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清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国清 男,1968年 3月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化工研究院乙烯裂解研究室副主任。曾获主要荣誉和奖励:2002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8年“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他1991年从浙江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化工研究院裂解课题组从事裂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此便与乙烯裂解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来,他所研究开发的乙烯裂解炉炉管强化传热技术在裂解炉上应用效果显著,最高可延长裂解炉运行周期一倍,处理能力提高7%,目前应用该技术的裂解炉已经超过43台(套),总乙烯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经济效益显著。他就是北京化工研究院乙烯裂解研究室副主任王国清。
    1991年,王国清刚到裂解课题组,课题组的前辈有意安排王国清从事裂解原料及产物的分析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取样、分析、计算,每天的工作都是简单的重复,就是在这个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程中,渐渐地,王国清开始对乙烯技术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开始尝试参加有关技术的开发工作。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王国清先后参加了多种油品的裂解性能的评价以及中国石化CBL-II型裂解炉的研发工作。通过参与工业裂解炉的设计、开车及标定工作,慢慢积累了实践经验,在完成日常的裂解原料性能评价工作外,他开始独立地承担一些技术开发工作。
    回想起最初的那段日子,王国清特别感谢课题组的老前辈们,是他们让他在最初踏入这个领域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就要经得起“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考验,在重复中练就脚踏实地的职业素养。
    2003年“非典”期间,很多课题组的工作都处在暂停状态,王国清所在的课题组硬是一天没有休息,从3月份到11月份,每天都在做实验,处理数据,忙着建裂解炉数据库。
    上世纪70年代,国内开始大规模引进乙烯装置,北京化工研究院进行了大量的裂解原料性能评价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试验数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进行裂解数据库的开发可以加快技术开发的进度,因此,从1998年开始,北京化工研究院就开始了搭建裂解原料及产品数据库框架的工作,2003年3月至11月,开始进行系统的数据采集。提起这段“封闭”时间,王国清颇为自豪:“只要有电,我们就做实验,处理数据。搞科研,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这次数据库的建设非常系统、全面,实验室根据裂解温度、停留时间等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目前中国石化工业裂解炉辐射段设计基本上以这一时期的数据作为基础。
    在乙烯裂解研究室,作为副主任的王国清为人低调、简单。“我们称呼他为王主任,绝不是因为他的行政级别,而是我们对他由衷地一种敬仰和钦佩。我们愿意跟着他做事情,他的个人魅力吸引着我们。”好多青年科技人员都这样评价他。
    2001年,王国清曾被借调到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但王国清自己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毅然决定离开,回到科研岗位,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王国清回答:“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王国清也是这么要求员工的。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讲,压力不可避免,有时候课题难免会进入“死胡同”,作为负责人的王国清会及时站出来和员工一起探索新的角度和方向,他说:“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讲,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够身心愉悦地投入其中,做得更好!”
    近年来,王国清带领乙烯裂解研究室科研人员先后获得科技部、国家科学大会、中国石化和原化工部等颁发的科技奖励达1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另外,乙烯裂解研究室先后获得中国石化和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王国清本人也被评为中国石化青年岗位能手和突出贡献专家,还获得2008年度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面对这些荣誉,王国清只有一句话:“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荣誉是大家的,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