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炳辉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炳辉出生于1961年,1983年获得原杭州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1983至1986年在原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任助教,此后相继获得美国肯萨斯州立大学生化系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分子生物学与生化系博士后及美国新墨西哥Las Alamos国家实验室生物科学部博士后,美国洛杉矶国家医学中心贝克曼研究所放射生物学系教授。
2006年受聘浙大光彪教授,2009年担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和DNA修复相关的蛋白诱导因子,首次发现和鉴定了分叉DNA单链内切酶FEN-1,并提出了结构特异性内切酶的概念,在DNA复制和修复领域取得了大量国际一流的创新性的成果。近5年来在Cell, EMBO Journal,PNAS, Cancer Research,EMBO Reports,JBC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论文被SCI收录杂志他引1200余次。
沈炳辉  沈炳辉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读书和接受教育有一种向往。在1978年考取了当时的杭州大学生物系学习。在谈到为什么选择生物作为自己的专业时,沈炳辉很坦然的表示,主要因为自己的理化成绩不如意才退而选择生物,其次才是因为自己自幼对草木就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与爱好。这是一种何等磊落的胸襟,以他现在这样一个杰出科学家的身份,在被问及类似问题的时候,原本可以选择一些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回答,但是多年的科研经历,使得他骨子里早已被刻下了浙大严谨求实校训的印迹,并且用自己的言行在诠释着校训的真正含义,所以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对在别人看来不够完美的地方,正是这样的不完美才使得沈炳辉的形象更为高大而丰富。 进入大学后沈炳辉刻苦学习,在诸多良师的指引下开始逐步踏入神圣的生物学殿堂。其中唐愫教授关于科学家的分类的说法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他至今回忆唐老师的言语,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亲切。唐老师把作科学的人分为三种目的:第一是作为谋生的职业;第二是作为发挥个人潜能,满足虚荣心的手段;第三才是真正因为感兴趣才投身科研,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沈炳辉牢记着唐教授的教诲,立志要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求学漫漫苦尽甘来
  1983年毕业后,他到了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当了三年助教,然后抓住农行贷款的公费出国项目去到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生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开始了在自己钟爱的生物学领域的又一次探索。接着他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系及美国新墨西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生物科学部进行了长达6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留美学生,沈炳辉的科研之路走得其实并不平坦。这六年的博士后生活很艰苦,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双重考验。他自嘲没有别的本事,所以没有任何退路可走,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依靠着对生命科学的真心热爱,持之以恒坚持下这不平凡的六年,同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科研套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一代大侠,经过刻苦磨练打通了任督二脉,六年的磨砺也打通了沈炳辉的科研经脉。 上天总是会眷顾那些一直在努力的人们。在1996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他争取到了美国加州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的助理教授的职位。说到这里沈炳辉的眼睛放射出兴奋的光芒来,他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拳脚和抱负的舞台。如他自己所说,他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在6年的压抑中积蓄已久的能量一下子爆发出来,各种新点子层出不穷,科研进展一项接着一项。仅在最初的2年内,他就获得了2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项目资助,一口气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从此走上了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之路,于2004年出任美国洛杉矶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贝克曼研究所放射生物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和DNA修复相关的蛋白诱导因子,在所研究的领域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首次发现和鉴定了分叉DNA单链内切酶FEN-1,并提出了结构特异性内切酶的概念,在DNA复制和修复领域取得了大量国际一流的创新性的成果。近5年来在Cell, EMBO Journal,PNAS, Cancer Research,EMBO Reports,JBC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杂志他引1200余次,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生化与生物物理学专家。
  谈到这里沈炳辉显得很淡然,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为了个性化医疗和人类的健康做出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贡献。
  作为一个好的导师,沈炳辉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很高。首先他会告诉每个想要到他这里学习工作的人他的课题组现在在进行的工作,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一旦选定方向,他要求学生了解课题的切入点,并且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激励学生在科研上要能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多吃苦,要能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科研套路。并且在生活上真正去关心学生,父亲般的关怀爱惜每一个学生。
  旁人永远只会看到成功人士头顶耀眼的光环,但是又有谁能看到这些光环背后的巨大付出。对于家庭,沈炳辉始终觉得很愧疚,因为常年一心扑在实验上,连双休日也经常在实验室,所以与家人的交流相对较少,对家里的关心也相对较少。因此家人开始不理解他问什么这样拼命,女儿也埋怨父亲总是没时间陪自己。他每次解释自己的工作总是自豪的说,自己的工作是为了全人类留下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最终征服癌魔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渐渐的家人也理解了他,现在他的女儿也选择了生物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这让他这个做老爸的颇感到欣慰。
心系母校求是情深
  沈炳辉虽然身在异乡,但是常怀一颗思念故乡,思念母校的心。母校自然也不会忘记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的科坛精英。2006年,他被我校聘为光彪教授,专门为研究生讲授DNA复制和修复分子机制等国际前沿学术问题,开展和推动浙大在DNA复制和修复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浙大自98年四校合并以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这是所有海外浙大游子所高兴看到的局面,但是浙大在生命科学上发展相对缓慢,这使得海外生物界校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自发联合十几位海外知名教授给母校写信,提出母校的生命科学在发展战略上相对落后,学科方向上不够主流,没有抓住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的几点存在问题。他们建议召集通晓国内外情况的专家学者成立顾问委员会与战略学术委员会,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管理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海外游子对母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次沈炳辉和另外5位海外知名生物界校友访问母校,就是为了和学校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落实联名信上的设想。通过讲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大学、研究所及医疗机构的生命科学研究、战略布局、人才引进及运行模式的情况,他们一致认为,浙江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强大的生命科学作为支撑,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基础上,要努力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他们愿意尽自己的全力,帮助母校发展生命科学学科。
生涯规划做人做事做学问
  沈炳辉非常关心在校大学生,认为我们应该在学校里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具体来说就是做有品德的人,做有分寸的事,掌握做学问的门道。
  沈炳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事例,讲述自己某次回母校做讲座,晚上七点的讲座,下机场大巴后正值出租车交班时间,打不到车,于是打电话要求学校有关方面给予帮助。但是当他告诉对方自己是学校请来做讲座的教授,询问负责接待的人在不在,对方只是冷冷地说某人不在就草草地挂了电话,也不问他是不是需要帮助。而当他自己的手机没电,像胸前有求是鹰标志的浙大学子借手机时,纷纷被拒绝,这让他感到深深地失望,同时有了要讲一下做人做事问题的冲动。当晚,在给学生作的关于大学生人生规划的报告中,他就重点提到了这两点。

https://www.cityofhope.org/people/shen-bi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