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芬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春芬(1912—1996)
李春芬,区域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抗战胜利后,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将毕生精力贡献给地理教育和区域地理研究事业,先后曾在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创建三个地理系(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运用土地类型理论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后提出了“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学术观点,是我国区域地理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创见。他的力作有《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两部姐妹篇及《世界自然地理》。

  李春芬,乳名承玺,出身耕读世家。祖父习武,曾举武秀才。至父辈,废科举,兴学堂,其父乃改业中医,并附设一中药铺。祖上留有薄地数亩,因位范公堤之东,常遭盐渍化和旱涝灾害。1917年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幼年因家境清寒,父命习医,读中医典籍,先从《难经》始,深奥难懂。后私自去学校报名,转读小学。1927年进兴化县立初级中学。1930年考入江苏省南通高中普通科,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南通当时是全国的模范县,亲见张謇兴实业、办学校的业绩,深受其务实和为桑梓建设精神的影响,奋发学习。高中阶段,学习气氛浓厚,他因此一心扑向书本,连喜爱的文体活动也无暇顾及,文理各种成绩虽在班上仍居前列,但个性却由原来的奔放开朗转为内向拘谨。
  1933年,他同时考取武汉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外语系,就读于中央大学。由于教师采用“灌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对“英文名著选”的古典诗歌和“英国文学史”等课的教学内容不甚了然、囫囵吞枣,影响了学习的兴趣,从而萌动转系念头。为此,向老同学了解他们所读各系情况,最后他毅然改变初衷,从二年级起转入地理系学习。1937年毕业,留任助教,适逢抗战爆发,随校内迁重庆。在离别家人时,其父语重心长地说:“我已栽培你大学毕业,今后,路由你自己走了。”从此,就立定争取通过留学考试出国深造的心愿。在任助教期间,白天上班,担任系内日常事务和低年级部分实习课,晚上和节假日则抓紧自学。每晚7时开始工作:先练习英文打字一刻钟,然后阅读中外文献。每天如此,很少中辍。晚间如遇日机侵袭,警报解除后,必伴烛夜读,补上失去的时间。两年内,以顽强的毅力翻译了除非洲以外的各大洲农业区域的论文,浏览了地理专著约20本,其中精读的几本,均作详细笔记。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公费生,旋因欧战爆发暂缓出国。待命期间,在导师李四光、黄国璋指导下进行业务准备。1940年转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受教于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泰勒(G.Taylor)教授。泰勒是一位博学、勤奋、基础扎实、要求严格的地理学大师,对李春芬的学术生涯有重要影响。1943年他获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也为中、加两国科学文化史上增添了友谊的篇章。多伦多《明星报》并刊登了李春芬的照片。其博士论文《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部格兰德河中游河谷的区域地理研究》是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他花了两个暑假,几乎靠双腿步行跑遍了研究区域的每一个角落,才综合性地揭示了这一密集开发地区的地理特征,写出了该地区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论文现已为多伦多大学制成微缩胶卷,以便收藏和出借。1943年秋,到美国哈佛大学地质地理系从事博士后进修、研究,就教于知名区域地理学家惠特莱锡(D.Whittlesey)教授,整理发表了《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用》一文。1944年进美国内政部地名局任专业第四级区域地理学家。
  抗战胜利后辞去国外优厚待遇,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之聘,任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教授,讲授地学通论、北美地理、地理文献选读、地理学史、聚落地理学等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春芬先后建立了三个地理系(科)。1949年8月,浙江大学在文学院史地系基础上成立地理系,属理学院,叶良辅任系主任。约两周后,叶良辅旧病复发,于9月中旬逝世。1949年10月李春芬被正式任命为系主任,担负起组建浙江大学地理系的重任。1951年,浙江文教厅与浙江大学合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他又兼任地理科(今杭州大学地理系前身)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浙江大学地理系调进华东师范大学,任地理系首任系主任。以后,在地理系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参与筹建河口海岸研究室和西欧北美经济地理研究室(后均独立成所),并分别兼任两室主任。又两度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1980年改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任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理学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常委、全国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等职。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8月由于他对中、加地理学界学术交流和对地理事业所做的贡献,加拿大地理学家协会授予其特别荣誉奖状。后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名誉系主任、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区域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李春芬一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在浙江大学执教时期,他亲眼目睹当时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通货恶性膨胀,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个怀着科学报国之心的学者,变成一个同情和支持学生运动的民主进步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多从积极方面理解运动的意义,而在具体过程中则实事求是地按自己情况予以对待,以提高思想境界。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总是推心置腹地向党倾吐自己的想法。他对党“真实、朴素”的感情,换来了党对他的尊重与信任。他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期间,平易近人,作风踏实,廉洁奉公,公而忘私,也为大家所称道。几十年来,他作为一个正直的、进步的知识分子,沿着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党进一步了解了他,他也不断地靠拢党组织,到了晚年,他终于提出了入党申请。在批准他入党的支部大会上,他异常激动地说:“我终于找到了光荣的政治归宿。”

对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春芬自1946年回国以后,一直从事地理高等教育事业,先在浙江大学执教6年,后在华东师范大学执教38年,长期担任系、校行政领导,并参加全国性地理教学和地理教材编写的组织领导工作,对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任原教育部中学地理教材顾问、高校理工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地理教学》杂志顾问、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通讯委员。
  李春芬对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和地学口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院系调整时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基础十分薄弱。通过院系调整,力量大见增强。他爱系如家,在建系初期,从引进人才、课程设置、基本建设,以至财务管理,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经过几年努力,至1954年时地理系已初具规模。当年保加利亚地理学家毕遂柯夫教授参观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后,发表观感时说:在欧洲大陆像这样的地理系是不多见的。1953年秋起,在全国率先开办了高校地理教师进修班和研究生班。1956 年党号召向科学进军时,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把长江三角洲作为系的科研主攻方向。于是在他亲自参加下,全系师生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长江三角洲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调查,取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师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河口海岸研究室的成立就是长江三角洲科研方向的延续和发展,后参加了河口海岸研究室和西欧北美经济地理研究室的筹建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地学口已发展成两系7所的规模,拥有300多人的教学科研队伍,这与他早期参与领导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对全国地理事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重视基础训练的办学思想
  自1949年担任系主任以来,他一直强调基础训练,包括实际工作能力和阅读专业外语书刊能力的训练。他把狠抓基础课教学作为办学的重要环节。因为这不仅能引导和启迪学生学好后继课和提高课,而且增强学生后劲,有利于将来自学成才、适应学科发展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凡一、二年级的基础课,他尽量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教师承担实地调查任务时,也组织同学一道参加。他本人就担任过6年的地学通论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教师水平的提高。为此,他鼓励师生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论文。难能可贵的是他经常为别人修改论文,提高质量,以便能在学报级的刊物上发表。他认为:“为学生改文章是一个教师最有意义的工作之一”。聚落地理学(含城市地理学),当时是一门新课,有位同学听了李春芬的讲解,对城市地理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李春芬根据该生的特点鼓励其从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该生没有辜负师嘱,写出了《中国港市之发展》一文,李春芬为其文润色修改、编写英文摘要,并推荐给《地理学报》发表。一个青年学生的处女作,能在学报级的刊物上发表,其鼓励和鞭策的力量是难以估计的。从此,该生毕生就从事历史地理研究,成为我国有名的学者。又如,一位四年级同学写了一篇有关地貌发育的力学分析的论文,李春芬甚至开夜车为该文进行修改,终于发表在次年的《地质学报》上。浙江大学地理系师生在他的鼓舞下,1950-1952年在学报级刊物上发表了七八篇论文,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1956 年,全系举行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并为把系的科研重点转移到长江三角洲来,他就请主讲水文地理并兼长地貌学的陈吉余先生,利用手头已有资料,撰写一篇关于长江三角洲江口段发育的文章,该文后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以后陈吉余先生专门从事河口海岸方面的研究,实自此始。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实力,与李春芬放手启用人才和给予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我在同学身上是舍得花时间的”,这是李先生作为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自述。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在浙江大学时他曾提出每周义务加授一小时,讲解芬奇等编著的《地理学原理》一书中的一些章节。他不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在课堂上先由学生自己分析,相互补充,最后才由他来分析、讲解,并指出学生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如今,同学们谈起此事,都认为今天能较熟练的阅读英文专业书刊,多得益于当年李老师的教导。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锐意教学改革
  自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李先生长期从事南、北美洲自然地理的教学工作。这门课是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专业课,也是一门比较难教的课。如若墨守成规,肯定会开中药铺而不是开药方,不但不能启发学生兴趣,相反却会闭塞思路、僵化思想。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教学实践,他认为上好该课的关键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为此,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熟练掌握教材,有时甚至将所写讲稿背了出来。他深信“熟能生巧”,在熟悉基础上方可融汇贯通,讲解生动,启发学生兴趣。如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到方法论高度,来活跃学生思想,开拓思路,便能丰富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调动起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在讲授自然地理分区时,他摒弃了传统的八股程式,采用选区重点讲授的办法。他选区讲授的原则是:典型性原则和个性突出的原则。如讲南美洲时,就选讲了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砖红壤区和西海岸热带荒漠这两个区。当然选区不只这两个原则,其他如以某一区作为范例说明一重要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也可选择教师曾做过研究的区域来进行讲授。平时他在课堂教学中,生动细致,说理透彻,令人久久难忘。他的后来也当上教师的学生,深深体会到要达到李老师那样的讲课水平需要下多大的功夫!
  年过七旬的李先生,他仍抱着病弱之躯,坚持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他为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文献课,从组织教材到教学步骤均采用“系列化”和“循序渐进”的方法。他选取的三篇区域地理文献,在内容上互有联系,也有高低层次之分,有回顾,也有展望。对同一问题的见解,也是一篇比一篇深刻。这些文献在学术内容上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而且,他经过精心设计,对不同层次的文献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先选出一篇逐句讲解,选段笔译,亲加批解,并要求写出全文摘要;到第二篇教师只做概要介绍,再由学生阅读,写出心得体会;第三篇则由学生自学,编写报告;最后师生讨论,进行总结。对这样“系列化”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感到满意,并深受教益。

热爱学生,培育英才
  李春芬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对学生舐犊情深。他为人忠厚,谦虚谨慎,师生 相处,平易近人。他教育学生“求是”崇实,爱护学生甚于对待子女,对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师生情谊,久而弥深。
  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地理系的主体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但学生何去何从,却出现了分歧。领导意图是随系调至上海,但同学们由于对师范院校认识不足,特别对中途改向(当时学生在二年级时已分成地理、地质、气象三组)缺乏思想准备。李春芬十分理解学生心情,同时从培养人才的全局考虑,在问题迫在眉睫、需要立即做出决定时,毅然打消了可能会受到批评的顾虑,做出让学生转入南京大学各系的建议。
  李春芬关心和爱护学生,最终着眼点是培养人才,特别是造就优秀人才。他认为:优秀毕业生应该打出去,吸收其他单位的学术长处,避免近亲繁殖,品系退化。因此,他经常保荐学生去中国科学院和著名院校工作,有时甚至忍痛割爱,让系内的骨干教师支援科学院的建设。单就中科院地理所而言,他推荐去了七八位同志,已都是各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个别的已当上了学部委员。
  40余个春秋,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大部分已成为有关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也当了博士生导师、优秀教师、地理系和有关研究机构的领导,真可谓“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久久有芬芳”。

.提出“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学术观点
  1919年费尼曼(N.N.Fenneman)在他的地理学分类体系示意图中,首先提出了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的概念。这种概念曾为很多地理学家所接受,并在20世纪30-40年代盛行一时。李春芬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对北美区域地理发生兴趣。去加拿大留学时,也便以区域地理作为其主要研究方向。自此以后,他把主要精力坚持这一方向,从事区域地理研究,前后共出版过30余种中英文论著,其中区域地理著作占2/3,以研究美洲为主。
  20世纪50年代李春芬学习对立统一学说,以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进而形成他对区域地理学的学术见解。他在承担研究班的南、北美洲自然地理教学任务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革新教学内容,提出了“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观点,以这一提纲挈领的综合性构思,统率他所承担的各洲自然地理教材。这一观点体现了整个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符合地理学两个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学科特点——综合性与区域性。1962年他的力作《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问世,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区域地理学专著。该书以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从整体着眼,通过分析,认识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从而揭示全洲或分区的总体特征;并通过对全洲的各类型分布区与所属全球性的同类型区的特征的分析比较,以示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李春芬在书中精辟地指出:“一个洲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着该洲的整体性,同时也是有别于其他各洲的特殊性;这有别于其他各洲的特殊性,又体现着整个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同时他认为:“各个自然区域的综合特性,从全局观点来看,是全洲差异性在不同部分的具体体现;但从各个区域本身来看,又是它们各自的相对一致性”。作者又通过动态的分析,深化了这一思想,如通过对秘鲁西岸沿海时常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的联系,提示地理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以至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揭示地理环境内在紧密联系的整体性。这一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学术见解,高屋建瓴地揭示了世界区域自然地理的基本规律,对中国自然地理也有启迪意义,成为我国区域地理研究中具有创见的学术思想。该书的出版,在地理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地理学报》编委会特为此组织专文评介;高校统编《世界自然地理》教材至今仍以他的观点作为全书的主题思想。
  李春芬的新著《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是《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一书的姐妹篇。后者继续并发展了前书的学术思想和写作风格。该书特别强调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和可再生资源的生态联系,如将地貌结构对气候的制约性列为专章分析,以及对美国水资源利用在三个不同地区的效益情况的示例,生动地表明世界区域地理对我国区域经济建设有着借鉴作用。
  李春芬还是国际上土地类型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他就从事土地类型的研究,1944年发表在美国《经济地理》上的“安大略西部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用”一文,运用和发展了美国著名学者微奇(J.O.Veatch)的学术思想,通过实地调查,将研究区分成10个土地类型,并说明各自的自然性质和利用特点。这是我国地理学家对实际地区划分土地类型,并运用这一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的较早的尝试。

率先开展区域地理面向实际问题的研究
  70年代初,复兴区域地理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强调从事面向实际问题的研究。对此,李春芬身体力行。他的《拉丁美洲国家为保护本国海洋资源而斗争》和《秘鲁200海里海洋权的地理分析》等论文,可谓区域地理面向实际问题的范文。前者应《人民日报》国际版的邀约,紧密配合当时行将召开的国际海洋法会议的形势需要。见报后,随即由《北京周报》译成英文发表。后者是以实际问题带动区域地理的研究,而且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先从经济的空间联系中论证这一主张对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对发展秘鲁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然后再用自然地理的实际数据,论证所提200海里海洋权的合情合理性。二者结合,就充分说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秘鲁率先提出这一主张的正义性。论证精辟有力,令人信服。作者对区域地理面向实际问题,以及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成功示例,使读者开拓思路,深受启迪。该文对我国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相互隔离,直至70年代两者仍不通信息、不相为谋的状况是很有针对性的。
  在他80年代发表的理论文章如《区域地理:问题和展望》、《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中,反复重申了面向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通过空间分析、生态分析和区域综合体的分析,研究联结人和地的生态系统和联结区际关系的空间地域系统。
  
李春芬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忠厚宽容、谦虚谨慎、治学严谨、务实求是。他的论著无论从主题思想、内容结构、标题、风格,乃至遣词造句,都经过反复推敲,文如其人。其学术思想是经过长期体验、思考和积累的成果,内涵深刻,启人思路。
  (汤建中)
  
简历
  1912年10月10日 生于江苏省兴化县白驹镇(现属大丰县)。
  1937年 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士学位。
  1937-1939年 任中央大学地理系助教。
  1940-1943年 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生院,获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
  1943-1944年 去美国哈佛大学地质地理系作博士后进修。
  1944-1945年 任美国内政部地名局专业第四级区域地理学专家。
  1946-1949年 任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地理组教授。
  1949-1952年 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1年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2-1984年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常委,1984年至今任民盟上海市委顾问。
  1952-1982年 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1982年后任该系名誉系主任。
  1953年后 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1979-1985年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64-1980年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78-1985年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1965年后任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1956-1986年 任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长,1986年后任该会名誉理事长。
  1958-1964年 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室主任。
  1962-1966、1978-1980年 两度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1962-1964年 任上海市政协委员。
  1964-1987年 任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4-1966年 兼任华东师大西欧北美经济地理研究室主任,1981年后任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1979年后 任教育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工科教材地理组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1981-1985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理学组成员。
  1988年 获加拿大地理学家协会颁发的特别荣誉奖。
  1996年3月3日 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 Chun-fen Lee (李春芬). The Middle Grand River Valley of Western Ontario, Canada: a study in regional geography. Doctoral Dissertation,1943, Microfilmed by the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87
  2 Chun-fen Lee(李春芬).Land utilization in Middle Grand Valley of Western Ontario.USA:Economic Geography,April,1944,PP.130-151
  3 李春芬.工业区位.思想与时代,1944
  4 Chun-fen Lee(李春芬).Twin Cities of Waterloo and Kitchener.USA:Economic Geography,April,1946,PP.142-147
  5 李春芬.田纳西流域经济开发的评价.杭州:东南日报,图书评论,1947
  6 李春芬.区域规划和T.V.A..思想与时代,1947(44)
  7 李春芬.特港自由区.上海:大公报,1947
  8 Chun-fen Lee(李春芬).English abstract of the geography of Tsunyi County.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1948
  9 李春芬.从地理因素看圣地纠纷.上海:大公报,1948.5.15
  10 李春芬.现代地理学与其展望.地理学报,1948,15(1)
  11 李春芬.从发展过程中认识地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7(1)
  12 李春芬.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3 李春芬.以江苏省为例探讨平原省区区划中的几个问题.见:中国地理学会1962年自然区划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14 李春芬.拉丁美洲国家为保护本国海洋资源而斗争.北京:人民日报国际版,1973.1.4
  15 李春芬.大洲.大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16 李春芬.秘鲁200海里海洋权的地理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79(1)复刊:58-61
  17 李春芬.南美洲气候—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规律.上海:地理教学,创刊号,1980
  18 李春芬,王恩涌,张同铸.地理教学三十年.北京:地理学报,1980,35(2):97-107
  19 李春芬.区域地理:问题和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世界地理集刊,1980,1:4-10
  20 李春芬,汤建中.美国自然资源.见:当代美国经济(第二章).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
  21 李春芬.如何提高世界(区域)自然地理的教学质量.上海:地理教学,1982(1)
  22 李春芬.地理学传统和近今发展.北京:地理学报,1982,37(1):1-7
  23 Chun-fen Lee(李春芬),Jianzhong Tang(汤建中).Geography in hihger education in China.England: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1982,6(1):47-55
  24 李春芬.我国世界地理研究的现状和今后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世界地理集刊,1982(4):3-8
  25 Li Chun-fen (李春芬). Geograph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institutions in China, a personal viewpoint. Canada: Canadian Geographer, 1982, 26 (2)
  26 Li Chun-fen (李春芬). An overview of world geography in China , an article of Geography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4: 193-202
  27 Chun-fen Lee (李春芬), Zhongmin Yan (严重敏), Jianzhong Tang (汤建中). A Spatial analysis of Shanghai'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article of Regional Planning in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 Germany: Bochum, 1984: 35-41
  28 李春芬.加拿大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第1辑,1990:1-8
  29 李春芬.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1.汤建中,姜淑清.三个第一流——访华东师范大学李春芬教授.北京:地理知识,1985(10):26-27
  2.《中国科学家辞典》编委会.李春芬.见:《中国科学家辞典》现代第三分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9-141
  3.汤建中.李春芬.见: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57-36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刘东生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地学卷 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第267-2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