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畿道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龚畿道(1912-2007)
龚畿道教授,字修如,又名龚几道,江苏省海门县人,1912年10月出生。曾任上海农学院农学系教授,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
龚畿道教授1931年毕业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同年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农艺专业,1935年毕业后派任浙江省棉场、湖北省试验总场、四川省病虫防治所等任技士。1940年初赴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任讲师,1942年晋升副教授。1946年初赴重庆复旦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抗战胜利后复员回沪。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任沈阳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1956年提升为教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选派留学苏联莫斯科农学院二年,专修遗传学和作物育种学;回国后曾任沈阳农学院党委委员,院务委员,农学系副主任。1968年下放朝阳农村,1979年调上海农学院工作。
治学严谨,五十年如一日。龚畿道教授热爱专业,怀着为祖国振兴农业、发展农业志宏愿,解放前不顾颠沛流离的生活,远赴边隅地区,在艰苦环境里磨炼、奋斗;文革动乱中,虽受冲击下放农村,仍然坚持教学、科研,矢志不渝。
龚教授决心在遗传育种方面耕耘一辈子绝非偶然,早在浙大就学期间曾受到冯肇传教授治学态度的熏陶,暗下决心以冯教授为楷模,献身于祖国的农业事业。他好学不倦、勤于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丰实的专业知识;一丝不苟、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讲学,力求内容丰实新颖,思路开阔。先后编写教材7部达93万字。除主讲《遗传学》、《育种学》外,还主讲《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和《作物栽培学》;五十年代以来为研究生讲授《植物细胞切片技术》、《受精生物学》、《高级育种学》等课程。在对棉花、小麦、玉米、高粱、蚕豆等作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许多新的知识。严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龚教授历年培养的学生,正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负着农业科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重任。
培养青年教师,关怀备至。龚教授极为重视培养青年教师。他深知青年教师是祖国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把培养出优秀的年轻教师引为己任。数十年来,龚教授不辞辛劳,教育指导,悉心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言传身教,专家风范,一批批高足为祖国农业教育事业发挥着骨干的作用。1979年调任上海农学院工作时,正值学校复校不久,准备尚未就绪,遗传育种教研组在备课中急需得到指导和帮助,龚教授主动提出为大家讲授专业基础课——遗传学,他一丝不苟地认真备课,讲解突出重点,同时介绍了大量国内外遗传学方面的新动向。
遗传育种组新教师宋嘉声,是农学专业1978届毕业留校的。早在毕业实习阶段,龚教授亲自指导毕业论文,无论是田间考察,还是试验室操作,老教授严格而细致地加以指导,不厌其烦。小宋虚心求教,踏实肯干,勤奋好学,留校工作后成为龚教授的得力助手,在协助蚕豆科研工作中,做出了成绩。现已考取公费留学,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龚教授的一些四、五十年代的学生至今已年近花甲,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仍然乐于找到自己的老师请教和探讨。
科研成果丰硕,效益显著。龚教授在科学研究上涉及面广,尤其对于棉花、三麦、玉米、高粱、蚕豆的遗传和育种方面的研究有很高深的造诣。前后发表学术论文六、七十篇。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在棉花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和中棉的性状遗传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分别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发表,得到学术界的好评。之后,又对大麦的遗传性状进行研究,发表论文。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科研更为努力,成果显著。五十年代对春小麦的研究中,通过引种试验和培育,育成一个适合辽宁省地区种植的春小麦高产品种。六十年代采取常规育种手段,又先后育成两个春小麦优良品种,在辽宁、黑龙江等地推广,为小麦增产做出了贡献。同时,在春小麦的遗传性状转变的研究上,完成和发表论文两篇。另外,还对玉米果穗分枝性的遗传及异属花粉对玉米自交的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赴苏进修归来后,除了出色地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在高粱育种的科研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时,针对辽宁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高粱仍处于质量差、产量低的状态,龚教授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深入实际,跑遍全省四十多个市县进行考察和推广,终于培育成功优质高粱新品种——“分枝大红穗”。该品种具有品质优良、糯性强、产量明显高于同类品种的特点,在辽、鲁、冀等省推广达百万亩,并不断扩大到全国高粱产区,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这一成果曾获1965年辽宁省科技成果奖,并在全国育种工作会议上作《选育、试种和推广分枝大红穗高粱》的学术报告。在此基础上,他又培育出一个早熟的大红穗新品种,使早熟、优质、高产融为一体,更为理想。可惜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个新品种未能推广。
龚教授经常在大型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在第三届全国育种工作会议、全国作物学会年会、全国高粱育种会议等全国性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均得到与会者好评。他参加编审的《中国高粱品种志》一书获农牧渔业部1983年技术改进一等奖。
龚教授来上海农学院后,一方面着手调查,确定科研方向;另方面筹建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室。很快论证确定蚕豆科研课题,围绕蚕豆的高产和新品种选育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国内蚕豆科研的中坚力量。1988年10月,由他主持召开了全国蚕豆科研讨论会,十几个省、市、区的育种专家、学者到会,在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几年来,他在蚕豆生物学特性、蚕豆异交率测定、蚕豆根瘤菌等方面的研究很有价值,在高产栽培技术上改变市郊蚕豆亩产100余公斤的地产状态,研究出一套可行的亩产达250~300公斤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上海郊区的蚕豆高产做出贡献。蚕豆高产栽培课题于1985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龚教授根据蚕豆异交率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用“轮回选择”方法培育新品种,终于育成高产、稳产、优质、大粒、抗逆性强的新品系——“轮选一号”,还育出低单宁、绿色子叶早熟的新品系各一个。龚教授在蚕豆科研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基础上,提出蚕豆新品种的选育“应以培育综合品种为主”的正确论点,将会对我国蚕豆育种起指导作用。
热心社会工作,获得崇高荣誉。龚教授在沈阳农学院期间,除了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担任《沈阳农学院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沈阳农学院工会主席等兼职;兼任中国农学会辽宁省分会理事、省作物学会理事长。来上海农学院后,曾担任上海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教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龚教授忘我劳动,受人爱戴,在政治上受到很高的礼遇,1956年以来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56年他被授予“辽宁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大会,1964年作为辽宁省劳动模范的代表赴京参加了建国15周年的庆祝活动,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1960—1964年曾三次被授予“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1964年被选为辽宁省沈阳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龚教授在古稀之年,仍勤奋好学,指导研究生,不停地从事科研工作,主持全国性科研会议。龚教授做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可嘉,多出成果、多作贡献的行动堪敬,值得我们学习和追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无穷地力量在努力贯彻党的“十三大”路线的行动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