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琮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振琮
  毛振琮(1915—1959年),宝应县城人,民国30年(1941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留校任教,两年后入昆明西南联大,清华无线电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民国33年考入教育部留英实习生,民国34年在英国马拉德电子管公司研习光电管和荧光灯制造技术,民国36年学习期满回国。当年即应上海亚浦灯泡厂之聘,搞荧光灯试制项目,于民国37年研制成中国制造的第一支长寿命荧光灯,从点亮之日起,昼夜不熄,直至60年代,仍光亮如初。
  建国后,毛振琮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机电研究所副研究员,去长春工作。当时研究所内设备简陋,他亲自动手,制作设备,并制作银氧铯光电阴极。北京电影局闻讯,派人前来洽谈,按样管要求,仿制放电影声带的锑光电管。当时所内颇感为难,但毛振琮毅然答应.他仅凭一支样管,找资料分析研究,几经测试,竟于较短时间内,制成带有一级倍增的锑光电管,经北京电影局试用,性能良好。
  因工作需要.毛振琮自学俄语,边学边用,翻译普式直著《氧化物阴极中的物理现象》,查廖夫著《电子管的结构与计算》等。他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几年中呕心沥血地在青年中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科研作出了贡献,本人也被提升为研究员。
  1956年,我国制订了“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提出了建立包括电子学研究所在内的4个研究所的措施,其中电子学研究所, 由中科院原东北分院与北京共同组建。筹建中,毛振琮竭尽全力,也显示了他深厚的功底。该所建成后,他即被调任来北京。1957年,中科院派毛振琮等3人去苏联科学院电子所学习交流。在此期间他两次剧烈腹痛仍然坚持,直至卧床不起,于1958年10月回国,住入北大医院,经专家会诊,确诊为晚期胃癌,延至1959年6月3日与世长辞,时年44岁。死后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