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彭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述彭(1920年2月 - 2008年11月25日)
陈述彭,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逼感地学专家。中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有《中国地形鸟瞰图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总设计书,并主持和編制,为我国大型地图集的研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枳极倡导制图自动化设备的研制,推动了我国地图制图技术向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发展我国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先后组织“云南腾冲航空遥感综合实验"、“津渤环境遥感试验"、 二滩水电工程遥感试验"等重大遥感应用项目。积极倡导推广应用资源卫星,组织国家实验卫星的发射,发表有《地球资源卫星应用系统智能化》等专著。他还和极倡导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科学,代表作有《遥感信息机理》、《地理信息科学》、《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大辞典》等。汇集国内外发表论著,选编出版了《地学的探索》文集,共六卷。

  陈述彭,1920年2月28日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一个教师家庭里;中学时代成绩优异,爱好美术与地理。人学时用地图来回答地理试卷,曾得到校长的赞许。1937年以同等学历考入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组。因日寇进犯,学校迁广西宜山,翌年,学校迁往贵州遵义。因有名师荟萃,循循善诱,使他受到良好的地学教育,也启发他产生矢志钻研地学的浓厚兴趣。完成《遵义相对地势》、《遵义聚落》、《遵义土地利用》论文。1941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编著《东北经济地理》、《中国矿产图集》及《云南螳螂川地文与人文》硕士论文。虽然这都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中的工作,却已显示出他进行人地综合分析的学术观点。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留任讲师。在复校后的地理系开设《地图学》与《中国自然地理》课程。
  
创建地图学研究室,设计编制《国家大地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进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曾世英、方俊先生指导下参加筹建地图组。他满怀激情,十分庆幸能为此贡献才智。1954年,当国务院领导开展黄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时,却找不到一种适用于规划的地图,编制新图的责任就落到他身上,但是旧资料既良莠不齐又连不成片,困难很 大,他认识到根治黄河是国家的百年大计,知难而上。便采取了补测天文控制点,统一各省基点高程,加密平原等高线等措施,成功地编出《1:20万黄河中下游地形图》,解决了治黄规划中的 一项难题。当中苏协作研究中国自然区划时,又提出需要区划用图,他为此开展了《地形表示方法》、《制图综合指标》等研究工作,率先论证了中国地理特征制图表示的原则,为新中国制出第一幅《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势图》,推动了中国自然区划的研究。
  1956年他任地图室主任,为了探求新中国地图学发展的道路,他在系统论证“世界地图发展史"后发表《地图学现代特征与生长点》、《地图学研究方向和任务》等论文,认为应掌握社会需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才能使地图学符合时代的要求。在国家科学技术12年规划中,竺可桢副院长倡议,组织全国地学生物学专家完成编纂《国家大地图集》任务,并作为发展我国地图学的突破口,1956年此建议被批准列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重点科研任务之一。他认识到,完成图集编制任务,将为国家提供全局性国土信息,正是当时的急需,这也是世纪世界地图学的前沿,关系到国家的荣誉。他认真分析国内外主要地图集的编制经验,开展专题制图、数学基础、印制工艺等多项研究,取得了一批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并集思广益,完成技术总体设计,在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地图集》中,着重研究了制图要素地理真实性与几何精确性的协调、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中,他论证了地带性规律与区域特征的反映、环境形成与动态变迁规律的体现等科学问题。图集的设计与有关论述得到国际地理学会国家大地图集委员会主席K. A. 萨里舍夫(K. A. &nueB)的赞赏。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编成,由国家测绘总局刊印发行。这部包含207幅专题地图的巨著,包括总论、地质、地貌、气象、陆地水文、土壤、生物、海洋等学科领域,是研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灾害、基础工程和农业发展问题的地学百科全书。这第一部国家综合性大地图集的诞生,使我国的地图学迅速跻身于世界先进的国家行列,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图集在1978年获国家重大成果奖,对推动我国地图学的发展和省区地图集的编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图制作一向依赖于手工作业,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他一直思索着革新的道路,主张制图要有计算机介入,实现高速度的输人、处理、存储、更新、输出、显示,地图的内容和符号应当用数字形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与光机电技术 相适应。年代他就开始进行手扶跟踪与光机扫描的实验。1972 年他满腔热情地领导调研,提出开展制图自动化设备研制的建议。经过会战,终于自力更生地研制出了跟踪数字仪、数控绘图机、扫描数字化器和扫描绘图机、光电地图注记机等。使我国地图的机助制图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并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储备了人才,打下了基础。

开拓遥感应用领域,倡导影像系列制图
  近代的遥感技术,是从空间的高度来探测我们的地球,可为国上整治、资源开发、环境监测、地图测绘、全球变化研究问题提供丰富的信息。陈述彭一直为我国空间遥感事业的发展倾注心血。还早在1954年,他就编过《中国地形鸟瞰图集》,这本图集把透视点放在外层空间的高度上,采用球面投影和水彩艺术笔法将我国的锦绣河山予以地理学和地图学的显示。1962年他率队 到海南岛,实现用航空像片勘查土地资源,做出坡度、地质、地貌、土地利用、植被、土壤6种多比例尺的系列图,为热带作物规划服务,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的航空像片系列制图实验,得到规划部门的好评。以后,如海南岛富铁控矿构造研究,唐山震害背景分析,他都亲自带头应用航空和卫星像片,倡导遥感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70年代国际空间技术发展的高潮中,他考察了墨西哥、英国、瑞典的遥感,特别注意国际动向与前沿,对种种行之有效的技术特色作了分析和报道,如系列制图、测试雷达、图象处理、应用分析、信息系统等,使我国有所借鉴。他强调,发展遥感结合我国的自然环境与社会主义建设特点,走出自己的路子,并应加强地学信息的形成机理与应用分析,以避免国外遥感数据利用率不高的弊端。他为此先后作学术报告和发表论文,为我国的遥感发展指明方向。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先介绍“遥感"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呼吁“要重视空间科学遥感技术和卫星应用研究,建成现代化空间研究和卫星应用体系"。他一直把遥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他认为:“应当有全国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作出统一的规划,集中力量,协同作战"。他倡导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并深人基层调研全国的遥感力量与需求,为国家科委统筹规划献计献策;创建并领导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作为发展我国遥感应用研究的一个基地。以后,他受聘国家遥感中心担任顾问兼研究发展部主任,对制订国家遥感发展规划、组织攻关、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服务,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他以区域研究的生态系统观点来主持领导多学科综合性的国家重大遥感实验,如为亚热带山区整治开发农林生态建设、矿产、地热利用为研究重点的滕冲航空遥感;以保护环境监测污染的天津城市环境遥感;研究水能开发监测地质环境为主的二滩遥感,都是急国家之所急,收到了一次实验、多方受益的良好效果。这些实验运用了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多种遥感数据的对比论证,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密切结合,为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开拓了道路,培养了人才,创造了经验,对全国遥感的发展已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在1985年、1987年、1989年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早在1963年他率先倡导遥感系列制图。因为由遥感影像分析所取得的丰富信息,只有以地图的形式来表达,才易为规划决策者或工程设计者所接受,有助于区域空间剖析和综合论证评价。他指出,在进行遥感系列制图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分类和图例系统,然后遵循逻辑有序的作业流程,从地形图到专题图,从专题分析到综合预测,循序渐进,才有利于实现深人分析和高度综合。他所主编的《腾冲航空遥感图集》、《天津环境质量图集》、《陆地卫星影像地学分析图集》,分别代表了航空、航天遥感与机助制图不同方法所取得的区域研究成果。系列制图在我国区域遥感中得到迅速推广,近年更有飞速的发展。
  对于遥感应用的深化,他主张:运用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多时相数据的对比论证,以模拟区域发展动态的全过程,有利于解决资源、环境与生产力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掌握灾害预报与险情分析的主动权。他在《自然环境变迁遥感监测与预报》一文中所阐述的论点,对遥感的深人与提高极有启发。
  1970年,他强调遥感应为全球研究服务,指出卫星遥感对认识全球地学生物学规律,分析世界环境问题,甚至研究外贸环境,支援第三世界,都有现实意义。《航天遥感对地球宏观分析》的启示,已引起普遍的关注。
  他期望我国早日建成航天遥感应用系统,1979年提出:“推广、应用、准备发射资源卫星的建议",1988年发表《地球资源卫星应用系统智能化》等论文,主张将卫星设计实施各个技术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早日实现分析的智能化,遥感数据能及时转化为专题图,以满足用户迫切的信息需要。他的这些远见已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1989年他被聘为中国资源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90年又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空间委员会副主席。1992年受聘为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院顾问,并与陈芳允合作,倡仪小卫星计划,他的建议将会得到重视和实现。

开拓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创建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
  80年代初,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他提出,应该建立能对全局锖况进行系统分析、方案优选、生产管理、预测预报的数据处理系统可成为政府领导部门科学决策和工程规划的现代化工具。他进一步阐明,这种系统要建立在统一的地理坐标体系之上,形成多层次泛目标的数据库,具有丰富的空间信息及其时间序列,需不断更新,并可作为遥感应用与机助制图的技术支撑。
  具有这种功能的信息系统,他已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初见成效。他于四年率先在二滩、渡口地区开展城市管理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实验。他的这一创见,是将区域研究、遥感、机助制图与计算机技术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功能更为综合的技术体系,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和国家科委的重视。他汲取了国际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经验,考虑到全国多个系统功能的兼容与信息共享,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定;他在国家科委领导下首先开展《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研究,并发表《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与试 、《中国地理数据处理与GIS》等论文。1985一1987年期间,他受命筹建并领导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对国内外全面开放,成为我国有计划、有步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实验的学术基地。
  他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针对每一决策问题,根据所构成的多种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分别其相互作用的性质,进而探讨解决矛盾的办法。对于各个空间型的研究对象,用软件系统来处理图形特征的拓扑与属性文件的复合,以硬件系统来保证输人、分析、综合、建模、处理、制图等功能。这是一条运用计算机进行地学研究的创新之路,对于区域宏观分析与动态分析更有其独特的优点。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对象,将广泛地包括有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中具有多层次多因子之间的物质迁移、能量转换与信息传输问题,其中容纳有来自航空航天遥感平台、观测台站、剖面调查、社经统计的大量数据,构成定位、定性、定量的数据流,根据特定目的进行快速处理、分析、显示、决策、反馈,将为区域开发、规划、管理、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自然灾害与经济建设的预测预报赢得时间。显然这是全球研究所必需,也是地理系统研究的新途径。在《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一文中,论述了他的观点。在他的指导下,实验室同志已经完成了一批国家急需的任务,并举办了三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了国际全球数据库,承担了国际培训和技术援外任务,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86年以来他连任美国国际地理学会数据处理委员会副主席、澳大利亚环太平洋学会的亚洲委员,活跃在国际信息系统的学术领域中。
  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合作中,他认为我国的遥感技术与信息科学应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应积极参与全球资源与环境研究。1988年他在英国国际地理联合会全球数据库第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以海岸为基线的全球数据库》的研究计划,面向海洋,为城市交通腹地构成矢量网络,有利于沿海开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议以中国为研究基点。1990年在奥地利国际空间年地球科学家会议上,他也参加了全球变化电子地图集与全球百科全书编撰计划,为全球研究承担国际义务,以提高我国科学的国际声誉。
  陈述彭是一位勤奋而善于开拓的科学家。他为开创我国的地图学、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孜孜不倦地工作。60多年来的探索,不断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使这些新兴学科进人世界的前沿,实现了科学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想。他勤奋地著述,撰写科学论文刃多,主要汇集于《地学的探索》六卷之中,并还主编多种科学专著和学术刊物。1980年出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曾兼任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还担任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觋事,中国地理学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名誉主席等职,不辞辛劳地为促进地球科学的繁荣昌盛而无私地贡献才智。
  他于1957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1958-1964年曾当选为全国民主青年联盟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1%2年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并曾获得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国家测绘总局红旗手、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先进工作者、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光荣称号,并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荣誉称号。
  陈述彭为创建地图学、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为这些科学奠定了基础,培养了科技力量;他在古稀之年,尚积极倡导全球性综合研究与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不断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他的辛勤耕耘,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敬佩和爱戴。
  (郑威 陈子南)

简历
  1920年2月28日 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白竺乡。
  1942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学系。
  1947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49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地图研究室主任。
  1957年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8年 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任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学会秘书。
  1959-1960年 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技术总设计。
  1962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 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8年 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获重大成果奖。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任腾冲航空遥感实验副总指挥。
  1980年 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并任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 任国家遥感中心顾问,研究发展部主任。
  1985-1986年 《遥感信息》创刊,任主编,出席美国国际地理学会地理数据采集委员会,当选为副主席。
  1987年 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室主任,出席澳大利亚“环太平洋学术会议”,被选为亚洲委员。
  1989年 任资源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1990年 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应用委员会副主任。获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两次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1990,1993)。
  1992年 参加美国地理学会数据处理委员会,当选为第二届国际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是国际空间年地球科学专家组成员。
  1992年 受聘为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客座教授。
  1996年 两次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1986,1996)。
  1997年 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
  1998年 获美国地理学会奥·米勒地图学奖,获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1996-2000年 任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地理模型委员会常委。

主要论著
  1 陈述彭.中国地形鸟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54.
  2 陈述彭(主编).中国地势图(1:400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4.
  3 陈述彭.地图学笔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4 陈述彭.地图素描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58.
  5 陈述彭(主编).黄河中下游地形图(1∶20万)108幅.国家测绘总局,1958.
  6 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国家测绘总局,1964.
  7 陈述彭(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基础地图(1∶150万)36幅.国家测绘总局,1978.
  8 陈述彭(主编).航空遥感图集(腾冲试验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9 陈述彭,郑长在,黄绚,励惠国.陆地卫星影像中国地学分析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0 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环境质量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1 陈述彭(主编).英汉遥感词汇.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12 陈述彭.地学的探索(1-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3 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14 陈述彭,郑威(主编).资源遥感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5 陈述彭(主编).遥感大词典.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6 陈述彭,胡珏.中国开放城市信息系统与电子地图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991.
  17 陈国达,陈述彭等主编.中国地学大事典.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8 陈述彭等合编.气象卫星影像环境动态分析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9 陈述彭.地理优势与区域持续发展(基础科学专题讲座丛刊).科学实验编辑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0 陈述彭.基础性研究的全球性.国家自然科学家基础国际合作交流研讨会,1994.
  21 陈述彭.地球信息科学与区域持续发展(1994-1995年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22 陈述彭等.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研究,1996,1(2):1-11.
  23 陈述彭.卫星遥感与政府决策(序).北京:宇航出版社,1997.
  24 陈述彭主编.地理系统科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5 陈述彭等主编.遥感信息机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 王恒礼,王子贤,李仲均. 陈述彭(条目),中国地质人名录.中国地质大学昌版社,1989.
  [2]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学情报网,陈述彭(条目).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家名录.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 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 陈述彭(条目).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一集(卢嘉锡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地学卷 2.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01.第501-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