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源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仁源.jpeg

胡仁源(1883年-1942年)
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中华民国教育家。 1899年到1901年,胡仁源就读南洋公学师范班。1902年中壬寅科举人,入京师大学堂就读,后来赴日本留学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待尔模大学。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1913年11月,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14年1月4日 北大校长何燏时辞职,由胡仁源继任,1914年1月到1916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仁源是蔡元培校长的前任,也是除蔡先生以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一般认为胡先生教育思想较为守旧,如他在北京大学任上所聘请的一些教授,大多系前清遗老和士大夫。其中有辜鸿铭、刘师培、姚仲实、陈石遗、黄季刚等。但实际上,胡先生担任北大校长之后,也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规划,拟定整顿大学计划书,对本科和预科分别进行调整充实。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陆续招聘和引进了一批国外留学归来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学者来校任教,提高了北大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术水平,尤其在1913年~1915年,陆续聘任了一批从日本留学回来、倾向革新的章太炎弟子到北大文科任教,如马裕藻、朱希祖、沈兼士、钱玄同、马叙伦、沈尹默等人,他们注重考据训诂,以治学严谨见称。这种学风以后逐渐成为北大文史科教学与科研中的主流。
民国初年政治和社会十分动荡,充满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年代,这种动荡反映到教育界,仅1912-1913两年间,教育总长(部长或代部长)就换了六任,而北京大学则是四易校长,三起学潮,两次遭停办、裁并之危。而胡仁源先生在危难之中自1913年11月13日教育部令其暂行管理北京大学校长务至1916年12月6日辞去北大校长职务,任校长达四年之久,学生人数大幅度的增加,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断的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总之,他在任北大校长时所做的一切整改工作,对于他的后任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继续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921年到1925年,胡仁源离开北京大学任国立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科教授、铁路管理科科长。1926年(民国15年)3月曾在北京政府贾德耀内阁、胡惟德临时内阁中任教育总长。后接替茅以升担任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同年5月辞任,卸任后后转任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1942年,胡仁源病逝,享年60岁。
此外,他还编写了《中等应用力学》《机械工学教科书》,翻译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胡仁源有四个女儿:胡丽安、胡瑗、胡瑛、胡瑜
胡丽安上过教会学校,嫁与留美回国后在上海高校任教的卢泽之。胡丽安长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
胡瑗在上海工作,嫁给了一位土木工程师。
胡瑛留学英国,获得硕士学位,于1929年7月嫁与国民政府检察院院长于右任的长子于望德。
胡瑜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蚕桑系,先后在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蚕桑系任教,嫁与同事何国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