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才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国才(1923.3.24~1991.12.25)
陈国才,江苏泗阳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曾在南京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哈尔滨设计院工作,1983年调治淮委员会沂沐泗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参加了“三江平原、布西水库灌区、松花江流域、沂沐泗流域”的规划工作。

1950年,陈国才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分配于淮委,曾任技术员、工程师、设计组长,参加了西肥河、北肥河,泥河等工程设计与施工,还参加了淮河流域工程治理规划。他把闪光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解放以来我国第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1957年初,他毅然服从组织的调动,从南方来到塞北。到刚刚筹建的水利部哈尔滨水利勘测设计院之后,立即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治理规划工作。
1957年5月,一场“大鸣大放”的“整风”运动在全国掀起。他,仅仅为一位中层技术领导被打成右派鸣了几句不平,便同遭厄运。从此,一顶“右派”帽子压在他的头上, 而且一戴就20年。
这20年,一切都陷于窘境的陈国才,心並没有冷下来。他需要工作,他对组织的唯一要求是“只要给我工作就行!”他凭着熟悉而全面的业务能力,靠着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道路的赤子之心,踏遍龙江山山水水,深入荒无人烟、遍地沼泽的地区查勘调研。他白天看、查、访,晚上加班干,和同志们一起,完成了富锦江南治涝规划、穆棱河流域规划、松花江流域规划、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七星河、挠力河治理规划、龙凤山水库灌区规划、全省治涝调查、全省灌区调查、布西灌区规划、龙头桥典型区设计等20余项工程规划设计,其中许多项目是以他为主完成的。在龙江水利建设中,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使陈国才受到更大的冲击。1969年春,他被下放到佳木斯市郊区四丰山水库水利工程四处劳动,除了打扫厕所、猪圈、刨冰打水外,还要完成一些上边随时交办的业务。“革命”的需要,他又成了被批判的重点对象。自己身心的折磨还可以忍受,使他不能排解的是,子女尽管务力向上,学习优秀,却因他的“政治”问题而上不了大学,就不了业。他痛哭了,他觉得对不起孩子。究竟是谁的错?一切都在迷惘中,他寻觅不到自己的前途。
1971年,国家批准“北部引嫩”工程尽快上马,以满足大庆油田用水之需。砸烂的设计院从此又获新生。省革委决定把下放到全省各处的水利勘测设计人员收回。陈国才在这一机遇下才有幸回到省水利设计院工作。
工作上的变化,陈国才仿佛看到了一线光明。1971年到1974年间,上级让他参加了倭肯河干流规划工作。前期查勘,他一天要走五六十里路,晚间睡在生产队房子里。他不叫苦,也不叫累,他觉得这比过去强多了。4年期间,他异常舒畅地完成了大量计算工作和报告编写任务,这一成果,为之后兴建的桃山水库方案打下坚实基础。
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1978年他的“政治”问题终于彻底平反。这时人们对老陈才敢于说出客观公正的一句评语,“老陈真是个好人呀!”
为探讨三江平原开发治理模式,从1981年起,中日合作搞了“龙头桥水库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陈国才承担了龙头桥灌排工程规划,三年苦干,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期间组织上决定让他赴日考察,引起一些有偏见的人的非议,说他是右派。当时担任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的赵振华同志听说后十分气愤,他说,难道还要把陈国才当成右派?他是我们可以信赖的技术干部!
1984年,陈国才怀着对龙江的眷恋,带着对淮河人民的久别的思念之情,调到徐州市沂沐泗水利工程管理局工作。
1988年是陈国才最光荣的一年,他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並被评聘为教授级高工。
1991年,他应黑龙江省水利学会的邀请,参加了他过去曾经经手过的富锦市幸福灌区规划工作,主编了32万字的灌区规划报告,正当人们期待他再度来龙江的时候,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无情的降临在他的头上,12月25日连云港宾馆火灾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陈国才没有能够回来,而他为龙江水利事业走过的深深足迹,却永远存留在友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