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骢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家骢(1931— )
  沈家骢,高分子化学家。一直从事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多项成果。如:聚合反应统计理论与共聚反应统计理论;加聚反应图形分析方法;聚合过程自由基的动力学及ESR谱的研究;用合成及组装方法制备了聚合物超薄膜、超微粒,并在酶的固定化技术、修饰电极、电致发光薄膜器件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沈家骢教授1931年10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南街复盆桥头,童年受到绍兴文化的熏陶,在日寇铁蹄下度过少年时光。青年时代又面临民不聊生、经济崩溃的局面。父亲沈乃溥挂牌做律师,在长期动乱中没有固定的收入,经常举债度日。在困苦环境的激励下,他要找出路去奋斗。1949年喜迎解放,考入了浙江大学。因家境艰难,父亲希望他缀学能担起家庭重担。学校安排半工半读,加上同学们的接济,使他得以坚持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同时又热情投入社团工作,使他得到全面的锻炼。1952年提前毕业,分配到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在唐敖庆、蔡镏生、关实之、陶慰荪等教授领导下,筹建化学系历任室秘书、系秘书、系主任、副校长等职,他在承担繁重的行政、社团工作的同时,仍能认真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开设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有机结构理论、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统计理论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20世纪60年代后期,沈家骢在唐敖庆教授指导下开展了加聚反应统计理论研究,用概率论方法推导基元反应的概率函数。这些概率的乘积就是动力学方程的解——分子量分布函数,这个方法十分简便,有普遍意义;用容易实测的转化率作为隐函数,使上述表达式的参数由三个简化为一个;并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解多重积分,从而编出全部计算的软件。上述成果构成比较完整的加聚反应统计理论。他将共聚物中链段当作分子来处理,将加聚反应统计理论推广到共聚体系,从而一步写出共聚物多元组浓度的表达式,得到较完整共聚反应统计理论。80年代开始,他领导的集体开始研究的体系是物理状态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充分运用ESR分析本体聚合体系中增长自由基的结构及微环境,从而提出加聚反应扩散控制的物理图象。他十分重视实验验证,为建立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在凝胶渗透色谱的标准样品合成与表征,高效色谱填料及填充柱做了大量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上述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以及部委奖多项。
  80年代后期,沈家骢开展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在聚合物超薄膜与高折射率光学塑料等两个领域做了系统的工作,从凝胶为核星型接枝共聚物为基础的两亲性高分子开发了“浮萍”与“倒浮萍”型聚合物超薄膜,以及正负离子相吸引为基础的分子交替沉积膜等两种薄膜,由此展开了自组装膜与超微粒、酶复合膜等体系的工作,开发新的酶固定化技术与选择性电极,可成为分子器件的重要基材。在这两方面已形成他们的特色。高折射率光学塑料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
  90年代沈家骢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到超分子化学领域,创建了超分子结构与谱学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并多次主持超分子体系国际研讨会及香山会议。他在上述两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合著专著3部,专利4项。多年来,他一直把自己放在国际竞争的棋盘上,敢于拼搏,一直紧紧抓住前沿课题,力图做出自己的特色,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开发高技术领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培养出30名博士,现在,这批博士大多数均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的已晋升为教授、博士导师,有的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并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一些著名大学与著名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40多年来,沈家骢一直承担教学、科研、行政与社会活动多方面的工作,1985年他刚从美国归来,教委任命他为吉林大学副校长,当时校长唐敖庆对他说,行政工作一定要做好,业务工作不能放松,还要做得更好,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本职工作,他经常清晨四时起床看书、写论文,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指导研究生。除了每天坚持打杨式太极拳,喜爱喝绿茶外很少有其他活动,全身扑在事业上,这也许是他保持充沛精力的好办法,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时,一位熟悉他的朋友写一首小诗,也许能反映他的一个侧面,“分子虽小统计好,行政唯艰公为先,试看人间多少事,几人如君两样全”。现在,他将行政工作逐步解脱了,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年轻人和开展科研两件大事上。
作者:张希

简历
1931年10月13日 出生于浙江绍兴。
1952年 杭州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
1952年至今 长春吉林大学(前身东北人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1985年 美国犹他大学化学系客座教授。
1985—1990年 吉林大学副校长。
1987年8月至今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聚合过程与聚合动力学模型化工作组(working party)成员。
1991年 被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 中科院化学部常委。

代表性论著
1 浓家骢等.加聚反应微观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2 X.Cha,R. Yin,J. C. Shen. Investigation into Monolayers and Multilayers of Star-Shaped Graft Copolymer Based on Styrene-Divinyl benzene Microgel Cores.Macromolecules,1991,24(18):4986~4987。
3 J.C.Shen,Y.Tian,G.B.Wang,et al.Modelling and Kinetic Study on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in Bulk,1 Propagation and Termination Rate Coefficients and Initiation Efficiency. Makromol. Chem., 1991,192:2669~2685
4 H.B. Li,X. Zhang,J. C. Shen,et,al.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Behaviors of an Amphiphilic Polymer Lacking Mesogens. Macromolecules, 1995,28:8178~8181
5 J.C. Shen,X. Zhang,Y. P. Sun.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s,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996,6(6):651~659
6 X.Zhang,H.B. Li,J.C.Shen,et al. Ordered self-organizing films of an amphiphilic polymer by slow evaporation of organic solvents. Macromolecules, 1997,30:1633~1636
7 Z.Q. Wang,L. Y. Wang,J. C. Shen,et,al. Formation of supra molecular aggregates by hydrogen bonding based on bispyrimidine and bisbarbituric acid.Macromol.Chem.Phys.,1997,198:573~579
8 L.Y.Wang,X.Zhang,J.C.Shen,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n alternationg multilayer film of poly (4-vinylpyridine)and poly (acrylic acid) based on hydrogen bonding. Macromol. Rapid Commun. ,1997,18: 509~514
9 J.C.Shen,H. B. Li,X. Zhang,et al. A new kind of ultrathin film-the assembly of amphiphilic polymer .Macromol.Symp.,1997,118:707~714
10 Z.S. Bo,X. Zhang,J. C. Shen,et al. The synthesis of dendrimers bearing alkyl chains and their behavior at air-water interface. Polymer Bulletin, 1997,38:257~264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唐有祺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化学卷 四.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268-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