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仁寿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仁寿(1906-1988)
  江仁寿,物理学家、教育家。曾采用一种新方法对液态金属钠和钾的粘滞性进行测量和研究,此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测定其他液态金属的粘滞性。还对液态金属表面张力进行了研究。在物理教学方面,一贯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为培养我国的物理人才做出了贡献。

  江仁寿,1906年1月15日生于安徽省歙县皋经村的农民家庭,父辈开始经商。他自幼随伯母在田间劳作,9岁入蒙童馆(当铺)当学徒,12岁方入小学学习。中学未毕业,他就插班上了大同大学。1928年大学毕业后,又分别在大同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一年。1932 年考取了安徽省出国留学官费生,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1936年,以测定液态碱金属的粘滞性的实验研究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在液态金属粘滞性和表面张力方面的研究贡献
  早先,对于液体粘滞性的测定,多采用流逸管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于与常温流体有较大不同的液态金属。后来,虽有许多人作了种种改进,企求探索一种适用于高温或低温的液态金属的新方法,又因实验方法太复杂或误差太大而不被人重视。H.von亥姆霍兹(Helmholtz)和C.G.皮奥特罗夫斯基(Piotrowski)在1860年设计了一种双线悬挂旋转球法,使测定液体粘滞性的方法有了历史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在伦敦大学E.N.da C.安德鲁德(Andrade)教授的指导下,江仁寿又改进了双线悬挂旋球法,使该实验设备从此走向了实用可行的阶段,并且首先用它精确地测定了液态碱金属的粘滞性。
江仁寿设计了一种带有惯性棒的双线悬挂球形容器,在容器内装上待测液体,以共振幅衰减来计算液体的粘滞度。惯性棒的作用是避免容器发生任何摆动,使容器只有纯转动。同时,他还发现了精确的机械起动法,并用照相方法记录该容器扭振幅度。这样,较大地提高了测量粘滞性的精确度。与传统的毛细管法相比,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具有适用于高温、高压实验的优点,又无需考虑像毛细管法所必需作的各种修正,其测量误差约在理论值的0.5%以内。江仁寿首先试测了不同温度的水的粘滞性,证明经他改进的旋球法具有很高精度和优点。接着,他以此方法测定了液态钠和钾从熔点附近到约360℃的不同温度下的粘滞度。在后者的实验测定中,江仁寿还发现了别的实验者未发现的现象:在温度接近熔点时,钠与钾的粘滞性出现反常现象。他指出,这是因为在温度高于熔点几度时,这些金属的晶体结构仍保持不变的缘故。
  粘滞度是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对它的精密测定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在材料科学上也有实用价值。江仁寿测定粘滞度的方法在后来曾被广泛用于测定其他液态金属的粘滞性,而他测定的液态钠、钾的粘滞度值在国际上一直被公认和采用。
  50年代江仁寿曾研究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他从能量观点推导出简单金属液体在熔点时的表面张力公式,据此又对十几种金属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实验值相当吻合。他还对汞的接触角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在真空下毛细管中水银的弯月面消失而为平面。60年代他曾指导研究生从事粘滞性的研究。70年代,他又带领中青年教师,开拓非平衡态理论研究的新领域。1979年,他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作题为《耗散结构研究大有前途》的报告。晚年时,江仁寿仍思维敏捷,视野宽阔,关注国外新兴学科的发展,也为推动国内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毕生致力于理科教学
  1936年江仁寿回国,历任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北大学物理系教授或系主任,毕生致力于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
  江仁寿在武汉大学任教不久,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犯中原,武汉大学决定暂迁四川乐山。江仁寿被任命为物理系主任。日本侵略军的狂轰滥炸,使教学仪器设备惨遭破坏。为了克服战乱和搬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他想方设法购置一部分廉价仪器部件,自己动手加工装配实验设备,创建了4间物理实验室,解决了学生进行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等方面实验的急需。
  乐山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校舍分散在乐山城内外,他冒严寒战酷暑,奔波于城郊。因战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入不敷出,加之流行疟疾和地方病,江仁寿当时也染上了地方病,险些被贫病夺去了生命。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仍一丝不苟,认真讲好每一堂课。他相继开设了理论力学、物性学、热学及热力学等课程。他讲课内容精练,简明扼要,条理分明,话语不多,但富有幽默感。在教学中,他严格要求,坚持在知识方面探求高深理论,在技能方面加强实际本领的培养,以适应战时物理人才的急需。
  1949年他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时,这里从国外进口的一些热学实验仪器设备做出的实验还不够精确。江仁寿带领实验室其他教师,陆续设计改装了热学实验仪器8套,可完成18个实验;又制成了“电阻温度计”模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造调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国高校相继引进苏联整套教材。江仁寿认真学习了从俄国到苏联的物理学发展历史,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仔细研究了福里斯等人著的《普通物理学》,具体分析了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根据我国高校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加强课堂演示实验、习题课、课堂讨论等各个环节,并添加补充教材,使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教学改革。在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与实验课的关系上,他在教学中也逐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改变以前把实验课隶属于理论课的作法,独立开设普通物理实验课,使实验教学有针对性地联系有关理论原理,通过实验验证定律,既加强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际本领。这是江仁寿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1955年开始,江仁寿担任西北大学物理系主任达20多年,他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善于全面部署,发挥众长,器重贤能,以身作则。50年代,他开设了原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等课程,并通过科研训练,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为物理系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新的基础。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一些政治运动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此时,江仁寿仍埋头书案,编写了《理论力学》及《气体分子运动论》的讲义,又与他人合译了Э.В.史包尔斯基(Шгольский)著的《原子物理学》。由于他多年的辛勤努力和身体力行,使物理系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形成了一批比较精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也逐步编写出了一批适合本系各专业使用的教材。
  在毕生教学中,江仁寿还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早在40年代,他参加了竺可桢在重庆组织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51年3月22 日,他在《大公报》上撰文,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5年党中央号召支援大西北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高等教育部征求他的意见,他丝毫不计较西安和上海在工作和生活条件上的差异,积极响应党的召唤,欣然报名到西北大学物理系任教,受到上海市陈毅市长的热情赞扬。1960年他对台属广播、写信,宣传党的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1958年他向党组织交了第一份申请书,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85年被批准入党,其间经历了20多年,虽蒙受批判甚至诬陷的不白之冤,但他从未动摇、退缩过。
  江仁寿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科普协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常委及省九三学社常委等职。
(窦育男 今星)

简历
1906年1月15日 生于安徽省歙县。
1928年7月 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1928-1930年 先后在大同大学、浙江大学工学院任教。
1930-1936年 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1936-1946年 任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46-1947年 任广州中山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7-1949年 任上海暨南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9-1955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
1955-1988年 任西北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55-1976)。
1988年4月4日 病逝于西安市。

主要论著
1 E. N. da C. Andrade and Y. S. Chiong(江仁寿).On the determination of viscosity by the oscillation of a vessel enclosing a tluid.Proc.Roy.Soc.,1936,48:247-260.
2 Y. S. Chiong. Viscosity of liquid sodium and potassium.Proc.Roy.Soc.,1936,A157:264-277.
3 江仁寿.金属液体的表面张力.西北大学学报,1957(1):99-105.
4 江仁寿.金属液体的熔点滞性与熔点张力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1957 (2):57-58.
5 江仁寿.金属液体的熔点表面张力与熔点关系.西北大学学报,1957 (2):53-55.
6 江仁寿.液体滞性测定方法的研究.西北大学第二十五届校庆学术论文集,物理分册.1963.
7 江仁寿.耗散结构研究大有前途.第一届全国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1980.

参考文献
[1] 平一梅,田荫堂.液体合金NaK的粘滞性.物理学报,1966,22(7):749-756.
[2] 武汉大学校史编辑研究室.武汉大学校史简编(1913-1943).武汉:1983.
[3] 窦育男,安乃彦.耕耘六十春,桃李芳九州——庆祝江仁寿先生执教六十年.西北大学校史通讯.1988:18-22.
[4] 惠晓明,田荫堂.空球法测定粘度的理论.陕西物理,1988,1-2合刊:29-31.
[5] 深切悼念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江仁寿教授.陕西物理.1988,1-2合刊:1-2.
[6] 戴念祖主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家论文集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沈克琦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物理学卷 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371-3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