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道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达道(1917~1995年)
男,浙江嘉兴人。1917年6月生于浙江杭州。1939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1939~1944年,前后任教于中央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医学院(重庆);1945年9月入中央大学医学院,师从郑集攻读生物化学研究生,同时兼任助教,1948年8月获得硕士学位;1948起任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科副教授。1949年起任浙江医学院生化、营养卫生教研室主任。1955年院系调整,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营养卫生教研室任教,担任教研室主任直至1984年。徐达道是我国著名营养学家,曾任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首任理事长、上海市食品卫生学会首任主任委员、上海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
徐达道热爱他所从事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事业,并以其精深广博的学识,踏实认真的科学态度,在我国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界赢得了声誉。1985年徐达道和其他老一辈营养学家一起,为创建上海市营养学会多方奔走呼吁,在营养学界同道的协助下,终于获准成立上海市营养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理事长。创始时期,经费短缺,他带领大家一起勤俭办学会,团结了上海地区营养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节约开展各种活动。亲自联系邀请国内外著名营养专家来学会进行交流;学术报告会、科普讲座、展览会,接待国外民间访问团,活动也非常活跃,为学会工作开了好头。徐达道还与食品卫生、食品、医药卫生专家一起创建成立上海市食品卫生学会,并任首任主任委员,为提高上海地区食品卫生水平尽了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徐达道因健康原因退居二线后,仍关心着学会工作,极尽可能地坚持出席全国的和上海地方的营养学会会议,坦陈自己的意见,为营养学发展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并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在上海市营养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被授予“特殊荣誉奖”。
在营养学科建设中徐达道同样是倾注了他的心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徐达道兢兢业业,孜孜以求,致力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与进步,为培养营养和食品卫生学教学与科研的后继人才,尽了毕生的努力。他在蛋白质氨基酸的营养资源评价、霉菌毒素中的黄曲霉毒素和赤霉病麦毒素的毒性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徐达道所领导的科研工作,曾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学校的各项奖励。19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徐达道在农业部有关部门协助下,对赤霉病麦中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在1959年,首次提出了赤霉病麦的预防措施,经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直至目前为止仍被广泛采用,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挽回了不少损失。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在徐达道的领导下,首先提出了脱氧雪腐镰刀菌醇的致畸、致突变作用。这些科研成果当时在国内、甚至在国际都居领先地位,1991年荣获围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达道对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与其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有关,而与其来源关系不大,提出了植物蛋白膳食概念。
1965年,徐达道在药学专家协助下,首次提出了采用二巯基丁酸钠治疗毒蕈(主要是褐鳞小伞蕈)中毒,经动物实验证实后,应用于抢救现场,救回多名中毒者生命,随后又经医疗实践确认其疗效的可靠性被应用于临床。
1978年起,由于在人群营养研究中发现有较高的贫血发病率,他带领他的学生们进行了铁营养与贫血的研究。对各种人群中贫血发病情况、有关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与营养素的关系、防治措施、铁的食物资源等,进行了广泛研究,也研究了多种配方食品,供生产企业开发。这些都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铁、核黄素与贫血关系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 等奖。
徐达道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了30多年。他注重学科近期进展,总是将最新动向教给学生,对教学质量相当重视,作为教研室主任他带领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积极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备课、预讲、听课评议,为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他勤勉以学,诲人不倦,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徐达道治学严谨,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由于长期非常注重科学文献的收集和阅读,在较长时间内,他能把握住本学科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为教研室和他的研究生理清科研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徐达道在尚无统一教材时,曾主编1954年、1959年、1961年等数版《营养卫生学讲义》;参与编写的全国教材有:1962年《营养卫生学》;]974年《食品卫生》;1981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徐达道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著作,他参与编写的学术论著有:1963年的《实用儿童营养学》;1978年的《食品毒理》;1979年的《真菌毒素研究进展》;1981年的《原发性肝癌》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