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仁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立仁(1913—1993)
林立仁,航空无线电专家。50年代参加筹建民航科研所。他主持研制成功的“特高频定向仪”、“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为民航飞机定位、导航提供可靠保障,为保证飞行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林立仁,祖籍广东省潮安县金石镇,1913年4月8日出生于原荷兰殖民地马来亚半岛的吉隆坡华侨家庭。其父林耀南是当地一个小百货商人,自知文化低,只能挨苦找活路,将来儿子大了,一定要读书,才能有点出息。因此,林立仁6岁时便到西婆罗洲的坤甸埠振强小学读书。1925年毕业后考上新加坡的华侨中学,并念完了初中。在广大华侨的爱国主义思潮的熏陶下和亲友之间的影响下,其父又千里迢迢地将林立仁送回福建厦门,读完了高中。1931年7月,林立仁考取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当时,正值日本侵略军对我东北各省发动了侵略战争。林立仁怀着“科学救国”的决心,努力钻研机电工程,获得良好成绩,于1935年7月毕业,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此后,他先在中德合营的欧亚航空公司任无线电机械员,随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侍从室任机务工务组长,在成都航空委员会电讯器材修造厂任外勤课课长。1941年9月,林立仁被派往华盛顿的中国自卫供给公司任甲级考察员,办理对华《租借法案》的电讯器材“租借”工作。在工作中,林立仁涉猎了许多当时美国的先进电讯技术,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才干。1943年1月回国,在成都航委会电讯器材修造厂历任机务课、设计课课长以及航委会通讯学校研究委员和该校实习工厂厂长等职。这期间,林立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对无线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教学,都亲自动手,勇于实践,增长了科学技术智能。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立仁目睹国民党反动派一意孤行,反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实行和平的方针,坚持要大打内战,以致时局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他积郁不安,度日如年,不愿到南京就任国民政府航委会通讯工程大队长之职,遂假称患病去上海岳母家休养,并打了“请长假”的报告。1947年底,他进了上海中央航空公司电讯总工程师室任副工程师,于1948年底随该公司迁至广州、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1949年11月9日,林立仁参加了原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简称“两航”)在香港的光荣起义。从此,林立仁加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的队伍,也是他个人步入新的人生历程的开端。
  1950年1月,林立仁同“两航”起义人员一道,从香港复员回到广州,在广州民航办事处工作。由于他工作和学习都表现优秀,当年被评为二等劳动模范。次年初,他被选派去北京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努力钻研了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从而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建设新民航事业的决心。1952年后,林立仁历任军委民航局电讯处工程师,民航科学研究所工程师、通讯导航研究室主任,民航总局航行司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这期间,他先后创制和发明了“特高频定向仪”、“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曾受到民航局的通报嘉奖和物质奖励,并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在主席台上就座。经过改进的“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于1964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经国家审定,自1991年3月起,享受早年回国定居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1990年,林立仁不幸身患肺癌,曾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随后,赴美国旧金山和圣地亚哥看望女儿。因癌症扩散,于1993 年1月28日在圣地亚哥逝世,享年80岁。临终时,他遗嘱丧事从简,要将其骨灰送回祖国大陆安葬。并表示了对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冀望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耿耿情怀,不尽所言。
  
增产节约 研制“特高频定向仪”
  新中国民航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两航”起义不仅为中国民航的创建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而且避免或少走了弯路。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民航已开辟了7条国内航线,通航里程约8000 千米,并担负了支援和平解放西藏的空投与不少专机任务。但是林立仁任职的民航电讯修配所技术设施缺乏,技术人员少,工场十分简陋。为了维持民航日常的生产任务,维护各种通讯导航设备,他们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特高频定向仪”是在林立仁的倡议、技术指导及直接参与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而完成试制的。1953年初,民航电讯部门为保证民航事业的稳步发展,特别是保证飞行安全的紧迫需要,计划在全国各主要机场建立民航特高频定向网,但向国外购买特高频定向仪设备,不仅花费大量外汇,而且定货时间也长。当时国内某电讯厂也曾试制,但未获成功。尽管各种怀疑保守的论调不时在所内传播,林立仁则坚持发挥内在潜力,利用库存材料,自行研制,并提出“特高频定向仪”的初步设计方案,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在试制过程中,林立仁一心扑在无线电技术研究上,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做好充分的试制技术准备。同年6月24日,第一部民航“特高频定向仪”在天津张贵庄机场进行了首次实验,但未成功。随后,林立仁与所内同事便就地“安营扎寨”,苦心钻研,反复改进,终于解决了定向仪的纰漏和难点,于4天后再度实验,效果良好。担任试飞的老机长徐作诰一下飞机便向林立仁伸出了大拇指,说民航自制的“特高频定向仪”性能很好。“特高频定向仪”改变了当时民航使用中波导航台导航,不能进行长距离定向且安全系数不高的局面。该设备的清晰信号,为减少飞行中的迷航事故,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和航线网建设都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外汇支绌的情况下,为民航的增产节约打开了道路。从此,林立仁在民航科技领域中日益发挥出他的中坚作用。

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1956年,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全国科学技术人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林立仁也热烈响应。民航开展科技工作的起步阶段,首先必须根据民航的实际,拟订科研规划,组建科研机构,建立科技管理体制,开展急需又力所能及的科研项目。林立仁在上述各项工作中,都做出了可贵贡献。同年1月13日,民航局党委专题讨论了“向科学进军”问题,会议决定成立由华凤翔、林立仁、顾其行三位高级工程师组成的科研规划组。他们广泛听取有关民航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关于中国民航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方案(草稿)》。还聘请了4名苏联民航科学院的专家来华协助修订该方案(草稿)的工作。在中苏专家的努力下,制定了《民航科研组织系统图》和《1958-1960研究项目规划(草案)》等八个文件。1957 年1月,国家科技规划委员会批准民航局成立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室,两年后又扩充为科学研究所,下设四个研究室,即经济研究室、飞机发动机研究室、无线电通讯导航研究室和技术情报研究室,附设一个金工实验车间。林立仁先被任命为该所工程师,随后于1960年8月兼任无线电通讯导航室主任。与此同时,民航科研所和民航各技术业务部门通力合作,大力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57年确定的十个民航科研项目中,“改进和研制通讯导航设备”项目是以林立仁工程师为主组织实施的。1959年8月,民航局举办了首届科技成果展览会,并出版了《1958-1959年民用航空科学技术成果汇编》,其中通讯导航技术革新项目约占全部成果的一半。

发明“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
  50年代初,民航的通讯导航设施只能保证白天正常天气条件的飞行,而不能 保证夜间和复杂天气条件下的飞行安全,因而严重限制着飞机的利用率,运输总周转量也上不去。那时,民航普遍使用的伊尔-14型客机的日利用率还不到两小时。民航的这种状况不仅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影响了民航的前进步伐。因此,更新和加强民航通讯导航设施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与技术的封锁政策,我国民航所需的仪表着陆设备以及其他相关技术项目均被列为“禁运物资”。林立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缺乏必须的技术图纸资料,又无实物样机参考,加之当时我国无线电工业还很落后,既无特高频绝缘介质,也没有稳定可靠的传输电缆,甚至没有足够功率的特高频发射功率管的情况下,他毅然承担了研制“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的项目任务。他曾说,要发展事业,就得吃大苦,耐大劳,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他还说:“外国人能搞出来的,我们也一定要搞出来!”他首先从研制基本器件入手,一次又一次钻研技术,修改设计方案,攻克了研制过程中的一道道难关。如实验中林立仁发现滑翔仪的机器性能变化很大,下雨时从表面看不出什么,但是经过了两三个月的观察,每遇雨后天晴,天线内部透明胶周围就会凝结很多水点。于是他们在透明胶下面打了几个洞,让内部水蒸气蒸发,消除了由于天气变化对机器性能产生的影响。这套设备的许多零件完全是用手工制造的,全部装配器材都可以在国内解决。林立仁还亲自上车床、上刨床操作。正是靠着爱国敬业的顽强毅力与意志,终于1958年4月试制出“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的样机,安装在上海龙华机场试用,效果良好。根据飞行机组的多次校验,认为该设备的场型、有效距离、航道宽度、线性、稳定性和调制深度差等方面,都符合国际民航组织对仪表着陆设备的技术要求,与外国的同类设备相比,具有体积小(相当于外国设备的三分之一)、重量轻、耗电量省(相当于外国设备的四分之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可靠性高等优点,接近当时仪表着陆设备的世界先进水平,达到国际民航组织附件十规定的一类标准,部分性能达到了二类标准。随后,民航电讯修配厂又生产了12台“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分别安装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机场使用,都能在复杂天气条件下昼夜引导飞机安全着陆,对保障国内外航班以及重要专机的飞行安全起了重要作用。1964年9月,该设备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被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
  1964年4月,巴基斯坦首次通航中国时,巴方按国际民航组织的技术要求,向中方提出的保证波音707型飞行安全的五项必备设备中,就有仪表着陆设备,但林立仁发明的“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与西方的制式不同。为此,林立仁又继续努力进取,同修配厂的技术人员一道,将原仿苏联的比相制,改为国际通用的比幅制,保证了紧急需要,达到了标准实用化的要求。
  这一设备在后来的中巴通航、中国—印尼通航、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我国领导人出访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伊朗等国时,多次得到使用,使专机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能安全降落,圆满完成了重要航班和专机的导航保证任务,受到国外的好评,并被外国媒体争相报道。为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林立仁不顾年老体弱和家务纷繁,多次出差去乌鲁木齐参加扩建机场工程,亲自主持安装和调试“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心,为此,民航总局上报国务院及空军党委批准,给林立仁记了三等功。
  林立仁1963年被选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他曾应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的要求,编写《无线电导航知识》、《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工作原理及使用说明》和《正交余隙对减小束内反射体作用之矢量分析》等科技著作。他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严谨治学,从不计较条件、地位,任劳任怨,勇于创新,为发展我国民航建设事业,特别在通讯导航等科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填补了当时我国电讯工业生产的空白,对民航导航技术业务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他是民航职工所景仰的一位老知识分子。
  (陈耀寰)

简历
  1913年4月8日 出生于吉隆坡,祖籍广东省潮安县金石镇。
  1925-1928年 在新加坡华侨中学读初中。
  1928-1931年 在厦门读高中。
  1931-1935年 在杭州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学习。
  1935-1941年 在欧亚航空公司任无线电机械员,在南京国民政府侍从室任机务工务组长,在成都航空委员会电讯器材修造厂任外勤课课长。
  1941-1943年 在华盛顿中国自卫供给公司任甲级考察员。
  1943-1945年 在成都航委会电讯器材修造厂任机务课、设计课课长,航委会通讯学校研究委员、实习工厂厂长。
  1947-1949年 任上海中央航空公司电讯总工程师室副工程师。
  1949年11月9日 参加“两航”起义。
  1950-1951年 在广州民航办事处。
  1951-1952年 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1952-1956年 任军委民航局电讯处工程师。
  1956-1980年 任民航科学研究所工程师、通讯导航研究室主任。
  1980-1984年 任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行司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84年 退休。
  1993年1月28日 在美国圣地亚哥逝世。

主要论著
  1 林立仁.无线电导航知识
  2 林立仁.安全58-1型仪表着陆设备工作原理及使用说明
  3 林立仁.正交余隙对减小束内反射体作用之矢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乃天主编.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1989
  [2] 胡逸洲,王乃天主编.中国民航航行业务管理与保证飞行安全.1989
  [3] 胡逸洲,王乃天主编.中国民航人才培训与科研工作.1989
  [4] 林千、邓友池主编.中国民航大博览.2000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顾诵芬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航空卷 二.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第65-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