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仁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祖仁(1926-2012)
潘祖仁,1926年2月生,浙江临海张家渡人。曾就读于立本小学、回浦中学、台州中学,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曾在回浦中学、临海城西中学任教。1950年8月回母校任教,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全国工科院校高分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化工学报、塑料工业、合成橡胶工业等杂志编委。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1月7日0时7分在浙医一院逝世,享年87岁。
潘祖仁教授是我国聚合反应工程学科的主要奠基人。1953年春,刚刚升为讲师的潘祖仁受副校长李寿恒和系主任周庆祥、副系主任杨士林等之命,组建燃料化学工学(简称化燃)专业。1958年他在浙江大学组织创建了我国首批高分子类专业——塑料工学,前后担任该专业及后来改名的高分子化工专业教研室主任,长达24年。1980年7月至1984年4月潘祖仁教授担任浙江大学化工系主任,为浙江大学化工系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十年浩劫后浙江大学化工学科的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87年他作为学科带头人,组织申报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获得成功。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学科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0年他又组织建立了浙大第一个高分子学科的研究所——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
潘祖仁教授在浙江大学任教55年,先后开设了“化工计算”、“工业分析”、“工业化学”、“燃料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等本科生课程,以及“高分子选论”研究生课程。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十余人被国内外知名大学聘为教授,有的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和特聘教授,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有的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潘祖仁受化工部委托 ,组建“全国工科院校高分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任主任委员8年。他主编的《高分子化学》教材,历经20年,二次修订再版,印数累计15余万册,为全国高校化工、化学和材料类学生普遍使用,惠及数以万计的我国高分子界青年学人,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2007年,该书第三版再次获得第八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 。
1963-1965年间,潘祖仁领导课题组承担了浙江省科委下达的课题 ,完成了“氯乙——醋酸乙烯酯共聚”的研究,发表的论文已经深入到聚合速率、分子量、组成分布诸多内容。70年代中期,潘祖仁带领学生下厂实习期间,同时完成了聚合釜传热性能评价、高转化氯乙烯聚合动力学等研究工作,对聚氯乙烯全行业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有关论文深得化工部重视,主动下达搅拌方面的研究课题。随后他带领教研组开始对我国历经近20年研究开发仍未正常生产的聚四氟乙烯进行综合研究,最终解决了攻关难题。当时化工部副部长专门写信给潘祖仁表示感谢,还邀请他到有关工厂讲课,解决问题。这是在高分子化学 、化学工程两个学科领域相互渗透开展的综合研究,为聚合反应工程交叉学科的开拓迈出了第一步。
1980年,“聚合反应工程”同时列为化工部和教育部的重点基础研究课题,1983年进一步列为国家科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子课题。 浙江大学化工系与国内5、6所高校和研究所一起,组成了“国家队”。基础研究在化工部列项持续了7年,1986年开始转为国家攻关课题,跨越四个五年计划,累计10余项课题。1986年,国家科委化工重大项目结题以后,转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后再列3个重大课题持续到1997年。期间,潘祖仁带领课题组在自由基聚合机理及动力学,悬浮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理论及方法,含氯聚合物合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了1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其中,“四氟乙烯聚合工程基础研究”和“氯乙烯悬浮聚合化学与聚合工程基础研究”先后获1988年、1989年国家教委(甲类)科技进步二等奖,“聚合反应工程基础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甲类)科技进步一等奖,“氯乙烯类(共)聚合反应工程研究及工业应用”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