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之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亮之(1929-2017)
高亮之,祖藉福建长乐,1929年5月20日出生在上海。早年在上海读中学时,成绩优秀。他接受了鲁迅、陶行知、邹韬奋等的影响,关心中国的进步与农民群众。1946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成为学生运动积极分子。1947年7月加入中共地下党,1948年被选为学生自治会副常务理事,曾担任华家池地下党的党小组组长。他是于子三烈士的战友。1948年,由组织安排,他撤退到大别山解放区参加人民解放战争。南京解放后,作为军代表接管了南京农业学校。1956年至195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进修。历任南京农业学校教导副主任,华东农林干部学校三部副主任、团总支书记,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副研究员,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共江苏省第七届省委委员,中国农业气象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江苏省农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老科协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江苏分会副会长,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理事,并任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他被聘为国际性杂志Agricultural Svstems和Plant Production Science编委。
高亮之是中国现代农业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半世纪以来,高亮之潜心研究水稻、小麦、稻麦连作、双季稻等农业气象问题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的内容几乎涵盖农业气象学的各个分支,包括作物气象、农业气候、气象灾害、作物气候生态、作物计算机模拟等。他主持研制的《水稻、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率先步入国际学科前沿领域。在此基础上,他还广泛涉猎农业气象的其它领域,不断探索其精要,致力各学科交叉融合,有力推动农业系统学与农业模型学的研究发展,使之成为国内农业学科中的全新领域。上世纪50-60年代,他研究并论述了长江流域双季稻的可能性,并研究了生产上的关键技术。他还研究过我国水稻秋季低温冷害问题,提出了水稻安全齐穗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全国被广泛应用,为我国水稻防御低温冷害起了指导作用。他与助手一起研究揭示我国南方小麦湿害的机理,并提出防湿对策,后来得到大面积推广。70-80年代,他主持完成的中国水稻气候资源与气候生态区划的研究,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高亮之是我国最早从事并积极倡导农业模拟和农业模型研究的学者。1991年他研制成我国第一个大型的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他提出的水稻“钟模型”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借鉴与引用。2000年他研究成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为我国粮食增产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亮之积极参与建立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后称农业气象分会),不断推动中国农业气象与国际接轨,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气象人才(硕士、博士14位)。出版《水稻气象生态》、《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农业模型学基础》等学术专著6部,亦是《中国水稻栽培学》等专著的主要执笔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是我国较早在国际刊物《农林气象》杂志(SCI检索)上发表论文的学者。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他参与主持完成的“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亮之离休后,在科学事业上发挥余热的同时,又潜心于哲学研究,著有《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等8本著作。此外,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农学学科的改革发展,设立“高亮之科学论文奖”,激励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
高亮之学长是江苏省浙大校友会的创会元老,长期担任江苏省校友会的副会长与名誉会长,他一贯关心和支持校友会的工作,对学友、学弟、学妹和年青的校友们都关怀佩至,受到全体校友的崇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