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支英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柳支英(1905年3月24日-1988年10月14日)
柳支英,昆虫学家。毕生致力于农业昆虫学以及医学昆虫学的教育和研究。是中国蚤类研究的奠基人,编写中国第一部蚤类简志,命名了5个新属、两个新亚属和600个新种和亚种。

  柳支英,曾名柳知行,1905年3月24日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太湖之滨的吴县木渎镇。这里山清水秀,物产富饶,文化悠久,人才辈出。他的父亲是一个维新派,为木渎镇第一所新学堂——木渎丙等小学的创办人之一。因此柳支英在少年时就接触到西方自然科学。他喜爱钓鱼、粘鸟、养蚕、捕虫,热爱大自然。柳支英到苏州上中学时,五四运动的影响已遍布大江南北,要民主要科学的呼声打开了他的眼界。在他上大学期间,发生了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的惨案。所有这些,使柳支英在学生时代就形成了认真思考、严肃深沉的性格。种种因素促使他刻苦学习,顽强奋斗。1924年他毕业于苏州晏成中学理科。他在中学时各科成绩优秀,曾获得全校理科的金牌奖。中学毕业后,他曾立志学医,以期济世利人,造福人民。但学医要上七、八年大学,家庭经济条件难以支持,于是他改学生物学。为了学得切实有用,他换过两所大学,最后选择了南京金陵大学。他在这里基本学完了全部生物学课程,还增修了不少农学课程。1929年他毕业于金陵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得以参加“斐道斐荣誉学会”(Phi Tau Phi Honorary Society)并被授予金钥匙。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任江苏省昆虫局任副技师兼标本室主任、浙江省昆虫局技佐兼稻虫研究所主任,又担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著名学者马君武和昆虫学前辈张巨伯、吴福桢等教授的指导下,他先后负责过昆虫标本室和水稻害虫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昆虫分类和害虫防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浙江省昆虫局年刊》和《自然界》及《岭南科学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这为他进一步深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1933年柳支英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昆虫和经济动物学系当研究生,师从昆虫学家W.A.Riley教授。他节衣缩食、争分夺秒,在14个月内读完16门高级课程,包括医学昆虫学、寄生虫学、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理学和害虫防制学等。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应邀参加了两个荣誉学会——美国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Honorary Society)以及美国农学荣誉学会(Gamma Sigma Delta Honorary Society),并被授予两枚金钥匙。他的硕士论文讨论蚤目昆虫的分类研究,这在当时是不大受人注意的领域。他清楚地记得,历史上3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对人类所造成的巨大灾难;1910~1912年和1920~1921年中国东北的两次鼠疫大流行分别造成数万人的死亡,也就是以蚤为传播媒介的。当时明尼苏达大学正好积存有丰富的蚤类标本,他就从此入手,详细研究,制作了玻片标本1000多张,对七八十种蚤进行了分类鉴定,从中还发现了两个新种。他认真写了论文在美国期刊上发表。导师对他的工作深表满意,希望他能留在美国继续研究,还积极为他安排了工作岗位。但是他眷恋祖国,怀念亲人(他父亲衰老多病),于1934年秋季回国。回国之前,他已蒐集了不少动物体外寄生虫(尤其是蚤类)的标本,并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蚤类学者,如美国的H.E.Ewing,英国的K.Jordan,南斯拉夫的J.Wagner 和苏联的И.Т.Иофф等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向他们索取了许多有关文献资料,准备回国开展医学昆虫研究。
  他经同学介绍,1934~1937年在浙江大学任副教授、正教授,讲授经济昆虫、卫生害虫、昆虫生态学、昆虫学研究方法以及害虫防制原理等课程。他继续研究医学昆虫,1936年发表的《中国蚤类名录》和1939年发表的《中国之蚤类》,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写作的。后者完成于1937年,这是中国第一部蚤目专著,共报导中国蚤类74种和亚种,其中有两个新种是分别在杭州和天目山发现的。该书引起了国内外医学昆虫学界的重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柳支英全家被迫西迁,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937~1945年间,他任广西农事实验场技正兼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他边教学边做研究工作。尽管生活艰难,不时有敌机空袭,他仍抓住一切机会,在农林及园艺害虫的生态与防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过不少著作。他研究了豆薯(Pachyrhizus erosus)种子的杀虫效果,首次在世界上发现一种新的植物种子杀虫剂。当日本侵略的战火烧到广西,在颠沛流离之中,他全家两度遇险,差一点葬身于柳江激流和特大山洪之中,全部科研资料包括2000 多片珍贵标本丧失殆尽。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他重新返回贵州湄潭浙江大学,这时他已贫病交加,患了严重的肺结核,卧床不起达数月之久。1945~1952年他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杭州市昆虫学会理事长。1950年他的肺病尚未痊愈,但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反细菌战一开始,他立即随队出发。他总结反细菌战的经验,提出判别敌投昆虫(动物)的“三联系、七反常、一对照”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在朝鲜战场发挥了作用,在以后国内的多次虫情判断中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柳支英从朝鲜回国不久,便调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任研究员。为了集中精力开拓新的领域,他果断地终止了关于农业害虫专著的写作,把多年收集的宝贵资料和手稿(已出版上册,下册亦在写作之中)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去的助手,勉励他们继续完成。
  1952~1958年他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寄生虫系医学昆虫研究室主任以及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1958~1988年先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所学委会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副组长等职。1976~1982年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国防科研任务的艰巨性往往表现为要求的严格性和时间的急迫性。当时部队急需一种避蚊油,由于国内化学工业尚不发达,只好研制适当的代用品。有人曾作初步探索,但告失败。在此紧急关头,柳支英挑起重担,亲自调查研究,迅速提出方案,大力组织协作,带头实验攻关,不到3个月就突破难关,两年之内就完成任务。他并且亲自参加人体试验,将自身抹药的部位和无药保护的部位轮流伸进蚊笼,观察蚊虫前来叮咬的情况。
  柳支英特别强调科学研究的方法学,重视试验材料的标准化和试验技术的规程化。在他的领导下,建成了全军第一个自动控制温度、湿度的实验室,在国内首次养殖成功3种重要媒介昆虫的实验种群,并确定了驱虫和杀虫药械的各种操作规程,完成了多种类型驱虫和杀虫药械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室内和野外防制多种媒介昆虫的第一手经验。其中有些成果在1959年的中苏协作试验中显示了优越性。
  柳支英重视研究医学动物的防制。1957~1958年间,他率领一组人到中国北方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帮助解决灭鼠问题。改进了捕捉和饲养黄鼠的方法,选出了更好的诱饵,选出了更好的毒剂,从而配制成“1080葵花子毒饵”。他们提出了合理的灭鼠建议,从而节约劳力和费用,显著提高灭鼠效果。
  1956年柳支英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医学访苏代表团的成员第一次去苏联,进行了半年的友好访问和考察。在访问期间会见了世界著名的苏联学者巴甫洛夫斯基(Е.Н.Пвловский和别克列米谢夫(B.H.Беклемишев院士等,并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学术交流。1958年他又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团员,执行中苏医学技术合作协定,去苏联参加了为期约半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1963年率中国代表团赴瑞典参加国际应用微生物学学术会议。
  柳支英一贯重视干部培养。他编写了大量教材和讲义,如《害虫防治学》、《医学昆虫学》、《生物武器医学防护学》(杀虫灭鼠部分)、《蚤类讲义》、《怎样进行科学文献工作》等等。他善于因材施教,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在医学昆虫分类研究中,他提出“以形态为基础,以生态为主导”的方针。在媒介防制研究中,他反复强调“从媒介生物学入手,充分掌握生态行为特点,形成防制策略”的重要性。他是中国第一批医学昆虫学博士生导师之一,直到70岁之后,他还经常为助手和研究生修改文稿。他曾是《动物分类学报》副主编,《昆虫学报》、《寄生虫学报》和《昆虫分类学报》编委,每年为学报等刊物审改文章上百篇。还用大量精力和时间接待各地前来访问、进修的人员,答复上百封讨论专业问题的信函。他教过的学生和带出来的助手遍布全国,不少人已成为专家教授或业务领导。
  1988年10月他患重感冒住院,住院期间突发心肺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10月14日逝世于北京。
  柳支英是国际知名的蚤类学家,是中国蚤类研究的奠基人。早在1936年他就发表了中国第一份蚤类名录,1939年又发表了《中国之蚤类》,这是中国第一部蚤类简志。几十年来他共发表蚤类研究方面的论文59篇、专著3部。在已经建立的蚤类分类阶元中,他共命名了5个新属、两个新亚属和60个新种及新亚种。
  在蚤类的系统发育方面,他采纳了Jordan及Traub两个学派的合理主张,提出了中国已知蚤类8科、18亚科的发育系统,并指出从若干形态构造以及某些生理生态的特化情况来看,在角叶蚤总科(Ceratophylloidea)中蠕形蚤科(Vermipsyllidae)远比角叶蚤科(Ceratophyllidae)进化。他认为蚤类的进化过程包括分支发展和阶段发展两种方式。分支发展又称为分化进化,是从种群开始的,主要是通过地理隔离,适应了不同的生活,占领不同的空间。先是分化为不同的亚种,随着进化的发展,亚种便演化为近缘种(物种),再进一步就分化为物类,即种上分类。阶段发展即复化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以蠕形蚤科为例,说明无论从形态、生态、生理来看都是从鬃蚤属(Chaetopsylla)发展为蠕形蚤属(Vermipsylla),再发展为长喙蚤属(Dorcadia)的。
  在中国蚤类区系分布的研究中,他提出由于蚤类成虫是兽类和鸟类等温血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它们的区系分布基本上取决于其主要寄主的区系分布,但又往往不如寄主动物分布得那么广。同时提出由于蚤类及其寄主的地理分布都受动物地理学规律的制约,这样就形成动物区系,这种区系是不受国界或省界这些政治行政的划分所限制的。因此要弄清中国蚤类区系分布,必须按照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重新整理过去按行政区划记载的分布材料。他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整理出中国蚤类四级区系的分布概况,并从中揭示出中国古北和东洋两界蚤类区系之间的关系及这两界与其他各界的关系和中国蚤类的地方性等特征。他根据对中国蚤类及其寄主动物地理分布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古北和东洋两界在中国境内的分界线,为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对全国蚤类区系分布的研究带动并指导了中国几个重要鼠疫自然疫源地地区蚤类区系分布的研究。如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等地区都已完成了类似的工作,这些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检测工作上具有重要意义。
  柳支英还主持和编写了《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志》,这一工作是在他的领导下由国内几位著名的蚤类学家协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完成的。他不仅担任了主编,而且还分工编写了1/3以上的内容。这是一部约170余万字,近2000幅图的巨著。在1986年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高度赞扬。
(吴厚永)

简历
1905年3月24日 出生于江苏省吴县木渎镇。
1919年 毕业于吴县第六高等小学。
1924年 毕业于苏州晏成中学理科。
1929年 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
1929~1933年 先后在江苏省昆虫局任副技师兼标本室主任、浙江省昆虫局技佐兼稻虫研究所主任。
1933~1934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研究院昆虫和经济动物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4~1937年 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正教授。
1938~1945年 任广西省农事实验场技正兼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5~1952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杭州市昆虫学会理事长。
1952~1958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寄生虫学系医学昆虫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
1958~1988年 先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所学委会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副组长等职。
1976~1982年 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1988年10月14日 因患肺部感染导致心肺功能衰竭于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柳支英.白蝶之自然敌害.农林汇刊,1929,1(1):54~62.
2 柳支英,程淦藩.田蛙胃中食物之分析.浙江省昆虫局年刊,1933,2:138~191.
3 柳支英.稻苞虫之生活史及其防治.浙江省昆虫局年刊,1933,3:27~32
4 柳支英.中国瓢虫名录.昆虫与植物,1935,3:292~304.
5 Liu CY.Catologue of Chinese Siphonaptera.Lingnan SciJ,1936,15(3):379~390;15(4):583~594.
6 柳支英,陈钟亮.三化螟在越冬期中之防治方法研究.浙江大学农学院季刊,1937,1(1):57~91.
7 柳支英,周明样,马同伦.油桐尺蠖之研究.浙江大学农学院季刊,1937,1(2):137~205.
8 Liu CY.The fleas of China.Order Siphonaptera.Philipp J Sci,1939,70~122.
9 柳支英,徐玉芬.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Urban)种子之杀虫研究.广西农业,1941,2(1):28~48;2(2):87~108.
10 柳支英,何彦琚.防治金龟子类之研究.中国昆虫学报,1951,1(3):263~279.
11 柳支英.中国蔬菜害虫.上册.上海:永祥印书馆,1951.
12 柳支英,吴厚永.中国蚤类研究之三:西北额蚤属(Frontopsylla)一新种,西南栉眼蚤属(Ctenophthalmus)一新种及华东狭蚤属(Stenoponia)一新种.昆虫学报1960,10(2):1~175.
13 柳支英,高巨真,吴厚永,等.黄鼠(Citellus dauricus Brandt)体外寄生的松江黄鼠蚤(Ceratophyllus tesquorum sungaris Jordan)的季节消长调查.人民军医——军事医学研究专刊,1960,2:33~40.
14 柳支英.医学昆虫学防治研究的新发展.昆虫学报,1962,11 (2):187~206.
15 柳支英,吴厚永,王敦清.蚤目细蚤科一新种——具钩靴片蚤.动物分类学报,1965,2(1):57~62.
16 柳支英,吴厚永,王敦清.青海新北蚤属一新种的记述.动物分类学报,1965,2(3):201~205.
17 柳支英,吴厚永,吴福林.西藏眼蚤属一新种记述及对我国眼蚤属特征的探讨(蚤目:细蚤科).寄生虫学报,1965,2(4):416~420.
18 柳支英,吴厚永,吴福林.中国蠕形蚤属两新种和属征的修订.动物学报,1965,17(4):406~413.
19 柳支英,管致和,魏德忠.蔬菜害虫及其防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
20 柳支英,蔡理芸,吴文贞.我国青海省蚤目新属和新种的记述.昆虫学报,1974,17(1):102~111.
21 柳支英,吴厚永,吴福林.腹板蚤属在中国西藏发现及其新亚属和三新种记述(蚤目:蝠蚤科).昆虫学报,1977,20(2):229~235.
22 柳支英,高巨真.医学昆虫学及其新进展.自然杂志,1978,1:87~93,139,144.
23 柳支英,吴厚永.关于我国蚤类区系分布和系统发育的初步探讨.动物分类学报,1979,4(2):99~112.
24 柳支英,张增湖,王士秀.甘肃省细蚤科双蚤亚科——新属新种的记述.昆虫学报,1979,22(2):196~199.
25 柳支英,高巨真,吴厚永,逄春积,谭璟宪.新中国建国以来三十年蚤类研究概况.中国昆虫学会第一次医学昆虫学术讨论会会刊,1979,28~41.
26 柳支英,邢庆云,陈进明.我国山西省幅蚤属一新种记述.昆虫学报,1981,24(3):317~320.
27 柳支英,陈家贤,刘泉.茸足蚤属一新种及其分布讨论.昆虫分类学报,1981,3(2):95~98.
28 柳支英,吴厚永,刘泉,吴福林等.西藏昆虫第二册.蚤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9 柳支英,主编.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0 柳支英,陆宝麟,主编.医学昆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高巨真,吴厚永.著名医学昆虫学家柳支英教授传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柳支英教授从事科教工作五十五周年纪念册,1985,1~9.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 基础医学卷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第321-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