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铸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其铸(1917-)
沈其铸,茶学家。20世纪50~80年代中期担任全国茶叶生产的技术主管领导期间,参与一系列茶叶生产方针政策的制定、组织和实施,组织和主持茶树良种鉴定推广和品种资源调查,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的筹建,为我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沈其铸,1917年6月出生于山东曹县一户农家。像许多贫家子弟一样,他进学很晚,后来靠叔父的资助才得以上学。因此,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终生感谢叔父的培养和教诲。
  沈其铸在县里读完小学,入济南东鲁中学念初中。毕业后,考入省立济南高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学校辗转徙迁,继续求学,先后就读于国立中山学校(四川永川)高中部,四川白沙教育部特设大学预科等。毕业时,因成绩优异,保送进国立浙江大学。由于出身农家,他选择了农学。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浙大的“求是”学风影响了他的一生。
  1945年,沈其铸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先后在中央临时大学、农林部烟产改进处等单位从事教学和农技推广工作。解放前夕,在家乡参加革命工作。
  1949年,沈其铸奉调进入刚刚组建的政务院农林部,应当时的副部长、茶叶专家吴觉农要求,负责茶叶生产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茶事生涯。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国家农业部负责经济作物方面的技术行政管理工作,历任技师、副处长、处长、高级农艺师和副总农艺师等职。他围绕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的生产和发展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参与制定有关方针、政策、规划,检查落实生产情况;组织技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对我国经济作物特别是茶叶的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调查研究参与重大生产管理决策
  近代以来,由于常年战乱及帝国主义的摧残、掠夺,使中国茶叶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夕,作为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的茶叶,年出口量已下降到历史最低点。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叶和生丝是国家主要出口创汇产品,恢复和扩大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950年,沈其铸陪同苏联专家对我国茶叶产区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题调查,历时近半年,跑遍了主要产茶省,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考察后写出了关于发展茶叶生产的专题报告,为国家制定茶叶发展战略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建议:在生产上重点是垦复荒芜茶园,更新改造老茶园,开发新茶园;经济上国家对茶农给予专项贷款扶持;生活上给予粮食补贴;技术上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推广条栽密植,发展新式茶园,要管理及时,分批留叶、合理采摘,既采茶又养树,采养结合等,作为主管茶叶生产部门的一员,沈其铸与其他同志一起参与了一系列茶叶生产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努力。短短几年,我国的茶叶产量就由1949年的4.1万吨上升到1957年的11.15万吨,产量增加1.72倍,出口也有大幅度增加。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茶叶生产受到很大挫折。沈其铸和同事们一起深入茶区调查,寻求恢复生产的办法。经过调查了解,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反映到部里,农业部向国务院报告后得到了支持,国家对茶叶生产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售茶奖粮、奖化肥,低息贷款等。通过政策调整,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使茶叶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不少茶区出现卖茶难问题。沈其铸根据调查分析,研究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得出结论:茶叶不是多了而是流通渠道不畅影响了生产。为此,他在《人民日报》专家论坛上发表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建议》,从我国人均茶叶消费水平很低的角度,阐述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市场潜力,并就茶叶生产和购销问题向部党组写了专题报告并上报国务院。1984年4月,国务院召集农业、商业、外贸等有关部委,研究茶叶购销政策和经营体制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茶叶实行多渠道经营。这一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生产,到1987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50万吨,比1983年茶叶产量提高了20%以上。

开展科技学术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际市场茶叶贸易红茶占90%以上,中国红茶传统上以“条红茶”出名,不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将条红茶改制为分级红茶(即红碎茶)。1953年,沈其铸和张景明等同志到云南省考察,研究利用云南大叶种茶发展红茶生产。经考察,云南大叶种富含茶多酚等,非常适宜生产汁液浓厚的红碎茶。这以后,云南大叶种在我国华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大面积种植,建立了一批大叶种红茶生产基地,支持了外贸出口的需要。
  1958年,国家为加强茶叶科学研究,决定成立全国性的茶叶科学研究机构,沈其铸参与了筹备和选址工作。经勘察论证,在浙江杭州市七佛寺一带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此后他常参加那里的学术活动,为该所主办的《中国茶叶》撰稿,还担任《茶叶科学》编委。
  1959年,由沈其铸主持,李联标、陈椽、高麟溢等众多专家参与编写了《中国茶叶》一书。这是建国后较系统地介绍中国茶叶历史、生产状况和发展的专著(该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发排,后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出版,仅有少量铅印本问世),成为茶叶同仁们的重要参考资料。
  沈其铸十分热心学会工作,是中国茶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64年他与蒋芸生、王泽农等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茶叶学会,担任过常务理事、副理事长、荣誉理事等职务。他还是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顾问等。
  沈其铸很重视茶树的良种鉴定推广和品种资源调查工作。1979年7月,他在福建厦门主持召开了“茶树良种繁育座谈会”。会上拟定了“茶树良种工作试行方案”和“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细则”。此后,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茶树资源调查和良种选育工作。1981年,成立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他任副主任。经各产茶省调查,摸清了我国茶树种类和地理分布,审定委员会两次共审定52个国家级茶树良种,同时出版了《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向全国推广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良种,深受欢迎。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1957年,沈其铸作为农业专家,参加了由农垦部长王震率领的中国农业技术代表团出访日本。这次访日,党中央极为重视,赋予考察团的任务是“考察日本农业,发展中国农业”。行前,周恩来总理亲自在西花厅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就如何吸取日本农业先进经验做了具体指示。两个多月里,代表团从南到北,跑遍了日本4/5的国土,参观了几乎所有国立农业试验场和部分县级农业试验场,甚至深入到日本农户家进行访问,双方专家还多次座谈交流,使这次考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沈其铸重点考察了日本茶叶的种植技术、茶园管理、制茶机械化等。通过考察他将日本的制茶机械引进中国,并推动我国茶园施肥管理、茶园铺草等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实现茶叶加工机械化作出了贡献。
  1962年,根据中国和几内亚政府间的经济援助协议,沈其铸作为中国专家组组长到几内亚执行援外任务,帮助那里发展茶叶生产,建立几内亚玛桑达茶场和茶厂。茶场所选地址,荆棘丛生,毒蛇出没,连当地人都不敢涉足,但他们却多次深入现场考察,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曾因毒蚊叮咬患恶性疟疾。中国人忘我工作的精神在非洲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回国时正值国家处在三年灾害时期,他们把国外发给的专家津贴节余全部上交国家。他的工作和模范行为受到外交部的表彰。

规划经济作物生产管理
  20世纪60年代,沈其铸在农业部经济作物局主持茶果处工作,除茶叶外还对水果生产倾注了很大精力。当年,为落实国家发展黄河故道地区水果生产计划,他和柯宁白等同志一起深入故道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制定并部署了故道地区果树发展的总体规划。为重点发展葡萄、梨等水果生产,引进了日本和保加利亚食用和酒用优良葡萄品种“巨峰”、“莎芭珍珠”等,进行良种繁育,并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建立了葡萄园和酿酒厂。现在黄河故道已成为大面积的商品水果生产基地。
  “文化大革命”中,沈其铸下放到农业部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近4年。1972年恢复成立农林部(由原农业、农垦、林业、水产四部合一)时,他被调回部里任农业局经济作物处处长,主管棉、麻、丝、茶、烟、糖、果、药、菜、杂等作物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各方面工作都受到影响,工作难度很大,他带领大家一个作物一个作物地抓落实,既保证重点棉花生产,又做到每个作物都有人负责,很快使工作步入正轨,为恢复和发展茶叶及经济作物作出了贡献。
  多年来,沈其铸长期在农业部负责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工作,做过深入研究,参加、组织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文章等,散见于《中国农报》、《农业技术》、《中国茶叶》、《茶叶科学》、《人民日报》、《大公报》、《中国经济年鉴》等报刊杂志。
   20世纪80年代初,沈其铸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技术书籍的编撰上。他参加了《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的编写,担任《中国茶树栽培学》编委并撰写了有关章节,作为编委参加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的编审工作。
  1987年,年届七旬的沈其铸才离开工作岗位,离休前是高级农艺师、副总农艺师(副司局级)。沈其铸20世纪50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黄继仁 陈直)
  
简历
  1917年6月30日 出生于山东省曹县沈店村
  1936-1941年 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四川白沙教育部特设大学预科
  学习
  1941-1945年 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5-1949年 中央临时大学,农林部烟产改进处技佐、技士
  1949-1961年 农业部经作总局茶叶组组长,技师
  1961-1962年 赴几内亚中国农业专家组组长
  1962-1969年 农业部工原局茶果处副处长
  1969-1972年 农业部河南五七干校学员
  1972-1978年 农林部农业局经作处处长
  1978-1987年 农业部(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副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
  1987年 离休

主要论著
  1 沈其铸.发展我国烤烟生产的建议.中国农报,1952
  2 沈其铸.几内亚的农业生产.中国农报,1962
  3 沈其铸.农业基础知识(茶叶栽培).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
  4 沈其铸、高麟溢、黄继仁.建国三十年来的中国茶叶事业.中国茶叶,1979 (3):4~5
  5 沈其铸.发展我国茶叶生产的建议.人民日报(专家论坛),1981~08~18
  6 沈其铸,丁保华.中国的经济作物种植业.北京:中国经济年鉴,1983 Ⅳ~1
  7 沈其铸.中国茶树栽培学(茶叶成就章).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8 沈其铸.当代中国的作物农业(第15章,茶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 沈其铸等.农业名产丛书(茶叶分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参考文献
  [1] 金善宝主编.中国现代农学家传.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130~131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园艺卷 3.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04. 第111-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