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鹏 高级农艺师,仙居县白塔镇厚仁村人。1950年在大学读书时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8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4年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前身)毕业后,分配在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前身)工作,研究甘薯(蕃薯),与王庆伦同志一起,撰写了《浙江温州地区甘薯栽培调查》一文,刊登在《华东衣业科学通报》1954年12期。做过生产调查和试验研究,也管理过一千亩甘薯地的生产。从而掌握了甘薯大田生产的栽培技术,十万斤甘薯种的温床育苗技术和百万斤甘薯种的贮藏技术,写有技术材料,对当时全省的甘薯生产技术推广起了一些作用。
1959年调到浙江省金华农业专科学校任作物育种课教师,结合教学,做了一些甘薯新品种选育试验,选育了61~61、61~212两个新品系,比推广良种胜利百号高产,当时对金华地区的甘薯生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l974年,在浙江省金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做小麦育种试验。1973和1975年小麦赤霉病流行,看到赤霉病对小麦的威胁很大,以致使全地区的产量少收40%左右,受害的麦粒品质变劣,人吃了要呕吐。于是,就确立把抗赤霉病作为小麦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根据当时情况分析,提出抗赤霉病育种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选出的材料在抗病方面基本上与抗病亲木相近,在产量方面要求在常年条件下能相当于当地的当家品种;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继续选育,要求达到继承其抗病性,提高其丰产性,改良其早熟性,再育成高产抗病的种。在亲本选配方面,我分析了251个育成品种的亲木,发现病轻品种大部分含有“阿夫”或“南大2419”的血统,就选用其中有代表性的类型为亲本进行杂交。在后代选方而,采用了连续的倾向性选择方法。由于亲本选配的合理郛后代选择的恰当,经过几年摸索,选得了“林苏”和κ波苏”两个赤病抗溟材料,达到第一步的要求。写了《关于小麦赤霉病抗病育种的几点体会》的文章,发表于《浙江业科学》1980年第一期。经全国小麦赤霖病研究协作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8个单位)联合鉴定,“林苏”和“波苏”小麦抗赤性与国内最优的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相仿,抗性稳定。研究与实践证明,“林苏”和“波苏”的配合力比“苏麦3号”好,优良性状的遗传传递力比“苏麦3号”强,用作抗赤亲本比“苏麦3号”更有成汝。因此,作为赤霉病抗源比“苏麦3号”更加优越。目前有不少单位巳用作亲本材料,有的单位如江西省九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本所等已从其后代中选得有希望的新品系。�内,抗赤霉病资源极少,“林苏”和“波苏”的育成,开始了赤霉病的新抗源。国外,“波苏”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鉴定,无论温室或大田都表现高抗赤霉病,开拓产生良好的影响。在金华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下,“林苏”和“波苏”作为小麦赤霉病的优质抗源,已于1984年通过了成果鉴定,并获得1985年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一研究结果也写了文章,发表于《浙江农业科学》1985年第5期。这篇文章被评为1987年浙江省遗传学会优秀论文奖。第二步,一开始就着重于提高丰产性的选育。在选育的过程中,遇到入选材料抗赤性与丰产性存在矛盾的问题,根据前人研究和自己的实践,对小麦的抗赤性、抗赤性与丰产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索。看到入选的病轻材料中包含着多穗型、大穗型、多粒型、大粒型、矮秆型、植株笃直型、叶片竖立型、叶色浓绿型等多种丰产因素,可见抗赤性与丰产性並不都有矛盾。又看到抗赤性与丰产性对植株形态的要求很不相同,如矮壮的茎秤和色浓肉厚挺硬的叶片能耐高肥,长方形多花多实小穗紧密的穗型单穗粒数多。这些形态符合丰产性的要求,但不符合抗赤性的要求,常表现为丰产而不抗病;细长的茎秆和色淡肉薄柔软下披的叶片耐肥力差,小穗稀疏而尖顶的穗型单穗粒数少,这些形态符合抗赤性的要求,但不符合丰产性的要求,常表现为抗病而不丰产。抗赤性与丰产性对形态的不同要求是丰产性与抗赤性的矛盾所在。于是提出“形态抗性”这个新概念。阐明丰产性与抗赤性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丰产性与抗赤性的矛盾是丰产性与形态性的矛盾引起的新观点。形态抗性有的与丰产性有矛盾,有的没有矛盾。“形态抗性”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在育种实践中,选择利用与丰产性不矛盾的抗性形态,摈弃与丰产性有矛盾的抗性形态,是协调丰产性与抗赤性矛盾的重要途径。这个难关的突破,把小麦的抗赤霉病育种工作推前一步,育成了“6071”和“金鉴36”两个抗赤性和丰产性兼顾的新品系。这两个新品系在浙江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中,与推广品种浙麦1号相比,熟期迟1~2天,产量高出10%左右,抗赤性远远超过,为中抗水平,目前正在继续试验和试种。
此外,还育成了适于棉、豆等经济作物套种的新品系矮秆908。矮秆908具有矮秆(株高63-85厘米)、早熟、株形紧凑的特点。套种不仅使当季小麦获得高产,而且使套入的棉花、大豆等作物遮荫少,共生期短,生长良好,也获高产。据调查,无论大豆或棉花,套种在矮秆908田里的能比套种在淅麦1号旧里的增产一成以上。随着种植业结构改革的深入,麦田里套种经济作物的种类繁多,适于经济作物套小麦新品系的育成,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有现实的意义。据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童中教授的矮秆基因定位研究,矮秆908的矮秆因分别位于2A、2B、4B2D和3D上,证实它不同于其他一般矮秆基因。因此,矮秆908非但遹于经济作物的套仲,而且是矮化育种的良好矮源。在金华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主持下,矮秆908于1985年通过了成果鉴定。
金华地区历代当家品种,如金华白蒲、兰溪早小麦、矮洛阳,、渐麦1号都无芒,而外地引入品种如繭大2419、矮粒多、吉利、苏麦1号、扬1、2、3、4号,丰产3号等都有芒。引入的有芒品种,其丰产性都很好,可就是在种植面积上不如当时无芒的当家品种。这个现象促使我去研究小麦的芒在金华地区到底有没有用处。如果没有用处,小麦选种干脆就专选无芒品种。如果有用处,还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应用。关于芒的功能,前人已有研究,对于芒的利用,未见有重大的论述和报道。经过三四年的试验、调查和研究,明确了在金华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芒对小麦种子有增重作用,芒对种子增重作用的大小与其叶绿素合量有关,叶绿素含量多的芒对种子增重作用大。可见芒叶绿素含量多的品种是小麦育种的有效选择指标,金华当家品种与芒的有无並无本质的关联。根据这样的结果,提出在小麦育种中选择叶绿素含量多的芒、粗而长的芒、葚老迟的芒的植株,培育芒叶绿素含量多的品种,以提高种子丰满度的观点,作为麦芒利用研究的开始。把这一研究结果和提出的观点写成文章,在全国性刊物《种子》1985年第5期发表,于1987年获金华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