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兆汉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曹兆汉(1919-1997)
曹兆汉,出生于1919年8月,浙江平阳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50年在杭州化工试验所,从事明矾石制取钾肥科研工作;1953年,调到重工业部沈阳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沈阳化工所),从事钾肥制取的科研工作,任钾肥室副主任;1956年调往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任钾肥研究室主任,“九三学社”上海化工院分社主委。主要领导从事非水溶性钾盐矿物和盐湖资源提钾及综合利用的科研及产业化的工作。1967年11月调入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历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1997年2月逝世。曾任青海省“九三学社”委员、顾问,青海省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40年来,致力于钾盐提取、特别是盐湖钾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盐湖科学事业和钾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青海省科技大会奖、青海省科技进步奖等,获得国家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1957年起从事盐湖科学调查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化学及提取工艺的研究。其成果最早应用于1958年建立的青海省察尔汗钾肥厂的钾肥生产,在此后长时期里多次负责或参加该厂的生产工艺改进工作,使该厂不断扩大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方面的一些成果,已归纳在“察尔汗盐湖卤水提取钾肥研究”的科研成果中,这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曹兆汉创刊的《盐湖研究》杂志,至今仍在公开发行。主编的《钾肥工业》一书,1979年出版发行。他参与了《化肥工业大全》专著部分内容的撰写,该书是我国化肥工业的经典文献。

致力钾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钾肥是化肥中三大要素之一,对农作物增长作用十分重要。我国可溶性钾盐资源贵乏,难溶性钾盐矿物制取钾肥技术难度大,效率低,保障国家钾肥的供给,是艰巨而棘手的任务。曹工从青年时代就勇敢地担起国家战略需求的重担,钾肥研究成为他终生的事业。
1950年在杭州试验所,他开始从事明矾石制取钾肥的科研工作,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多种工艺方法的探索试验。1953年国家层面注意到化肥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组建了“中央重工业部沈阳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沈阳化工所),下设氮、磷、钾肥三个研究室。曹工调入沈阳化工所,担任钾肥研究室副主任,章涛先生任主任。新建单位试验条件提升,人员得到补充。两位主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择以明矾石为原料,选用搬烧氨碱法工艺技术方案进行制取钾氮复合肥的试验;选用还原热解法的综合利用新工艺,进行制取硫酸钾、氧化铝的试验。小试验阶段取得良好结果,为中间试验、单元设备试验提供了技术依据。
1956年,化工部决定,把沈阳化工所一分为四,组建化工部属四个化工研究院。其中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简称上化院,下同),确定为全国化肥科研与信息中心;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确定为全国无机盐科研与信息中心。沈阳化工所四个与农业有关的研究室调往上海化工院,按原建制不变,继续进行既定的科学试验任务,曹工主要进行明矾石脱水和还原热解过程的关键技术设备试验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1958年根据化工部的安排,上化院与南京永利宁厂合作,承担“年产1万吨钾氮复合肥的中间试验”任务。上化院作为技术负责单位,试验成功投人生产。1958—1959年化工部决定建设“温州化工总厂”,下设硫酸钾分厂、氧化铝分厂,硫酸分厂。采用上海化工院研发的“还原热解法工艺技术方案”,曹工是钾肥室主任,责任重大。曹工率领该项目人员,昼夜兼程为大厂设计,建设提供资料和支持。1959年,温州化工总厂派来数十人到上海化工院钾肥车间实习、培训,曹工非常重视,派专人负责,制订培训计划,亲自为他们讲课、示范。实习人员中多为复转军人,文化水平不高,但转业军人具有战斗作风,短期间内文化技术、操作技能提高很快,达到了实习考核标准要求,回厂后都成了车间主任、工段长、车间技术员等骨干。1961年温州化工总厂工厂建成投入生产,1962年以浙江平阳明矾石为原料,生产硫酸钾产品4000多吨,氧化铝产品8000多吨,硫酸6000多吨,处理明矾石原料达3万多吨,具有了可观的规模,使我国明矾石综合利用生产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1958—1961年,根据化工部下达的指示精神,大搞小氮肥、土钾肥以应急用。曹工组织钾肥室人员与技术情报室人员合作,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对以钾长石为主的难溶性钾盐矿制取钾肥的有关资料,写出文献总结,提交给科技人员参考,号召广开原料来源,土法上马生产钾肥。钾肥室人员曾对钾长石、海绿石、霞石等钾盐矿物进行试验研究。明矾石高温热解法生产土钾肥,副产亚硫酸钙,用作钾长石的转化剂制取钾钙混肥,取得良好效果,在上海县(原)化肥厂用于生产。土钾肥措施,在当时广开原料来源,就地取材,现场加工,就近施用,对支援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盐湖钾肥工业开创者之一
1957年,曹工作为化工部系统人员,参加了以柳大纲学部委员为队长的“中国科学院盐湖科学考查队”。考查队进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考查时,在察尔汗盐湖区发现了光卤石,预期钾盐量可观。在大柴旦盐湖区发现了确矿。曹工见到大量的光卤石,如获至宝,带回来许多样品。
作为化工专家的曹工,深知发现水溶性钾盐矿的价值,立即向上化院领导和化工部做了汇报,并建议在上化院、天津化工院成立课题组,开展光卤石提钾,研矿制取研砂的工艺试验工作。建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批准。
上化院钾肥室组建了“盐湖研究组”,选矿研究室组建了“钾盐选矿组”,立即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
曹工深刻了解到在察尔汗盐湖区建厂的艰苦条件,为了尽快建厂,选择了最简便的“光卤石冷分解制取钾肥的工艺技术路线”,1958年年初取得“察尔汗光卤石矿提取钾肥和工业氯化钾的试验成果”。
同期选矿室钾盐选矿组,开始进行“光卤石冷分解一浮选法制取氯化钾的试验”。1959年上化院选矿研究室调往连云港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现名更为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钾盐选矿组在新单位仍然进行氯化钾的选矿工作。
1958年年初,青海省委向化工部申请筹建钾肥厂,得到同意后,派去省盐务局等单位干部,按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勤俭建厂”的指导原则,边建厂,边生产。短时间召集了数千人员。在关键时刻,1958年4月初,曹工带领科技人员和资料来到现场。与厂方人员共同确定采用上化院的科研成果“光卤石冷分解工艺方案”。曹工把上化院科技人员分组,培训化验员、工艺技术员及岗位工人。曹工亲自授课,讲解工艺原理、工艺设备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使厂方人员逐步掌握有关制取钾肥的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打开了生产局面。1958年8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青海察尔汗钾肥厂”,第一任厂长是乔思义同志。值得庆贺的是建厂当年就生产了953吨氯化钾肥,开创了我国盐湖钾肥工业,拉开了盐湖资源利用的序幕。
察尔汗钾肥厂建成投产,受到化工部、青海省委高度赞扬。在当年国庆节前夕,派飞机把曹工接到西宁市,参加青海省国庆观礼,这是对曹工和上化院科技人员高度奖赏。青海省委领导同志知道上化院的科技人员大多是南方人,没有米饭吃不惯,特批多供大米及赠给糖、油、蛋等慰问品。
曹工通过创建察尔汗钾肥厂的实践,受到极大的鼓励,告诚我们要总结经验。对察尔汗盐湖提钾为主的资源利用的科研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规划。
1959年4月,曹工带领盐湖组的部分人员到达察尔汗钾肥厂现场,主要任务是对察尔汗钾肥厂现有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改进提高。为了保证生产原料来源,进行盐田日晒制取光卤石试验工作。
在此期间曹工等人协助建成兰空钾肥厂。

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的开拓者之一
1958―1960年间,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合作,开展“柴达木盆地盐湖勘探与利用”的科研项目,柳大纲先生为中方负责人,曹工主要承担“盐湖资源利用项目”的科研工作。在此期间,有苏联专家、罗马尼亚专家与曹工合作,在上化院钾肥研究室进行指导及参与试验工作,短期内取得良好效果。苏联专家在离开时,对曹工的学识业务水平和友善合作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并把他的135型照相机赠送给我们留作纪念。
1960―1962年间,三年困难时期,察尔汗现场不具备工作、生活条件,把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试验室,为以后有条件去现场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于是,曹工等人与北京化学所陈敬清等人合作,进行了“察尔汗盐湖卤水等温蒸发试验”“一里坪盐湖卤水等温蒸发试验”及“天然日晒蒸发试验”。取得了氯化物型和硫酸盐型盐湖卤水蒸发结晶过程的基础数据,为在盐湖进行盐田日晒蒸发试验提供相平衡的理论依据。
柴达木盆地有芒硝矿,硫酸盐型盐湖卤水日晒过程会得到硫酸镁盐类,曹工组织人员,在实验室进行制取硫酸钾的试验工作。以氯化钾和芒硝为原料,采用“钾芒硝转化法制取硫酸钾方法”。以氯化钾和硫酸镁盐为原料,采用“软钾镁矾转化法制取硫酸钾试验”,第一步合成的软钾镁矾,还可以作为钾镁复合肥使用。以氯化钾为原料有机胺法制取碳酸钾试验都取得良好结果。各项试验报告,全部移交青海盐湖研究所存档。光卤石矿,经过精制,脱水制取无水光卤石是用于电解制取金属镁的原料,试验采用“浸没燃烧法脱水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对水氯镁石原料进行脱水试验,控制不同脱水率,可以制得不同含水量的氯化镁的卤块产品。
曹工以青海一里坪盐湖为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为典型,进行提钾及综合利用研究。此类型盐湖在青藏高原上分布较多,含有钾、镁、确、锂等盐类可供开发利用。采用天然日晒方法制得光卤石、饱和卤液。以光卤石为原料,采用“冷分解―洗涤法制取氯化钾”,采用“硫酸法从老卤中制取磷酸”,采用“般烧法从老卤中制取碳酸锂”,副产氢氧化镁,经过精制、干燥或殿烧获得氢氧化镁或氧化镁产品。首次完成盐湖卤水的综合利用研究取得良好效果,作为“中苏盐湖勘察与利用”项目内容之一受到高度评价。在三年困难时期,曹工带领盐湖组科技人员,仍然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取得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科学研究的创新成果。

重返盐湖,继续前行
根据化工部的指示,曹工带领上化院、天津化工院的有关人员,于1962年赴察尔汗、大柴旦地区,清查试验设备、仪器和物品,登记造册,为恢复盐湖现场试验工作做准备。
曹工从1962年、1963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当中,挑选了一批化工专业的人员,重组钾肥研究室盐湖研究组。曹工兼任组长,配备一名副组长。研究室增添了年轻的盐湖工作者,经过培训和实习,于1964年3月底,在曹工带领下奔赴察尔汗盐湖现场。曹工等人到达西宁火车站时,青海省重工业厅领导多人早已在车站等候,老朋友相见场面动人。
省、厅领导为曹工安排几场学术报告,有关厅、局、科研单位、高校等代表参加。曹工报告了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形势,近年来的科研工作进展,特别是对两个典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创新性成果及产业化前景的介绍,得到青海同志的赞扬和鼓励。
向省、厅领导汇报了今年到察尔汗盐湖区工作的计划。一是对察尔汗钾肥厂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提升,在化工部支持下更新生产设备;二是为了解决生产原料的稳定供给问题,要进行“不隔离盐田”与“隔离盐田”修建方法和日晒工艺试验;三是化工部拨款,由上海化工院主持在察尔汗小桥地区建设试验基地。省、厅领导表示坚决支持,都是关键紧急的任务,要求各单位全力配合。省重工厅下设盐湖专业组,青海著名化工专家刘伯群工程师任组长,常住察尔汗地区协调各单位盐湖工作,并抽时间参加试验工作。
到达察尔汗钾肥厂,更是受到热烈欢迎,时任厂长张富世,副厂长孙连生同志,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了强有力的支持和照顾。在科研合作中密切配合,取得了显著科研成果,推动了钾肥厂生产的发展。
为了开展不隔离盐田日晒制取光卤石试验,在察尔汗盐湖上为了探查到表层晶间卤水接近光卤石饱和组成的区域。在盐湖上的敦格公路两侧,察尔汗机场公路两侧布置30余个采卤水样的点,要在坚硬的盐盖上,挖出1米面积,见卤水深度为30厘米的样坑,取其卤水化验,掌握盐湖平面方向卤水组成变化情况。曹工把人员分成5~6人一组,其中有青海化工研究所、塘沽制盐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参加。
他们使用十字镐、钢钳、铁钦等简陋工具去挖掘坚硬盐坑,在烈日之下,一干就是3~4个小时,其辛苦不言而喻。
探查结果表明,盐湖不同区域卤水组成,有规律的变化,分别有石盐、光卤石、水氯镁石的饱和卤水区域。为了掌握不隔离浅坑卤水在日晒蒸发过程卤水流动置换及组成变化情况,测量析出盐的数量。
在不同盐类饱和区,开挖4×2(米)面积,水深30~40厘米的不隔离浅坑,进行年周期观测,根据析盐量及卤水组成变化,浅坑卤水有着比较快的置换特性,按取得光卤石的数量和组成,计算出浅坑卤水量被置换20~30倍,光卤石产量较多,含光卤石纯度高,为修建大面积不隔离盐田提供了技术依据。
事实上,钾肥厂领导知道有大面积的光卤石饱和卤水区域,可以晒得光卤石矿,立即请求我们配合修建盐田。曹工向厂领导介绍情况,派员协助用推土机开挖不隔离盐田,光卤石矿质量好,当年收获颜丰。至此,厂方在冬季开挖大量的不隔离盐田生产光卤石矿,在钾肥厂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64年5月间,化工部下达了“察尔汗盐湖卤水盐田日晒制取光卤石工艺试验”任务,为建设年产10万吨钾肥项目做准备。主要承担单位是上化院,盐田结构及建设指导任务由轻工部塘沽制盐研究所负责。
曹工组织人员,根据前期日晒蒸发试验结果及此项目盐田工艺试验内容要求,绘制盐田平面布置图,交由制盐所同志进行施工图设计。曹工动员察尔汗现场各单位人员数十人,在塘沽制盐所人员的指导下,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努力下,建成一组250米盐田,移交给上化院人员进行年周期的盐田日晒工艺试验。
曹工抽调人员,负责试验工作。1964年9月开始注入盐湖卤水进行蒸发试验,按试验方法,每日按时观测,在冬季每周观测一次,按规定指标进行固相物料分离,求取质量及组成数据,冬季留下三人坚守岗位。当时条件有限,全凭满腔革命的意志,于1965年9月完成首例“察尔汗盐湖卤水盐日晒工艺试验”第一个年周期的试验任务。持续18个月没有离开察尔汗,取得的试验结果令人欣慰,测定盐田卤水的渗透量为每天0.2毫米,优于海盐盐田渗透量规定指标,证明盐田结构和修建质量优良。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光卤石产量为每年每平方米盐田产光卤石320千克,光卤石质量好,KCI含量达到21%以上。
日晒蒸发结晶路浅,符合相图规律。196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盐湖学术会议”上,曹工等在会上作了报告,受到高度赞扬,在察尔汗盐湖上,开创了隔离盐田日晒制取光卤石矿的先河。
1966年,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在西宁市成立。筹建中的“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人员,全部合并到盐湖研究所,隶属中科院领导。重新组建盐田试验组,继续进行盐田修建和盐田日晒工艺试验。特别是在盐田修建方法,取得重大突破,在盐湖区具有黏土的地带就地取材,采用方便的修建程序,建成大面盐田,可以满足工艺要求,大幅度降低修建成本。1969年,为配合“青海钾肥厂技术改造项目”的要求,青海盐湖所派员参加15万米盐田设计和修建的指导工作。通过试产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规定,1973年移交青海钾肥厂用于生产,取得良好技术经济效果。此后,在各盐湖区得到快速扩广应用。
根据资料报道,以色列死海盐湖卤水用加热蒸发方法制取光卤石,年产120万吨钾肥,消耗燃料油13亿加仑,每吨钾肥耗油3吨;智利某公司年产氯化钾51万吨,耗油180万吨,每吨氯化钾耗油3.5吨;察尔汗盐湖卤水用加热蒸发法制取光卤石生产氯化钾,按蒸发水量推算,每吨氯化钾耗煤量4.8吨。
目前察尔汗盐湖区钾肥年产量达到500万~600万吨,可见利用太阳能、风能,节省的燃料量之巨。年轻的盐湖工作者贡献之大。正如一位当年参与者,见到今日青海盐湖工业有限公司的辉煌有感而发,“从事该项科研工作10年,是终生难忘的,因为我们把宝贵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她一—大美的察尔汗”。
1964年年初,根据曹工对察尔汗钾肥厂存在问题的建议及上化院长期取得科研结果,上级下达了“光卤石分解—洗涤法制取钾肥扩大试验”的任务。试验原因一是光卤石原料质量降低,原工艺方法不适应,生产效率降低;二是使生产实现机械化,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在高原缺氧地区非常重要。
通过扩大试验,有效地解决了光卤石分解料浆中细钾盐与粗粒石盐分离的技术难题,选择沉降槽、水力旋流器设备,使分离过程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生产。使钾肥生产从“土法”变为“洋法”,扩展了原料来源,增加钾肥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上化院与青海省重工厅组织有关单位人员,对小桥地区的原热法车间进行了改造,由察尔汗钾肥厂、青海省化工研究所、省重工厅派员参加生产性试验,结果证明扩大试验数据的可靠性。试产成功后察尔汗钾肥厂立即在厂区扩建生产车间,使钾肥厂生产能力达到了万吨级。取得良好技术经济效果。
该工艺技术方法从1958年开始,不断更新改造,一直生产到1969年被取代。历时10年,除了为国家生产钾肥支援农业生产外,争取了时间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创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科技、管理人才,壮大了能打硬仗的工人队伍,为盐湖钾肥和盐湖综合利用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国家科委与化工部制订了“盐湖科技发展十年规划”,明确在察尔汗地区建设年产10万吨钾肥厂的项目,1964年化工部拨款,曹工等人员在察尔汗小桥地区建设试验基地。其中有试验室、宿舍、厨房、供电设备、储水设施等,为现场科研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一些其他科研单位和高校人员均可在此进行盐湖科研工作。1964—1966年间是科研工作最为活跃的时期,取得了许多成果。
根据“盐湖发展十年规划”的要求,1965年3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1966年化工部决定筹建“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由上化院、天津化工研究院、连云港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和部属有关企业人员组建。两所地址都在青海省西宁市,只有一墙之隔。1966年9月经国家科委批准两所合并,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尚未筹建完成的“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人员直接到中科院盐湖所报到分配工作。按合所协议规定,原化工部所属单位承担的盐湖科研任务,由中科院盐湖所继续负责完成。
察尔汗盐湖光卤石制取钾肥中间试验。1966年,化工部下达了“光卤石制取钾肥的中间试验”任务,拟为年产10万吨钾肥厂项目提供技术设计依据。新组建的中科院盐湖研究所承担该项任务,由原上化院、连云港化工矿山院人员,提出不同方案,在大柴旦建成中试车间。中间试验效果比较,确认光卤石冷分解一浮选法工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在中间试验期间,察尔汗钾肥厂的干部,科技人员经常来试验现场参观,摘抄数据,提出询问,试验人员毫无保留地介绍情况。1967年试验成功后,提交了中间试验报告。
察尔汗钾肥厂人员,根据中间试验资料,自行建成年产1万吨钾肥的光卤石冷分解一浮选法车间,试车后无法运转。情急之下,想到了来所报到不久的曹兆汉工程师。
曹工听取领导们的介绍和请求,毅然决然地担起重担,通过座谈,分别做思想工作,使长期从事钾盐浮选专家们都表示愿意跟随曹工去钾肥厂,很快组成了有30多人的试车队伍。众所周知,曹工是钾肥厂的创建人之一,有很高的威信,厂所人员合作,很快解决了试车问题,投入生产。曹工以国家利益为重,高风亮节,名望服众,在复杂的环境中,这么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参与年产20万吨钾肥厂项目的建设。1985年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建设年产100万吨钾肥厂”项目,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钾肥项目,选择工艺路线是光卤石冷分解浮选法工艺方案。
化工部副部长秦仲达,国家计委林华局长带人前来青海省西宁市,与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召开会议落实国家这一重要钾肥项目问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领导和曹工参加,秦副部长希望盐湖所能参加该项目工作。曹工非常兴奋地支持大钾厂的筹建。意外的是,在盐湖所内部有意见分歧,最终只能提供资料支持。曹工时年66岁,退休后仍在资料室、图书馆工作。为设计单位人员收集资料大开方便之门,对咨询的问题都给予详细说明,曹工以这种行动,对国家大钾肥项目给予个人力所能及的支持。曹工感叹,“搞了一辈子钾盐科研工作,在国家建设大厂之际,却缺席了,是我终身的遗”。
1977年,曹工注意到以色列研发制取氯化钾反浮选一冷结晶的新工艺方法,该技术关键一是氯化钠捕收剂的合成,二是冷结晶器的研制。曹工组织青海盐湖研究所有机合成组于1980年合成脂肪酸胺和烷基吗嘛两类氯化钠捕收剂,工艺试验取得了良好浮选效果,发表在刊物上,登记为科研成果。1986年作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青海钾肥厂、上化院等单位参加取得冷结晶器研制成功,获得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青海盐湖集团公司下属科技开发公司,集成前期各项科研成果,在各单位支持下,1987年完成了年产2万吨氯化钾工业性试验任务,证明了反浮选一冷结晶工艺的优越性,通过了青海省计委和科委组织的鉴定,并受到了高度评价,使中国盐湖钾肥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采用该项成果,对一期工程进行改造,扩产取得显著效果,使氯化钾产量达到年产40万吨;2003年,年产100万吨氯化钾项目投入生产;2013年第二套年产100万吨氯化钾生产装置投入生产。2017年氯化钾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由于科技创新的作用使我国盐湖钾肥事业飞跃发展,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对国家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育人,诲人不倦
曹工在科学研究工作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年轻盐湖工作者的教育。他做人就是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曹工对新分配到钾肥研究室的学生们首先要进行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教育,钾肥研究的目标就是寻找钾盐、制造钾肥,发展农业,多打粮食,这是民生之本。钾肥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辛的事业,只要我们心系祖国,就有奋勇向前的力量。
1964年重返察尔汗盐湖,挖掘采样坑时,我们取下大盐块,庄严刻上“祖国万岁”四个字,深表赤子之心。对拍摄的照片,曹工诠释为:照片有5人,有男有女,来自三个单位,用着简易的工具,在烈日之下,揭开坚硬的盐层取样,象征着我们热爱祖国、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曹工对于化工科研工作有着深刻理解: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研创新成果,为国家建设工厂,提高化工生产的技术水平,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国家才会真正富强。科研工作要走在生产建设的前面,立项、选题首先要考虑国家的战略需求,企业生产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化工科研工作要在“用”字上下功夫,使我们科研成果,取得真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取得经得起生产实践考验的科研成果。不为名利,不急功近利。绝不弄虚作假,浮夸浮躁,这是底线,是原则,要牢记于心。
曹工十分注意培养提携年轻人成长,他手上的资料,任由年轻人查阅,向曹工请教问题,他每次都做到海人不倦。从事科研工作中,选题、计划、试验方法,都会向课题组人员讲清楚说明白,工作过程中会经常召开研讨会,让大家讨论试验数据,提出个人见解,工作总结时要求年轻人也要写总结。致使年轻人跟着曹工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技术业务能力提高很快,等于上了一次进修班。真正做到“出成果,出人才”。
曹工有很多机会参加全国、地方性的专业学术交流会、研讨会、评审会、鉴定会,每次他都尽可能多地争取参加会议名额,正式代表名额没有,列席也行。早日多给年轻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曹工与许多单位有合作关系,在工作过程中十分注意培养合作单位人员,特别对企业科技人员的培养,要求我们把技术关键和细节都告诉他们。企业生产就靠他们,不可留有后患,否则,就是我们失职。
曹工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尽其可能为我们争取好的条件,争取到化工部投资,在察尔汗小桥地边建成试验基地,配备薪新的野外装备,注意大家的安全及身体健康,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工作效率,把本职工作做好,共同创新成果。
1964年8月间,上化院丁一院长带队来察尔汗盐湖视察指导工作,称赞我们在曹工领导下,长期在艰苦的盐滩上工作,形成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取得优良成绩的集体。丁一院长刚从苏联考察回来,在苏联见到一位曾与曹工合作进行盐湖资源利用研究工作的专家,对曹工给予高度赞扬,表示中国要多培养几位这样的人才,盐湖事业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院长勉励我们要很好地向曹工学习,我们深受教育。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几代科技骨干,都得到过曹工的培养,并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许多人成为企业的领导和科技良才,都以成为曹工的学生为荣。1996年,曹工因病长时间住院治疗时,时任公司总工程师的窦昌华、百万吨钾肥项目总指挥于长歧等人,每次到西宁来都要去医院看望恩师。
有一次窦总和时任盐湖所所长的马培华同去医院看望曹工时,窦总深情地说,“曹先生是我们从事盐湖钾肥事业的领路人,终身的导师。众多老盐湖人都非常念您,一定要保重身体”。这是曹工学生们的心声和崇敬之情。

肩负重担,砥砺前行
曹工在钾肥科技创新及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事业中,肩负着重要领导和指导责任。参与国家、化工部、青海省许多化工项目的规划、决策、评审工作。在盐湖钾肥工业的每个发展的重要时期,曹工都起到砺前行的作用。
曹工品格高尚,对人诚信友善,专业成就突出,参政议政能力强,深得中高级知识分子和群众的拥戴。
1967年11月底,曹工携妻带子女,在寒冷的冬天来到久违的高原古城西宁。上化院的同志,全员到火车站迎接,见到久别的黑瘦的曹工一家人,女同志流下了泪水,男同志五味杂陈,这一情景久远地留在心中。令我们欣慰的是,终于见到了良师益友,今后可以跟随曹工去完成未竟的事业。
曹工家中育有四男二女,夫人是全职家庭主妇。老家还有年长父亲,全靠曹工一人工资支撑,生活结据。全仗师母苦心相夫教子。特别是在沈阳、上海工作期间,工作十分繁忙,无暇顾及家庭,培养子女。经济困难也不接受组织照顾。有孩子病了,曹师母就更为难了,乘曹工在外地出差之机,同事说服师母接受工会补助,曹工回来表示下不为例,下不为例师母又该怎么办呢?实际上,曹工心里明白,为了事业,没有选择。晚年曹工深感愧疚,自己大学毕业,高级知识分子,无暇培养六个子女,子女们没有一个读过大学,都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早早参加工作了。曹工重病期间,曾表示有两件遗的事:一是没能直接参加大钾肥厂的建设,二是愧对子女,没有更好地培养他们。但他说面对盐湖事业的飞速发展,无怨无悔。
大家知道,盐湖多处于青藏高原,具有特定的地理气象条件。高原缺氧,环境恶劣,多为无人区,使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特殊困难和严酷的考验。每一位盐湖人都经历过血水和汗水的洗礼,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关我国钾肥和盐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经历的感人事迹,已多有绘声绘色的描述,确实使人感动和敬佩。对曹工而言,概括一句话,曹工为了盐湖、钾肥事业所经历的艰辛和危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誓言,取得了令人L目的成就。祖国各地盐湖区聋立的高大厂房是您和众多盐湖人的丰碑,车间里承载洁白钾肥的输送带,就是圣洁的哈达,献给您和众多的盐湖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