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通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乃通(1934— )
  张乃通,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技术专家。率先研制出国产化的数字信令MPT1327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打破了我国专用通信系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为我国国防和航天以及其他专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教近50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张乃通,1934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52年从扬州中学毕业后,考取了浙江大学电机系。所以选择电机系,是受当时对共产主义的宣传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的影响。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到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北国边陲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工作。1956年10月至1958年8月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修,任助教。回哈工大后,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无线电系副主任、主任,航天学院副院长、院长,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是哈工大无线电系、航天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主要创建人之一。现为哈工大通信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通信学会理事,《通信学报》常务编委,航天第三、第五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预先研究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特邀委员。
  张乃通主持研究的我国战术导弹指令、控制、数据通信系统,达到了国外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他还主持研制成功了超视距数据链。上述研究成果都已转化成装备。综合多项成果,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在国内首先研制出国产化的数字信令MPT1327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打破了我国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1999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2000年他领导的哈工大通信所被信息产业部选定为我国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研制总体组长单位。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超宽带高速无线接入理论及关键技术和国防“863”课题的研究任务。自1986年以来,张乃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委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
  曾获哈尔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航天部“七五”预先研究先进工作者,省部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荣获光华基金二等奖、航天部航天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开创哈工大航天与通信新方向
  1956年大学毕业时,张乃通响应“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党叫到哪儿就到哪儿”的号召,服从分配来到北国边陲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无线电系有关的只有一个设在电机系的工业电子学教研室,于是筹建无线电系的担子就落到了与张乃通一起分来的3位大学生及原工业电子学教研室几位教师的肩上。哈工大对筹建无线电系很重视,同年10月,张乃通等5位教师与从本校其他专业抽调来的6名三年级学生一同被送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修与跟班学习。1958年10月,这批人陆续返回哈工大筹建无线电系。1959年3月,哈工大无线电系正式成立,张乃通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承担了创建通信专业、发展无线电系的艰巨任务。由于条件艰苦,1962年以后,当年被送到清华大学进修的5位教师中,只有张乃通一人坚持留在哈工大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乃通的事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仅不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遭批挨斗,被打成“牛鬼蛇神”,蹲了8个月牛棚。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又说他是“穿新鞋,走老路”,被下放到工厂劳动锻炼。尽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张乃通对专业的执著追求始终不渝。在工厂下放劳动期间,他看到由于缺乏安全保障设施,操作冲床的师傅们往往手指不全。这件事对张乃通触动很大。他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了一个自动感应装置,只要人手在,冲头就不会冲下来。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复杂的装置,饱含着他对劳动人民的爱心。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军事冲突,张乃通被调到当时黑龙江省成立的“战备科研领导小组”。在科研小组中,他由一个一般成员提升为“晶体管单边带战术电台”研制的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几名教师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三年级大学生来到工厂,研制出了当时在国内领先的具有数字频率合成器、功率合成器的晶体管单边带战术电台,通过了沈阳—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哈尔滨—齐齐哈尔的通话实验。四机部在哈尔滨开了技术现场会。随后,他又从省内调回到学校。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张乃通重新恢复工作,1979年首批被评为副教授,并先后担任无线电系副主任、主任,从事无线电系的重新振兴与发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为实现他在哈工大创建无线电系的夙愿而积极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当时隶属于航天部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航天事业迫切需要新生力量,以解决航天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鉴于此,张乃通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于1985年开始筹建哈工大航天学院,并于1987年正式成立。张乃通先后任副院长、院长,直到1996年。在此期间,航天学院不断发展壮大,极大地推动了哈工大产学研的结合,成为哈工大第一大的标志性学院。同时,航天学院也得到了国际的承认,成为国际宇航大学的一个永久性分校。在创建航天学院的同时,为了使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更加深入有效,他还创建了通信技术研究所,并以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获准成为当时航天工业总公司的“专用通信系统”重点实验室。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张乃通在C4ISR通信系统、专用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系统等领域为国家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乃通之所以对通信技术,尤其是对军事通信技术如此热衷,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年幼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扬州沦陷,全家逃难至农村,两个姑母因不从日寇的强奸而惨遭杀害,每次路过城门时都要向日本兵鞠躬。亲人的惨死,亡国的伤痛在张乃通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年幼的他切身体会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祖国贫穷落后,国人就要遭受屈辱,如果祖国强大了,国人就会受到尊敬。“与祖国荣辱与共,兢兢业业工作”成为张乃通恪守的诺言。
  
在武器信息化专用通信系统领域成果卓著
  80年代初,我国原有的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指令、控制、传输系统是模拟、有线的,因此存在装备车辆多、阵地布防慢、机动性差、作用距离近、抗干扰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很难满足实战的需要。鉴于此,张乃通从理论和技术上提出了先进的解决方案,领导课题组创造性地解决了战术导弹武器指令、控制、数传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超视距目标指示数据链、阵地联网作战、提高机动性、加大阵地覆盖范围等技术难点,从而使我国战术导弹武器指令、控制、数传通信系统实现了更新换代,达到了国外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这一系列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张乃通领导的通信技术研究所获得了国防专用通信系统ISO9001认证证书及航天工业产品科研许可证书。
  专用卫星通信与导航一直是张乃通跟踪和研究的方向。卫星应用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领域。他提出卫星应用系统,如通信、定位和导航系统的设计,必须统一考虑星座及应用对象的技术要求,星座的设计不应只满足覆盖的要求,并通过对铱星系统电波特性测试,论证了上述提法的正确性。为了适应国防及学科的发展,他正从事电子对抗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为了卫星应用的需要,正在开展一代和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用户机的研制与预研。一代用户机的研制已获成果,某些关键指标优于国内同类产品。
  
为专用集群通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的腾飞,民用通信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但是在我国,专用无线调度通信没有得到象公众移动通信那样的发展机会和重视程度。专用无线通信是指单位、集团、部门用于生产、调度指挥的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是专用无线通信的高级阶段。它采用了多信道共用技术,把多个分立的单信道专用无线通信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业务独立、资源共享、费用分担。集群通信在发达国家无论从技术、设备还是应用都远远好于我国。
  90年代初,张乃通开始着手用双音多频(DTMF)信令研究并实现了模拟体制的集群系统,这就是HIT51-8集群通信系统,并于1994年用于当时的航天工业总公司,无故障地使用了两年,直到数字信令集群通信系统的出现。在模拟集群系统成熟之前,张乃通就开始了对下一步先进的数字信令集群系统的研究。在当时的众多体制标准中,他果断决定选择欧洲电信标准委员会(ETSI)制定并颁布的MPT-1327标准。该标准具有空中接口开放,技术成熟,组成系统的组件可以在国内买到,适合组建各种规模的集群系统的优点。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后续的10年内,除了MPT-1327标准外,其他体制在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生命力。
  1995年初,张乃通领导的哈工大通信技术研究所与海外投资商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发研制出国产化800MHz通用CKT系列集群系统,用于出租车调度和某部队。1997年初,结合我国公安部提出的普及警用自动级无线指挥调度系统的要求,张乃通领导课题组研究警用数字信令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及350MHz系统,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只用半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样机,并很快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产品在功能、性能、管理、便于用户加密等方面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打破了我国集群通信产品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该产品获1995年、1997年国家级新产品称号,获公安部入网许可证书,获民用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委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
  20世纪末,数字化成为通信与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全数字化集群蓄势待发。张乃通领导的哈工大通信所利用十几年集群技术的研究积累,通过对国际上提出的各种体制的分析和仿真实验论证,提出了以空中接口开放的TETRA标准为借鉴,研制数字集群系统实验室样机,获得的实验数据为制定我国的数字集群国家标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他所领导的通信技术研究所被信息产业部选为我国数字集群系统总体组组长单位。
  
探索拓宽高校在工程应用领域的发展道路
  高校科研与实际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着高校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也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张乃通坚持认为,哈工大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在祖国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理论结合实际,以实践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他担任无线电工程系主任、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以及航天学院院长期间,努力探索拓宽高校在工程应用领域的发展道路,高度重视本科生的实验课、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论文方向,张乃通提出了“源于实际,加深理论,理论联系实际,为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服务”的思路,一改过去国内外某些高校传统的理论研究的旧模式,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参加到科研项目之中。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科研和学术的兴趣。他指导学生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发现其中蕴涵的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这样既完成了科研任务,又发现了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同时也为后续的科研打下了基础,使得科研不单纯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重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增强了科研工作的底蕴和后劲。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科学有效的。他领导通信技术研究所的14年间,科研任务源源不断,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学生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生对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其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毕业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的科研经历,在国内外深受欢迎。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很快就能独立工作,甚至成为技术或总体负责人。张乃通的这种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是在新形势下继承并发扬哈工大八字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具体体现。
  
立足原创,拓展国际学术交流
  张乃通在培养学生实践出真知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坚信,没有好的理论基础,就无法从事科研工作,对理论的预先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从80年代起,他就申请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移动通信电波传播场强的预测方法,到了90年代,针对卫星通信领域的研究方向,他又积极申报国家“863”和“973”的科研课题并都顺利完成,为我国卫星通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年届七旬的张乃通,仍然坚持学习和工作在第一线,他运用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是具有发展前途与应用价值的课题,极有可能成为10年后的主流无线传输体制。在他的主持下,联合内地和香港的大学,共同申报并获准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
  在理论研究中,他十分重视原创性。他要求博士生至少要认真阅读100篇文献。对学生的学术论文,他严格把关,逐字逐句审查,推敲用词的准确性,确定其原创性及改进力度。在这种严谨作风的带动下,通信技术研究所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外著名检索机构的检索比率逐年提高。
  提高学术水平,交流最重要。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航天学院院长的张乃通,就努力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为了创造条件让年轻的学术骨干多与国外交流,他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的大学或企业建立了多种友好合作关系,这些国家的学者经常来哈工大讲学。他领导的通信技术研究所与日本的交流合作更为密切,已经发展成为定期交流的模式。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双方合作项目“铱”系统电波传播特性分析和研究。为此建立了“铱”系统电波特性测试平台,首次获得了低轨卫星电波传播特性数据。此外,日方的企业和高校每年都派遣5~7名学者来学校讲学,还专门向哈工大学生赠送英文原版专著。2004年春季,日本NEC公司在哈工大建立了HIT-NEC先进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未来10~20年移动通信与宽带多媒体数据通信的技术与体制。
  
从教近50载,桃李满天下
  从1956年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张乃通已经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近50年,长期致力于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奠定了哈工大通信教学、科研的技术基础。在战术导弹武器指令、控制、数传通信系统,卫星应用系统,专用移动通信等领域成绩显著。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20余篇,其中8篇获省科协、国家学会优秀论文奖,30余篇被SCI和EI检索。主编《通信学报》的“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超宽带无线技术”专刊。先后出版了《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移动通信系统》(两本)、《空间站工程概论》、《集群移动通信》、《航天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9本专著,翻译出版了《数据通信——分析、设计、应用》一书。其中《通信系统》、《空间站工程概论》、《航天器通信系统》获航天优秀教材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乃通在自己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梯队的建设,他领导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首批进入国家“211”重点学科,首批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点单位,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五。通信工程专业是哈工大的18个重点学科之一,2003年被民间中国大学评估项目组评估为全国本科专业第一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家都为能在张乃通领导下的航天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里工作而深感骄傲和自豪,很多青年教师宁愿放弃出国或去南方发达地区发展的机会,而跟随张乃通踏踏实实地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耕耘奉献。多年来,通信技术研究所教师队伍稳定,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张乃通个人培养了硕士47名、博士37名,其中有的在国家机关担任领导,有的成为科技战线骨干,有的在国防航天事业中担当重任,有的是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有的是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授,有一名已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学生们在他70寿辰时发来的贺电中是这样写的:“新开古稀华,光耀长庚星;为国图强计,辛勤沐耘耕;奋斗四十八,霜雪两鬓生;功高众人颂,德才人人称;更觉性宽和,清清两袖风;常忆谆谆语,铭记恩师情;愿进万年觞,北国不老松!”
作者:孟维晓

简历
1934年7月17日 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52—1953年 在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3—1956年 在南京工学院 (现东南大学) 无线电系学习。
1956年 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
1956年10月—1958年8月 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任进修助教。
1958年8月—1987年6月 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主任;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7年6月—1996年6月 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院长; 博士生导师。
1987年6月—2000年12月 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1年1月至今 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1年11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论著
1 张乃通,贾世楼,刘士生,等. 通信系统.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1
2 张乃通,贾世楼,刘士生,等. 短波通信. 哈尔滨: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5
3 张乃通. 移动通信系统.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4 范剑峰,张乃通,曲广吉.空间站工程概论.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5 张乃通,航天器通信系统. 北京: 宇航出版社,1993
6 张乃通,张中兆,谭学治,等.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4
7 张中兆,张乃通,谭学治,等. 集群移动通信.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4
8 张乃通,张中兆,李英涛,等.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9 张乃通,徐玉滨,谭学治,等. 移动通信系统.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0 Meng Weixiao,Shigeru Tomisato,Zhang Naitong. Performance of Joint Dual Links Dynamic Power Control and Smart Antenna in TDMA/TDD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Technology. 2000,7(1): 16—22
11 刘会杰,张乃通. 基于GDOP的最优定位星座性能研究. 高技术通讯.,2000,1
12 孟维晓,张乃通. 时分双工蜂窝系统的智能天线方案和性能评估.通信学报,2000,21 (10): 73—80
13 孟维晓,张乃通. 自适应阵列天线波束方向增益特性的研究. 高技术通讯,2000 (9): 45—49
14 刘会杰,张乃通. 区域卫星定位系统的星座设计. 电子与信息学报,2001,10
15 Meng Weixiao,Zhang Naitong. Dynamic Optimal CCI Weight Channel Pre-evaluative Assignment in Adaptive Array Antenna System. ChineseJournal of Electronics.,2001,10 (2): 264—269
16 连全斌,张乃通,张中兆. 地区性覆盖星座通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高技术通讯.2001,5
17 郭庆,张乃通. 具有多重码的预约Slotted ALOHA协议性能分析. 通信学报,2001,10
18 张宗军,张乃通,谭学治. 数字集群离散接入主控信道的性能分析和评价. 高技术通讯,2001,6
19 苏闽,张乃通,孟维晓. 数字集群系统业务信道编解码性能研究.高技术通讯,2001,11
20 王亮,张乃通. LEO网络中卫星切换的动态概率路由优化策略. 通信学报,2002,9
21 Wang Liang,Zhang NaiTong. Dynamic Probability Path Optimization for Connection Handoff in LEO Networks. IEEE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Anaheim,California,USA,2002,3
22 Zhao Tongyu,Zhang Naitong. Study on Cell Error Rate of Satellite ATM System Based on CDMA. IEEE 2002 Internatinal Conference onTelecommunications,2002,2
23 Wang Liang,Zhang Naitong. Dynamic Location Management in LEO Networks. IEEE Th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 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Lisboa,Portugal,2002,9
24 Wang Liang,Zhang Naitong. A Location Management Scheme Based on Pointers Strategy in the Roaming Cluster for the Ad-Hoc Networks.200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New Delhi,India,2002,12
25 谭晖,张乃通,张中兆.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传播特性的测试与分析. 通信学报,2003,7
26 Sha Xuejun,Zhang Naiton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S- MA/CD Protocol in a Wireless Channel.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03,3
27 王亮,张乃通. 低轨卫星通信网络中动态位置更新管理方案. 软件学报,2003,12
28 Wang Liang,Zhang Naitong Wen Pingpi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atellite Links in LEO Networks.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and Electronics,2003,14 (4)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罗沛霖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卷 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第519-5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