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清时(1946~)
男,汉族,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6 朱清时月-2008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曾获1994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1994年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emica Acta)设立的汤普逊纪念奖。
  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分子的高振动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主要有:
  1)20年来光谱学家为寻找分子的局域模振动态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无一例可确认是长寿命的。他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硅烷和锗烷等球陀螺分子的局域模振动使对称性降低,造成振转能级结构的显著变化,令人信服地证明它们是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 ;
  2)在理论上证明局域模振动是Xyn型分子的伸缩振动在高振动能区中的普遍趋势,而且分子作局域模振动时Coriolis和Fermi相互作用将消失或减弱。
  这些成果的主要意义是:
  1)用激光对分子中的化学键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加工以便造出自然界没有的新分子,这个理想激励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除个别特殊的小分子外,所有的实验探索都无明显效果,原因是激发的局域模振动的寿命太短。他的工作发现那些被认为传能最快的由?Y键组成的分子也存在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揭示出从前未知的非谐性产生局域模振动的机制,为在一般分子中寻找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是非谐性和键与键的不同等多种效应产生的)打下了基础,从而为实现“分子手术”带来希望。
  2)发现表明分子在高振动能区中需要重新量子化,即重新定义量子数和零级近似基矢,为此必须充分利用分子的动态对称性和以它为基础的李代数方法,从而为理论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提供了实验依据。 

激光分离同位素课题
  1975年朱清时开始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从事激光分离同位素重大项目研究,一年后成为项目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朱清时通过理论分析后制定的激光光压偏析法分离锂同位素的方案,在自制设备完成后,首次实验即获成功,其研究方案为国内首创。成果通过鉴定后获1982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
激光光谱学研究
朱清时 院士  朱清时在激光光谱学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在CaOH自由基的高分辨因子—振—转光谱的研究中,发展了一种先进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首次测得了CaOH自由基的高分辨光谱。在多原子分子的半导体激光光谱和富利叶变换光谱研究中,测得CDF3的高分辨半导体激光光谱,观察到强度按核自旋统计权重分布的转动跃迁;进行CH2DCH2CI的振动力场分析,发展了用光谱来鉴别同分异构分子的有效方法,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在1981年和1983年的第36届和38届国际分子光谱讨论会上两次应邀作半导体激光光谱Session主席。
分子高振动态成果
  1988年以来,朱清时在分子高振动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主要有(1)二十年来国际上光谱学家们为寻找分子的局域模振动态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无一例可确认是长寿命的。1998年,朱清时在剑桥大学用自己设计的方法,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硅烷和锗烷等球陀螺分子的局域模振动使对称性降低,造成振转能级结构的显著变化,令人信服地证明它们是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态,随后他在大连化物所建立了更好的装置,又在许多其它分子中观测到了这种振动态;(2)朱清时在理论上证明局域模振动是XYn型分子的伸缩振动在高振动能区中的普遍趋势,且分子作局域模振动时Coriolis和Fermi相互作用将消失或减弱。这些工作推动了分子光谱的发展并为选键化学提供了依据。有关论文十几年来一直在被引用,局域模振动光谱已成为现代分子光谱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朱清时是学术界公认是国际上关于分子局域模振动的主要专家之一,多次应邀到国际分子光谱大会作大会报告。
与日本学者合作研究
  1997年朱清时与日本学者合作,用局域模振动和分子内传能解释了STM实验中的一些新现象,同时组织 朱清时[1]学校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进行合作,开展了对单分子化学物理的研究,并在这一国际上最新重大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瞩目的成绩。他们对硅表面上碳60分子取向的研究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他们首次拍摄出了化学键的照片,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该工作被同时评为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由科技部组织评选的“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由教育部组织评选的“全国高校十大科技新闻”。他们的这些工作对于掌握单分子和原子的行为规律和构造单分子的电子器件有重要意义,其中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都是朱清时所领导的研究集体首创的。
倡导绿色化学
  朱清时是中国绿色化学(从源头起不产生污染的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大力倡导中国绿色化学研究。多次应邀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关于生态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报告,并作为主席,主持了七次国际绿色化学研讨会(合肥、成都、广州、济南、合肥),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朱清时创建了中国科大“生物质洁净能源实验室”,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该方面的专著《生物质洁净能源》,正在从事把快速生长的树木和农业废弃的麦秸稻草等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的研究,为开发新一代可再生能源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佛教宣传
  2000年之后,朱清时的思想中宗教尤其是佛教的成分日渐增加。其著作《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 认为“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东方科学思想将成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他主张“复杂性科学观”,认为中医学是“科学性之谜的钥匙”。2003年8月,他在与友人刘正成谈话时提及西藏的达隆活佛可以“(几个月中)……就连这些东西都不吃了。吃石头磨成的粉,闻周围野花的气味,就能够吸收营养。”他认为这种辟谷是“佛教的这种修炼其实是两千多年来人类做的一种实验:心理的活动产生了生理上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过去的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和心理学都无从解释。” 对此新语丝网站专辟了“朱清时迷信事件”专栏;中国科大BBS上有不少学生声援朱清时。
  2009年3月8日,发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宣传佛教演讲,认为当代物理学弦理论就是佛教的缘起性空观点,“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1946年2月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1968年12月,毕业分配到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工作,先后当过工人和计划员。
  1974年12月,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从此开始研究工作。
  1979年,朱清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1982年回国。
  1984年08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7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07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1996年08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1999年0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8年0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8年09月,因年龄原因和任期要求,不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2009年02月,正式受聘为四川大学教授,9月起开始带博士生。
  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学术兼职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
  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作客座科学家
  法国格林罗布尔、第戎和巴黎十一大学作客座教授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客座教授
  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科学博士(于2010年7月10日在诺丁汉中国校区)
  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FellowofRoyalSocietyofChemistry)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
  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员(FellowofIUPAC)暨物化部理事
  东亚地区研究型大学校长联合会(AEARU)理事(2001年至今)、曾担任副主席(2002—2003)、主席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