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夫道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夫道 男,汉族,1943年出生,前苏联生物科学博士,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新型月巴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先后毕业于原南京农学院土壤化学系,原浙江农业大学研究生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放射化学教研室、植物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教研室,获得硕士、生物科学副博士和生物科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城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型肥料、农用纳米材料、生物环境和荒漠化土地修复研究,主持过国家863、国家攻关、社会公益性和基础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重点项目(课题、专题)近4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4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8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合编科技著作6部。

一位孜孜以求的农业科研老将——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张夫道
日期:2015-01-20 来源:农业部
  张夫道,男,1943年出生,1967年参加工作,1985年入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1月退休。退休后,他仍然继续投身在土壤生态研究的第一线,坚持长期科技攻关,为我国植物营养与肥料科技基础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及产业化运用做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一、坚定理想信仰,树立科学信念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自觉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学习精神的感悟落实到科研工作中。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理解、支持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在改革的大潮中,正确看待党内风气及周围的人和事。
  “绿色和天然是他的追求,有机与营养是他给老百姓的回馈,茁壮的茎叶里饱含他的心血,肥沃的土壤中有他满腔的希望。”这是他荣获《科学中国人》2010年年度人物颁奖大会给他的颁奖词。除了一名党员的理想信仰以外,张夫道也怀揣一颗对科学的信仰之心。自1962年上大学以来,他便注定与土壤生态研究结下了一生难解之缘。1978年,张夫道就自带研究课题和经费进入原浙江农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导师是我国土壤化学创始人朱祖祥先生和我国农业化学创始人之一孙羲先生,这在当时还是首例。198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夫道,毅然离开爱人和孩子,踏上远赴莫斯科的漫漫求学路,此后的五年半的时间里,他先后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放射化学和生物化学教研室学习和研究,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机理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1年8月,前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学位委员会授予张夫道生物科学博士学位,这是众多农业和生物领域中国留学生中,唯一一个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二、勇于开拓创新,执着科学研究
  土壤生态研究是张夫道一生钟爱的事业,他多次放弃走向领导岗位、获得更优厚待遇、去国外工作的机会,一直工作在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科研的第一线,用心来对待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正是这份执着推动张夫道不断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张夫道善于发现科学问题,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总能超前提出科研方向,针对国家需求,服务国家发展。张夫道倡导多学科协同攻关,他认为交叉学科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尤其是在交叉学科协同科研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和新型学科。他把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研究相结合,开辟了我国农田土壤生物研究的先河,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土壤动物学博士,并出版了《中国农田土壤生物演变及安全评价》一书。
  张夫道十分喜欢读书,科研工作之余,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书房,刻苦研读新技术、新方法。步入张夫道的书房,映入眼帘的是各类化工、机械、新材料等图书,可以说每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都是他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学习成果,正如张夫道所说,“科研工作就是不断积累”。2013年,缓释材料创制与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对张夫道多年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
  三、研究硕果累累,产业化应用喜人
  多年来,张夫道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重点项目(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和环保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共5项。共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30余名。
  他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的领跑者。先后开展了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工艺设备、农村沼气发酵池建造和发酵条件、城镇生活污泥和酒精、制药污泥农业利用技术及工艺设备等技术研究。近年来,张夫道重点对铁尾矿和钼尾矿利用进行探索性研究。建立了全碳还原和软化焙烧理论,制定了金属尾矿研究方法和程序,确立了铁、钼尾矿有价金属组分和硅酸盐矿物连续提取工艺和设备,采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了铁、钼尾矿有价组分高效回收和无害化尾渣的农业和生态应用技术难点,实现了铁、钼金属尾矿全回收和基本零排放。在河南栾川南泥湖钼尾矿开展的生产性试验,通过了工信部与工程院联合组织的评审。
  他在缓释肥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针对国内外缓释肥料存在成本高、缓释材料降解难、生产率低的问题和我国80%以上的化肥用于大田作物的实际,他和他的团队根据主要大田作物需肥规律,研制出养分释放速率与之相吻合的专用缓/控缓肥料生产工艺及其设备,单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是目前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缓释肥料设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田作物专用缓/控释肥增产16.7%-37.2%,肥料氮利用率提高15.5-34.6个百分点,肥料磷利用率提高20-30个百分点,肥料钾提高12-20个百分点,土壤剖面140-1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减少了42.9%-64.6%。他们构建了缓释肥料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了施用缓/控释肥料后土壤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他也是农用纳米材料技术的奠基者。从1995年开始,张夫道和他的团队先后研制了化学聚合(缩合)型和微乳化型两大类19个品种功能性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其中化学聚合(缩合)型12种,微乳化型7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项和19个品种功能材料,并先后在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泥和规模化畜禽厂粪污处理利用,荒漠化土地修复、作物秸秆制作秸秆板、高速路路堑边坡绿化和创伤岩石断面绿化,大田作物专用缓/控释肥料生产等众多领域投入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