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宝熙”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卓宝熙(1934— )
 
卓宝熙(1934— )
 
<br>  卓宝熙,工程地质遥感技术专家,中国工程勘察大师。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创始人之一和开拓者。主持、参加了青藏、西康、朔黄等约30条铁路和南昆线、川渝东通道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地质遥感技术勘察及科研工作,编著《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等5本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判释和应用经验。对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br>  卓宝熙,工程地质遥感技术专家,中国工程勘察大师。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创始人之一和开拓者。主持、参加了青藏、西康、朔黄等约30条铁路和南昆线、川渝东通道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地质遥感技术勘察及科研工作,编著《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等5本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判释和应用经验。对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84行: 第83行:
 
<br>15 卓宝熙.面对信息时代的铁路航测遥感技术.铁道工程学报——跨世纪铁 路建设对策研讨会论文专集,1999(增刊):226~233
 
<br>15 卓宝熙.面对信息时代的铁路航测遥感技术.铁道工程学报——跨世纪铁 路建设对策研讨会论文专集,1999(增刊):226~233
 
<br>16 卓宝熙. 工程地质遥感判释与应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br>16 卓宝熙. 工程地质遥感判释与应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
<br>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国林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铁道卷 一.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第524-536页.

2021年2月15日 (一) 15:47的最新版本

卓宝熙(1934— )
  卓宝熙,工程地质遥感技术专家,中国工程勘察大师。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创始人之一和开拓者。主持、参加了青藏、西康、朔黄等约30条铁路和南昆线、川渝东通道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地质遥感技术勘察及科研工作,编著《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等5本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判释和应用经验。对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卓宝熙,1934年2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现福州市)。抗日战争期间,随父亲到闽南南靖县、长泰县等地念小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随同乡回到福州,入私立学院附中初中部,1949年9月考入福州市第一中学(现福州三中),1952年5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9月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建筑专业,1953年,因院系调整,合并到上海同济大学铁路系铁路建筑专业。
  1954年9月毕业后分配到在大连的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同年11月参加汤旺河森林线的定测工作,任水文实习生。1955年4月随队伍调往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由于新中国缺乏工程地质人员,他服从分配转行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参加了兰新线清水至玉门段的定测、哈密至乌鲁木齐段的航测初测,并首次利用航空像片进行地质调查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于1956年7月从兰新线现场调往北京航空勘察事务所,跟随前苏联航空地质专家高鲁宾柯学习航空地质,从此开始了他的航空遥感地质工作生涯。1957年,铁道部决定航空勘察事务所和其他几个事务所合并,成立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在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工作期间,于1963年任工程师,1987年任高级工程师,1995年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任科总、处总、铁路航测遥感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院副总工程师等职务。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卓宝熙长期从事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工作,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铁路航测技术在青藏高原上的应用”、“航测像片在铁路工程地质测绘中的应用”两项1978年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他主持的“多种遥感手段在铁路勘测中应用范围和效果的研究”、“铁路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判释技术”两项,分别于1987年、1999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门头沟区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程度遥感调查”于200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由他率领的遥感技术群体所完成的遥感工程地质判释成果,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遥感综合评估隧道富水程度的经验公式”、“铁路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判释技术”等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由他主编和编著的《遥感原理和工程地质判释》、《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工程地质遥感判释与应用》等书,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对推动我国遥感技术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卓宝熙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热心培养年轻一代。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98年12月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空间资讯与防灾科技研讨会”。在大会上作了“3S地质灾害信息立体防治系统的建立及其意义”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同行的好评,并与同行广泛交换了遥感灾害工作的看法。他还担任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顾问、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副主编、《铁道工程学报》特约顾问、《遥感信息》编委、西南交通大学及北方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等10余个社会职务。
  卓宝熙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使他获得了很多荣誉。他的业绩被美国国立传记研究所选入辞书中,并被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获1991年度“全路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2年被北京市科协授予“北京科技之星”称号,同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称号,1997年被同济大学授予“同济大学荣誉校友”称号等。

致力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卓宝熙是我国最早从事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当时称航空方法)的几位专家之一,也是铁路系统遥感技术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区。40余年来共主持、参加过兰新线、青藏线、成昆线、朔(州)黄(骅)线、南昆线、川渝东通道等约30条铁路线的遥感工程地质工作。遥感技术在上述诸线铁路工程地质勘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勘测效率和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为选择理想的线路方案、节约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975年,在青藏铁路风火山—唐古拉山段的遥感工程地质判释调查工作中,卓宝熙与其他同志一起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共完成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地质填图工作。在交通困难、气候恶劣、地质资料缺乏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于常规地面调查方法,不但劳动强度大,还难以保证填图质量,他充分利用了遥感技术的优越性,顺利完成了填图任务,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以上,保证了填图质量,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他不但完成了遥感填图工作,还根据遥感判释调查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线路方案。如年希湖东西岸方案,经遥感判释调查提出了较好的组合方案,避开了冻土沼泽、冻胀丘地段,减少了约35平方公里的外业控测工作量,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西(安)一(安)康铁路线秦岭越岭隧道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座铁路隧道,鉴于地形地质十分复杂,铁道部要求在初测之前,作“加深地质工作”,在大面积范围内进行工程地质选线。此项工作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负责,组织路内有关单位共同完成。工作中,采用了以遥感技术为先导的地质综合勘察方法。卓宝熙是遥感组的航空遥感技术负责人,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充分利用多种遥感图像判释,结合地面调查、物探等其它勘察手段,从多角度获取了大量地质信息,从宏观上查明了岭北和岭南共约460平方公里秦岭长隧道地区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情况,从而为在秦岭越岭段把比选范围缩小到石砭峪附近小扇形范围及随后在该范围的3个主要方案中,为筛选出地质条件较好的石砭峪秦岭隧道方案创造了条件,保证了所选方案的技术可靠性,大大缩小了初测范围,提高工效近一倍。经施工证实,所选的秦岭长隧道方案是正确的。该项目获2002年度铁路工程优秀勘察一等奖。
  朔(州)黄(骅港)铁路通过地区水文条件极为复杂,1990年,受河北省交通厅地方铁路管理局的委托,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承担了该线河间—港口段可行性研究工作。卓宝熙为该段线路的技术总体负责人,他根据遥感图像能通过微地貌特征和色调差异,把历史水害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痕迹连接下来,可以确定水害严重地段的这一特点,决定采用遥感技术进行水文调查。他和同志们根据遥感图像判释成果,同时结合大量地面水文观测资料,进行方案比选,推荐走黄骅方案,经综合考虑后,已被国家采纳作为施工方案,使线路避开了水害严重地段,并大大节约了工程投资,该线已建成通车。
  随着遥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及多年遥感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1991年卓宝熙提出在南昆铁路施工期间开展遥感地质工作,他在花甲之年亲自带领年轻的技术人员爬山涉水,奔波在施工工地。南昆铁路施工阶段遥感地质判释所提供的成果,通过施工验证大部分是正确的。该成果被南昆铁路指挥部评为《南昆铁路科技进步计划》二等奖,在获奖证书中指出:“在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南昆铁路工程遥感地质判释成绩显著,为南昆铁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南昆铁路工程地质遥感判释是遥感技术首次应用于铁路全线施工阶段,这项工作的开展拓宽了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当然,线路全线施工阶段应用遥感技术仅是开始,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1991年6月北京市北部山区遭受几十年来罕见的洪水、泥石流灾害,损失严重,为了进行灾害预防,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组成若干专家组开展遥感灾害调查工作。卓宝熙被指定为门头沟区专家调查组组长,工作期间他带领专家组成员,每天早出晚归,星期天也不休息,在15天时间内利用遥感图像,对门头沟区的18个乡镇,235个村庄进行水害和地质灾害判释调查,根据遥感判释成果把村庄按受灾程度分为4类,并分别提出防范措施。该成果成为门头沟区防汛部署的重要依据之一,产生了明显经济效益,为该区防汛工作作出重大贡献,受到区和市科协表扬。为此,他被评为1991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先进个人和“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十佳”之一。
  1998年铁道部下达了川渝东通道渝(重庆)怀(怀化)线、渝(重庆)石(石门)线、万(县)枝(城)线等三条铁路线的遥感地质判释工作,由卓宝熙担任该项目负责人,该通道通过地区交通困难、地形地质十分复杂,方案比选难度大,他组织项目组成员,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工程地质判释,共完成1:20万陆地卫星图像工程地质判释图18万平方公里,1:5万航片工程地质判释图1.5万平方公里,图件编制全部采用计算机成图,内容美观、详细。工作成果从区域地质背景、不良地质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个方面进行了工程地质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和数据全面准确,专家评审认为所提出的初步评价意见对下一步勘测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面积多方案比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的开拓者
  卓宝熙潜心钻研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他善于根据生产中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科技进步的最新发展情况,努力探索,积极开拓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他所提出的学术见解颇具新意,在国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到同行的重视。
  1.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地质分区方案
  通过青藏铁路遥感地质工作,1975年卓宝熙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地质分区方案,他根据高原多年冻土对铁路工程危害程度,将冻土分为严重冻害区、一般冻害区和无冻害区三个大区和十个亚区。并根据各个区在航空像片上所反映的特有图案和影像特征,建立了高原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航空像片典型图谱,这些图谱在国内外未见公开发表过,十分珍贵,具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该成果在“第二届亚洲遥感会议”上宣读过。他建立的航空像片典型图谱,在该线工程地质填图中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铁路选线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资料,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2.提出了长隧道地区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模式和遥感综合评估隧道富水程度的经验公式
  遥感技术在铁路工程地质选线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越岭长隧道地区,往往地形困难,地质复杂,需在大面积范围内做多方案比选,是遥感技术的用武之地。通过西(安)—安(康)铁路秦岭越岭长隧道、衡(阳)—广(州)铁路复线大瑶山越岭长隧道等的遥感地质工作和科研工作,1990年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经验,提出了长隧道地区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模式。该模式根据勘测区地形地质特点及不同的勘测阶段,规定了应该使用哪些遥感数据和如何进行遥感数据的最佳组合,从而为长隧道地区使用遥感技术总结出了一套合理的作业程序和工作方法。该成果在铁路技术交易市场上展示过,受到同行称赞。
  通过西(安)—安(康)铁路秦岭越岭隧道“遥感技术隧道水文地质信息提取及富水区确定”科研工作,1998年他提出了遥感综合评估隧道富水程度经验公式。以往,应用遥感图像判释确定隧道富水程度,是沿用定性判释方法确定的,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所确定的富水程度带有判释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经验公式的应用,使利用遥感技术确定隧道富水程度从定性向定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与定性判释的区别是它把影响隧道富水程度的诸因素,如岩石、构造、地形、地表径流、泉水、隧道埋深、降雨量等等,以分数的形式量化,从而提高了遥感判释成果的可靠度,也为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和专家系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用该经验公式提出的成果经西安—安康线秦岭隧道和南昆线家竹箐隧道施工验证,总体上效果良好。专家评审认为,该方法国内外尚未见公开发表,可在类似地质条件下,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工程中。目前,该方法已在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施工中应用。
  3.提出了提高遥感图像判释应用效果的有效方法
  卓宝熙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由他主持的《铁路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判释技术》科研项目,1990年提出了提高遥感图像判释能力的方法,包括从遥感技术应用模式、图像处理、判释标志、典型图谱、专家系统等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提高遥感图像判释应用效果的目的。该科研成果通过专家评审,认为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提出了遥感技术可用于新建铁路勘测各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全过程的新概念。
  他根据目前我国工程勘测中工程地质工作薄弱,以及在勘测后期和施工中经常发现地质资料有较大出入的现状,1991年他提出在工程勘测后期及施工阶段采用遥感技术的建议。通过南昆铁路施工中的应用和验证,已经证实遥感图像判释在施工阶段应用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他提出的遥感技术可用于新建铁路勘测各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全过程的这一新概念,打破传统的看法,是一种创新,有利于拓宽遥感技术应用的范围。

系统地总结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判释理论和经验
  卓宝熙共发表论文约80余篇。这些论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在铁路勘测中的地位与作用;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在铁路勘测中的应用原则与方法;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在铁路勘测中的应用效果。他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多篇论文获奖或被有关刊物转载。
  1984年,他参加了在巴西举行的“第15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术会议”,在会上首次向各国同行介绍了我国“铁路勘测中遥感图像判释的应用”,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和兴趣,论文被选入会议论文集中。随后又被伊拉克MOSUL大学校刊转载,并来函致谢。
  1982年他与马荣斌等合编了《遥感原理和工程地质判释》一书,作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工程地质遥感图像的判释经验。本书对判释标志的类型、影响判释标志的因素、判释标志的可变性及其运用方法等,结合图谱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尤其是不良地质判释,可以说至今在国内任何一本同类书中还未见这么详细的论述过。该书在国内遥感界影响较大,被认为是难得的一本理论和实践完善结合的好著作,再版一次,仍供不应求。该书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对促进我国遥感工程地质工作的普及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许多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举办遥感地质培训班讲课,都用此书。美国康乃尔大学著名遥感专家梁达教授称该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本好书。
  1995年,他执笔编制了《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规程(TB10041-95)》。它是国内第一个有关工程地质遥感的技术规程。该规程的制定使铁路工程地质遥感工作有章可循,也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9年他主编了《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该书由近400幅典型航空像对组成,是铁路系统近半个世纪遥感生产实践和科研的结晶,编者以遥感图像典型图谱形式,图文并茂地分别对各类工程地质现象进行了详细判释,填补了国内的空白。陈述彭院士为该书写了序言,充分肯定了该图谱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也是对世界同行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无论从继续教育或科学普及,或是从国际交流、技术转让的角度来看,这些典型图谱都可以认为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新贡献……”。

推广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
  卓宝熙在铁路遥感技术应用的宣传及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写了“遥感技术在铁路勘测中的地位和作用”、“遥感技术是铁路勘测的一种有效手段”、“铁路遥感技术大有可为”等多篇论文在报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宣传遥感技术的优越性,同时,他还多次以各种形式向上级领导提出推广、加强应用遥感技术的建议。他的建议与设想引起了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的大部分建议已被采纳,对推动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卓宝熙在推广和普及铁路遥感技术应用方面也是尽心尽力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我国遥感技术的起步阶段,各部门急需遥感地质人才,他多次为铁道部、水利部、冶金部、交通部、高等院校等部门和单位举办的遥感地质培训班讲课。20世纪90年代,在他任铁路航测遥感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期间,为总结铁道部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提高应用水平,多次组织主持了“铁路航测遥感科技动态报告会”,并出版论文集,还多次组织国外遥感专家到铁道部讲课。

致力遥感五十载踏遍青山人未老
  卓宝熙十分热爱遥感地质工作,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了专业上。在长期的野外工作中,他把遇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当作最好的教材,边观察边琢磨。他在每个阶段现场工作结束后,一般都要写总结或论文,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不断得到提高。
  卓宝熙喜欢看名人传记,许多革命先辈、专家、学者的风范及高尚品格,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定意志,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在工作中养成了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长期的勘测队生活,磨练了他不怕艰苦、不怕劳累的坚强意志。20世纪50年代,曾参加了兰新线等线的勘测工作和成昆线的航空目测工作;20世纪60年代,参加了张白线、向厦线等线的勘测工作;20世纪70年代曾先后两次参加青藏线勘测工作,青藏高原气候恶劣缺氧,住的是棉帐篷,吃的是压缩饼干,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他坚持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20世纪80年代末,在地形十分困难、地质十分复杂的秦岭隧道,他三次参与了工程地质遥感技术调查选线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花甲之年还亲自带领年轻技术人员到南昆铁路施工现场进行遥感地质判释的验证工作,他与年轻人一样,每天爬山涉水,早出晚归。2001年,他还争分夺秒地完成了力作《遥感工程地质判释与应用》一书,约100万字。2002年,他仍为“铁路工程地质遥感应用培训班”讲课,并亲自带领学员到现场实习。学员除铁路部门外,还有的来自国土资源、水利、公路、油气管道、电力等部门。为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后继有人作贡献。
  卓宝熙十分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1998年初,他专程去成都为西南交大测量工程系的学生作“学习专业知识与科技进步问题”的报告,语重心长地勉励同学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使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凡是青年人在科研和生产工作中,向他请教一些技术难点问题,他都耐心地给以指导,受到青年人的尊敬。1999年他被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团委授予“青年之友”光荣称号。
  多年来,卓宝熙一直致力于遥感地质工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踏遍青山人未老”,接近古稀之年的他仍埋头工作在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他为人正直,性格开朗,业余兴趣广泛。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他还喜欢听音乐、唱歌、跳舞,观看各种球类比赛,剪贴报刊资料及背诗词等。
  卓宝熙说:“能对社会作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就是我最大的快乐”。高度的事业心、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使他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

个人履历
1934年2月16日 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
1952-1953年 杭州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建筑专业学习。
1953-1954年 上海同济大学铁路系铁路建筑专业学习并毕业。
1954-1955年 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实习生。
1955-1956年 铁道部第一设计院技术员。
1956-1963年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技术员。
1963-1969年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工程师。
1970-1978年 交通部第二铁路勘测设计院工程师。
1979-1983年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主任工程师。
1983-1985年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处总工程师。
1985-1987年 铁道部航测遥感科技情报中心主任。
1987-1995年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1995-1996年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教授级高工,铁路航测遥感科技信息中心主任。
1996年-今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论著
1 卓宝熙,刘世俊.铁路航空工程地质工作.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9.
2 卓宝熙.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的航摄像片判释.冰川冻土学术会议论文 选集,1982:89~94
3 卓宝熙,马荣斌,王宇明等.遥感原理和工程地质判释.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1982.
4 卓宝熙.铁路勘测中遥感图像判释的应用.巴西:第十五届国际摄影测量与 遥感学术会议论文集,1984.
5 卓宝熙.铁路航测遥感技术的经济效益.铁道工程学报,1987(2) :20~27
6 卓宝熙.遥感技术在秦岭隧道综合勘探应用中达到新水平.铁道工程学报, 1990(1):17~22
7 卓宝熙.遥感技术是铁路地质灾害调查的先进手段.遥感信息,1991(3):14~ 17
8 卓宝熙.关于建立实用的工程地质灾害立体防治系统的设想.中国地质灾 害与防治学报专集,1994.295~299
9 卓宝熙.遥感地质调查在南昆铁路建设中的应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 铁路地质论文专集,1996.352~358
10 卓宝熙.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规程(TB10041—95).北京:铁道部建设司 标准科情所组织出版发行,1995.
11 卓宝熙.铁路部门GIS进展情况及思考.铁道工程学报,1997(2):1~7
12 卓宝熙.隧道富水程度遥感综合评估方法的探讨.铁道工程学报,1998(1): 85~90
13 卓宝熙.建立铁路“3S”地质灾害信息立体防治系统及其实用意义.铁道工 程学报,1998(4):90~95
14 卓宝熙等.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5 卓宝熙.面对信息时代的铁路航测遥感技术.铁道工程学报——跨世纪铁 路建设对策研讨会论文专集,1999(增刊):226~233
16 卓宝熙. 工程地质遥感判释与应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国林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铁道卷 一.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第524-5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