Honorary Fellow,共同搞科研并协助指导研究生。先后有6篇科研论文在1986年瑞士Flims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汽车技术和自动化会议、1987年美国cincinnati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生产研究会议,1988年意大利Florance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汽车技术和自动化会议和1989年8月在英国Nottingham召开的第十届国际生民研究会议上宣读交流,文章被刊载在论文集上。1988年6月晋升为教授。1964年撰写的处女作《夹具公差的选择》一书由一机部新技术推广组出版。《柴油机连扦的机械加工》一书1980年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在著名的《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组合机床》、《国外学术动态》、《华侨大学学报》、《中国建设》(英文版) 等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8篇 (其中在国外发表的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