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亮,1970 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浙江大学管理工程硕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张亮同志 1992 年进入浙江日报工作,先后在社会生活部、杭州记者站等部门担任记者, 1997 年调入钱江晚报,在多个采编部门从事记者、副主任、主任等工作, 2002 年以来,任钱江晚报编委、副总编等职,2013 年起任执行总编。
张亮同志任一线记者期间,多次参与重大艰苦的采访报道。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他搭乘从浙江向香港供应生猪的货运列车,经过四昼夜的亲历采访,撰写了《 汗洒铁轨——供港生猪押运记》系列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当年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在 1998 年全国“两会”、1999 年迎接澳门回归、建国 50 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中,张亮同志担任特派记者,采写了一批优秀作品。
担任钱江晚报编委等职以来,张亮同志先后分管过杭州新闻、浙江新闻、新闻评论等报道领域,同时承担要闻版值班、重大主题策划、钱报年度发展规划等重要工作。在新闻实践中,他显示出较高的大局意识及创新意识,在钱报新闻改革与创新的许多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引领钱江晚报社会新闻报道“深度转型”、“人文转型”,着力打造了“独立调查”等深度报道品牌,领衔推出写字楼、新城、杭州屋檐下、西湖边等年轻、富有时尚气息的栏目及版面。成功组织实施了抗战胜利 60 周年、2008 年抗冰雪、汶川抗震救灾、迎接“十八”大、首届互联网大会等重大主题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他牵头开展了钱报多次改版,使之不断适应读者需求与传媒业发展。
担任执行总编以来,面对新媒体挑战,张亮同志积极推进报纸优化与媒体融合。他倡导报纸要从“信息纸”向“思想纸”和“服务纸”转变,即一方面拓展深度,强化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评论观点生产;另一方面增强服务性,围绕用户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生产信息、提供服务。在优化报纸的同时,钱江晚报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探索“新闻+服务”之路,2013 年,钱报在全国报业较早启动了“微信矩阵”建设,通过调动各采编部门记者编辑的优势和积极性,利用微信平台,加强对垂直、细分领域的用户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推出了“升学宝”、“浙江名医馆”、“杭州吃货”、“西湖晓蛮腰”、“动动帮”、“Art 一点”等一批有影响的微信公众号。截至今年 6 月,钱江晚报微信矩阵用户数已突破 260 万。今年以来,钱江晚报还着手筹建新媒体公司,探索与社会化新媒体团队合作,嫁接改造、优势互补,进一步推进钱江晚报新媒体成长壮大。目前,钱江晚报还与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合作,积极打造“浙江 24 小时”客户端,旨在通过移动平台,强化本地生活实用信息及相关服务的提供。
在张亮同志和钱江晚报编委会以及广大采编人员长期、艰苦的努力下,钱江晚报保持并深化了正气负责的主流立场、贴近深入的民生关怀、大气优雅的文化品位,在全国都市类报纸中保持较高的声誉,全媒体用户规模和舆论影响力不断扩大,连续 12 年上榜“中国 500最具价值品牌”。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张亮同志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二十余项。他撰写的新闻论文《重大主题报道四问》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新闻论文《突发公共事件的“结”与“解”》获 2009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他主持创办的《民生影像》栏目获 2008 年度浙江新闻名专栏奖,主持开展的《桥梁》(2005)、《杭州电车去留》(2006)、《邻居节》(2007)、杭州地铁工地事故系列报道(2008)、《汶川抗震救灾之大特写》(2008)等报道分获当年度省新闻奖一等奖。
张亮同志具备较高新闻理论与文化素养,著作或编写了《守望心灵的绿洲》、《见证:钱江晚报二十周年文粹亲历卷》、《钱江晚报:21世纪城市主流报》等书籍,在《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实践》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2009 年获聘浙报集团新闻业务讲师团讲师。2014 年入选浙报集团“名师名家”。
自 2003 年以来,张亮同志 12 年如一日,从事长夜班工作,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他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廉洁自律。他待人诚恳,谦虚谨慎,注重团结。
张亮两度获得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在浙报集团中层干部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先后当选浙江省青少年英才、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