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强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贤强(1939-2016)
杨贤强,男,祖籍广东廉江,1939年2月出生于越南。1957年从越南回国,1964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1981年获农学硕士学位。曾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茶化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浙江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致公党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侨联常委。
杨贤强在茶学领域中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为茶树物质代谢、早期育种、茶叶品质化学及茶叶药理学等填补了多项空白,研究成果为茶学生化、加工、栽培、育种及审评等多门教科书引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在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10多篇,其中有15篇已分别获省级优秀论文二、三等奖;《茶树物质代谢与施肥》获首届浙江省农业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近5年有12篇论文被SCI和ISTP收录。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原浙农大图书馆对我国14所农业高校在1987-1992年间发表的茶学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杨贤强发表的茶学论文数量名列全国第一。
在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共同资助下,杨贤强领导着一个由7个单位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中、西医、化学工程、食品等多学科组成的研究网络,一方面揭示了茶多酚多种药理功能的奥秘,另一方面系统研究了茶多酚的药理毒理,在完成临床前研究的基础上主持研制的制剂,具有抗肿瘤、抗辐射、抗衰老的功效,已获准在浙医二院开始临床试验,疗效显著,尤其是对放疗的肿瘤病人的提升白细胞作用更为有效。最近以茶多酚为主要原料药的“替保片”已获浙江省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浙卫药准字(1994)0109-1],这是国内外第一种批准生产的茶多酚药物,经努力,又获一个茶多酚胶囊的批准文号[浙卫药准(1994)0138--4],引进外资600万元人民币,在天台制药厂投产“亿福林胶囊”。所生产的茶多酚通过系统的研究,已获卫生部批准为食品添加剂,是浙江省首家取得生产许可的厂家,主持制订的《茶多酚标准》已批准为浙江省地方标准,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审查、批准定为国家标准,为振兴中国茶业作出了贡献,为此中国食品品报、浙江日报、经济报、科技报、杭州日报、联谊报和请系中华等报刊对此研究成果作了专门报导。
杨贤强的家庭成员大部分居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和他们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他仍留在祖国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杨贤强长期从事茶叶生物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从无到有,搬迁和建立了茶叶生物化学实验室,使其在教学与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显著成绩。1992年被浙江省教委评为高等学校先进实验室。杨贤强还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计经委下达的8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的科研课题,其中《天然抗氧化剂—一茶多酚》、《茶叶的综合利用》和《茶多酚清除自由基的机理》等3项研究,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获国家和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二、一等奖;《珠茶炒干机及其揉炒工艺》和《惠明茶品质形成机理》分别获省级科技进步三、四等奖;从茶副产品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获发明专利,以及将茶多酚进行分子修饰,从水溶性改为脂溶,提高了茶多酚的生物学活性和扩大应用范围,从工艺到产品质量均领先于国内外同类研究。该技术已建厂批量生产,并已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在国家科委主办的两次展览会上分别获《全国第三届、第五届高新技术及产品》二个金奖,《全国火炬新技术新产品》银奖,浙江省计经委授予《浙江科技精品》奖。现已列入省级“火炬计划”。
杨贤强为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6门课程,已独立指导六届研究生,在教育工作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991年曾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博士后选人上报国家教委。曾被评为首届浙江省民主党派、工商联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浙江省“十佳”归侨、侨眷、获政府特殊津贴,并被致公党中央表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

情系祖国,18岁偷渡回国
杨贤强是地地道道的华侨,1939年2月出生于越南。他的祖籍在广东廉江,后移居福建厦门。19世纪中叶,他的祖父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军,失败后跑到越南广宁省先安市谋生。
当时的越南,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下。杨贤强祖父母的婚姻完全是“拉郎配”。他的祖母是土著华人。正当她出落成大姑娘时,被一个法国佬看上了。家人情急之下,就抓住刚从“天朝”过来的一个年轻人,也就是后来杨的祖父成婚。
那时候,杨贤强的祖父在中国原籍已有妻室,也就是他的大祖母。大祖母后来也带着她的侄儿找到越南,但她不能进门也没改嫁。直到祖父去世后,亲祖母才同意无儿无女的大祖母回到这个家族来。
在当时,杨贤强的祖父算是个文化人,而土生土长的祖母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婚后,他们生儿育女,重视子女教育,六七个子女都读书知礼。据反映越南华侨生活、由美籍华人廖源编著的《春风秋雨》一书描述,杨贤强的父亲杨振南是个“很会折腾的人”,他白手起家,先后创办了碾米厂、陶瓷厂、发电厂、电影院、轮船公司、冷饮餐厅等众多产业。渐渐地,杨家成了先安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杨振南被当时的州官刘绍英看中选为女婿。刘家在当地很有势力,是个大家族。刘绍英退休后,全家迁去河内,开了运输公司。
杨贤强生在越南,长在越南。他小的时候,祖辈还称中国为“天朝”。在杨贤强心目中,父亲很了不起,当年他劈山填海办厂,曾不无自豪地跟人调侃:“整个城市谁能够在地球上留下痕迹?”的确,直到今天,每当轮船经过这里,还会报地名:“振南碗厂到了。”
1954年,越南南北分治,杨家由于产业较多,不便南迁。殷实的家产渐渐被政府以“借”的名义瓜分了去。到1973年杨贤强回去探亲时,“我们家已经一无所有了”。当时,中越两国表面上是“同志加兄弟”,实际上越南当局“排华”很厉害。华侨升学与工作都受到限制,做生意受到排挤,所以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冒着坐牢的危险纷纷出逃,最便捷的是偷渡回归祖国。
1957年春节过后,在越南读到初一的杨贤强与表弟及五六个同学经熟人介绍,在边民带路下,趁半夜天黑悄悄地跨过了边境。
杨贤强回忆说,那时候他们走的是山路,白天在边民安排下找一户人家休息,晚上出来赶路。等他们到了广西宁明,发现有民政干部接待,还安排住宿、吃饭和读书,大家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后来,偷渡过来的越南华侨学生越来越多,国内开始分批遣返了。紧急之下,他和表弟偷偷坐火车逃到湖南,找到在那里读书的舅舅商讨对策。舅舅让他俩找刚成立的侨联帮忙。侨联的同志得知他俩祖籍是福建的之后,说‘小朋友,读书去吧’,就买了火车票把两人送到了厦门集美。两人在华侨补习学校补习了两三个月后,参加了考试。
杨贤强当时一口广东话,不会说普通话。考试合格后,因为从小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分配时他就填写了到杭州的志愿。就这样,他被安排到了杭州第一中学(即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就读高中。
杨贤强很快适应了国内的学习和生活,第一年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到了第二年就上去了。凭着助学金,他完成了三年的高中学业。
杨贤强说,1960年高考,原本家人和自己都希望读医将来当个医生,但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问题,所以尽管考试成绩很好,也没能如愿。最后,他被浙江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录取。一年后,由于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政策,他无可奈何地转入茶学系,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我从一个不喝茶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以身许茶的爱茶人!”杨贤强说,他小时候越南的家里也有茶,知道茶很珍贵,要7粒米换一颗茶,十几担稻米换一斤中国茶叶。当时,父亲喝普洱,姑妈喝铁观音,但他基本没碰过茶。
1965年,杨贤强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分配到杭州茶叶试验场做技术员。在那里,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说来伤心,我的初恋情人是低我一届的师妹。”杨贤强自曝隐私。尽管时光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一提起感情的事,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脸上感受到那爱的光辉。两人恋爱了5年,都要谈婚论嫁了,不想“文革”开始了。在当时的环境下,小师妹主动提出了分手,嫁给了一个军官。
1969年,杨贤强结婚成亲,之后育了一子一女,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1978年,杨贤强参加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届研究生考试,并顺利考取了母校浙江农业大学的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从此告别工作了整整14年的杭州茶叶试验场。1981年,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搞科研,再也没有离开过“华家池”的菁菁校园。

造福人类,发现茶多酚价值
中国茶叶科技在短短60年间经过栽培、加工、提取物、健康产品研发四次扩容,从以民间经验占主导的传统科技,发展到以实验科学和职业研究人员为主的现代科技系统。茶叶科技关注的焦点,也从农学种植,扩展到加工工艺、茶叶提取物和医疗卫生。这中间,杨贤强是无法忽视的领军人物。他以生化选种法参与了国家级良种的选育;以同位素示踪法研究茶树的物质代谢,获得浙江省首届优秀农业科技论文一等奖;特别是“后茶杯科技时代”,他的研究使喝了几千年的茶叶,又有了新的“喝法”,即将茶提物研发成多种健康产品。
作为国内最早研究茶多酚的专家和最有成就的茶多酚专家,杨贤强至今已经发表数以百计的相关研究论文,并成为该领域发表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最多的核心作者。他带过7个茶学硕士研究生、5个博士研究生。他领导的研究小组获得过10项国家专利及中国SFDA批准文号;其终端产品开发2009年获得了相关领域国家“科学进步奖”唯一的一个一等奖。他在茶叶深加工技术与应用的研究上,无论是成就还是影响力,都走在了该领域的前沿,从而奠定了他茶多酚研究上的权威地位。
杨教授说,各国关于茶多酚的研究可以追述到半个多世纪前,那时的名称叫“茶鞣质”或“茶单宁”,但运用自由基生物医学理论研究茶多酚,他是有贡献的第一人。“如果说我有点成就,那是因为我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茶叶生物化学前辈汪琢成、王泽农、阮宇成、程启坤等教授的研究基础上,我只是在茶多酚的研究上多做了一些工作而已。”他谦虚地说。
1956年,英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教授哈曼博士提出了著名的《自由基衰老理论》。他认为,人类衰老和生病的原因,是因为人体内氧化过程会释放一种活泼的有害物质——自由基。
大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杨贤强在一本国内刊物上看到了介绍自由基医学的报道。这篇文章称,VC、VE是提供质子对抗自由基的最佳物质,是人体保健的“卫士”。具有丰富茶学经验又精通生物化学的他忽然敏感地意识到,茶多酚能提供的质子远远要比VC、VE多,假如可以用茶多酚作为消除自由基的物质,那将是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
留校任教后,杨贤强常常带着学生去茶厂实习,每天看到茶灰等副产品被当作废料倒掉,心痛不已。他想,这些副产品中所含的保健成分与正品茶叶并无区别,但如何利用、如何从中提取出茶叶的有效成分、变废为宝,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智慧与心血的难题。
现在,难题的破解露出了灿烂的曙光。这个关于茶多酚的“歌德巴赫猜想”,击中了杨贤强的兴奋神经。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完成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性和对生物大分子保护作用的初步实验后,向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自由基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将茶多酚列入清除自由基首选物质的科研立项报告。
很快,杨贤强收到了国家自由基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方允中主任和忻文娟副主任两位负责人的亲笔回信。他们在信中说:你的想法很好,你所考虑的问题正是我们所思考的,希望你能继续从事此项研究,通过实验来证实,研究中如有困难,国家有关科研单位如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等可以给予帮助……
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浙江省科技厅分别在1989年给他拨下了5万元和3万元的茶多酚专项科研经费,并在研究上给予多方面的实验支持。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根据杨贤强教授描绘的“蓝图”,他的硕、博学生们奔波在杭州与北京之间,在中科院实验室里,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在质谱和核磁共振图谱中,求证杨教授关于“茶多酚清除自由基”的伟大“猜想”。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到组织水平,到整体水平,一步步反复实验,搞清茶多酚分子活动规律及医学和药用价值。
之后,杨贤强通过宁波、萧山医院的医生朋友进行临床水平的观察,检验茶多酚对改善肾功能和心血管症状等方面的作用。实验取得了很大成功。
1995年,世界抗氧化剂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杨贤强教授成为会议热点人物。他发表了“茶多酚应用于临床的观察结果”的报告,从而引发了世界医学界对茶多酚预防和治疗人类疑难疾病的研究热潮。
2004年,杨贤强教授与学生王岳飞、陈留记合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有关茶多酚的学术专著《茶多酚化学》。据说,专著一上柜,就被抢购一空。他发表在《茶叶科学》1993年第1期上的研究论文《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至今被引用了100多次,成为全球有关茶多酚研究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关于用茶多酚预防与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专门做了报道。

不遗余力,忙碌的退休生活
2003年,杨贤强正式退休了。
退休8年来,杨教授虽然不再带学生,但他没有一天与茶“分开”过,他继续引进自由基生物医学理论进行茶多酚研究,因为这是他“喜欢做的事情”。
一切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它的价值。为了使茶多酚更好地造福人类,杨贤强更关心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更好地被社会所利用,给社会带来多少利益。在他看来,茶多酚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天然药物,原料丰富廉价,提取工艺相对简单,也是清除自由基最有效的抗氧化物质,具有极为可观的潜在市场前景。
作为茶叶的深加工终端产品之一,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尽管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但并不成熟。杨教授曾经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带领几个学生在实验室里提取了一公斤茶多酚。然而,正是在这“一公斤”的成功提取技术之上,1990年建立了第一个茶多酚厂,并从此开始了茶多酚的产业化之路。
拥有茶多酚的生产提取技术,是杨贤强教授在这一研究领域保持领先的法宝。1993年,杨教授负责起草了第一个茶多酚的国家行业标准,茶多酚被正式作为食品添加剂,使茶多酚走向了标准化生产。同时,他还申请将茶叶提取物(以茶多酚计)列入卫生部颁布的药物标准中,拓展了茶多酚使用的市场空间。
曾经有一位加拿大籍的叶姓老板,因为母亲试用茶多酚治好了疾病。随后,他主动与杨贤强教授联系,投资300万元在浙江天台制药厂建起了茶多酚生产车间。1997年,双方合作开发的“亿福林”心脑健,成为茶多酚作为“准”字号药物的第一个产品……虽然该厂后来被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收购而停产,但茶多酚的产业化之路从此步伐愈加快捷,至今仍有3个药厂在生产同类药品,产值最大的以亿元计。
1997年,杨贤强从国家药监局拿到了同意“茶多酚”新药临床试验的批文。但临床试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批文临作废只有2个月时,经朋友介绍,杨贤强认识了一位有资金实力的广东企业家。听了杨教授对茶多酚神奇药效的介绍,那位企业家当即拍板愿意投资开发这个新药。于是,“新药”就在辽宁、新疆、湖南、云南、广东等地进行系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药”对慢性肾炎有效率高达71%。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新药至今还没有通过新药审评会的评审,但茶多酚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效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与重视,其销量逐年攀升,并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杨贤强说,退休后他还拥有茶叶深加工方面的多项专利,比如细胞破碎术在茶叶加工上的应用。它利用温度和瞬时压差技术炸开细胞,从中快速溶出茶叶内含物。这一发明使得茶多酚的提取从最初的每百公斤提取500~700克,一下子跃升到目前的8~12公斤。同时,这一技术应用于制茶工艺,诞生了冷泡茶技术,也就是用常温水甚至冰水直接泡茶,从而改变了千百年来人们只能用开水沏茶的单一喝茶习惯。2010年10月,这个课题通过了省级重大课题验收。目前,这一成果已经和武义一家茶厂进行产业化合作,开发冷泡茶、工业原料、名优茶。
杨贤强被湖南农大、福建农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赴湘、闽工作。在福建接触乌龙茶时,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湿的乌龙茶茶香浓郁,但烘干后香气大部分散失了。这中间有什么原因,能不能改变?由此,他深入研究,发明了茶叶低温烘干、香气保存和香精提取等3项乌龙茶加工专利,顺利解决了乌龙茶的茶香难题。他特地从办公室的冰箱里取出他这其中的新发明——从铁观音中提取的茶香精。他沾了一点涂在我们手上,不一会原来臭臭的气味越来越香,竟散发出浓醇的茶香!杨教授说,这个茶香精产业化的话,产值难以估量。
茶多酚潜在的巨大价值正被世人认识与接受,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行情看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茶叶深加工企业50多家,投资上亿的企业也有,茶提物年生产量在3000吨左右。然而,茶多酚提取国内外普遍采用有机溶剂技术。能不能不用有机溶剂呢?杨贤强经过深入研究,找到了既便捷又省钱的提取办法:通过自制廉价填料的专利技术,只用水与酒精!目前,中试已经完成,效果很好。由此,他又新添了一项专利:可同时生产高咖啡因低茶多酚含量茶提物和低咖啡因高茶多酚含量茶提物,后者的咖啡碱低于0.6%、儿茶素总量高于90%,两种产品的得率高达14%以上。
不久前,贵州一位企业家慕名找到杨贤强教授,希望承接该技术。目前,正由杨教授的学生、浙大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领衔对接。
“要做就做最先进的。”杨贤强近期的工作早已排得满满当当,诸如茶多酚分子修饰从大分子改造向小分子改造的转变,都需要化心力去研究、实验、完成。“但我有两个原则,一是不累,二是不气。工作要顺手,要求不能太高。”他说,自己有点阿Q精神,知足常乐。
工作之余,杨贤强享受着融融的天伦之乐。他的儿子目前正在浙大茶学系的相关企业做管理与营销工作,女儿在美国独资企业负责医疗产品的推广;他的孙女虽然才读小学五年级,钢琴已达十级水平。他的手机铃声用的就是他孙女可爱的声音;他还把孙女钢琴表演的视频存在手机里,随时与人分享快乐。2009年初,学校给他分配了140平方米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