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记美国英特尔(Intel)公司资深人机工效学专家许为博士

小荷尖尖露头角来自老师的鼓励      
  许为1958年8月出生于嘉兴市区,1965-1971就读于嘉兴建设中心小学(现嘉兴市实验小学)。在这座市区最美丽的小学校园内有一座独特的树林环绕的小山。课间时间,他常常站在小山上越过运河远眺月河街区的家。从小善于观察周边事物的他,常常在下午放学回家路上驻留在北丽桥畔的玻璃店,补锅店,或爆米花摊边,直到被下班回家路过的父亲揪了耳朵才回过神来。
  许为小学的成绩一直平平,直到四年级成绩才开始上升。这与班主任张美婉老师的鼓励有关,至今他仍记忆犹新。“那时,正值全国掀起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热潮,小学生也不例外。张老师当全班同学的面表扬并全文朗读我写的一篇有关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哲学小文章。”这次表扬给了自信心一直不强的小许为莫大的鼓励。
  1971- 1973年在嘉兴三中上初中的两年,应该是许为最快乐的青少年时代。“班主任是姚烟涛老师,全班同学团结友爱关系很融洽,几个学习小组每周2-3次轮流在位于月河和栅堰街区的同学家做作业。周六大家时常去郊区农村或工厂劳动。有一段时间大家还清晨去环卫处学雷锋,帮助掏粪师傅推粪车。”许为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他数理化三门课程成绩全部100分。
  自1975年离开从小长大的故乡以来,在许为对故乡的回忆中,经常呈现的情景是原位于嘉兴市区中基路人民银行宿舍(现为大昌当 房博物馆)紧邻月河的家,以及夏天下午放学后为避免走北丽桥的弯路,常与同学从荷花堤运河边顶书包踩水过河,然后穿过小猪廊下回家的情景。近几年回国时,他沿着当年的足迹穿行在新月河和栅堰街区的小巷间,“我试图辨认昔日许多同学家的家门,怀念40年前与同学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希望他们现在的生活过得一切如愿。”

下乡的他学会了几乎所有的农活      
  1973-1975年两年高中学习生活似乎并没有那么无忧无虑。因为当时的政治氛围,使得高中生直考大学是不可能的。物理化学课有时采用工业机电,工业化学等教材,数学教材一度还采用生产队会计原理的书,学校还专门请农村大队会计来上课。为进一步理解柴油机的四个冲程原理,三中的操场上常常响起手扶拖拉机的噪声,这意味着每一位学生似乎被要求时刻准备着当工人或农民。许为有时也感困惑,不知读书到底为啥。按当时的政策,他应该在高中毕业后就立刻下乡插队。于是他学起拉小提琴和写美术字,准备一些特殊技能以便在下乡时可少干些农活并且多一条出路。
  1975年秋天,高中毕业的许为,在父母单位的敲锣打鼓声中来到原嘉兴县塘汇公社徐王大队务农。前半年,生产队照顾这个当时身高只有1米6多点又文静瘦弱的17岁城里高中生,安排他与老头老太或妇女们一起干些轻农活。半年后,许为执意要求与男劳力一起干活,那里蔬菜大队男劳力的农活每天几乎都是挑一百斤左右的水或粪担子。两年的艰苦生活使他学会了几乎所有的农活。这其中包括能够熟练地摇着船,沿着长纤塘,过京杭大运河和环城河将队里的新鲜蔬菜送到嘉兴各大菜场,送队里的母猪去公社的猪场配种,从嘉兴环城北路的粪站拉一整船粪回队里,或去火车站卖南湖菱。每当夜深人静,疲劳一天的知青和乡亲们大都休息了,而许为还坚持天天练拉小提琴,并且坚持每个月进城去老师家上课。身高1米80的父亲后来曾感叹到,许为要不是在身体发育阶段时在下乡每天挑担,他理应比现在1米74的身高还要高些。下乡的第三年,因表现好,他当上了大队小学的代课老师,这一年的教师生涯锻炼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

成绩优异的他在大三结束时破格提前留校      
  改变许为命运的是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高考后,他在近4%录取率的激烈竞争中考入了全国重点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系。当年,嘉兴县录取的一百余名新生的大红榜,张贴在最热闹的建国路与勤俭路十字路口墙上,轰动一时。许为是幸运的, 初中班60余名同学中他是唯一考上大学的, 而高中班60余名同学中也只有3名考上大学。
  对于来之不易的幸运,许为紧紧地抓住机遇夜以继日地学习。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系是当时全校高考录取分数最高也是最难读的专业, 作为系里高考分数最高的新生,许为的成绩一直在班上领先,同时也担任了班长直到系学生会主席。当时的大学因文革干扰而师资严重缺乏,在大三结束时,他被学校破格提前留校辅助教学,领取50%的助教工资并继续完成大四的学习。在 198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的三年中,许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兴趣广泛的他阅读了许多哲学,美学,心理学和音乐理论书籍。尤其对朱光潜、李泽厚大师的美学著作爱不释手,细心研读之后还发表了美学心理学的文章。他还研读交响乐曲式学,曾经为家乡嘉兴人民广播电台青年之声节目的标题音乐提供咨询,他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也在朋友圈内传阅。

转换专业的他在新领域崭露头角      
  1984年秋天,许为遇到了人生事业转折的一个机遇。在了解到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专业欢迎工科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信息后。他意识到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好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帮助自己找到事业的突破口,并且可回到日夜思念的江南故乡。他毅然放弃报考自己本专业在职硕士生的机会,而冒险地在只有三个月考试准备时间的情况下与工业心理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最终凭借坚实的工程学科背景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他被誉为中国“工业心理学之父”的陈立教授(时任杭州大学校长)所领导的工业心理学专业所录取,并师从中国工程心理学和人机工效学学术带头人朱祖祥教授。
在1985-1988年三年的学习期间,许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直接参与了朱祖祥教授领导的一系列航空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并独立完成了二个科研项目。由于他表现出的突出的科研能力,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并破格直接升为讲师。一般硕士生毕业后需经过若干年时间才能晋升为讲师。
  1988-1991年的三年是许为个人生活和事业的一个丰硕时期。1989年他与同校外语系毕业的杭州姑娘龚蓓兰喜结良缘,次年大女儿降生。同时,作为科研项目组长及主要参加人员,他完成了一系列有关飞机驾驶舱人机工效学的研究。其中,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其飞机驾驶舱显示控制,照明与综合告警的人机工效学研究获航空工业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项目组长所领导完成的飞机驾驶舱机载电/光显示器自动亮度控制项目获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而独立完成的CRT彩色显示和编码系统项目获浙江省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三年内,他参与制定了近十项国家和航空部技术标准, 并已在国际顶级人机工效学学术期刊之一的《Ergonomics》,国内一级期刊《心理学报》,以及航空业界科技期刊等刊物发表近十篇论文。在当时中国期刊相对不多的情况下,这些成绩是显著。其中,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得到校长的奖励金。

放弃破格提升的他自费留学美国攻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值我国院校科研单位开始破格提拔一批高级科技人员以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作为系里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最多的青年讲师,1991年10月,33岁的许为由朱祖祥教授力荐经系学术委员会通过被报送校学术委员会审批破格提拔为副教授。一般副教授资格需要至少5年的讲师任期。
  然而,此时他刚收到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人机工效学研究中心主任,前美国人机工效学学会会长Marvin Dainoff教授的来信。鉴于许为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等,Dainoff教授盛邀他来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保证提供五年全额奖学金。
  这是许为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因为根据当时国家的政策,具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人员是不允许办理自费出国留学的。一方面是似乎已铺就的一条成功的学术道路,以及可照顾年幼的女儿;另一方面是能够在国外一流的学术环境中进一步深造以及一个未知却可能更为广阔的前景。在几次电话催促以后,朱祖祥教授在校报审材料截止前的几个小时又专门找到他希望他签名并将报审表送交学校。最终许为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
  1992年8月,许为来到了美国迈阿密大学人机工效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一流的实验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让他如鱼得水一下子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1993年夏天,妻子来到美国团聚并准备攻读硕士研究生。鉴于俩人繁忙的学习,只能愧对女儿,将3岁的她轮流放在杭州和嘉兴的父母亲家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计算机网络化已基本完成,而国内才刚刚进入少数科研单位。许为已预感到计算机知识对今后工作的意义,所以在承担繁重的博士课程以及导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他开始在计算机系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计算机编程需消耗大量的时间,他几乎花上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每天几乎都是在凌晨才上床休息。
  1995年春季,经过三天闭卷笔试和半天的口头答辩,许为通过了博士生资格考试并开始进入博士论文研究阶段。借助于他的计算机学知识,他选择了当时刚刚方兴未艾的人与计算机交互作用和互联网人机工效学作为研究方向, 该项目分别得到了美国科学研究学会和校长研究基金的支助。这段时期在计算机人机工效学方面的研究让他共发表近十篇文章,其中两篇发表在世界顶级人机工效学刊物之一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 Computer Interaction》。美国计算机人机工效学国家标准(ANSI/HFES 100)曾引用了他的研究结果。

博士在读的他被美国波音公司录取     
  许为人生的又一次机遇大门这时也正悄悄地向他开启。在1996年9月去美国费城参加专业年会前,他在互联网上看到美国波音(Boeing)飞机制造公司飞机驾驶舱系统工程部招聘一名人机工效学博士。他随即将简历发出,第二天就收到了波音公司人机工效学首席科学家Curt Graeber博士的电子邮件回复,询问是否有意在费城见面, 因为公司人机工效学副首席科学家Alan Jacobsen博士计划在年会现场招聘。由于第二天许为有助教讲课的任务,所以他必须在年会的第三天晚上离开费城,而Jacobsen博士是在那天晚上才到费城并计划在年会第四,五天面谈应聘者。最后俩人通过电子邮件约在那天晚上7点在年会所在饭店大厅见面。
  在近两个小时的会面中,许为将十几篇刊登自己论文的期刊一一介绍。分手前,Jacobsen博士在还没面谈其他应聘人以前,就邀请许为两周后到波音总部参观并现场面试。两周后,在波音公司总部许为见到了Graeber博士,并且参观了一些实验室和飞行模拟舱等设施。在机场分手时,Jacobsen博士告诉他波音公司飞机驾驶舱系统工程部已决定聘他为高级研究员,因许为还没毕业,波音公司愿意将此岗位保留到1997年1月,以便许为完成博士论文及答辩。这是该部门首次录用的非美国公民华人科学家。

作为人机工效学专家的他完成了多项波音飞机研发项目
1997年1月是许为来美四年半后事业和生活中的一大转折。他顺利地通过由人机工效学教授, 心理学教授,计算机学教授以及工程学教授组成的联合答辩委员会的博士论文答辩,并且完成了计算机硕士的学位要求。美国的博士生教学和资格论证是全世界最严格的, 一般人光读博士学位就需要五年。而许为仅化了四年半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和硕士学位。这时,已四年半未见面的六岁女儿也来到了美国。1997年1月,许为如愿来到了位于被誉为“绿宝石”的西雅图城的波音公司总部,开始他的美国科研生涯。
在波音公司的四年中,作为人机工程学项目负责人,许为完成了波音737-700/800/900飞机系列的驾驶舱新一代中央显示和控制系统的人机工效学研发。 他与Jacobsen博士一起完成了新一代波音777和波音767-ER驾驶舱主飞行和导航信息显示系统的人机工效学研发。并且与波音工程试飞员和美国联邦航空署(FAA)适航论证试飞员一起直接完成了10多次空中人机工效学飞行测试,顺利通过FAA适航论证, 并投入实际使用。作为项目第二负责人,他完成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大型民用飞机驾驶舱自动化,飞行员扫视模式,自动化飞行监控模型等研究,并参加了NASA和波音的新空中交通信息和管理的联合研究项目。
本世纪初,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许为意识到人与计算机交互作用的研发和可用性工程将成为下一波的竞争战场,“传统的计算机系统和应用开发仅侧重于系统和硬件开发,而忽视了人与计算机交互作用的技术和有效性。相对于航空领域,人机工效学在计算机领域内的研究和应用却刚刚兴起。”

事业新选择的他加盟美国英特尔
英特尔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芯片制造商,为全球80%以上的各类计算机提供核心技术。毫无疑问能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将为自己在计算机人机工效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于是,许为又作出了一个事业上的新选择,2000年秋举家迁往美国加州加盟美国英特尔公司。许为在英特尔信息技术策略,系统架构和创新部担任高级工程师,人机工效学部门经理,是英特尔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华人资深人机工效专家。在过去的30年中,英特尔技术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并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计算机技术是以单一独立的用户体验形式而存在。如今,计算机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互联计算(compute continuum)体验的时代。这种新的人-计算机交互模式和用户体验为人机工效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研发和应用天地。英特尔为此也正从一个传统的计算机芯片制造开发企业转变成一个提供系统架构,应用软硬件开发平台等一系列计算解决方案的开发商,以便为用户开发出这种崭新和连续无缝的用户体验。
许为和英特尔人机工效学的同事们正为这种公司文化和理念的转变而努力。他们从社会技术系统的宏观环境中,从社会,文化等角度来探索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价值,以及所需要的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和使用模式。这就要求人机工效学的介入时间大大提前至计算机系统架构开发的早期策略决策阶段。“这种可能性也只有在英特尔这样的引领系统架构技术发展方向的企业环境中实现。”许为对此充满信心。

数次获项目杰出贡献奖的他又获CEO奖
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培训和标准化。许为编写人机工效培训课程并在英特尔大学授课。他起草并拥有四项英特尔内部有关人-计算机交互作用,人机界面技术和模型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文件。他是三个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委员。除承担研发项目外,他每年还负责对大量项目的人机工效学审批。十一年中他主持和参与许多研发项目, 三次获项目杰出贡献奖。2010年作为英特尔产品信息架构和交换平台系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获CEO奖。
许为还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大学合作培养人机工效学研究生。最近每年都指导来自这些大学的研究生在英特尔实验室做研究。加入英特尔以来,他继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十几篇学术论文,包括人机工效学顶级刊物之一的《Human Factors》以及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等刊物。作为公司唯一的华人资深人机工效学专家,他也为公司在中国的人机工效学的工作出谋划策,并且为公司与中国计算机企业在人机工效学方面的合作等提供咨询。
许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龚蓓兰在美国一家著名的医疗保险公司担任资深预防医学和营养健康咨询师,女儿许之怡正在洛杉矶的加州大学上大三, 他的许多业余时间化在小儿子许之恒的课余活动上。身在异国,许为仍心系故乡。虽然17岁就离开嘉兴,然而那典型江南的故乡时常在许为的梦中浮现,梦见小时候与哥哥许鸣一起盘坐在临近月河的家中高高的窗台上,望着在河边石阶旁洗涤的人们和清澈月河水中漂游的鱼儿……。他也放心不下两鬓白发的父母,尤其是久病的父亲。许为说:“我对父母深感愧疚,对哥嫂也深感愧疚,照顾年迈父母的生活只能拜托给他们了。”
近年来,他与国内的同行进行一些学术交流并陆续在国内航空,心理学和人机工效学等刊物上发表六篇论文,向国内同行介绍国际人机工效学研究的新动态。几年前拜访导师朱祖祥时,朱老殷切希望弟子回国发展,许为说作为海外华人最能深刻体会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才是坚强后盾,自己愿意为祖国及家乡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