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康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伯康,号去病,祖居孙端镇街南,生于清光绪十九年 (1893年),早年求学于又新小学、绍兴师范、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191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
孙伯康从小勤奋好学,在困难面前从不服输。他在又新小学读书时,遇到难题就废寝忘食,认真钻研,直到弄懂为止。放学后,其他小朋友都放下书本去玩了,他却独自留在学堂里学习到天黑,每天打着灯笼回家。从又新小学毕业后,孙伯康四处求学。当时,他看到不少乡民因生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而死去,十分痛心。为了解除贫苦百姓的病痛,他立下了学医、行医的志向。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去病”,意思是去除百姓疾病,以便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志向。孙伯康从小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小学、中学、大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喜爱。在绍兴师范读书时,孙伯康得到了当时的校长——鲁迅先生的器重,鲁迅先生一直鼓励他、培养他、支持他,希望他能有一番成就。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真才实学,孙伯康得到了官费留学的机会,他到北京去留日复试的时候,就暂住在鲁迅寓居的“绍兴会馆”里,足见鲁迅先生对孙伯康的欣赏。
孙伯康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从日本留学回来后,他迁居杭州,在西湖吴山路开设了吴山医院,开始实施他“治病救人”的理想。有一次,他为一个传染病患者治病到一半时,病人的母亲意外去世了,当时治疗此病的医药费十分昂贵,病人不得已终止了治疗。当他得知具体情况之后,亲自到患者家里,对病人说:“你没有钱不要紧,治病最重要,赶快跟我回到医院里去,我会替你治病,直到治好为止!”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孙伯康一直秉承着“治病为先、病人为重”的理念,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人。孙伯康为人正气,不畏强暴。杭州沦陷后,当时有许多他的日本同学找到他,对他软硬兼施,希望他能为日本军队和侨民服务。孙伯康一心爱国,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回绝了他们的要求。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逼迫,孙伯康抛下了杭州的一切,回到了家乡——孙端,隐蔽于海螺畈(今孙端村),继续他的行医生涯,服务孙端的乡亲父老。孙伯康的一生,不喜欢当官,生前没有造过房子,也没有买过田地,平时喜欢喝点小酒,唱几句京戏。他的朋友多为医界人士,与乡贤孙庆鳞、绍城名医裘士东、郦强农,杭城名医钱潮等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