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锋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剑锋,男,1980年7月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0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4年分别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长期从事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相关研究。发明并建立了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SHINERS)新技术,突破了传统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普适性差、无法广泛应用于各种表面的长期瓶颈,被誉为“下一代先进谱学技术”。利用电化学SHINERS技术,确定了单晶电极界面水分子构型转变过程,原位研究了Au、Pt等单晶表面上氧还原等重要电催化反应过程,获得了关键活性中间物种的直接光谱证据,为电化学界长期争议的反应机理提供了直接证据,阐明了反应的机理与构效关系,并拓展至实际纳米催化体系。面向国家公共/食品/环境安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发展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与产品,并多次用于国家级重要事件。
迄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包含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Nature Mater.、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Protoc.、Nature Commun.、Chem、Sci. Adv.、J. Am. Chem. Soc.(10篇)、Angew. Chem. Int. Ed.(6篇)、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2篇)、Chem. Soc. Rev.(2篇)、Acc. Chem. Res.和Chem. Rev.等,论文被引9000余次,撰写书章节5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应邀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表面增强光谱会议作大会报告,在国际电化学年会、国际拉曼光谱大会和美国化学会年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作主题报告等。担任物理化学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期刊J. Phys. Chem. A/B/C的高级编辑以及Anal. Chem.期刊的Features Panel和Adv. Opt. Mater.、ChemElectroChem等国际期刊的编委。获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9)、中国青年科技奖(2018)、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5)、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19),入选中组部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2014)、“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

学习/工作经历
1999.09-2003.07,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学生;
2003.09-2010.09,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学生;
2010.12-2013.04,瑞士伯尔尼大学,博士后;
2013.05-2014.01,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
2014.03-至今,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

http://chem.xmu.edu.cn/teacher.asp?id=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