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利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永利,男,1961年5月出生于山西芮城,中共党员,博士后经历。现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ISSMFE)会员、中国公路学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97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2001年被交通部批准为"交通青年科技英才",2003年入选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简历
1978年10月入原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
1982年7月获学士学位,而后直读研究生。
1986年7月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年9月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95年1月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7年12月在西安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历任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科技处处长、校长助理。2000年4月三校合并后曾担任长安大学科技处处长、“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并兼任学校“教育部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与公路学院岩土与隧道工程研究所所长,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院长。现为国际土协(ISSMFE)会员,中国公路学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软土地基与公路路基处理技术、 特殊土性状及其工程应用、 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路桥过渡段路基修筑技术、 土工格室与土工织物应用技术、 深基坑围护工程、长大公路隧道通风技术研究、 黄土隧道结构受力性状、 长大隧道的火灾机理与防灾救灾对策、 新型隧道结构型式 .

学术及科研成果
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岩体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岩土工程数值方法》、《岩土塑性理论》、《高等土力学》、《隧道工程新技术》等多门课程。培养研究生30余名,并承担了几十项科研项目,主持完成了《大变形固结理论及其数值方法》和《湿陷性黄土的大变形描述及数值仿真分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5项部省重点项目。共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完成的大变形固结理论及其数值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基于空间描述和物质描述的大变形固结问题之控制方程及T.L.与U.L.表述的有限元公式,完成了结构化的多功能大变形固结有限元程序,并通过路堤下软粘土地基变形性状的离心模型试验,验证了部分理论成果。该研究的部分内容已成书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针对高等级公路建设中高填方路堤下软土地基处理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柔性基础复合地基概念,并利用原位试验与实体工程监测、仿真试验和CAT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

曾经主持或者承担的项目
近年来,主持5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0多项部省级重点项目。
在大变形固结理论及其教值方法、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理论与工程应用、黄土工程性状与公路工程应用、路桥过渡段路基修筑技术、生态型公路边坡防护与支挡技术、公路隧道结构理论、公路隧道安全施工保障、黄土公路隧道工程、特长公路隧道运营通风的理论与技术、特殊地区公路桥梁桩基工程等方面成果卓著。特别是关于黄土地区公路建设关键技术开展的研究,为该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意义;依托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18.6km)的通风技术要求,建成的国内最大的通风物理模拟和数值仿真试验平台,代表着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为该隧道的通风方案选择,设计参数选取及方案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四川二郎山隧道、甘肃新七道梁隧道、湖南雪峰山隧道等项目的通风方案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获奖与称号
1996年获首届“陕西青年科技提名奖”,1997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二层次,2001年被交通部批准为“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并被教育部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入选交通部首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