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润芳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润芳(1922- )
徐润芳,男,生于1922年10月13日,浙江省仙居县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9—1961年在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作物系从事玉米育种栽培研究,1961年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栽培研究室,历任副主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兼任全国作物栽培学会理事和湖北省油料作物学会埋事等职。
参加玉米品种间杂交育种和自交系间双杂交育种,先后培育出品种间杂交种”春杂1号”、”春杂2号”、”春杂3号”、”夏杂1号”、”夏杂2号”,玉米双亲交种“春杂5号”至”春杂12号”8个优良杂交种。主持玉米栽培密度及种植方式研究,主要结果写入《中国玉米栽培》(1962)一书。主持油菜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揭示了油菜生长发育及对肥料吸收利用的一些规律,为油菜高产栽培做出有益的贡献。1974-1976年研究油料作物化学除草,筛选出适合于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的除草剂,并总结出使用量和使用方法。1980—1983年开展北方冬油菜防冻保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得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三等奖。
编写出版了《怎样种好玉米》、《玉米增产四大技术》、《种玉米》、《农作物人工授粉》、《油菜生产技术》、《怎样种油菜》、《北方冬油菜栽培》等著作,参加编写了《中国玉米栽培》、《当代中国的农怍物业》、《2000年我国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预测研究》等专著,翻译了《玉米杂交种》、《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和杂交育种》,1985年主持编写了《中国油菜栽培》。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和论文30余篇。

奋发图强立志从农一一记农业科学家徐润芳
徐明娜 王薇
我的父亲徐润芳,从事农业科学工作三十八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曾任全国农作物栽培学会和湖北省油料学会理事。他毕生为农业科学事业奋斗不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1988年10月13日是他65岁寿辰,在庆贺他生目的时候,昕他讲述大半生奋斗历程,便我们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1922年,父亲出生在浙江省仙居县城里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开设一爿南货店,祖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l930年祖父出任仙居县田粮征收处主任,当年遇到大旱灾,粮食歉收,米价暴涨,盗贼四起。征收处内部工作人员贪污,外部征收点被偷盗。天灾人祸接连发生,一年多时间亏空巨大。当时,国民党政府催款甚严,交不上只有卖掉田地房屋赔款。至l932年家产卖尽仍不能满足官吏的要求,只好本人去坐牢,从此家境一贫如洗。
父亲十三岁安洲小学毕业,家里没有钱不能继续读书了,暂时到一所民办初小教手工、图画、体操、唱歌。混了一年以后,托人介绍到本县“协大”当店做学徒,搞了三年。旧社会学徒无异是老板的差役,老板和师傅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叫干啥就千啥。当店和别的店铺不同,早上大门开得早,晚上关得晚。因为有的主顾愿意起早贪黑趁人看不见才去典当。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打扫清洁,给师傅端洗脸水、倒痰盂、倒尿壶和添饭、斟茶,忙个没完。大门打开以后做些下手生活,诸如打包捆扎、挂牌写标签、搬运、提取等,简直没有歇息的机会。夜晚10点以后才有功夫学珠算或练习写字。
1938年,仙居县恢复了县立初级中学,l939年他辞退了当店的工作,报考仙居县中,以半公费获得录取。从此每天徒步往返南蜂山上,勤学苦读,成绩全班第一,颇得老师和同学好评。l94O年3月,中国共产党仙居中学学生支部书记张志杰介绍他加入党组织,学习马列主义,宣传抗日运动。1942年学生支部遭破坏,张被迫出走,失去联系。l942年暑期,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全公费考入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高中部(在广度寺)。这时正值抗战时期,生活十分艰苦,不但爬山越岭,住寺庙,睡地铺,吃的是萝卜、青菜、杂粮,夜晚在桐油灯微弱的灯光下自习功课。但是,学校教育十分严格,功课抓得紧,每天早起跑步,星期天爬山比赛,学生们得到磨练。l945年毕业后投考高等学校未被录取,当年一面复习功课,一面在仙居县简师任教。第二年夏天,赴杭州、上海、无锡等地投考,一举考取复旦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无锡社会教育学院、上海纺织专科学校等五所高等院校。抉择的时候到了,究竟入哪所校门呢?这是难得的一次选择机会,他经过仔细考虑,认为我国以农立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有几千年农业历史,历代帝王虽然表面上重视农业,实质上欺压农民,农业没有得到发展,今后要用科学技术武装我国古老的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是必由之路,有志青年应当为农业贡献力量。浙江大学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国立大学,因此他决定去浙大农学院深造。他在校期间除埋头攻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特别是后两年投入“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以及解放前夕的护校运动和学生自助自救运动。当时,浙江大学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全国各地热烈响应,形成势不可挡的高流,对加速全国解放起了促进作用。
1950年在浙大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这是我国一所设备条件较好,阵容比较整齐的科学研究机构。在高、中级研究人员的带领和帮助下,他~面从事玉米育种和栽培研究,一面深入产区调查,有时候在产区长期进行观察研究,协助当地农民搞生产示范。先后到了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四川、辽宁、吉林等玉米主要产区工作,在河北的唐山、通县、新城、衡水和山东的聊城蹲点时间较长,同时还配合在所内搞玉米育种,先后选育和鉴定出金皇后、东陵自马牙等12个优良品种和春杂l号等6个玉米杂交种,比当地品种平均增产31.7%,1957年起在北京郊区、冀东、辽宁等省推广。
l952一1955年,围内批判“崇洋媚外”,反对摩尔根遗传学派,玉米双杂交育种受到极大的冲击,因为双杂交种是以摩尔根基因遗传理论为基础的。因此,许多科研、教学单位都不敢开展此项研究,有的中途被迫停止。大专院校不讲双交育种课程,因为美国是世界著名的玉米生产国,主要是利用玉米双杂交种提高产量的。当时华北农科所玉米育种工作压力很火,在主持人和执行人的坚持下,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不怕艰苦困难,夏天在玉米地里授粉,选择培育了自交系3984个,选出优良自交系250个。在成百上千个杂交组合中选育出优良杂交种8个,平均比良种金皇后增产18.5%,在山西太原、四川成都试验结果增产21.5—23.7%。1955-1957年,他主持玉米栽培密度和种植方式的研究,调查了华北地区玉米播种密度、品种特性、栽培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合理密植和问作方式,对当时华北地区推广金皇后品种,因种植过密发生空秆问题有一定指导作用。此项研究结果收集在1962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米栽培》一书中。1958年在山东省聊城县沙镇蹲点,传授杂交种制种技术,玉米示范田深翻50厘米,实行合理密植、科学管理,亩产达400公斤以上,获得杂交种子5000多公斤,扩大了玉米杂交种植面积。1959~1960年,中央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委托山东省农科院主持编写《中国玉米栽培》一书,他参加了这一工作,并和全国有关单位组成工作组,分别调查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玉米生产,搜集了许多材料,集中在山东烟台市,用~年时间完成这部40多万字的著作。
1951—1960年期间,写出的研究报告和著作有:《玉米育种工作经验和成就》、《玉米杂交种是怎样产生的》、《玉米去雄选种及人工辅助授粉研究》、《我国玉米的一些主要良种》、《玉米栽培密度及种植方式的研究》、《玉米的合理密植》、《怎样种好玉米》、《玉米增产四大技术》、《中国玉米栽培》、《神玉米》、《农作物人工授粉》、《怎样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活动》、《玉米丰产栽培的基本经验》袖《玉米杂种》(俄文翻译)、《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和杂交育种》(俄译文集)等。这些著作有他个人写的,也有几个人合写或台译的,文章发表在《农业学报》、《农业科学通讯》、《中国衣报》等刊物上,大量著作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农业出版社、通俗谚物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财经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
1957年9月,华北农业研究所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先后建立了一批专业研究所,l960年lO月建立油料作物研究所。由于工作的需要,1961年调到油料所工作,先后任栽培生理研究窒酉I主任、主陋,从事油菜栽培研究。6O年代至7O年代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科研工作摇摆不定,先是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温饱问题成了人们的头等大事,无疑问地影响科研工作进行。接着“四清运动"和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大灾难,科研秩序彻底砸烂了,研究设备遭到破坏,许多人横遭迫害,“反革命"帽子满天飞,关押、敲打、肉体受摧残,精神受折磨。父亲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免不了成为重点审查对象,被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威胁、恐吓、讹诈、围攻,勒令反复写交代材料。内查外调,有的人则借调查之名,周游杭州、上海,耗溃国家钱财,结果一无所得。但仍不轻易放过,强行下放农场劳动,下农村住队,然后才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四人帮’’垮台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科学大会以后,科研工作迎来了春天。在喜悦的日子里,他总结了个人前…段的工作。值得提出的是,1961一l963年主持了油菜丰产栽培技术研究④,揭示了油菜生长发育的若干规律:冬油菜生长过程的两个高峰,一是营养生长期的高峰,逃冬前积累大量养分以利安全越冬;二是生殖生长期(抽苔至开花期),是~生中生长量最大,吸收的养分最多,代谢职累最旺盛时期。研究结果认为:越冬前油菜氮素积累占全生育明的24.6%,抽苔至开花期积累占47.8%,磷、钾的吸收亦彳r类似情形。据测定,高产油菜越冬前单株需达到8~10片叶,叶面积系数达到1.0左右;抽苔期至开花期叶面积系数达到3—5。因此,高产油菜应选用优良品种,培育壮苗,以利安全越冬。春季要重施苔肥,满足开花结角对养分的需要,才能获得丰收。根据这些规律,1964年他率领工作组在湖北省浠水县,1970年在孝感县,197l~1973年在武昌县五里界和农民群众一道办油菜高产样板,均获得好收成,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欢迎。1964年在浠水县还发现甘兰型油菜开花不结果现象(简称“花丽不实”)后经研究是缺少微量元素“硼"。试验证明:施硼肥能克服花而不章,一船能增产油菜籽20一30%,现已在缺硼地区普遍推广。目前不仅在油菜而且在水稻、棉花、果树等多种作物施用硼肥,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化学除草是现代农业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1974—1976年他主持油料作物化学除草课题,在资料、资金、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三年试验,终于找到适合于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等四种油料作物的除草剂及使用量和捷用方法,除草率达到85~100%,增产率15—20Voo以上。先后在湖北襄阳县北竹林桥公社,红安县丰岗公社以及国营沙洋农场大面积示范,均收到很好效果,深受群众欢迎。70年代以来,黄、淮河流域的河南、山东、陕西、苏北、皖北以及山西、甘肃的部分地区积极发展冬油菜,面积大,增产潜力很大,但易受冻害,产量不稳定。l980一lg83年他率领工作组在河南省新乡地区蹲点,组织42个单位协作,开展北方冬油菜防冻、保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选用耐寒品种,采取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培土盖土,浇越冬水等措施,实现了基本上不死苗。l98O—I982年河南、苏北、皖北等地推广应用,油菜保收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90%。三年累计推广面积298万亩,平均单产从93.8斤增加到163.8斤,提高74.6%,总产增加4.2亿斤。高产圉亩产366—423.1斤,示范点最高亩产458—553.9斤。l983年写出《北方冬油菜栽培》一书,14.4万字,农业出版社出版。同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主持下,参加《2000年我国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预测》研究,写出《油菜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预测》一文,获得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三等奖,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l961年以来发表的论文著作主要有:《油菜苔期施肥的生物学基础》、《油菜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五里界公社1972年油菜生产总结》、《油料作物化学除草研究》、《北方春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调查研究》、《提高油菜栽培劳动生产率途径的探讨》、《略论加强油料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北方冬油菜生产技术考察总结》、《油菜可溶性糖的积累与越冬保苗的关系》、《油菜生产技术》、《怎样种油菜》(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油料作物一章的“油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池版);《北方冬油菜栽培》(由农业出版社出版)。1984年以来,他主持了农业部下达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油菜栽培学》的编写工作。邀请了全国著名的油菜栽培、育种、土肥、植保等专家、教授20多人写作,全书七十多万字,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在主持写作的同时,还带培一名研究生,专攻油菜栽培生理,研究题目是“油菜硫代葡萄糖甙积累规律研究,,。两年的精心指导,论文答辩中被评为成绩优秀,取得硕士学位。现在已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和瑞典国际科学基金,在原来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父亲一生,为人忠厚老实、谦虚谨慎、生活俭朴,待人诚恳、实事求是、反对夸张掩饰,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热爱农业、勤奋工作。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磨练,使他养成了这种优良的作风。50年代就业余学习俄语,仅用了二三个月时间,即能阅读专业科技:文献,并译成中文供同行参考。英语是他在学校经过长期训练的。50年代以后,由于批判“崇洋媚外"以及其它原因长期搁置,l978年以后才恢复起来,现在只好戴着老花眼镜看书翻译资料。他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年轻时他背着行李下乡和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调查研究积累资料。80年代他虽然年逾花甲,仍不怕苦不怕累,在零下十几度的河南安阳、新乡地区研究油菜安全越冬保苗。他对人讲求信用,对言而无信的人非常反感。他自己讲的话力求兑现,答应别人的事千方百计完成。一次,他在农村蹲点,答应生产队油菜苗,他连夜赶回本单位,把自己试验田里的油菜秧全部拿去支援生产队。他对年轻人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每事必亲自做出样子,而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创新。60年代以来陆续培养了一批年轻科技人员成为骨干力量。现在他虽退居二线,但仍不遗余力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