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丙煜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谭丙煜(1921- )
谭丙煜,1921年1月8日生于湖南省衡东县大桥乡,其父靠经营一家中药铺维持生计。谭丙煜从小天资聪明天性调皮,五岁上私塾,1932至1939年,先后就读于长沙岳云中学、湖南省立长沙高级中学,其间参加长沙学生“一二.九”运动示威游行活动,在队伍中率领学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1939年高中毕业,在广西宜山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1940年随校遣往贵州。1943年毕业,先后任昆明资源委员会中央机械厂、化工材料厂公务员、助理工程师;湖南大学化工系助教;湖南省祁阳水泥厂工程师兼代厂长;1949年至1953年先后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大连中科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现大连化学物理所)任副研究员。1953年10月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编审、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耐火材料及核能材料领域的先驱
谭丙煜是中国早期从事耐火材料及核能材料的研究者之一,对中国的耐火材料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金属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所大型研究所。1951年选址,1953年成立,国内当时正值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建设计划的前夜,首要解决的是钢铁生产问题,而重点又在冶炼。李熏所长决定以冶炼、燃料、耐火材料为建所主要内容。为组建金属研究所,李熏努力罗致人才,先从留英人员中特聘了张沛霖、张作梅、庄育智、方柄、柯俊;从北京特聘了葛庭燧、何怡贞夫妇; 从国外回来的学者中特聘了师昌绪、郭可信、斯重遥,吴鼎铭等人入所;又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和拟议中的工业检验所聘请了张绶庆、刘静宜、梁树权等高级研究人员。谭丙煜就是当时李熏所长从大连中科院工业化学研究所聘请来的国内耐火材料专家。这些人才的聚集,为服务于钢铁工业为主的金属研究所筹建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李熏的礼遇下,这些专业人才来到金属所工作,在各自学术领域努力钻研,取得了卓越成绩。
谭丙煜在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成绩斐然。1951-1952年,他成功研制碳化硅耐火材料,并推广生产,挽救了我国干法炼锌工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我国接收日本投降遗弃的葫芦岛锌厂干法炼锌竖罐。工厂复工的关键是解决碳化硅耐火材料的有关问题,当时因无美国专利SIC耐火材料,我国求援苏联试制未成功,工厂陷于停产状态。谭丙煜根据有关资料着手试制,终于获得成功并推广生产,此项目获得中科院东北分院一等奖。1953年,国家新建武钢和包钢,其耐火材料厂由苏联援建,谭丙煜带领二十多名的科技人员下厂奋战一年,提供了完整的建厂技术设计资料,如期圆满完成了一整套原料试验规程和成品制造生产及其检验方法的设计方案,此项目后来成为国内该行业范例;1955年谭丙煜对莫来石轻质耐火材料的强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抗压强度与气孔率之间的关系方程式;1956年参加制定全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7年研究炼钢平炉用我国新发明的镁铝砖的使用损毁机理,为这种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上世纪50年代末,国内冶金科技力量逐渐成长,国际上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金属研究所在研究方向上作较大转变。从以服务于钢铁工业为主转变为主要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相应的新的测试方法。
1963年,谭丙煜担任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动力反应堆的二氧化铀燃料元件芯体子课题负责人,该项目整体完成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的开创者
1956年创刊的《金属学报》,是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承办的,我国最早的刊登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冶金科技领域高水平论文的学术期刊。在当时各学报中,它是唯一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撰发刊词的刊物。1966年文革开始,《金属学报》被迫停刊。
1973年,中国金属学会委请李熏继续担任《金属学报》主编,李薰所长考虑到谭丙煜不但能吟诗作赋、文章写得好,而且英文、俄文功底也很扎实,觉得他负责《金属学报》的复刊工作最为适合。
担任编辑工作,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专业,永远为别人做嫁衣,更何况当时我国金属行业刚刚起步,正是出成绩的时候,谭丙煜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上也正是如日中天的时节,但他服从组织的安排,毅然放弃专业,担任起《金属学报》执行主编的工作。他曾说过:“功名之中,何必有我”。正是他这次改行的决定,让他以后两次错过了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的推选。 当时,国内生产和科研尚未走上正轨,稿件奇缺,在谭丙煜的带领下编辑部的同志们通过下厂矿帮助总结生产技术、修改实验报告等渠道,组织稿源,经多方努力,终于在1974年10月正式出版试刊号,成为文革后国内第一个复刊的科技期刊。
谭丙煜提出,大凡学报编辑,贵在组稿约稿指明方向,引导主流,要本着对科学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把学报办成为研究成果的科学记录。他不但对每篇发表论文的修改事必躬亲,除了要修改文字、排版加工外,还强调了验证、审核、加工、传播、反馈等“再创造”的编辑功能理念。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优先论文、引导学科发展方向,以国际标准规范期刊编排,以满腔热忱提携作者、服务读者。
在谭丙煜的带领下,《金属学报》在延续科学生命、为本门科学发展导向、转化科技成果为生产力、扩大传播交流、开发智力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成为国内的典范,并在国内科技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过程中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1978年,在国内学术期刊中,《金属学报》率先恢复英文摘要;1980年,为进一步开拓国际交流,《金属学报》又率先在全部论文中增辟图表的中英文对照;1981年后,国内各项工作已入正轨,《金属学报》稿源不断,遂将持续了十六年的季刊改为双月刊;1983年,《金属学报》分为A、B两辑刊物;1985年,《金属学报》开展了英文版及中文版增刊的计算机排版、激光照排工作,在国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国内科技期刊信息自动化过程;并设立金属学报李熏基金奖金,用于奖励在《金属学报》上发表的优秀论文作者以及优秀审稿人和优秀编辑;1987年起,《金属学报》全部论文接收电子软盘投稿,以备将来改为电子出版物;1988年,为加快期刊国际化进程,创立《金属学报》英文版。
《金属学报》连年获中科院、金属学会的嘉奖。1992年,《金属学报》被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会同中国科协评定为一等科技期刊;2001年,获得国家期刊方阵“双高”期刊称号;并在1992年至2005年分别获第一、二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
谭丙煜在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领域卓有成就。1981年在南京由中科院召开的期刊会议上,首先倡导成立全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作为该组织的发起人,谭丙煜被推选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任理事长)和辽宁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
谭丙煜首先策划建立了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这门新的分支学科的系统构思和科学体系。主编《科学期刊编辑学》,撰写导论,规划出科学框架,为科技期刊编辑学在理论建设、学科建设、组织建设和技术进步与革新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和示范性的贡献。
谭丙煜的主要著作有:《耐火材料工艺原理》(科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怎样撰写科学论文》(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及宣传贯彻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年出版)、国家标准《GB/T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及宣传贯彻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主要译作有《硅酸盐物理化学》(苏联)、《耐火制品》(苏联)、《高温技术》(美国)等。且还被聘为中国文献工作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并兼任过东北大学教授。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谭丙煜退休后发挥余热,坚持上班十多年,修改稿件仍然一丝不苟。

功名之中,何必有我
金属研究所成立初期,国家分配来一批大学生,他们缺乏钢铁工业生产知识,为使科学研究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素质,金属研究所成立金属学院,经常举办讲座,在李熏所长提出的边建所、边工作、边培养、边学习的原则指导下,谭丙煜等著名学者应邀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授课。谭丙煜讲授的“硅酸盐物理化学”,“耐火材料工艺学”,“烧结理论”等课程获得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20世纪80年代初,谭丙煜在国内率先著有《怎样撰写科学论文》一书,初版5万本,不久又第二次印刷,并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听众共达2万人次以上 。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所原所长李依依研究员回忆说,“在文革中,搞知识分子的知识还家运动,让知识分子冥思苦想把知识倒出来,还给人民。不让学习,一写论文就是名利思想作怪,那时大家更不愿意写文章。1977年拨乱反正金属学报复刊,谭丙煜先生看到我们组做的项目《-253℃15Mn26Al4低温钢》,当时全所和所外合作工作做得比较深入,又通过了液氮爆破试验,他就要求我们写篇文章,我们拖了很久才交了出去,文章除了谭先生认真修改外,相图和性能曲线都是金属学报编辑部重画并用硫酸纸描的,文章发表在1977年9月第13卷第3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所研究员胡壮麒非常感慨的说:“文革以后,大地回春,停刊了8年的金属学报终于复刊了,谭丙煜先生主管金属学报编辑部工作,在李熏、师昌绪、方柄、谭丙煜等老科学家的指导下,我深深感到不但是做研究克服困难很艰苦,而且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也是不容易的,同样需要付出辛勤劳动。”
现任金属所副所长杨锐研究员,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科学硕士学位后分配到金属学报编辑部工作。谭丙煜发现他是不可多得的科研人才,极力保举破格提拔,并鼓励他出国深造。1992年,杨锐获得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金属间化合物基础研究和多功能钛合金研究方面均获得卓越成绩,并担任《金属学报》编委。2002年,杨锐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杨锐领导的研究组入选国防科工委首批“国家科技创新团队”。

集浓郁的责任感和广泛的兴趣于一身
谭丙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对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和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层面上的认识。谭丙煜曾担任沈阳市人大代表。任职期间,沈阳市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时,经常听取民主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九三学社的谭先生就是市委统战部、市人大、中共沈阳市委经常征求意见的人物之一。
谭丙煜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负责九三学社金属所小组的活动,并任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第六、七、八届副主委。在担任副主委期间他积极参加社市委举办的各项活动,参政议政、谏言献策,每年的社市委工作总结他都亲自过目,加以修改;每年在社市委举办的新社员学习班上,他都为新社员讲社史,为新社员上九三光荣传统教育的第一堂课。
谭丙煜虽然家庭出身小商人兼小地主,但家境并不殷实,靠一间药铺和几亩薄田为生。家中兄弟姐妹九个,他是老大,也只有他上学读书。解放初经济困难时期,他每月都寄钱回老家接济在家务农的父母和弟妹。1962年,接到父亲去世的电报,他心里万分悲痛。自从1949年10月湖南家乡刚刚解放不久,他就远来东北,十三年来一直没有回过老家,这次回去安葬父亲后将母亲从老家湖南接到沈阳抚养,随后又将最小的弟弟和妹妹从湖南接来。他这人之常情的行为,在文革中,确被扣上为反动地主阶级翻案的罪名,挂上地主阶级孝子贤孙的牌子挨批斗,在“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很大的磨难,全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三年,后来还在运动中为了表明与地主家庭划清界线的决心,肃清“地主阶级的流毒”,他多次被迫写检查、在生活会上做检讨。
谭丙煜爱好广泛,喜欢京剧,青年时代是京剧票友,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颇具谭派老生风格。他还写了一手好字,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金属所建所初期想请郭沫若题写所名,但郭老年事已高无法正常书写,谭丙煜就临摹郭沫若的笔体书写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几个大字拿给郭沫若看,得到了郭沫若的首肯,此牌匾一直沿用至今。他擅长烹饪,李熏所长是他的湖南老乡,李熏去北京任科学院副院长,临行前,谭丙煜在家里做了一桌地道的湖南菜为李熏所长饯行。他喜欢打桥牌,与李熏、万晓景、斯重遥等都是很好的牌友,他认为打桥牌能锻炼思维,怡养性情。
谭丙煜勤奋好学,诲人不倦,廉虚谨慎,甘当人梯,数十年如一日。在学术上,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他有深湛的文学素养,兴趣广泛,加上思维敏捷,性格爽朗,善于诙谐,辛辣其词,而隽永深刻其意,常给人以难已忘怀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