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康

来自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左大康(1925—1992) 地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1960年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六十年代对 我国地区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辐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把我国地理学界的辐射气候学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气象卫星 辐射气候学的研究,参加和组织了地理所开展的南水北调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共同主编有《远距离调水》。


沉痛悼念左大康同志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主任委员、原所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 中国共产党党员左大康同志, 因病于1992年1月3日上午11时35分在北京流逝, 享年6 6 岁。
左大康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优秀的共产党员。
数十年来, 他为发展我国地理学事业, 呕心沥血, 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取褂了重大的业绩。他一生为着祖国解放, 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不息, 是一位坚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左大康同志1925年2月7日出生犷湖南长沙。
解放前在浙江大学读书期问, 就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该佼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自色恐怖下,领导全校学生开展护校斗争, 为迎接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49年从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后分配至浙江省农林厅、财委工作。
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56年被选送至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攻读, 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因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工作。
1978年和1986年分别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历任气候室副上任, 地理所业务处处长, 副所长, 并于1984-1991年任所长职务。曾任所党委委员、副书记、中科院京区党委委员。
1991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还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 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中国水利学会黄河研究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青海省高凉地理所名誉所长。同时,他还是《中国地理》<英文版= 副主编、《地理研究》副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七种学报的编委。
左大康同志30多年来致力于我国的地理学研究, 在地球表层辐射研究, 水热平衡研究,实验地理和区域地理等重大理论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在地理学为农业和区域整治服务方而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0年他在地理所创设了辐射气候组。30年来, 着重研究分光辐射、卫星辐射和太阳辐射应用及其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例如; 他首次得出了中国各纬度带晴天条件下的总辐射值; 建立了月总辐射计算公式; 最早绘出全国月、年总辐射分布图并分析了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了东亚地区地球—大气系统和大气辐射平衡, 改进了云的反射率和云面的射出辐射的计算方法: 在我国最早提出卫星辐射研究的思想, 早在1966年就撰写了《人造地球卫星的辐射测量及其应用》一书; 提出了可供利用的有效太阳能量的计算方法; 在作物光合生产潜力方面, 他研究了黄淮海平原作物最大光能利用率及其相应的产量指标, 为该地区农业开发和粮食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以上研究成果中, 月总辐射计算公式30年来一直为国内学术界应用, 全国总辐射分布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中国气候图集》所采用。以他为主完成的《地球表层辐射研究》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由于左大康同志的领导和推动, 使我国地球表层辐射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地理学和气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展了地理学定位实验研究的思想, 从70年代后期起创建并领导了禹城综合试验站。该站围绕农田小分循环和水最平衡这一主要研究方向, 重点开展农田蒸发试验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认为国内外同类研究一般按单一学科进行试验有一定局限性, 提出将农田蒸发作为土壤一植物一大气系统中物质能量迁移转换的重要环节, 将国内测定蒸发的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于禹城站的农田蒸发试验研究中, 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水分关系和相应的环境因子联系起来, 通过联合观测和不同方法采集的信息, 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农田蒸发和农田水量平衡模式。在实验遥感方面, 提出了比辐射率的封闭与非封闭原理测量的新方法, 建立了作物遥感估产的复合模式, 将中国农田蒸发研究推向了世界同类研究的先进行列, 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定量化研究进程。有些理论成果已在黄淮海平原的开发治理中得到应用。
他在80年代主持了“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开发” 、“ 南水北调及其对自然环境影响” 等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在这些相互关联的研究项目中, 提出了地理学区域研究的若干新思想和新方法。如针对黄淮海平原早涝盐碱风沙等多灾特点, 提出了以水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的思想: 根据禹城试验站和禹城试区的研究成果, 提出点面结合并将点上经验推广到面上应用的方法: 利用水热平衡的理论成果, 提出面上主要作物增产潜力的预测等。这些思想正确地指一导了研究工作的进行, 推功了学科发展, 使区域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效益。禹城试区在他的指导下, 由14万亩发展到33万亩并进一步推广到鲁西北地区, 为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提供了多方面经验。
自1988年起, 左大康同志主持了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动规律” , 提出了将全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 将环境侦变与黄河水沙联系起来等一系列治理研究方向, 对黄河治理和流域规划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他主编的论著11本, 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除了这些研究工作外, 左大康同志在担任地理所所长期间, 在所内开拓了地理实验科学、环境研究和国土研究等新兴领域, 筹建了禹城站, 支持创建了大屯站、信息室、经济地理部, 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他努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地理学界的地位, 带动了全国地理学的发展。在中国和国际地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 地理所的工作有了相当的进步,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多次受到院领导、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兄弟单位的称赞。由于他治所有方, 成绩突出, 院领导特给他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
左大康同志热情支持科学基金工作, 认真做好项目评议, 关心地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后, 立即为重大、重点项目选择立项、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未及展开便病重入院, 在病榻上多次为此抱憾。
基于左大康同志的突出贡献, 近年来多次获得嘉奖, 其中有; 国务院颁发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试点中成绩突出” 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委授予的一等奖等, 是“政府特殊津贴” 的获得者。
左大康同志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治学严谨, 组织工作中勇于创新, 为现代地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 宽厚待人, 是一位优秀的模范共产党员。无论是在艰苦的野外, 还是在繁华的城市, 数十年来他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与群众同甘共苦。人们尤其不会忘记, 在野外观测站点和农村社教期间,即使生病, 两腿浮肿, 仍勤奋工作, 与其他同志同吃、同住、打成一片。近年来, 尽管身居领导职位, 工作繁重, 但他还是不顾野外生活艰苦, 坚持亲临第一线, 细心安排各项工作。为了深入了解黄准海平原农业间题和黄河水沙运行规律, 他多次前往实地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每到一地, 他身先士卒, 从不搞特殊化, 更不愿给别人增加一点麻烦。他无数次婉言谢绝对他的特殊照顾, 无数次日夜兼程忘我地工作, 不愧为发扬党的传统、执行党的纪律的模范。
在待人接物方面, 左大康同志的宽容大度和奉献精神也给人们留下深深的怀念。对长者, 他十分尊重和百般照顾, 想方设法安排好他们的工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对待同事与下级, 他总是坦诚相待, 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对待不同观点的同志, 甚至对一些在文革中错误地批判过他的同志, 左大康同志也能宽宏大量, 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与得失, 一切以事业为重, 从而深受人们的敬重。对待青年人, 他则是热情相待, 寄于厚望, 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条件, 放手让青年同志去经受锻炼, 堪称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
数十年年来, 左大康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担任所长期间, 他怀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 发挥所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 坚持领导班子的团结, 配合党委书记和党委一班人, 在我所坚决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坚决贯彻党关于科学技术的工作方针, 重视地理学的基础研究, 坚持地理学为农业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
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对地理学发展的执着追求, 左大康同志儿十年如一日, 孜孜不倦地辛勤工作。长期的过度操劳使他积劳成疾, 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主义精神抱病工作, 直到病重住院期间, 他想到的也还是工作和地理学的发展, 真正做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
左大康同志与我们永别了, 他的一生, 是奋斗的一生, 奉献的一生。他的崇高品质和对地理学的贡献, 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左大康同志, 安息吧!